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手抓數位化考核,一手抓3060,這所學校必火!
在當代中國的課程與教學改革中,小組合作學習日漸受到各地學校老師的青睞,形成了豐富的合作形式和方法。但在筆者的聽課經歷中,紮實有效的小組合作並不多見。究其原因,是對某些細節缺乏敏感和打磨。這些細節與以下13個問題相關。
對學生來說,
只有具備了合作的意識、方法、能力和習慣,才能更好地進行小組合作,但這些方面不是教師在課堂上簡要地提出幾個要求,讓學生領會一下即可生成的,而是需要一段時間的系統培養和訓練,這裡的細節不是培養的時間長短,而是訓練的起點:從哪裡開始培養和訓練?可以從同桌合作開始,先嘗試讓同桌兩人之間相互言說、傾聽、補充與合作,再逐漸過渡到小組合作。對學生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渡和適應過程。如果同伴兩個人都不能很好地合作,如何指望他們能夠順利地進入到小組合作?這裡強調的是一些基礎性的條件,至少包括三個條件:其一,
學生對要學習討論的內容要有基本的閱讀了解;其二,
合作交流前,學生先要有自己的思考,帶著自己的思考與同學共同分享、探究,如此才能避免用集體的思考和聲音替代個體獨立自主的思考;其三,
學生需要有合作需求。之所以存在「為合作而合作」的現象,原因之一在於學生本無合作的欲望,卻硬要讓他們合作。一般情況下,存在同質分組和異質分組兩大類型,許多老師陷入了糾結之中:
兩種分組方式各有利弊,如何取捨?解決之道在於輪換,不宜一學期或一學年都是同質或異質分組,可以這個月同質,下個月異質,取長補短,互補共生。小組合作過程中,需要對誰做主持人、監督員、記錄員、小組發言代表等有明確具體的分工。分工的價值和意義不僅在於提升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也在於小小分工背後有重要的育人價值:有了分工,才會有責任;有了責任,才會有擔當;有了擔當,才會有更好更快的成長和發展。這樣的小組分工,
就把教學與德育、成事與成人融合聯通起來了。規則就是小組合作中對學生該如何做的具體要求。其中代表性的合作規則是「弱者先說,大家補充,強者概括或總結」。判斷弱者和強者的標準,不只是成績,還有性格和習慣:個性內向、內斂,課堂上不愛主動發言表達,沉默寡言者即為「弱者」,反之則為「強者」。經常看到教師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後,不到1分鐘就匆忙結束,這樣的小組合作不可能有實效,只能淪為形式化和表演化的小組合作。
在我看來,真實有效的小組合作時間,至少不能低於3分鐘。當然,到底安排多長時間,要視學情和合作學習的內容而定。如果小組代表的第一句話是「我認為,我發現,我覺得……」教師需要趕緊制止和糾正,恰當的表達應該是「我們小組……」。
無須小組合作,個體學生可以隨時隨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既然是小組合作之後的代表發言,就不能只講自己的,否則,前面的小組合作基本無效。一方面,評價誰?有的老師習慣性地點評小組代表,這是一種方向性的錯誤,實際上應該評價其背後的小組合作質量與成效。我們倡導教師這麼評價:通過這位小組代表的發言,我發現他們的小組合作學習很有成效,具體表現在,1、2、3……教師的評價語言切忌抽象的表揚或批評,越具體、明晰,越有針對性越好。另一方面,
誰來評價?不只是教師,也可以讓小組和學生之間互評,還可以讓小組與個體學生自評,如此一來,就具體實現了「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小組合作結束之後,進入到全班大組交流,此時很容易陷入「報幕式交流」的誤區:小組代表各講各的,組與組之間沒有任何交集地互動,彼此割裂……解決該問題的關鍵,是教師需要在第一個小組代表發言之前,發出清晰明確的指令要求:
第一小組代表發言之後,其他小組代表在介紹本組合作學習成果之前,先對前面小組代表的發言,或評價、或補充、或提問、或質疑……在此基礎上,再介紹自己小組的合作成果。這樣一來,小組與小組之間就有了互動、對話和交流。合作的過程,就是學生之間相互交往、相互傾聽,實現生命能量相互轉化的過程。這裡的關鍵細節,是教師需要不斷提醒並鼓勵學生做好批註或筆記,把同學、老師在討論中生成的好的觀點、思路、方法和語句及時記錄下來,把別人的變成自己的。
這個細節有助於培養學生傾聽他人的意識、能力和習慣,提升捕捉、提煉資源的能力。這不僅涉及小學、初中、高中等不同學段的小組合作特徵、要求與方法的具體化,甚至包括同處一個學段,如小學,低年段、中年段、高年段等,各自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特殊合作要求和方式如何擬定。同時,也需要對不同年段之間的小組合作如何實現有機關聯、銜接、轉換與提升,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與研究。例如,語文課如何開展小組合作,體現「語文味」?數學課如何體現清晰的「數學文化」,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等不同學科的小組合作如何展現出明晰強烈的「學科感」?再進一步而言,即使是同一個學科,如語文,教「議論文」,如何進行小組合作?散文、小說、古詩詞等又該如何進行小組合作?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在教研中重視和解決。
有的教師基於根深蒂固的教案意識和教案情結,完全按照教案預設的小組合作時間節點來安排,不到這個節點就「按兵不動」。實際上,教師完全可以依據學情和教學需要,及時生成小組。這說明,小組合作也需要「動態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