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發現一種新類型的中間神經元僅存在於靈長類動物大腦中

2020-12-17 生物谷

2020年10月9日訊/

生物谷

BIOON/---精神分裂症和自閉症等神經精神疾病是大腦化學物、環境和

遺傳

學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的結果,需要仔細研究才能了解它們的根源。科學家們傳統上依靠從小鼠和非人靈長類動物身上提取的樣本來研究這些疾病是如何產生的。但是,一個問題一直揮之不去:這些受試對象的大腦是否與人類足夠相似,從而產生有用的新見解?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布羅德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導了雪貂、小鼠、非人靈長類動物和人類大腦中的幾個關鍵差異,這些差異都集中在一種稱為中間神經元(interneuron)的神經元上。最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只在靈長類動物中發現了一種新的中間神經元類型,這種類型的中間神經元位於大腦中與亨廷頓病和潛在的精神分裂症有關的紋狀體中。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9月30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Innovations present in the primate interneuron repertoire」。

圖片來自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781-z。

這些發現可能幫助科學家們選擇最好地模擬與這些疾病有關的人類大腦特徵的實驗室模型,從而有助於加快對神經精神疾病的原因和治療方法的研究。

論文通訊作者、哈佛醫學院

遺傳

學教授Steven McCarroll說,「這項研究的數據將為人類大腦疾病的研究提供信息,這是因為它幫助我們思考人類大腦的哪些特徵可以在小鼠中進行研究,哪些特徵需要在狨猴等更高級的有機體中進行研究,以及為什麼小鼠模型往往不能反映人類相應突變的影響。」

論文共同作者、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研究所神經科學教授Guoping Feng說,「神經元的功能障礙與包括自閉症譜系障礙和精神分裂症在內的幾種腦部疾病有密切聯繫。這些數據進一步證實了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在理解大腦疾病的神經生物學機制以及開發和測試治療方法方面的獨特重要性。」

深入了解中間神經元

中間神經元形成了大腦神經迴路中的關鍵節點,並通過釋放抑制其他神經元放電的神經遞質GABA來幫助調節神經元活性。

論文第一作者、McCarroll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Fenna Krienen和她的同事們希望追蹤中間神經元的自然歷史。

Krienen說,「我們想了解組成大腦的細胞類型的進化軌跡。隨後,我們去獲取動物物種的樣本,這些樣本可以為理解人類和神經科學研究中經常代表人類的動物模型之間的進化分歧提供信息。」

這些研究人員使用的工具之一是Drop-seq,這是一種由McCarroll實驗室開發的高通量單核RNA測序技術,用於確定雪貂、人類、獼猴、狨猴和小鼠大腦中超過184000個端腦中間神經元的作用和位置。利用冷凍的組織樣本,他們從皮層、海馬體和紋狀體中分離出中間神經元的細胞核,並對這些細胞中的RNA進行了分析。

這些研究人員原本認為,由於在所有脊椎動物中都發現了中間神經元,所以這些細胞在不同物種之間相對變化不大。Krienen說,「但是,通過這些高靈敏的測量和來自不同物種的大量數據,我們了解到不同物種中中間神經元的活躍程度存在差異。」

她和她的合作者確定了他們所研究的物種之間的四個主要的中間神經元差異:這些細胞改變了它們在整個大腦區域的比例,改變了它們用來與其他神經元連接的程序,並且可以遷移到大腦的不同區域。但是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們發現,靈長類動物有一種其他物種中沒有的新型中間神經元。這種中間神經元位於紋狀體中。紋狀體是負責認知、獎賞和協調運動的大腦結構,早在遠古原始魚類的進化樹上就已經存在了。他們驚奇地發現,這種新的中間神經元類型佔紋狀體中所有中間神經元的三分之一。

McCarroll說,「雖然我們預計人類和靈長類動物大腦的重大創新是在大腦皮層,我們傾向於將大腦皮層與人類的智慧聯繫在一起,但事實上,在古老的紋狀體中,Krienen發現了靈長類動物大腦中最引人注目的細胞創新。這種細胞類型以前從未被發現過,這是因為小鼠沒有類似的細胞。」

論文共同作者、哈佛醫學院神經生物學教授Gord Fishell說道,「是什麼提供了認知能力中的『人類優勢』,這是神經生物學家努力回答的基本問題之一。這些發現解決了'我們如何打造更好的大腦'這個問題。」

更好地了解這些抑制性神經元如何在人類和實驗室模型之間變化,將為科學家們提供研究各種大腦疾病的新工具。下一步,這些研究人員將在這項研究的基礎上,確定每種類型的中間神經元的具體功能。

Krienen說,「在研究神經發育障礙時,你需要確信你的模型在真正複雜的社會行為上是合適的。這項研究的主要主題是靈長類動物在所有這些中間神經元創新方面總體上似乎是非常相似的。」(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Fenna M. Krienen et al. Innovations present in the primate interneuron repertoire. 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781-z.

2.New neuron type discovered only in primate brains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10-neuron-primate-brains.html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靈長類中間神經元庫的革新
    Krienen研究小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揭示了靈長類中間神經元庫的革新。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2020年9月30日的《自然》上。 研究人員利用單核RNA測序分析了三個靈長類動物(人、獼猴和狨)、齧齒動物(小鼠)和鼬鼠(雪貂)188,776個跨同源腦區單個中間神經元的RNA表達。
  • JC小講堂|徐開宇同學分享靈長類動物大腦發育的基因轉錄圖譜
    >227為同學們帶來了主題為靈長類動物大腦發育的基因轉錄圖譜的報告。長久以來,人類對大腦的探索從未停息過,對於大腦發育,尤其是人類及其近親非人靈長類的大腦發育過程中基因轉錄的基本知識,我們仍然知之甚少。
  • 科學家發現部分鳥類大腦結構與靈長類相似,可...
    當然,這種意識肯定無法和人類相比,其被稱為初級/感覺意識,以前只在靈長類動物有所發現中。這一發現除了要求我們重新研究鳥類的大腦之外,現在可能還需要重新思考我們對意識產生的理解。意識是一種感知到自己和周圍世界的能力,通常很難在不會說話的動物身上體現出來。初級意識是劃分的意識階段中最基本的形式,即感知當前世界(以及最近的過去和未來)的意識。
  • Nature子刊綜述: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 腦科學頂刊導讀78期
    :他人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過程3,前額葉皮質投射神經元靶向背側紋狀體控制行為抑制4,所有人都是直覺科學家:重新思考決策的統計解釋5,從失敗的行為改變中學習期刊:nature然而,對抽象規則的認知能力在靈長類動物大腦中何處,由何種神經機制產生仍然是當前被廣泛研究和爭論的主題。來自人類影像學和猴子單神經元記錄的證據表明,前額葉皮層在抽象規則表徵中起著關鍵作用。另外,來自前額葉病變猴子中進行的行為研究以及對前額葉受損的人類患者進行神經心理學檢查的數據表明,前額葉對規則引導的行為的貢獻存在實質性的功能分離和任務依賴性。
  • 靈長類動物大腦發育及老化過程中lncRNA的動態變化特徵和調控解析
    大腦是生物體內結構和功能最複雜的器官,具有精巧和完善的信息處理系統。大腦的正常發育是其執行功能的基石,受到遺傳和包括長鏈非編碼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在內的一系列表觀遺傳等多種因素的調控。
  • Nature子刊: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腦科學頂刊導讀78期
    >3,前額葉皮質投射神經元靶向背側紋狀體控制行為抑制4,所有人都是直覺科學家:重新思考決策的統計解釋5,從失敗的行為改變中學習1,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然而,對抽象規則的認知能力在靈長類動物大腦中何處,由何種神經機制產生仍然是當前被廣泛研究和爭論的主題。來自人類影像學和猴子單神經元記錄的證據表明,前額葉皮層在抽象規則表徵中起著關鍵作用。另外,來自前額葉病變猴子中進行的行為研究以及對前額葉受損的人類患者進行神經心理學檢查的數據表明,前額葉對規則引導的行為的貢獻存在實質性的功能分離和任務依賴性。
  • 【Nature子刊】「惡棍」基因或成為操縱中間能神經元的有力工具
    大規模的轉錄組學證據表明在大腦中表達特定神經元類型表達的基因與神經精神疾病高度相關。目前大多數研究是基於特定神經元類型進行神經環路或分子靶點研究的,然而病毒載體工具幾乎感染所有的細胞,並不存在特異性。
  • 飲食或能更好地預測靈長類動物腦容量
    相較於社會生活的複雜度,靈長類動物的飲食或能更好地預測其腦容量。這項發表於《自然—生態與演化》的研究是同類分析中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並對目前有關人類和一些靈長類動物為什麼演化出了比大多數動物更大的腦部的假說提出了質疑。
  • Nature子刊:震驚!人類大腦中的語言通路至少有2500萬年的歷史
    對於神經科學家來說,這就好比發現了一塊化石,它闡明了進化史。然而,與骨骼不同的是,大腦並沒有變成化石。相反,神經科學家需要通過研究現存靈長類動物的腦部掃描,並將它們與人類進行比較,來推斷出共同祖先的大腦可能是什麼樣的。
  • 科學家首次從靈長類動物基因組中編輯出類似HIV的病毒
    近日,天普大學劉易斯·卡茲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地從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基因組中編輯出了與HIV類似的病毒——SIV。這一重大突破使科學家們向開發人類HIV感染的療法邁進了一大步。這些病毒庫是病毒整合到宿主DNA中並潛伏多年的細胞和組織,是治癒感染的主要障礙。這些病毒庫中的SIV或HIV超出了ART所能達到的範圍,抗逆轉錄病毒治療(ART)可以抑制病毒複製並清除血液中的病毒。一旦停止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病毒就會從它們的儲存庫中出來並重新複製。在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中,SIV的行為非常類似於HIV。
  • 世界靈長類大家族又添新成員——波巴葉猴
    從金絲猴、獼猴、狐猴、眼鏡猴到大猩猩,靈長類動物令人著迷。靈長類(Primates)是動物界中進化最高級的類群,也是哺乳動物中物種最豐富的類群之一,全世界有超過600種靈長類動物。非人靈長類可作為研究探究人類進化、社會行為和醫學疾病的模型。
  • Nature:發現一種中和寨卡病毒的人單抗
    2016年11月9日/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新的研究,靶向寨卡病毒(ZIKV)製造的包膜蛋白的一種單抗似乎保護成年小鼠和小鼠胎兒免受感染。論文共同作者、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科學家Michael Diamond說,「這是懷孕期間ZIKV感染是可以治療的概念驗證,而且我們已有一種至少在小鼠體內治療這種感染的人抗體。」研究人員通過研究來自ZIKV感染的存活者的血清,尋找能夠中和ZIKV的單抗。特別地,一種被稱作ZIKV-117的單抗能夠在體內這種病毒的多種毒株,因此他們在小鼠體內對它進行測試。
  • 同是靈長類動物,為什麼吃素的大猩猩比吃肉的人強壯?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同樣作為靈長類動物,大猩猩比人確實強壯了不少,尤其是銀背大猩猩,已經是靈長類動物中的「力量擔當」了。那麼,為什麼大猩猩吃素都比雜食性動物的人類強壯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有意思的問題。
  • 非人靈長類研究將成中國腦科學高地—新聞—科學網
    腦科學研究如今已是大國必爭之地,美國、日本、歐盟相繼斥巨資啟動大型腦科學項目,中國如何在這場腦科學競賽中領先?
  • 靈長類動物「樹鼩」知多少
    科學家利用簡單的原生動物到複雜的非人靈長類動物,以期解析人體各種複雜的生物學問題和疾病機理這一關鍵共性問題。理解人體各種重大生物問題和疾病機理的最佳策略有兩個選擇:1)低等動物的分子細胞機理研究和高等非人靈長類動物的整體系統水平研究相結合;2)尋找新型動物模型,兼顧成本低、試驗周期短、分子和細胞操作方便並與人類進化地位接近等各種生物學特性。
  • 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種質資源與應用展望--寫在《實驗動物管理條例》發布實施三十周年系列篇之五十二
    3.神經科學研究:除了感染性疾病研究外,非人靈長類最大的優勢在於研究人類高級腦功能。目前,通過研究非人靈長類動物獲得的關於基礎神經科學方面的發現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確定了盲視的概念;皮質放大因子的概念;皮質基底神經環節的作用;額前葉的存儲和執行功能;內側顳葉和額葉在長期記憶中的相互作用等。
  • Nature 一周論文導讀|2020年10月8日
    >製版 阿金 生物學 Biology Innovations present in the primate interneuron repertoire 存在於靈長類中間神經元庫的新型神經元
  • 靈長類百科全書-世界頂尖靈長類專家聯手巨獻
    在全世界,人們對於當地的靈長類動物都懷有較高的敬意和原始的信仰。儘管靈長類動物與人類存在競爭,但和當地的其他動物種群相比,它們已經擁有了特權地位。瑞典博物學家卡爾·林奈(Carolus Linnaeus)認為,靈長類動物是哺乳動物之首,它們的主要特徵是:大腦容量增大;雜食的齒式,沒有任何獨有的特化;多數情況下,前肢末端手指上有扁平指甲。事實上,該群體不能被任何獨有的特性所定義。最初,人們憑直覺進行分類,之後,研究者經過詳細研究得出了更精確的定義,這一定義又將我們從另一類群中分離出來。
  • 科學家發現大腦中的調色板
    目前在靈長類視覺大腦腹側通路中,從初級視皮層(V1),途徑紋外皮層(V2和V4),到顳側皮層(IT)的各個視覺腦區,都發現了編碼色彩的神經元。但是色彩在等級化的不同視覺腦區是如何進行加工處理的,尤其是如何形成心理主觀層面上的顏色認知空間,根本不清楚。
  • 為何人類的丁丁是靈長類中最長的?
    不過其實很少人知道,人類的雄性器官要比其他靈長類動物大很多。成年雄性大猩猩的陰莖在完全勃起下只有大約4釐米長,而與人類親緣關係最近的黑猩猩則稍微長一點,大約有7.5釐米。與人類的12至18釐米相比,它們都十分「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