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長類動物大腦發育及老化過程中lncRNA的動態變化特徵和調控解析

2020-12-27 中國科大新聞網

大腦是生物體內結構和功能最複雜的器官,具有精巧和完善的信息處理系統。大腦的正常發育是其執行功能的基石,受到遺傳和包括長鏈非編碼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在內的一系列表觀遺傳等多種因素的調控。儘管已有研究發現哺乳動物腦內lncRNA的種類和數量均十分豐富,而且表現出伴隨進化由簡至繁過程顯著增加的趨勢,但無論從表達分布、生成與代謝,還是功能方面,對lncRNA在神經系統中的認識仍然相當匱乏。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汪香婷課題組與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李家立課題組等通力合作,揭示了lncRNAs在靈長類大腦發育和老化過程中的動態變化和作用。相關研究成果於2017年7月7日在美國冷泉港實驗室主辦的Genome Research雜誌在線發表,題為: Annotation and cluster analysis of spatiotemporal- and sex-related lncRNA expression in Rhesus macaque brain.(http://genome.cshlp.org/content/early/2017/07/07/gr.217463.116)。該工作以獼猴為實驗對象,通過RNA-seq和CAGE-seq深度測序,結合實驗功能驗證,發現靈長類動物腦組織lncRNA具有較mRNA更高的組織和性別差異;通過對不同年齡段RNA表達變化進行統計發現1歲到4歲間lncRNA與mRNA均發生明顯表達變化,而10歲到20歲間的變化最為微弱。進一步的研究發現lncRNAs啟動子區域的變化呈現出顯著的性別差異和時空變化性狀,揭示了一種之前未被發現的lncRNA調控系統,對大腦的發育和老化研究具有重要貢獻。該論文第一作者為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博士生劉斯靈、助理研究員王正波和田仁榮,中科大博士生張博文和武漢生命之美生物公司陳棟博士;通訊作者為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李家立研究員、中國科大汪香婷研究員和武漢生命之美生物公司張翼博士。該項目得到非編碼RNA重大研究計劃首批培育項目和中科院中科院人才計劃等的支持。

 

2010年,RNA研究被Science雜誌評選為21世紀第一個10年間的十大科學突破之首。許多研究表明lncRNA可作為分子信號、分子嚮導、支架或增強物等來調控基因的表達。我們的研究成果為進一步了解lncRNA在大腦結構和高級認知功能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實驗依據,亦為與腦功能相關的神經系統疾病研究開闢了新型的靶標分子。現階段,汪香婷課題組正在對前期工作中篩選出的一些重要lncRNA分子的生成、代謝與調控及其在中樞神經系統發育過程中的作用與分子機制進行深入研究。

 

(生命科學學院、科研部)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的變化模式
    該研究通過單細胞轉錄組方法,分析了獼猴著床前胚胎發育過程中,早期細胞命運分化調控,並重點研究了四個囊胚發育階段(早期囊胚,中期囊胚,晚期囊胚,孵化囊胚)和上胚層細胞(Epiblast cells)多能性的動態變化。發現獼猴早期胚胎細胞命運決定模式和調控與人類胚胎極其相似,首次揭示了靈長類著床前胚胎中存在發育多能性由原始態(naive)向始發態(primed)的轉變過程。
  • JC小講堂|徐開宇同學分享靈長類動物大腦發育的基因轉錄圖譜
    >227為同學們帶來了主題為靈長類動物大腦發育的基因轉錄圖譜的報告。長久以來,人類對大腦的探索從未停息過,對於大腦發育,尤其是人類及其近親非人靈長類的大腦發育過程中基因轉錄的基本知識,我們仍然知之甚少。
  • 類器官體單細胞測序揭示人類大腦發育特徵
    類器官體單細胞測序揭示人類大腦發育特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7 14:17:36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J.
  • 人類大腦皮層發育在時空上的轉錄調控特徵
    王曉群課題組一直致力於研究幹細胞與人腦發育的分子調控機制與進化特徵。人大腦皮層不同空間區域及腦橋的時空發育特徵研究者接下來對皮層中不同神經前體細胞亞型的特異表達基因,相互發育關係進行了系統梳理,並對前體細胞亞型oRG中特異表達的長非編碼RNA進行功能驗證。
  • Nature:發現一種新類型的中間神經元僅存在於靈長類動物大腦中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布羅德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導了雪貂、小鼠、非人靈長類動物和人類大腦中的幾個關鍵差異,這些差異都集中在一種稱為中間神經元(interneuron)的神經元上。最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只在靈長類動物中發現了一種新的中間神經元類型,這種類型的中間神經元位於大腦中與亨廷頓病和潛在的精神分裂症有關的紋狀體中。
  • 大腦老化的指標;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人格特徵
    核磁共振可以很容易地檢測到這種滯後,也就是說,這是一條預測腦室擴大和大腦老化的潛在生物標誌,可以幫助患者和醫生迅速得到治療。 腦室擴大是不正常的,在這種情況下,液體在腦室積聚,沒有得到適當引流使腦室擴大了。雖然正常範圍的腦室擴大不是一種疾病,但如果不加以控制,就會導致巨腦室和腦積水引起的痴呆。
  • 研究獲得青鱂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轉錄及調控動態圖譜
    研究獲得青鱂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轉錄及調控動態圖譜 2020-07-06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中日聯合團隊獲得青鱂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轉錄及調控動態圖譜
    然而,目前的青鱂基因組注釋主要是基於生物信息學預測和短讀長的轉錄組測序數據,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低質量的基因組注釋是利用青鱂作為模式動物進行組學和系統生物學研究的重要障礙。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屠強團隊和日本國家基礎生物學研究所教授Kiyoshi Naruse團隊合作,用PacBio轉錄組測序、Illumina轉錄組測序以及ATAC-seq這三種組學實驗手段獲得了青鱂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轉錄及調控動態圖譜。
  • 腦科學日報|大腦老化的指標;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人格特徵
    1,看大腦有沒有老化?核磁共振可以很容易地檢測到這種滯後,也就是說,這是一條預測腦室擴大和大腦老化的潛在生物標誌,可以幫助患者和醫生迅速得到治療。腦室擴大是不正常的,在這種情況下,液體在腦室積聚,沒有得到適當引流使腦室擴大了。雖然正常範圍的腦室擴大不是一種疾病,但如果不加以控制,就會導致巨腦室和腦積水引起的痴呆。
  • 靈長類動物「樹鼩」知多少
    科學家利用簡單的原生動物到複雜的非人靈長類動物,以期解析人體各種複雜的生物學問題和疾病機理這一關鍵共性問題。理解人體各種重大生物問題和疾病機理的最佳策略有兩個選擇:1)低等動物的分子細胞機理研究和高等非人靈長類動物的整體系統水平研究相結合;2)尋找新型動物模型,兼顧成本低、試驗周期短、分子和細胞操作方便並與人類進化地位接近等各種生物學特性。
  • 中科大揭示人胚胎視網膜與視網膜類器官發育過程染色質動態變化
    2020年2月8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薛天教授課題組與瞿昆教授課題組合作,首次通過多組學研究(ATAC-seq、RNA-seq和組蛋白修飾測序),系統而全面地揭示了人胚胎視網膜與人視網膜類器官在發育和分化過程中染色質開放和基因表達動態變化的共性和差異
  • 懷孕過程中的那些免疫事件—胎兒面的免疫調控
    胎兒對於母體來說作為一個半異體,稍有不慎,便會發生嚴重的免疫排斥,對胎兒來說嚴重的會發生流產,對母體可能會發生嚴重的妊娠併發症(如子癇前期),如何與母體和諧相處,既保證胎兒的健康發育,又保證母體身體的健康,這都離不開精準的免疫調控。這一專題,跟大家一起聊聊妊娠過程中的那些免疫事件。
  • 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揭曉:首次解析新冠病毒的「邪惡之心」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曲靜研究組,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張維綺研究組及北京大學湯富酬研究組合作,系統解析了靈長類動物重要器官衰老的標記物和調控靶標;揭示了老年個體易感新冠病毒的分子機制;在系統生物學水平闡明熱量限制通過調節機體免疫炎症通路延緩衰老的新機制;發現基於核心節律蛋白過表達的基因治療可緩解增齡性小鼠骨關節變性並促進關節軟骨再生。
  • 飲食或能更好地預測靈長類動物腦容量
    相較於社會生活的複雜度,靈長類動物的飲食或能更好地預測其腦容量。這項發表於《自然—生態與演化》的研究是同類分析中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並對目前有關人類和一些靈長類動物為什麼演化出了比大多數動物更大的腦部的假說提出了質疑。
  • 大腦認知能力獲突破進展!《科學》發現促進大腦發育期間的關鍵細胞器
    線粒體會在這一精確的時期影響細胞的命運,人類大腦在這一關鍵時期的長度是小鼠的兩倍,或有望幫助研究人員解釋人類為何會在進化過程中發育出更大尺寸的大腦,以及線粒體的缺陷如何會誘發神經發育疾病的發生。
  • 北醫三院喬傑團隊在Mol Cell發文報導人類卵泡發育過程基因表達...
    )」的研究論文,系統解析了人類卵泡發育過程中轉錄組動態全景圖及卵母細胞-顆粒細胞相互作用的基因表達調控規律。生殖細胞是個體發育過程中一類特殊的細胞,是種族繁衍的載體。喬傑團隊與合作者圍繞生殖細胞的發生、發育與成熟機制等進行了系統研究,先後揭示了人類胎兒生殖細胞發生、育齡男性精子成熟等多個關鍵發育階段的基因組特徵、DNA甲基化重編程及其對基因表達的調控關係(Cell 2013,2015;Cell Stem Cell 2017,2018),此成果主要針對育齡女性卵泡發育和成熟過程開展研究工作。
  • 《解構青春期大腦》閱讀答案及解析(2020年山東省東營市中考題)
    前額葉皮層參與社會認知的功能是逐漸增強的,此時它的確也參與了各種行為調控,只是功能尚未到達最佳狀態,其實是產生了調控功能與衝動行為不匹配,衝動和成熟失衡問題。⑧青春期大腦在白質、灰質和神經網絡的發育過程中,共性是廣泛的變化,即通過調整腦區的網絡連接來適應環境變化,而這種可變性即可塑性在成年後會不斷降低,但我們人類保持可塑性的時間比其他物種都要長。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繪製出腦前額葉發育單細胞圖譜
    伴隨著從靈長類祖先進化到現代人類的過程,人類大腦容量增加了3倍,並主要體現在前額葉皮層面積的增加上。前額葉皮層是大腦中最重要的區域之一,具有極複雜且廣泛的神經分布和雙向聯繫,例如前額葉皮層與丘腦、尾狀核、蒼白球間有著直接聯繫,這些神經聯繫也是前額葉皮層多種生理心理功能的重要生物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