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爭好鬥善訴訟,幹部之間不團結」。過去,位於蘇北地區的睢寧縣,幹部作風散漫,民生訴求強烈,廣大群眾和幹部用這句「順口溜」來概括睢寧的民風與政風。
在這種環境裡,睢寧縣信訪量居高不下,一些民生問題無法解決。睢寧的經濟發展水平,在江蘇省始終處於落後位置。在2007年江蘇省52個縣(市)主要經濟指標排序中,睢寧的人均GDP全省倒數第一。
群眾不滿,幹部有怨氣。為了從根源上扭轉這一局面,2006年起,睢寧縣開始狠抓黨風廉政建設。2007年3月,睢寧縣被中央紀委確定為江蘇省唯一的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聯繫點。
2008年春節後,睢寧頒下一道「禁酒令」,開始掀起了「嚴管幹部」風暴。隨後,睢寧縣大膽嘗試拉練工作法、強化社會監督、推行黨務公開等,手段強硬,群眾叫好。一年來,共有50多名幹部被摘「烏紗帽」,有18名機關幹部因為喝酒而「翻船」,其中包括民政局副局長和鎮長。
「沒有效果,就有後果」,這是中共睢寧縣委書記王天琦對幹部們說的一句話,如今已成為當地幹部的口頭禪。王天琦2006年調任睢寧縣縣長,2008年擔任縣委書記,被當地幹部稱作「睢寧的仇和」。
2008年年底,中央組織部有關領導就「嚴管幹部」制度專程赴睢寧調研,對睢寧「嚴管幹部」的做法和成效給予充分肯定。今年3月,睢寧縣被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確定為「縣委權力公開透明試點縣」。
堅決禁酒
18名幹部栽倒在「禁酒令」下
睢寧喝酒風氣較盛,機關幹部也不例外。「上午10點就開始聯繫中午的酒場,中午還沒喝完,就聯繫下一場酒。」睢寧縣紀委書記唐健介紹說,長期以來,這是睢寧的一個頑疾。幹部喝了酒之後,就不能控制好自己的言行,「辦事效率低,和老百姓衝突也多」。
2007年下半年,一位在睢寧投資的外地客商,下午3點多來到縣政府某部門辦事。他找到喝醉酒的某科長時,這位科長竟對他說「我不是科長,科長沒來」。這位客商氣得打算撤資。2008年1月21日,睢寧縣國土局一名職工酒後駕車,撞死撞傷5名放學回家的兒童。幾件事在當地引起極大反響。2008年1月底,睢寧縣領導班子形成一致意見:嚴格執行「禁酒令」。
2008年2月15日,睢寧縣委、縣政府下發「關於嚴格實行工作日禁酒的規定」紅頭文件,嚴禁機關幹部在工作日午間飲酒。對第一次違反規定者,待崗3個月並責令寫出書面檢查;違反規定兩次以上的,一律免職並給予黨紀處分。同時,縣紀委抽調工作人員組成「禁酒辦」,專門負責禁酒工作。
「實際操作中沒有待崗這個處分,發現直接免職。」縣禁酒辦主任榮保翠說。到去年年底,睢寧共有18名機關幹部和工作人員因為中午喝酒被免職。18人中有縣民政局副局長,有物資集團總經理,有小學副校長,還有一名鎮長。
被免職的嵐山鎮鎮長叫呂祥清。2008年9月11日,他去鄰近的安徽某縣辦理公務,中午吃飯時喝酒被舉報。禁酒辦查實此事後,呂祥清被免去鎮長職務。2009年3月17日,呂祥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那次只是礙於情面,「只喝了一點」,但自己受到的處分是合理的。「當時縣裡反覆說了這是『死命令』,是『高壓線』,肯定不能因為我的特殊情況就不處理。」呂祥清說,現在睢寧各部門工作效率明顯提高,跟禁酒是分不開的,「如果當時說到做不到,就沒有震懾力了」。
處分18人集中在2008年上半年。從下半年開始,幾乎無人舉報幹部喝酒的事情了。
睢寧「禁酒」不存在例外。無論是接待外來投資的客商,還是下來視察工作的領導,都不開綠燈。「在睢寧,沒有場合例外,沒有人例外。」睢寧縣縣長王軍說,作為禮貌,機關幹部在吃午飯時,如果客人要求喝酒,客人可以喝,但自己不能喝。
「在全國,說禁酒的地方不少,但真正做絕的,只有睢寧。」一位上級領導說。
睢寧禁住了酒,除了鐵律嚴格外,還因為規定本身比較合理。儘管不許喝酒,但並不限定飯菜的水準;禁酒只禁中午不禁晚上。
「禁酒的目的是讓機關幹部更高效地工作,並不剝奪他們應有的權利。」睢寧縣縣長王軍說。
睢寧禁酒後,一名小學生畫的兒童畫被當地媒體發表,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強烈反響。畫的題目是「爸爸中午回家了」。
拉練加問責
「幹部不好過,群眾才好過」
2008年5月,針對當地政風問題,睢寧縣又出臺5條禁令:一般公務不準用警車開道;領導幹部下基層調研,接待單位不準到邊界迎送;領導幹部不準參加奠基、開工、開業等慶典活動;領導幹部一般不準題詞、題字;領導幹部的車輛不準闖紅燈。
這5條禁令,加上「禁酒令」,被稱為「六不準」。
「做縣長時,我就在考慮,這個地方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大家都不願在這裡工作。」2006年4月從徐州市賈汪區區長調任睢寧縣縣長,2008年4月開始擔任縣委書記的王天琦說,睢寧落後,就是因為幹部「太安逸,太好過了」。
睢寧縣位於江蘇北部,下轄16個鎮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經濟社會發展長期處於全省下遊。2007年,在江蘇52個縣(市)主要經濟指標排序中,睢寧的人均GDP、一般預算收入、規模工業增加值分別為52位、52位、49位。
王天琦說,江蘇省對睢寧的發展一直相當重視,給予大力扶持,但是落後的慣性和部分幹部的惰性疊加,使睢寧始終沒能擺脫落後的境地。因此,要改變睢寧,先改變幹部,「不把幹部管好,政令如何推行?」
為改變幹部作風,睢寧縣開始在全縣範圍內推行幹部拉練工作法,出臺了《拉練工作法實施意見》。
所謂拉練工作法,就是按照軍事化管理模式要求幹部,打破8小時工作界限,不論白天黑夜,不論節假與否,只要工作需要,隨叫隨到。「星期六保證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證。」當地幹部這樣描述。
一開始,不少幹部對拉練工作法很不適應。王天琦在對古邳、魏集兩鎮的一次深夜突查中發現,兩個鎮的領導幹部都回縣城了,沒有在鎮政府值班。事後,王天琦寫了一篇文章《難道這僅僅是值班問題嗎》。文章質問:只有這兩個鎮存在這種現象嗎?這種狀態是在真拉練嗎?領導幹部應以何種狀態投入大拉練?領導幹部如何才能不辜負人民群眾的期待呢?
經過磨練,睢寧的幹部現在不僅適應了這種工作法,而且有了創新。如縣城建部門推行了「五加二」、「白加黑」、「晴加雨」等。「工作上去,幹部上去;工作下來,幹部下來。」一位幹部如此轉述縣裡領導的要求。
在推行拉練式工作的同時,睢寧縣加大對幹部問責的力度。2008年7月發生的「天天快運」事件,在睢寧幹部中引起很大震動:
一天凌晨,縣委一位領導接到一條當地居民發來的簡訊,反映其居住的小區內有個叫「天天快運」的物流公司,經常深更半夜吵嚷,影響群眾休息,反映多次未得到解決。
這位領導把簡訊轉發給環保局局長,批示其處理。兩天後,環保局稱此事不歸環保局管,建議縣委縣政府召開協調會。此後,縣委派人調查發現,此處噪音擾民已有6年之久,群眾反映多年,但一直遭到部門推諉扯皮,始終沒有解決。其中環保局不但應該管,還應負主要責任。
這一事件的處理結果是:環保局主要負責人、分管負責人、直接責任人被免職或撤職處理,城管局、公安局、工商局相關單位責任人被待崗3個月。
「天天快運」事件發生的前兩周,睢寧縣對禁燒秸稈不力的經濟開發區兩位副主任進行問責,免去了他們的職務。
2008年10月21日,睢寧縣委、縣政府下發《領導幹部問責辦法》,明確領導幹部問責的各種情形,對領導幹部不作為、瀆職等各種行為將作出嚴厲處分。2008年,睢寧近20名幹部遭到問責。
「為什麼說群眾好過,幹部就一定要不好過呢?因為想讓群眾好過,幹部就要勤奮,就要吃苦,那麼就不會好過。」王天琦說。
社會監督
電話、簡訊、網絡,有監督就有回覆
2008年8月16日,在睢寧縣縣城中心的天緣廣場上,「全縣機關幹部作風促進會」在這裡召開,主題是「傾聽您的聲音」。這是一次沒有主席臺的現場辦公會,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和全縣各機關單位領導與群眾坐在一起,面對面進行交流。促進會現場設了熱線電話,現場提問,現場答覆。
據負責直播的睢寧電視臺新聞部副主任劉礫描述,「會議因群眾現場質詢、場外熱線語言犀利、字字緊逼而緊張,在場幹部如坐針氈,熱點部門負責同志甚至話語磕巴、兩鬢冒汗。」
會後,有關部門對現場沒有來得及回答的500多個問題作了梳理,在當地媒體上「原汗原味」地刊發,並轉交有關單位辦理。
「嚴管幹部,不能光靠幹部管幹部,那樣的話,睢寧縣機關將矛盾百出。我們的做法是,激蕩起強大的民意洪流,裹挾幹部轉變作風。」睢寧縣委書記王天琦說,社會監督是「嚴管幹部」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我們就是要依靠和發動人民群眾,強化社會監督,高高舉起民意這根鞭子,狠狠抽向幹部隊伍中存在的不良現象。誰也別不服。
如今,在睢寧,政府官員不敢隨便進出娛樂場所。當地官員的照片被掛在網上,幹部走到哪都能被群眾認出來。縣委書記、縣長的手機號向社會公開,對每位群眾發來的簡訊,都有專人匯總上報,然後分發相關部門辦理。不僅如此,每隔幾天,縣委書記和縣長接到的群眾投訴簡訊及其反饋結果,都要在當地的報紙上公布出來。
《今日睢寧》是當地免費贈閱的報紙。2008年起,這份報紙的發行量一躍達到兩萬多份,一直供不應求。2008年8月18日,《今日睢寧》一大早就被一搶而空。當天的報紙用幾個整版的篇幅,列出了睢寧所有政府幹部的辦公電話和手機號。
69歲的何光田是一位英語教師,他所住的中山社區沒通自來水,多年來靠打井取水。2007年,自來水管道接到了小區外,但沒通到他的家,反映多次也無人解決。
2008年9月3日,有人告訴他「現在打電話管用」,他就撥通了城建局一位局長的電話,對方告訴他「有人會找你」。「3分鐘後,自來水公司一個領導給我打電話,詳細問了情況。第二天一早,就有人來給我接管道,幾天時間,家裡就有了自來水。」
何光田說,睢寧確實改變了,老百姓從未像現在這樣,「有了主人翁的感覺」。
在睢寧一系列「嚴管幹部」的措施中,社會監督發揮了重大作用。睢寧因為喝酒被處理的18名幹部,全部來自舉報,其中大部分來自於群眾舉報。「老百姓舉報,一舉報一個準」。
除了電話、簡訊,網絡也成了社會監督的陣地。為了不給自己留後路,睢寧選擇了社會影響較大的「西祠胡同」論壇,將論壇裡的「睢寧同鄉部落」板塊作為監督陣地。睢寧縣規定,網民在這裡反映問題,涉及到哪個部門,哪個部門就要在3天之內回復。
2009年3月31日,記者打開這個板塊,置頂的一個帖子是「來自遠方朋友的留言;『西部人也愛睢寧,別不理睬我』」,留言反映的是,新疆庫爾勒市第二中學「全體師生懷著滿腔熱情組織選送了300幅兒童畫作品,參加您們縣少工委組辦的『我愛新農村』繪畫作品大賽,到現在一直沒有回音」。
這個帖子的發表時間是2009年3月24日12時09分。當晚6時50分左右,睢寧縣教育局網絡發言人盧建設就給予了回復,表示「一直沒有排上檔期。目前,我們正同全國少工委一起,積極聯繫頒獎地點,一經確定,即通知有關人員參加頒獎儀式。」
瀏覽該板塊上的帖子,反映實質性問題的,涉及到的部門都在短時間內進行了回復。
除了西祠胡同,享受相同「待遇」的還有中國睢寧網和睢寧廣電網。睢寧縣委、縣政府督察室主任彭燕介紹說,由於帖子能得到及時回復,集中在這裡的睢寧人越來越多了。不少網友說,它們成了政府部門和老百姓在網上溝通的「官方區域」。
2008年10月14日,睢寧縣委、縣政府下發《關於辦理媒體反映事項的暫行規定》,將紙質媒體(各級報紙、刊物等)、廣電媒體(各級電臺、電視臺等)、網絡媒體(網站報導、網民發帖、博客、播客等)、自媒體(簡訊、電話、電子郵件)等群眾反映的問題、提出的建議,全部納入辦理回復範圍,要求各鎮、各部門在收到縣委、縣政府督查室轉辦或自行掌握的媒體反映事項後,在收件後1個工作日內報送鎮、部門主要領導,在5個工作日內向縣委、縣政府督查室書面報告辦理結果。
黨務公開
800人旁聽縣委常委會
選幹部下放初始提名權
對睢寧的許多幹部來說,2008年8月16日「傾聽您的聲音」還不是最大的考驗。同年10月11日,睢寧縣委第十四次常委(擴大)會議,是一次讓許多幹部「從未這麼緊張過」的會議。參加這次會議的,除了縣領導班子外,還有各機關單位和群眾代表。
在這次會議上,現場公布了「『一述雙評』軟環境硬治理專項評議」結果。「一述雙評」就是黨政一把手公開述職,班子其他成員書面述職,都要接受群眾評價和組織評價。
會議將在現場免去一些官員的職務,而參會者事先並不知道,縣委書記、縣長也不知道。電視臺、今日睢寧網等媒體還進行現場直播。一位參會幹部說,當時會場氣氛非常緊張,「在公布結果時,很多部門領導頭上一直在冒汗」。
根據投票結果,會議現場對「最不受睢寧人民歡迎的單位」——縣交通局黨委書記作出免職處理;「最不滿意站所(科室)」——縣公安局睢城派出所所長作出免職處理。「最不滿意交通站所(科室)」——縣交通局西關收費站負責人作出免去交通局副局長、西關收費站站長職務。
這次在睢寧劇院召開的黨委常委會,得到了極高的評價。有媒體認為,「會議全程都充滿著陽光」,「每項內容都是陽光操作、陽光決議,就連放在舞臺上的投票箱都是透明的。」
縣紀委副書記、監察局局長袁邦慶說,參加者擴大到普通群眾,總共800人列席,這樣的常委會在睢寧歷史上是沒有的,在其他地區恐怕也不多見。
睢寧縣委下發的《中共睢寧縣委黨務公開暫行辦法》,詳細規定了黨務公開的內容、形式、流程和責任追究。其中要求黨務「六個公開」:公開禁令、公開決策、公開考核、公開用人、公開問責和公開承諾。
選拔任用幹部歷來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對許多人來說是個神秘的環節。從2008年開始,睢寧縣把公開選人、用人作為權力公開的一個重要內容。
2008年,睢寧拿出睢寧中學南北兩校校長、交通局副局長等5個空缺崗位,以下放初始提名權為突破口,實行「老師選校長」、「群眾選局長」,組織實施了公告發布、民主推薦、公開測評、公開面試4個程序。
在睢寧中學校長職位公推公選中,以綜合素質成績佔20%、專家評委和群眾評委打分各佔40%的權重,匯總現場分數,現場公布分數和名次,選出兩名正式候選人,提交常委會票決後下文任命。
2008年以來,通過這種形式,全縣公推公選副科級以上幹部7名、重要股室站(所)負責人26名。
「毛遂論壇」是睢寧縣選人用人的另一種別具特色的形式。論壇每月舉辦一次,毛遂者在論壇上自由暢談,縣領導班子都參加,從中發現優秀人才。截至目前,論壇舉辦了4期,有60人參加,27人被列入後備幹部,5人得到破格提拔。
2008年,睢寧經濟社會發展有了極大變化。全縣信訪量大幅下降,進京上訪比上年下降46%,去省上訪比上年下降18%,到市上訪比上年下降50%,進京非正常上訪下降53%。與此同時,經濟指標實現有史以來的首次「雙超」:GDP超百億、財政總收入超10億元,在徐州市縣域綜合考核中,名次比上年晉升兩位。
本報睢寧4月12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