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種質資源與應用展望--寫在《實驗動物管理條例》發布實施三十周年系列篇之五十二

2021-02-10 橫豎生物

編者:1988年《實驗動物管理條例》發布實施,在實驗動物工作規範化、法制化管理,保障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的質量,推動我國科技發展和民生保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實驗動物資源標準化、新品種/品系開發和動物模型創製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資源增量是實驗動物科技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實驗動物對生命科學研究提供支撐和服務的基礎和保障。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老一輩實驗動物科學家苦心孤詣,在實驗動物資源研發工作中取得的多項開創新成果。為此,借「科技資訊」之窗,介紹我國實驗動物科技工作者所作的工作及取得的應用成果。

 

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種質資源與應用展望

 

古文鵬  代解傑*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雲南省重大傳染病疫苗研發重點實驗室

 

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是人類的近親,與人類的遺傳物質相似性約為75%-98.5%,在神經系統、組織結構、生理和代謝功能等方面的生物學特徵同人類相似,具有高級視覺系統。利用非人靈長類動物建立的疾病動物模型,因其疾病發展過程、臨床症狀、發病機制與人類具有相似性,已成為解決人類健康與疾病問題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理想動物模型,其作為重要的科技支撐條件,在人類疾病的發病機理、診斷、治療、預防、生物醫藥和生物製品的生產與質量評價,在引領和支撐生命科學研究、生物技術創新和醫藥產業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種質資源

 

(一)資源現狀

 

全世界目前有16科74屬423種658種/亞種的非人靈長類動物,遍布於全球92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分布在巴西、馬達加斯加、印度尼西亞、剛果、中國、秘魯、喀麥隆、坦尚尼亞、哥倫比亞、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國際上很早就對非人靈長類動物非常重視,美國、德國、日本、紐西蘭、韓國、泰國和印度等國家,均建立了供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用的非人靈長類飼養基地或研究中心,總數達70餘個[1]。目前,東南亞國家也迅速建立起了幾個大型的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養殖中心。

 

中國非人靈長類動物目前有4科8屬24種共45亞種,約為世界非人靈長類物種的10%,是世界上少數幾個靈長類動物分布十分豐富的國家之一[2]。隨著生命科學研究以及轉化醫學的快速發展,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飼養繁殖得到了迅速地發展。目前,我國20多個省、市的非人靈長類動物養殖基地達40餘個,人工養殖存欄數達到約30萬隻(食蟹猴約26萬隻,獼猴約3萬隻,平頂猴500餘只,藏酋猴400餘只,非洲綠猴約200隻,普通狨猴約200隻),中國的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資源已達到數量最多和規模最大,躋身成為世界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第一大供給國[3]。按照我國不同區域來劃分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種質資源,大致可以分為以下片區:華東、華北、華中、華南和西南,其中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的資源保存與利用的相關機構主要分布於我國的華東、華北、華南、華中和西南等區域,例如:北京市、上海市、雲南省、廣東省、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江蘇省、福建省、河南省和湖北省。我國獼猴資源基地主要分布在四川3個、雲南4個、廣東5個、北京4個、江蘇2個、廣西1個、河南1個、浙江1個和福建1個;食蟹猴資源基地主要分布在廣東5個、廣西9個、雲南3個、海南3個和北京3個;藏酋猴資源基地主要分布在四川1個;平頂猴資源基地分布在雲南2個;紅面猴資源基地分布在雲南1個、北京1個和四川1個;非洲綠猴資源基地分布在北京1個;普通狨猴資源基地分布在江蘇1個和天津1個。上述片區的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相關機構具有豐富的實驗動物資源,資源基地擁有良好的硬體和軟體條件。

 

迄今為止,我國有10家機構通過了美國AAALAC認證,2家機構通過國家CNS認證,6家企業通過了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3家企業通過ISO14001質量體系認證,37家機構獲得了靈長類實驗動物生產許可證,靈長類實驗動物使用許可證超過50餘家。

 

(二)國家支持

 

自1982年以來,國家科技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衛生部、中國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和地方省市政府部門,以科技平臺建設、科技支撐計劃和其它項目等形式支持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資源建設,先後建立了「雲南靈長類實驗動物中心」(國家科委),「全國醫學靈長類研究中心」(衛生部),「昆明靈長類研究中心」(中科院),「國家昆明高等級生物安全靈長類動物實驗中心」(國家發改委),「生物醫學動物模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發改委),「國家靈長類種質資源分中心」(科技部),「人類重大疾病靈長類動物模型資源平臺建設」、「靈長類動物人類重大疾病模型的研究與示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雲南中科靈長類生物醫學重點實驗室」(國家發改委和雲南省科技廳),「人類重大疾病動物模型研究」(「973」項目),「國家級靈長類實驗動物檢測重點實驗室」(國家質檢總局)等。通過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國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從資源保存、設施條件、實驗動物標準化、重大基礎理論研究、和靈長類動物基因編輯技術和人類疾病動物模型創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其中,食蟹猴和獼猴的資源和飼養繁殖與管理水平處於國際領先,體細胞克隆和基因編輯靈長類動物模型研究世界領先,病原體檢測技術及質量控制水平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為開展的生命科學科基礎研究、人類重大疾病動物模型創建、藥物或疫苗有效性及安全性評價等領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撐。

 

二、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的應用

 

由於進化上非人靈長類動物與人具有高度同源性,所以,相比其它實驗動物,非人靈長類動物具有解決人類疾病發病機理、疾病防治、藥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評價的獨特優勢。非人靈長類動物作為人的代替者,已經應用於抑鬱症、阿爾茨海默症、腫瘤、代謝性疾病、愛滋病、肝炎、結核、瘧疾和伊波拉等人類重大疾病研究領域,這些研究對揭示人類重大疾病的致病機制、機理和防治具有重大意義。

 

1.毒理學研究: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在新藥研發過程中都明確規定了凡是二類以上新藥,在進入人體臨床研究前必須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進行臨床前研究。例如,僅英國2005一年就採用了高達87%的非人靈長類動物用於醫藥行業的藥物研發過程,這些實驗動物主要是應用於藥物的毒性和安全性評價,也有一些被用於藥物的早期研究和開發等過程。

 

2.感染性疾病:非人靈長類動物可被用作SARS病毒(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和登革熱病毒感染的病原學、血清學和臨床免疫應答相關研究,也可被用作多種感染性疾病病原,例如:病毒性腹瀉、手足口、流感、皰疹性疾病、病毒性肝炎和愛滋病(AIDS)的動物模型。其中,獼猴不僅是肺炎雙球菌、野兔熱、鏈球菌、葡萄球菌、立克次體、鼠傷寒沙門菌等細菌性疾病的理想動物模型,也是弓形體、阿米巴腦膜炎、瘧疾、絲蟲病等寄生蟲的理想實驗動物模型[4]。其中,AIDS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已經成為進行愛滋病毒(HIV)相關研究的一個有力工具。在抗HIV藥物非臨床藥效學相關研究中,這一模型提供了最接近藥物真實療效的參考系統[5, 6]。

 

3.神經科學研究:除了感染性疾病研究外,非人靈長類最大的優勢在於研究人類高級腦功能。目前,通過研究非人靈長類動物獲得的關於基礎神經科學方面的發現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確定了盲視的概念;皮質放大因子的概念;皮質基底神經環節的作用;額前葉的存儲和執行功能;內側顳葉和額葉在長期記憶中的相互作用等。在臨床神經科學研究應用中,目前已經利用非人靈長類開展的研究有對帕金森氏病、腦卒中、抑鬱症和阿爾茨海默症等神經系統疾病的病理、生理學的認識和臨床治療[7]。其中以阿爾茨海默症模型為例,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較嚙齒類動物能更好地模擬疾病的病理變化,其神經生物學特性與人類非常相似,根據實驗設計,非人靈長類動物經過訓練後可用於完成特定的與記憶相關的任務,用於評價其認知能力和情緒行為等的變化,因而被認為是研究該疾病的最理想的動物模型。研究人員採用獼猴作為對象,在神經功能及病理上均模擬出阿爾茨海默症所有關鍵症狀,這一結果給阿爾茨海默症的防治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法,同時也是國內、外第一個具有所有阿爾茨海默症核心症狀的獼猴模型。近年來快速高效的基因靶向技術不斷推陳出新,湧現出一系列能夠在受精卵水平的基因敲除的系統,例如:TALEN和CRISPR/Cas9等方法,使獼猴的基因精確編輯成為可能。在這一重要前體下,通過密切合作,我國科學家團隊目前已成功將這兩項技術首次應用到獼猴身上[8, 9]。2014年,國內兩個研究團隊在世界上首先構建了神經發育性疾病瑞特綜合症的相關基因MECP2基因敲除食蟹猴,為進一步研究其神經機理提供了重要的動物模型。2015年,另外一個研究團隊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方法構建了杜氏肌營養不良DMD基因突變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為進一步研究DMD基因突變的方法提供了基礎。此外,該團隊還應用慢病毒轉基因方法構建了帕金森病轉基因非人靈長類模型。2016年1月Nature期刊刊登了「MECP2轉基因猴的類自閉症行為表徵與種系傳遞」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團隊完成。研究通過構建了攜帶人類自閉症基因MECP2的轉基因獼猴模型及對轉基因猴進行遺傳和行為學研究,發現MECP2轉基因獼猴表現與人類類似的自閉症刻板行為與社交障礙等行為。該研究是世界首個自閉症的非人靈長類模型,為深入研究自閉症的發病機理與探索可能的治療方法提供了可能性[10-13]。另外,非人靈長類動物對篩選治療老年痴呆藥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獼猴是目前該病研究中使用最廣泛的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另外猩猩、黑猩猩、狐猴和松鼠猴等也是研究老年痴呆症比較理想的實驗動物[14]。病理學研究結果顯示,腦內的多巴胺能神經元的大量死亡是帕金森病的發病原因之一。MPTP則是一種能特異高效殺死靈長類腦內多巴胺能神經元的化合物。通過將MPTP的代謝產物MPP+注射到獼猴側腦室和單側黑質中,使藥物作用的範圍局限於中樞神經系統,國內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克服了經典MPTP誘導模型健康狀況差、個體差異大、以及症狀停藥後恢復的三大缺陷,建立了具有良好實用價值新型獼猴帕金森病急性和慢性兩種模型[15, 16]。

 

此外,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也被廣泛應用於抑鬱症模型以及一些腦高級認知功能的研究當中。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大腦結構與人類相似,具備高級腦功能,可以被訓練完成特定類型的測試任務以及情緒反應和認知能力的評價等研究領域,這一優勢是齧齒動物不能替代的。非人靈長類動物具有高級、複雜的認知過程及情感表達,且同樣在社會群體中生活,這與人類極其相似;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睡眠節律與人類相似,在夜間具有穩定的睡眠,具有明顯的晝行性習性,這可以彌補齧齒動物的不足,因而非人靈長類具有更大的優勢。目前已經有報導以獼猴為模型研究人類腦高級認知功能的相關研究[17-22]。

 

4.生殖生物學研究:舊大陸猴作為人類生殖研究的模型已經有較長的歷史,其中一些種類,如獼猴、狒狒和食蟹猴至今仍是生殖生物學研究中常用的重要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14]。近年來應用新大陸猴作為實驗動物進行人類生殖研究的動物模型發展較快,新大陸猴作為生殖生物學的模型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在人類或嚙齒類無法解答的問題,有關研究包括:配子成熟和受精、著床前胚胎的發育、著床前後的胚胎發育、下丘腦和垂體、黃體調節、妊娠的內分泌和胎兒的發育、出生和哺乳、胚胎-母體間的交換、新生兒死亡、新的抗生育藥物的檢測、出生缺陷、早產等領域。

 

5.基因修飾猴的研究:基因修飾猴模型在生命科學研究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轉基因技術和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研究人員已經成功地對非人靈長類的基因組進行修飾,獲得外源基因過表達的轉基因猴和目的基因定點切割的基因編輯猴[23]。目前,慢病毒載體和分子靶向核酸酶(ZFN、TALEN及CRISPR/Cas9等)是非人靈長類基因修飾模型建構中最常用的兩種方法。但是,利用這兩種方法獲得的首次建模動物(F0代)有可能是嵌合體,這導致研究人員很難在F0代得到基因型和表型一致的動物模型,嚴重限制了基因修飾恆河猴和食蟹猴模型的推廣和應用。而體細胞核移植、單倍體幹細胞及生殖幹細胞介導的轉基因獲得的首建動物沒有嵌合體現象存在,但目前這些方法在非人靈長類動物中都還沒有獲得成功。考慮到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特點,這些方法的應用研究很有可能成為非人靈長類基因修飾模型建構技術的一個重要方向。因此,基因修飾猴其作為真正的動物模型用於科學研究仍有較長的路要走。

 

6.體細胞克隆猴的誕生:2017世界上首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由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孫強和劉真團隊率先獲得成功。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為非人靈長類基因編輯操作提供更為便利和精準的技術手段,使得非人靈長類可能成為廣泛應用的動物模型,進而推動靈長類生殖發育、生物醫學、以及腦認知科學和腦疾病機理等研究的快速發展。

 

三、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的未來展望

 

雖然我國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行業發展水平還比較低,影響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挑戰依然嚴峻,主要表現在:一是非人靈長類動物種類單一,僅有恆河猴和食蟹猴用於科學研究,而平頂猴、紅面猴、藏酋猴、普通狨猴等還處於飼養繁殖種群的建立;二是動物保護主義對我國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產業發展也造成嚴重影響;三是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的質量標準化程度不高,質量檢測技術和特異性診斷試劑不多;四是動物福利研究剛剛起步,科研技術和水平與發達國家還存在很大差距,獲得高品質的非人靈長類動物較困難,導致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科研附加值較低。

 

面對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的機遇和挑戰,對我國非人靈長類資源保存與利用的展望與策略建議:

 

1、應加強非人靈長類動物資源建設,提升資源的豐富度與利用度

 

國家應制定相關的引導和扶持政策,合理布局,通過國家、地方和承擔單位的資金整合,加大引進或培育狨猴、松鼠猴、平頂猴和藏酋猴等多品種有特色的非人靈長類動物種類,豐富我國非人靈長類動物資源品種,建立包括獼猴、食蟹猴、平頂猴、藏酋猴和狨猴等品種的多個國家級靈長類動物種質資源中心,加強我國非人靈長類動物資源的科技戰略儲備能力,實現靈長類動物的生產、供應與共享。

 

2、應加強非人靈長類檢測新技術研發,提升我國實驗靈長類的質量

 

國家應加大對靈長類動物質量檢測技術、診斷試劑研發經費的投入及出臺相關的扶持政策,整合和組織國內優勢研究團隊,積極開展非人靈長類動物質量相關的檢測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有效應用於臨床,研發國產化的診斷試劑,提升我國對靈長類動物質量控制的科技水平,保障我國靈長類動物的國際出口、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實施、GLP研究中心和生物醫藥研發有充足的高質量動物資源供應。

 

3、加強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技術平臺建設,提升自主創新和國際競爭能力

 

非人靈長類動物作為人的替身,在開展神經性疾病、腫瘤、代謝性疾病、愛滋病、肝炎、結核、瘧疾和伊波拉等重大傳染病方面的研究,對揭示人類重大疾病的致病機制、機理和防治具有重大意義,是其它實驗動物無法代替的。因此,利用分子生物學、胚胎工程學、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發育生物學、組織病理學、影像學和轉基因等技術,加強非人靈長類動物技術平臺建設,如,建立基因工程修飾的人類疾病靈長類動物模型技術平臺、高等級生物安全靈長類動物實驗技術平臺、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技術平臺、腫瘤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技術平臺等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創新和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基地或機構,鍛鍊和培養一批基礎研究與應用相結合的從事靈長類動物研究的人才隊伍或創新團隊,加強與國外CRO組織技術合作,吸引國外科研機構和生物醫藥研發企業到我國開展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和科學研究,不僅可以使我國靈長類動物資源提高科技附加值,而且可以大大提升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

 

4、加強政策法規的制定和法制化管理,促進我國靈長類動物行業的成功轉型

 

加強政策引導,積極扶持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相關管理部門要加大對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行業的監督管理,加快建立行業準入機制,尤其是在發放實驗動物生產許可證、馴養繁殖許可證以及制定實驗動物出口限額時,要充分考慮企業養殖規模、是否有籤訂出口銷售合同、歷史銷售業績以及是否建立質量認證體系等因素,同時,還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自我管理、自我監督作用,加強行業自律,避免無序競爭,嚴格遵循動物福利及行業規範管理的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不要為了片面追求經濟效益造成不良的國際影響。切實加強產學研結合,積極推動養研一體化。轉變發展方式,打破單純賣資源的原始產業狀態,把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結合起來,通過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方式,向外提供養研合一的整體服務,切實推動我國靈長類養殖行業的轉型升級。加快建立覆蓋全國的靈長類實驗動物質量檢測與保障體系,加強遺傳、微生物和寄生蟲等檢測核心技術的研發,建立規範通用的檢測技術,並形成與國際接軌的行業標準。

 

綜上,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已成為人類最理想的代替者,作為重要的研究、實驗對象,廣泛應用於科研、醫學、國防以及藥物的非臨床試驗、安全性評估等諸多方面,為人類的健康和生命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展望未來,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的研究將大大促進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展或突破,例如人類疾病模型、神經科學、基因組學和進化生物學、藥物開發、幹細胞、以及治療性克隆研究等。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資源是推動生命科學發展、攻克人類重大疾病、保障生命健康的重要戰略資源,在引領和支撐生命科學研究、生物技術創新和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來源:國家實驗動物專家委員會簡報 2019年第9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繫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相關焦點

  • 關注 | 武漢大學回應「長江學者」涉嫌造假事件:關於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數據不存在偽造
    當晚,武漢大學通過官微發布聲明稱,該校組織的專家組經調查鑑定,認為被質疑的三個課題中關於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的數據不存在偽造科研數據的行為。18日一早,微信公眾號「知識分子」發布文章:《「千人計劃」專家舉報武大「長江學者」論文涉嫌造假 | 調查》。
  • 中國實驗動物的悲慘現狀
    中國在這方面的推進速度很快,已經頒布實施了國家標準對實驗動物的環境設施、質量控制、飼料營養等進行規範。比如按照艾拉克認證的標準建立飼養場、實驗室等,提供其生長、飼養的相關條件。用非人靈長類動物做實驗時,也會給其提供電視等福利待遇。」榮瑞章說。
  • 動物行為實驗方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第一篇)
    動物行為實驗方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動物行為學是研究動物各種行為的功能(function) 、機制 ( mechanism) 、發展 ( development) 和進化( evolution) 的一門學科[1]。
  • 淺析動物行為學實驗方法的研究方向分類
    Willner 及其同事據此建立了糖水偏愛實驗,用評價抑鬱症動物模型的快感缺失狀態。在國內,劉新民等建立了獲得性無助分析系統和懸尾測試分析系統 廣泛應用於大小鼠抑鬱模型情緒評價。非人靈長類動物因為在遺傳學、解剖結構等方面與人類更為接近,是抑鬱症等精神疾病的理想模型。研究者應用母嬰分離、調整群體的社會等級次序等方法建立了抑鬱症模型,表現為蜷縮行為、體重下降、自主活動度降低、躲避行為增多等。
  • 非人靈長類研究將成中國腦科學高地—新聞—科學網
    3月11~12日,香山科學會議在深圳召開以「非人靈長類腦與認知」為主題的第588次學術討論會,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在會上表示,非人靈長類研究將成為我國引領國際腦科學發展的突破方向,並有可能成為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大型國際合作計劃。 非人靈長類動物與人類在進化上接近,是理解人類腦與認知的理想動物模型。
  • 中科院昆明靈長類研究中心動物實驗倫理審查會議召開
    中國科學院昆明靈長類研究中心(Kunming Primate Research Center, KPRC)實驗動物使用與管理委員會(Institutional Animal Care and Use Committee, IACUC)於9月23日至24日在昆明滇池溫泉花園國際大酒店召開動物實驗倫理審查會議。
  • 實驗動物:資源開發應科學合理
    實驗動物是一種完整的生物型研究工具和試驗對象,作為相似度高、可控性強、使用經濟、操作簡便的「活」的緊密儀器,實驗動物廣泛運用於探索生命奧秘、研究疾病機理及防治等與人類健康和生活質量相關的各個領域。 基因改變動物的製作是實驗動物新資源開發的主要途徑之一,自上世紀80年代後期起,我國的科學家就開始從事基因工程動物的研究工作,並在90年代先後開發了一批有價值的轉基因小鼠。「十一五」期間,通過國家科技支撐項目的支持,我國科學家已獲得了近千種轉基因或基因剔除小鼠。
  • JC小講堂|徐開宇同學分享靈長類動物大腦發育的基因轉錄圖譜
    >227為同學們帶來了主題為靈長類動物大腦發育的基因轉錄圖譜的報告。長久以來,人類對大腦的探索從未停息過,對於大腦發育,尤其是人類及其近親非人靈長類的大腦發育過程中基因轉錄的基本知識,我們仍然知之甚少。
  • 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攻克靈長類動物克隆難題
    自1996年第一隻克隆羊「多利」誕生以來,20多年間,各國科學家利用體細胞先後克隆了牛、鼠、貓、狗等動物,但一直沒有克服與人類最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克隆的難題。科學家曾普遍認為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團隊經過5年努力,成功突破了世界生物學前沿的這個難題。利用該技術,科研團隊未來可在一年時間內,培育出大批基因編輯和遺傳背景相同的模型猴。
  • 世界首隻克隆猴在中國出生 研究遵守實驗動物倫理規章
    去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平臺誕生, 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  據介紹,「姐妹」倆的基因,來自同一個流產的雌性獼猴胎兒。科研人員提取了這個獼猴胎兒的部分體細胞,將其細胞核「植入」若干個「摘除」了細胞核的卵細胞,結果產生了基因完全相同的後代,這個過程也就是克隆。
  • 中國非人靈長類的現狀與保護
    靈長類是動物界中最高等的一個類群,除繼承了胎生和哺乳等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之外,還有靈長類這個類群區別於其他類群的明顯特徵,比如大腦發達,成為眾靈之長;前後肢肢端生長指甲(趾甲),並有明顯的分工;拇指(拇趾)與其餘四指對握,適應於森林中攀爬。
  • 廣東省實驗動物科技知識競賽題庫
    (_C_)A、《北京市實驗動物管理條例》B、《湖北省實驗動物管理條例》 C、《廣東省實驗動物管理條例》24、用於實驗研究的實驗動物應該從如下什麼單位購買?(_B_)A、五年管理規劃B、年度監督計劃C、管理辦法與實施細則26、實驗動物許可後的監督管理的核心內容是實驗動物質量和動物實驗環境質量的檢查,為此,《條例》要求由___配合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主管部門對___進行監督檢查。
  • 極體移植介導的核質置換非人靈長類模型
    2020年7月28日,《Cell Research》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第一極體移植介導的線粒體替換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的研究論文。
  • 靈長類動物「樹鼩」知多少
    科學家利用簡單的原生動物到複雜的非人靈長類動物,以期解析人體各種複雜的生物學問題和疾病機理這一關鍵共性問題。理解人體各種重大生物問題和疾病機理的最佳策略有兩個選擇:1)低等動物的分子細胞機理研究和高等非人靈長類動物的整體系統水平研究相結合;2)尋找新型動物模型,兼顧成本低、試驗周期短、分子和細胞操作方便並與人類進化地位接近等各種生物學特性。
  • 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 集中採訪在昆啟動 首站聚焦生物種質資源
    當天,採訪團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進行實地採訪,接下來還將赴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等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地進行採訪。近年來,我省先後發布《雲南省生物物種名錄(2016版)》、《雲南省生物物種紅色名錄(2017版)》、《雲南省生態系統名錄(2018版)》、《雲南省外來入侵生物名錄(2019版)》等,為雲南以及國家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利用、研究和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疾控中心實驗動物中心招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動物中心招聘實驗動物中心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內設機構,在承擔工作領域內的制度建設、科學研究、教育培訓、國際合作、人才培養等工作的基礎上,具體職責為:負責建立健全實驗動物條件平臺及資源庫,組織開展實驗動物相關法規、標準及技術的宣貫、教育培訓等工作,承擔實驗動物設施運行管理工作。
  • 科研資訊 | 由協和醫院託管的實驗動物中心成功舉辦實驗動物和生物安全 實驗室管理培訓
    2019年11月15日上午,華中科技大學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湖北省實驗動物從業人員培訓基地(華中科技大學)聯合舉辦的「實驗動物和生物安全實驗室管理」專題培訓在同濟醫學院1號教學樓2大教室成功舉辦。此次專題培訓時逢「華中科技大學實驗室安全文化周」活動,旨在為了推動我校實驗室安全管理特別是與動物實驗相關的生物安全知識的普及,提高我校實驗室安全員和相關學生的生物安全意識,降低動物實驗過程中的風險。
  • 英國將加強動物實驗管理避免浪費動物生命
    原標題:英國將加強動物實驗管理避免浪費動物生命   不久前,英國研究理事會等多家負責審批發放政府科研經費的機構聯合發布公告稱,將修改涉及動物實驗的科研項目經費申請指南,要求申請的研究人員必須更明確地提供動物實驗詳細數據,以提高相關科研項目的質量。
  • 「3R」原則倡導實驗動物福利
    他們制定了「3R」原則,即在可能的情況下,優化實驗流程,減少實驗動物的使用數量以及使用非生物材料來替代實驗動物。「3R」原則隨後被許多政策、法規、協議引用,作為它們提倡改善實驗動物福利的核心原則。實驗動物福利,既是對實驗動物的保護,也是高質量地利用實驗動物的必然要求。對實驗動物的照顧、看護以及飼養好壞,與實驗成敗休戚相關。
  • 虐待實驗用犬,做完實驗後將它們遺棄在學校樓頂上等死:被濫用的實驗動物們
    媒體對該事件的曝光,將中國實驗動物福利的保障推上了風口浪尖,讓公眾開始關注這些為人類失去生命的生靈們。讓這些實驗動物有一個體面的死亡就是實驗動物福利的一切嗎?問題顯然沒有這麼簡單。2021 年 1 月 12 日,Science 上刊登一篇關於實驗動物的評論文章,援引了同日發表在 Scientfic Report 上一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