《當代教育心理學》第十四章《教學設計》闡述了「合作學習」及「小組教學」的一些理論,結合文中的理論談談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改變過去單一、被動、陳舊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小組學習是這一學習方式得以落實的有效載體,「合作學習的目的不僅是培養學生主動求知慾的能力,而且是發展學生合作過程中的人際交流能力」。
我曾參與蘇派課改中心的培訓,並且有過兩年多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實踐。兩年多的時間裡付出了很多,有一段時間忙的心力交瘁。總的來說,這種互助合作的學習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幫助。從「小組合作制」課堂上來講,小組學習是「小組合作制」課堂上最基本的學習形式,是最基本的學習單元,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通常通過學習小組來組織完成,課堂教學雙邊活動的開展也是主要通過小組學習來開展。
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不僅要承擔傳統教學中「備上批輔」等日常工作,還要在課堂流程方面對學生進行不間斷的培訓,班主任需定期對組長(行政組長、學習組長)進行培訓,需要不定期地對小組進行調整或重新分組,加強小組文化建設和班級文化建設。這種教學模式在小組劃分時基於「組內異質 、組間同質」的原則。成績以期末調研測試成績為基礎,每組的人數一般為6人,每組都有兩個ABC三類學生。男女比例分配要適中,學生性格搭配要互補,優勢學科與弱勢學科要結合好,座位設計為T型。分好組後要進行小組文化建設,由組長組織成員討論制定有特色的組名、組訓、組規、口號、組徽、組歌等,並製作成小組文化標識牌,激勵每一個組員,從而培養小組成員的集體認同感和歸屬感。
兩年多的實踐讓我收穫了很多,也讓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第一,這種教學模式的課堂對教師的要求比傳統課堂(即奧蘇伯爾所倡導的接受學習——講授教學)要高的多,教師課前要編制一份高質量的導學案,這是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成功的前提,課堂中大部分時間用於小組展示,教師的作用主要在於對小組展示任務的切塊,教學環節之間(小組展示之間)的過渡,小組展示後的精當點評以及最後的課堂小結。在剛開始運用這種教學模式的時候,因為把握不好小組展示所需的時間,我經常出現一課時內容上不完的情況,甚為煩惱。要編制一份高質量的導學案倒逼著教師一定要吃透教材,理清重難點,這樣才有可能在上課的時候有的放矢。這種模式讓教師在課堂上講授(主要是針對小組展示的點評)的時間很少,課堂教學必須突出重點,教師需不斷錘鍊自己的教學語言,教學語言必須精煉適當,不能囉嗦,否則很難完成一課時的教學任務。
第二,通過課堂展示,倒逼學生課前必須認真預習,認真完成導學案,因為每組的課堂展示都要在課上及時評價賦分,而且要體現差異性,課上的小組群學階段各小組成員必須真正合作學習,鍛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分工協作、語言表達及人際交往能力,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鼓勵學生對小組活動作出貢獻。把全班分成小組也有助於教師通過提問、討論、檢查作業來測查某個小組,監控學生的學習,評定學生的進步。」
第三,這種模式的課堂師生、生生有大量互動,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度高,學生很難出現睡課現象。因為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學生能夠通過課堂展示暢所欲言,課上師生、生生經常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教師如果課前備課不充分可能會出現「掛黑板」的現象,所以對教師的課堂危機處理能力也要求比較高。組長帶領組員進行小組文化建設,班主任帶領全班學生進行班級文化建設都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班級認同感,增強班級凝聚力。而且學校每學期都要進行小組文化建設、班級文化建設展示PK,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
小組合作學習固然有很多優點,然而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問題,如果我們不能及時處理,找出對策,勢必會影響到教學效果甚至有負面的影響。
第一,每組都有ABC三類學生,學生學習能力不平衡。這樣,在一個組裡學習水平勢必參差不齊,學習水平高的學生展示的機會較多,部分學習水平低的學生不敢輕易上臺展示,發表自己的見解,怕出錯讓同學笑話,久而久之出現所謂的「組霸現象」,就是一個小組裡面每次就是那麼幾個成績好的或口才好的學生上臺展示,因為只有他們上臺展示,小組才可能得高分。只有這幾個學生的能力得到鍛鍊,長此以往學生的發展會極不平衡。由於小組群學(小組討論)被很多教師當作每一節課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無論需不需要,都要討論,片面追求熱鬧的課堂氣氛,這樣就使得我們的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浮於表面了,而實際上需不需要小組群學以及討論時間的長短是根據教學內容而定的。
第二,某些學科教師的講授不可缺少(如語文),學生的展示往往過於膚淺且很難把握教學重難點,需要通過教師的集中講授進行升華提高,此時運用奧蘇伯爾所倡導的接受學習可能更加適合。「接受學習是一種由教師引導學生接受事物意義的學習,有時也稱講授教學,講授教學是指以有組織、有意義的方式將知識講授給學生的教學。」某些理科(如物理、化學)實操性很強,實驗較多,課本中的結論都是通過在課堂上做實驗得來的,可能通過布魯納的發現學習更加適合。「布魯納認為,讓學生學習一般的原理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發展學生解決新問題、探索新情境、發現新事物的態度和能力。」這些課上經常運用小組合作教學難免牽強附會,有時會弄巧成拙。
第三,實踐表明,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比較適用於新授課的教學。對於複習課,學生的小組展示很難達到拔高提升、融會貫通的水平。普遍的觀點認為,這種教學模式對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有幫助,通過各方面因素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可以迅速提升學生的均分,但是在提優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探索。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學校初三畢業班一般很少採用這種模式教學。
因此,小組合作學習,既有優點也存在不足之處,如何運用這一教學模式創造出最優的教學效果,是我們教師當前應當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