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體移植介導的核質置換非人靈長類模型

2021-02-08 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2020年7月28日,《Cell Research》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第一極體移植介導的線粒體替換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中科院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孫強和劉真團隊完成。該研究首次在非人靈長類動物中,利用第一極體移植技術實現了卵母細胞的線粒體替換,為該技術在線粒體疾病治療的臨床應用提供了安全性和有效性評估的重要模型。

線粒體是一類自身攜帶部分DNA遺傳物質的細胞器,線粒體基因的突變會導致多種疾病,並可以以母系遺傳的方式傳遞到子代。核質置換技術是目前線粒體基因突變遺傳疾病的潛在理想治療策略,通過顯微操作技術將線粒體突變的卵母細胞或受精卵的核遺傳物質轉移到攜帶正常線粒體的去核卵母細胞或受精卵,即可重構出一個新的攜帶正常線粒體的胚胎。該技術臨床應用之前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之一是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該工作中,研究團隊首先對食蟹猴卵母細胞和第一極體的基因組完整性、表觀遺傳修飾、DNA損傷及攜帶線粒體DNA數目等進行詳細的對比分析,闡明了第一極體具備替代卵母細胞細胞核的潛能。接著他們利用顯微操作技術將受體卵母細胞的細胞核移除,並將供體卵母細胞的第一極體轉移到去核受體卵母細胞得到重構的卵母細胞。對重構獲得的卵母細胞開展單精子注射使其受精可以得到正常雙原核的受精卵,受精卵移植後出生得到了兩隻第一極體核移植介導的線粒體替換食蟹猴模型。遺傳鑑定表明這兩隻食蟹猴確實是通過核質置換技術得到的,且第一極體攜帶來的線粒體比例佔動物體內線粒體比例低於5%。該工作首次在靈長類個體水平驗證了極體置換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對線粒體遺傳疾病的核質置換治療及卵巢儲備低下引起的不孕不育治療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該工作主要在孫強研究員和劉真研究員指導下完成,劉真和王佔洋完成了絕大多數實驗部分。該工作還得到了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景乃禾研究員的合作支持。本工作受到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上海市科委的支持。


相關焦點

  • 極體基因組移植是啥?「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嘉獎復旦成果
    我校腦科學研究院朱劍虹教授、基礎醫學院沙紅英博士研究組與安徽醫科大學曹雲霞研究組合作,創新性進行極體基因組移植用於預防遺傳線粒體疾病研究。通過將病人卵子的核基因組移植到健康卵,進行線粒體DNA置換技術是防治該病的一個希望。極體是卵母細胞成熟或受精過程中不對稱分裂產生的副產品,僅含有極少的線粒體,但其核基因組與卵母細胞和受精卵一致。研究組利用模式動物系統比較了不同類型基因組移植的效果,包括紡錘體-染色體移植、原核移植、第一和第二極體移植等。
  • 非人靈長類研究將成中國腦科學高地—新聞—科學網
    3月11~12日,香山科學會議在深圳召開以「非人靈長類腦與認知」為主題的第588次學術討論會,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在會上表示,非人靈長類研究將成為我國引領國際腦科學發展的突破方向,並有可能成為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大型國際合作計劃。 非人靈長類動物與人類在進化上接近,是理解人類腦與認知的理想動物模型。
  • 克隆猴在中國誕生 攻克靈長類動物克隆難題
    孫強說,這意味著中國將率先建立起可有效模擬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既能滿足腦疾病和腦高級認知功能研究的迫切需要,又可廣泛應用於新藥測試。  ■揭秘 「多利」到「中中」,為何等21年?  自1996年第一隻克隆羊「多利」誕生以來,21年間,各國科學家利用體細胞先後克隆了牛、鼠、貓、狗等動物,但一直沒有跨越與人類最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屏障」。
  • 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種質資源與應用展望--寫在《實驗動物管理條例》發布實施三十周年系列篇之五十二
    通過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國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從資源保存、設施條件、實驗動物標準化、重大基礎理論研究、和靈長類動物基因編輯技術和人類疾病動物模型創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其中,食蟹猴和獼猴的資源和飼養繁殖與管理水平處於國際領先,體細胞克隆和基因編輯靈長類動物模型研究世界領先,病原體檢測技術及質量控制水平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
  • 科學家首次通過第一次極體轉移技術在獼猴後代中進行線粒體置換
    (Macaca fascicularis),這是一種有用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模型,用於評估PB1T用於MRT的效率和安全性的方法。總之,在人類胚胎中進行的SCC轉移,PB1轉移和核前轉移,在MRT中顯示了mtDNA突變疾病的廣闊前景。所有這些方法都應用於生成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後代,以在將其應用於臨床之前測試其安全性和效率。在該研究中,首先證明了PB1可以在功能上替代SCC,從而通過PB1T產生健康的靈長類動物後代。
  • 中國非人靈長類的現狀與保護
    亞洲東南亞北緣以中國南方為主的大片區域是非人靈長類生活的北界。中國在亞洲非人靈長類物種多樣性排名第二,雖然屬於東南亞北緣,但是具有明顯特點。        其一,越靠近南方省份,非人靈長類種類越多,因此我國非人靈長類種類最多的省份分別是雲南(15種)、西藏(8種)、廣西(8種)和貴州(6種);        其二,中國有8種非人靈長類特有種,分別是白頭葉猴、藏酋猴、臺灣獼猴、海南長臂猿、天行長臂猿和3種仰鼻猴。
  • 省部共建非人靈長類生物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順利通過專題協商
    11月16日上午,省部共建非人靈長類生物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專題協商會在科技部會議廳召開。科技部副部長黃衛、雲南省副省長董華出席會議並就實驗室建設事宜進行專題協商,經協商一致認為,該實驗室總體方案成熟,建議同意通過。
  • 我國科學家破解成年非人靈長類脊髓損傷修復難題 受損神經 有望再生
    日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首都醫科大學雙聘教授李曉光、上海同濟醫院孫毅教授及首都醫科大學楊朝陽教授帶領團隊,歷時20餘年成功破解成年非人靈長類脊髓損傷修復這一醫學難題。該團隊首次證明,我國自主研發的活性生物材料可改善損傷局部微環境,促進非人靈長類恆河猴的皮質脊髓束(CST)長距離再生,越過損傷區與宿主脊髓建立起功能性神經網絡從而使截癱肢體功能恢復,相關研究成果於5月29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在我國,每年脊髓損傷新發病例為12萬例;在美國,每年新增脊髓損傷病例1.7萬例。
  • 什麼樣的胚胎才可以移植?
    存在明確的2個原核及兩個極體。第二極體的出現是精子侵入,卵子活性化的標誌,預測卵子成功受精。當然,在實際的胚胎實驗室工作中,往往會出現一些異常受精胚胎,包括0PN,1PN和多PN胚胎。那麼這些異常胚胎是怎麼形成的,還能移植嗎?
  • 靈長類動物「樹鼩」知多少
    科學家利用簡單的原生動物到複雜的非人靈長類動物,以期解析人體各種複雜的生物學問題和疾病機理這一關鍵共性問題。理解人體各種重大生物問題和疾病機理的最佳策略有兩個選擇:1)低等動物的分子細胞機理研究和高等非人靈長類動物的整體系統水平研究相結合;2)尋找新型動物模型,兼顧成本低、試驗周期短、分子和細胞操作方便並與人類進化地位接近等各種生物學特性。
  • Nature:發現一種新類型的中間神經元僅存在於靈長類動物大腦中
    科學家們傳統上依靠從小鼠和非人靈長類動物身上提取的樣本來研究這些疾病是如何產生的。但是,一個問題一直揮之不去:這些受試對象的大腦是否與人類足夠相似,從而產生有用的新見解?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布羅德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導了雪貂、小鼠、非人靈長類動物和人類大腦中的幾個關鍵差異,這些差異都集中在一種稱為中間神經元(interneuron)的神經元上。
  • /謝曉亮合作團隊等展示CTCF介導染色質結構決定複製起始位點的...
    【學術前沿】孫育傑/謝曉亮合作團隊等展示CTCF介導染色質結構決定複製起始位點的時空組織 2020-06-19 0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靈長類細胞解碼計劃」探尋生命真相
    近日,以「靈長類細胞解碼」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第S51次學術討論會在上海召開,中科院院士季維智表示,通過對包括人類以及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細胞解碼計劃,可以使得生命科學離生命真相更近一步。「利用新的單細胞多組學技術、開展靈長類細胞多組學的多學科交叉研究,有利於我們深入了解人類本身,為解決相關疾病問題提供理論基礎和靶點。」中科院院士陳潤生如是說。
  • 關注 | 武漢大學回應「長江學者」涉嫌造假事件:關於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數據不存在偽造
    當晚,武漢大學通過官微發布聲明稱,該校組織的專家組經調查鑑定,認為被質疑的三個課題中關於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的數據不存在偽造科研數據的行為。18日一早,微信公眾號「知識分子」發布文章:《「千人計劃」專家舉報武大「長江學者」論文涉嫌造假 | 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