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性格決定命運,但孩子的性格怎麼教?

2021-02-08 三聯生活周刊

2012年,《紐約時報周刊》的編輯Paul Tough曾經寫過一本書《孩子如何成功》,副標題是「堅毅、好奇以及性格的潛在力量」(中文翻譯為《性格的力量》)。

這本書的初衷是指出當下美國教育的弊端,尤其是對認知能力的過分重視。他引用了大量研究指出,對於這一代的孩子而言,只教授數學和閱讀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對那些在逆境中長大的孩子。

他認為,成功既不取決於天分,甚至也不取決於努力本身,因為努力只是一種現象,一個人之所以努力,與性格、動機、甚至成長環境都有關係。

作者總結了一個孩子獲得成功的七個關鍵性格,堅毅、自控力、好奇心、責任感、樂觀、熱情和社交智商。不過,這些品質不僅僅是性格,同時也是技能,是可以學習和訓練的。

這些「性格」,或者說,非認知能力,聽起來當然都很美好,但教得了嗎?怎麼教呢?

幾年後,這位作者又寫了另外一本書《如何幫助孩子成功》,就是進一步探討這些非認知能力應該如何訓練,或者培養。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你不可能像教數學、語文一樣,把一個孩子教得更堅毅、更樂觀、更有自制力。

作者說,這些能力是孩子環境(家庭、學校)的產物。如果想培養孩子的這些能力,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家庭與學校的環境。

怎麼改變環境呢?

作者是從壓力的生物系統入手的。他解釋說,進化賦予我們每人一個精細的應激反應網絡,連接大腦、免疫系統與分泌系統(產生壓力荷爾蒙)。在童年時期,尤其是童年早期,這個應激反應網絡對於環境的變化高度敏感,如果它感知到環境中任何一點危險或者壓力,大腦丘腦下部區域一個小小的迴路都會釋放壓力荷爾蒙,將身體置於警覺,甚至高度警覺狀態,呼吸加快,心率增加,血壓上升等等。

從進化的角度來說,這種壓力機制是生命體自我保護的一種手段,因為它允許我們對危險做出及時反應。但長期而言,一個高度敏感的應激反應網絡卻會引發一系列心身問題,損害大腦前額葉皮層的發育,從而損害他們的認知與情感發育。就認知而言,破壞的是大腦執行功能的發育,孩子的記憶、自控力、注意力、認知靈活性都因此受到損害;就情緒而言,則令孩子更難調節對於失望與環境刺激的反應,從而引發各種行為問題。

我們看到一個孩子(尤其是逆境中成長的孩子)的行為問題時,比如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控制情緒、拂逆暴躁等等,首先想到的是指責這個孩子的性格有問題,需要懲戒,而不是去反思這些性格可能是環境的產物,我們需要從環境中去尋找根源與解決方案。

比如親子關係就是一個孩子的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一個兒童在早期與母親等重要撫養人的互動,不單單是是滿足身體的餵養,更重要的是在與母親的互動中便會感到被愛、安全和信任的關係。這種關係對於一個孩子大腦中情緒控制、語言、記憶、認知等功能區域的影響極大。

就像童年早期的長期壓力會給神經系統傳遞各種危險信號,警告他要時刻保持警惕,為一生的麻煩做好準備。童年早期的關愛與照顧傳遞的則是完全不同的信號:你是安全的,生命是美好的,周圍的人會愛,保護你,照顧你,你可以對世界充滿好奇,因為它充滿了驚喜……

所以,為人父母最重要的職責就是讓孩子感受到愛、安全與信任。而且,父母應對壓力的方式也會成為孩子學習如何應對壓力的模版。

再比如動機也是極重要的一個因素。絕大部分的父母和學校都喜歡採取獎懲機制,孩子表現得好,就給予獎勵;表現不好,就罰站罰抄書。但作者說,獎懲屬於外部動機,是行為主義流派的策略,更多的是一種控制的手段,基本上沒什麼效果,而且很可能起反作用。

一個人做任何事情,真正驅動他的是內在動機,包括一個人的歸屬感、自主感、自我效能感。所以,父母也好,老師也好,要想觸發孩子的內在動機,他要做的,不是給孩子念一本關於如何提升的書,而是在他與孩子相處的每一個情境裡(比如課堂組織方式、布置作業、評估等),讓孩子感覺到歸屬感、支持與信心。

兩位美國心理學家Edward L.Deci與Richard Ryan在1970年就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這套理論從人性心理需求的角度分析,總結出人如果持續有動機做一件事情,必須同時滿足三大心理訴求:自主感(autonomy),勝任感(competence),以及連接感(relatedness)。

所以,我覺得這本書很有價值的兩點在於,第一是,它提出了性格不是遺傳的,而是可訓練、可培養的;第二,它將「性格」的道德層面抽離出來,不把「意志薄弱」、「沒有自控力」看作是一個孩子的失敗,而是將其轉化為對一個孩子身邊的成年人的挑戰,如何塑造一個環境,讓孩子的性格得到更好的發展。

當然,作者關注的重點是那些逆境裡的孩子(他們長期生活在高壓的家庭環境中、或者缺乏情感與精神資源),如何通過性格教育,提高他們的學業成績和未來人生成功的可能性。

但我想,這些經驗對於正常家庭的孩子大概也同樣適用。我的副業是讀童書,有幾本書我覺得是極好的闡釋了Paul Tough關於性格/非認知能力培養的理念,甚至可以看成是實操案例,在此推薦給各位。

 

《市場街最後一站》:愛與視角 

祖母帶著孫子坐一趟公交車,終點站是市場街。看似再平凡不過的一個故事,但兩位作者卻將它變成了一則極為深刻的關於愛,關於發現美,關於如何認識和應對人生挫折的深刻故事。

小男孩羨慕別人的私家車,奶奶告訴他,他坐的老巴士就充滿了魔法;小男孩羨慕著別人的耳機,奶奶卻告訴他,你的對面就坐著一位演奏家。在廣告鋪天蓋地的消費社會裡,孩子們一個個無師自通,學會了如何索取更多,「我想要,我想要,我想要」,而這位老祖母提醒你,「你已經有了,你已經有了,你已經有了……」

美國兒童抗逆力研究專家安·馬思滕(Ann Masten)曾經寫過一本書《平常魔法:發展中的韌性》(Ordinary Magic: 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意思是對孩子來說,抗逆力其實不是什麼童話故事裡的魔法或者秘方,而是來自於一些很平常、很日常性的保護性的力量,比如父母的照顧和關愛、與他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健康運作的大腦、動機等,都是影響兒童抗逆力最關鍵的因素。而其中認知、動機之類的因素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與成年人之間的關係。因為只有通過與成年人的互動,孩子才能由簡入難,學會各種應對與適應的技巧,如何停止哭泣,如何調整行為,如何延遲滿足、如何解決問題等等。

在這個故事裡,祖母從未說教半句「你怎麼這麼貪心」、「為什麼不能控制你自己」或者「你要學會感恩」、「你得樂觀點」之類的大道理。她只做了兩件特別了不起的事情。

第一是,愛。她的愛表現在每一個表情、動作、姿勢與「寶貝」中。

關於兒童抗逆力的研究發現,那些來自風險家庭,但最終能夠走出來的孩子大都有一位無條件接受他們的照顧者,這個人可以是親生父母、祖父母、哥哥姐姐、或者某個類似導師的人物,他們與這位照顧者之間形成了強有力的情感聯繫。

這位祖母其實是本書插畫作者克裡斯蒂安·魯濱遜以自己的外祖母為原型畫出來的。克裡斯蒂安·魯濱遜就屬於1/3出生於底層社會,母親嗑藥,是監獄常客,他和哥哥都是外祖母由養大,是她保證他們永遠有一個叫作「家」的地方,也是她教他們如何珍惜,如何創造。

第二,教給孩子看世界的角度。

心理學家認為,抗逆力的核心元素之一是個人的認知。也就是說,你是把一個事件看成是創傷,還是一次學習成長的機會?所謂「創傷」,「創」是物理性的,而「傷」則是心理的,情感的。創未必一定造成傷。構成「傷」的是你對「創」的解讀 。

從這個角度來說,所謂「抗逆力」,其實就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我們無法控制問題,但可以控制對問題的反應。就像列儂在一首歌中唱的,命運隨時可以打亂你整個的人生(life is what happens when you are making other plans),但只要你積極主動的應對,對人生就有了更多的控制權。

一年前採訪該書的作者,他曾經說過一段讓我印象極為深刻的話。「事實是,無論你住在哪裡,世界都是一個荒涼的地方,到處都是悲傷。在《最後一站市場街》裡,我只是想說,在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上,你仍然有選擇——你可以選擇看那些醜陋的一面,或者你努力發現美好的一面。即使到故事結束,我不覺得小男孩是被徹底的改變了,他的奶奶只是輕輕地推了他一把,讓他朝著美好的一面走了一步。即使日後他長大了,也許娶了美麗的妻子,有了可愛的孩子,但他還會有同樣的掙扎——如何看到這個世界美好的一面?我們都是這樣掙扎的。」

 

《了不起的傑作》:從失敗中學習「堅毅」

一個小姑娘打算做一個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傑作。她做好了計劃,準備了材料,敲敲打打,修修補補,一次次重來,又一次次失敗。終於,挫折化作怒氣……就在她快放棄的關頭,她的助手小狗建議出去走走。當他們回來的時候,她在那些失敗的作品中發現了一些新的東西,新的視角,終於完成了她最後的傑作,也許不完美,卻的的確確是「最了不起的東西」。

我覺得這個故事完美的闡釋了「堅毅」的性格要如何養成。

什麼是堅毅呢?

就是「向著某個長期的目標,堅持自己的激情,即使歷經失敗,依然能夠不懈的努力下去。」

在《孩子如何成功》中,Paul Tough最欣賞的性格就是「堅毅」。他說,如果你想讓孩子變得更堅毅,或者更有韌性,最好的辦法就是放手讓他們去經歷失敗。在不斷的試錯中鍛鍊韌性,誠實面對失敗與錯誤,不斷想出新的解決方案,並引導他們避開面對失敗最常見的兩種態度——放棄目標或者自我厭棄。在優越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之所以讓人覺得特別脆弱,就是因為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被過度保護,很少遭遇困境或挫折,因為也很難有機會培養出克服挫折的能力。

《了不起的傑作》中,作者著墨最多的,不是關於創造的樂趣,而是其中的挫折感,以及失敗的價值—除非你一次次從不同的角度重新嘗試,重新思考,重新檢查問題,否則無法獲得成功。


手套樹: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孤獨的庇護所

 一個孤獨的小男孩,他最好的朋友是貝爾洛特,一棵很老很老的大樹,可能已經有500歲了。

無論古老的東方哲學,還是現代西方心理學,都喜歡拿樹作為一種關於韌性的隱喻。就像莊子筆下,飛鳥不斷向外追逐,而大樹的目的卻是自身。風雨晴和,四季流轉,都促成它年復一年不斷壯大的年輪,為世人撐起出遮天蔽日的濃蔭。

我不知道作者的本意是否如此,但這個小男孩多麼像一棵樹,雖然孤獨,卻並不寂寞。在貝爾洛特的身上,在日常的內省、沉默、孤獨中,他的心靈卻是自由、開放、豐富的。他好奇的目光裡有人間百態,萬物生靈,「當我爬到貝爾託爾的最高點時,我可以把方圓好幾公裡都看得清清楚楚。我甚至覺得,自己都看到了地球的弧線。」

每個孩子都需要這樣一個庇護所,需要。一個人日後人生的智慧,是在他年幼時獨自度過的時光——閱讀、學習、好奇、觀察、做夢、想像、沉思裡滋養出來的。正是這種孤獨,催生了心理、情感與文化的成熟。

但有一天,他發現,貝爾洛特死了。男孩與死亡的遭遇中,有一種極為微妙的禪意。男孩失去了最好的朋友,悲傷固然是悲傷,卻免於人類世界的誇張與戲劇性,一場自然的、靜默的、幾乎無法覺察的死亡。男孩在對死亡的接納中,甚至帶著那麼一點溫柔的幽默感。

當一隻貓或者一隻鳥死了,我知道該怎麼做。可是對貝爾託爾,我該怎麼辦呢?

最後,男孩將失物招領處的手套掛滿貝爾洛特的枝幹,就像大樹重新煥發生機。生命中最家常的一種失去救贖了另一種最深刻的失去。但失去的終歸是失去了,五顏六色的手套在明媚的風中飛舞,看似一個騙來的春天,卻比大樹枝繁葉茂時更美、更真實。這不是強求,而是一個男孩以愛接納失去。

 

小黑魚:抗逆力的英雄模型

不久前,我們做過一個關於抗逆力的封面故事。

什麼是抗逆力呢?

這個詞的英文是resilience,中文裡的翻譯有很多種,比如心理韌性、抗逆力、復原力、逆商……

每一種翻譯背後,其實都是一種語境,比如「韌性」說明是一種狀態或者屬性,更強調天分。比如「抗逆力」,強調的是一種能力,強調後天的養成。

其實,這兩種說法都對。首先,「韌性」是進化賦予我們的能力——自從人類的祖先最早從樹上跳下,學習直立行走、學習製造工具,直到變成今天這個樣子,不知道遭遇了多少困境與挫折。韌性就是在這個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發展出來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它會在逆境下自然地展現出來,推動著人們去克服威脅生命的困境、壓力與挫折。

同時,「抗逆力」也是一種可以經過訓練而提高的能力。在應對逆境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學習調動自身的心理能力,從社會與文化資源中尋求更多的支持。

《孩子如何成功》中並沒有提到抗逆力,但抗逆力的相關因素幾乎涵蓋積極心理學挖掘的所有積極「性格」,包括Paul Tough提出的堅毅、自控力、好奇心、責任感、樂觀、熱情和社交智商。

小黑魚就是一個抗逆力極強的孩子。在所有的兄弟姐妹都被大魚吞噬之後,小黑魚獨自逃到了大海深處。它又害怕又孤獨又悲傷,獨自在海底遊蕩。但很快他就恢復過來了,因為他在海底深處見到了各種各樣奇妙的生命與奇蹟。

對當下與周圍環境的感知、體驗與欣賞,克服了它的恐懼,癒合了他的創傷:

「水母像果凍彩虹,大龍蝦走起來路來像水下行走的機器,奇怪的魚像被一條隱形的線牽著,海鰻的尾巴有多長,連他自己也搞不清,森林似的海草長在糖果般的礁石上,海葵看起來像粉紅色的棕櫚樹在風中起舞…..」

而且,它變得更加快樂、勇敢、機智。他認識了新的朋友,組織了新的家庭,它和朋友們遊在一起,變成了大海裡最大的魚,並且嚇跑了所有的大魚。

孩子都需要英雄。如果你想訓練一個孩子的抗逆力,小黑魚就是最好的榜樣。

 

千萬別讓鴿子開巴士:鋼鐵意志與機變百出

巴士司機臨時有事,離開前特別囑咐讀者,千萬「別讓鴿子開巴士!」

為了得到你的同意,鴿子會詭計百出,哀求、撒謊、拍馬屁、套近乎、耍賴……

「我表兄赫伯幾乎每天開大巴。」

「我會做你最好的朋友。」

「給你五塊錢怎麼樣?」

但是,小朋友必須一次次堅定地說「不」。

當然,小朋友也可以說,「為什麼不呢」,然後給出100個理由。

無論規則的捍衛者還是破壞者,都可以在這樣的回合中鍛鍊鍥而不捨、百折不撓的鋼鐵意志與機變百出。

大家都在看這些👇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以下封面圖

一鍵下單「「童書中的抗逆力」繪本組合」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周刊書店,購買更多好書。

相關焦點

  • 性格決定命運,而影響孩子「性格秘密」的卻是父母,別不以為然
    一個人的命運往往決定在自己的手上,而命運更大多數是取決於性格,性格的好壞可以進行性的決定自己的命運,因為有好的性格可以讓自己在各個方面都會變得非常的有優勢,而一個不好的性格,可能會讓你的人生步步坎坷,那麼既然性格決定命運,但是誰又會知道影響孩子性格最大的竟然是父母。
  • 性格決定孩子命運
    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好性格。英國作家薩克雷說:播種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所以說,你是怎樣一種性格的人,已經決定了你人生的結果和最後的歸宿。 誰不想讓孩子擁有美妙人生?誰不想讓孩子成功成才?可常常事與願違。我們可以給孩子豐實的經濟條件、豐富的學習機會、豐厚的生活體驗,為什麼還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現性格問題呢?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讓孩子首先成為自己,成人才是成功成才的基礎!
  •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但內向孩子就錯了嗎?
    不管是內向還是外向的性格,孩子的天性都是活潑的,思維也比較跳躍,是很難在一件事情上班保持足夠注意力的,特別是上學後,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會給孩子學習帶來很大麻煩。儘管很多內向的孩子不會經常表達自己的感情,但並不是說他們不懂或是不會,可能只是「懶得說、懶得表達」而已。
  • 育兒路:「性格決定命運」!什麼決定孩子的性格?
    人們常說「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而孩子的性格與父母的教育有密切關係,良好情緒控制的養成離不開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的引導。 如果覺得孩子的性格不好,那麼父母就要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有哪些不好的地方。
  • 媽媽的性格決定孩子的命運,爸爸的愛決定媽媽的性格
    然而,在一個家庭裡面,父親常常是決定母親性格、語言和行為的那個人。孩子你也不見,有你這麼做父親的嗎?」說到孩子,女人的聲音突然提高。相反,一個長期忍受著丈夫的冷漠、埋怨、暴躁的母親,會把這些負面情緒都轉嫁到孩子身上,家庭生活對她來說是一種負擔。
  • 性格決定命運,關注孩子的性格比關注成績更重要
    >榮格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曾說過:「性格決定命運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會有什麼樣的命運。性格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模式、思考問題的模式,從而決定我們做事的角度、方式方法等,進而體現在我們選擇職業、人際交往、婚姻家庭等......所以,性格培養應該從娃娃抓起。
  • 媽媽的性格決定孩子的命運,爸爸的愛決定媽媽的性格無數家長……
    所以,有人說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爸爸愛媽媽。如果說有什麼事是最能讓孩子一生受益的,那麼一定是爸爸愛媽媽,媽媽愛全家。「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 母親的性格決定孩子的命運
    但胡母的和善並不代表無原則地縱容寵溺孩子,恰恰相反,胡母管束胡適最嚴。胡適在文中寫道: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當孩子來問媽媽,「這個字怎麼念」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時,媽媽最好不要馬上就回答他,而最差的回答就是「你怎麼連這個字都不認識」。媽媽最好看了一眼後,說,哎呀,我也不認識,我們一起查字典,好嗎?幾次之後媽媽就教會了孩子如何使用字典。同時,孩子查完字典後會很有成就感,多次之後就會養成查閱資料不依賴媽媽的習慣了。
  • 媽媽的性格決定孩子的命運,那媽媽的性格是什麼決定?
    因為在一個家庭,母親的角色和作用無可替代,莫言的母親不僅讓莫言成為文學巨星,莫言的大哥、二哥也都頗有建樹,有所作為。我們知道孩子在幼小時對母親有著本能的依賴,所以,母親的性格、語言和行為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 性格是後天的社會行為,性格決定著命運
    但是爸爸們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給妻子足夠的愛,尤其是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更要關心和照顧妻子。02人的心理有發展順序 任何生命都是一個過程,生命的發展是軌跡式的。因此,心理的問題一定要「往前走」,也就是說,我們要讓孩子好好發展,一定要在十年前就做很多事情。 始終認為,未成年人是被動的弱者,所有的問題是身邊的成年人造就的。
  • 母親的性格決定孩子的命運,丈夫的愛決定妻子的性格!
    因為在一個家庭,母親的角色和作用無可替代,莫言的母親不僅讓莫言成為文學巨星,莫言的大哥、二哥也都頗有建樹,有所作為。  我們知道孩子在幼小時對母親有著本能的依賴,所以,母親的性格、語言和行為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母親咄咄逼人的態度、尖酸刻薄的語言、駕馭一切的行為和自以為是的判斷,對孩子的自尊、自信的傷害遠大於應試教育。
  • 性格決定命運?真正決定你命運的其實是三觀
    人們總說性格決定命運,卻沒有細究過,這個性格又是由什麼決定的,這個性格果真只是內向、外向的區別嗎?如果只是分內向和外向這麼簡單,那究竟是內向好,還是外向好呢?如果再這麼探究下去,會發現問題永遠浮於表面,無法深入本質。讀文科的高中生都學過哲學,哲學裡有句話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
  • 性格決定命運,而性格理論你了解多少?
    他在解剖實驗中了解到,絕大部分人的身體結構都大致相同,那麼人的性格怎麼會千差萬別呢?他推斷,人與人的性格之所以會有不同,可能是受到多種「身體質」的影響。孩子天生就有不同的性格和脾氣。有的嬰兒比較安靜、害羞;有的嬰兒很愛哭,一旦哭起來很難哄;有的嬰兒吃好了,睡好了,就可以自己玩兒。不同性格的孩子長大了對人生有不同的規劃,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性格決定命運。
  • 比智力更決定孩子命運的是性格!6歲前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期
    李玫瑾老師曾經說過:「很多家長根深蒂固的認為「智力決定命運」,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關心能不能考上著名大學,而不關注孩子的性格。因此忽略了孩子性格的培養,一個人成年後發展的好不好,和孩子的智力關係不大,和孩子的性格才是息息相關的!
  • 性格真的決定命運嗎?
    微塵二沁原創 2020-7-21可能我們聽過看過很多次"性格決定命運"這種說法,但是有沒有設身處地的套在自己身上去想一想,發現一些問題呢?如果就我自己的生活來說,雖然"性格決定命運"這種說法不是影響我自己生活全部走向完全的必然,但確實近十年來也發現了性格對自己和生活的一些影響.
  • 性格決定命運,培養這幾種黃金性格,讓孩子受益一生
    作者:菠蘿老師都說性格決定命運,性格對於一個人而言的重要性可見一斑而性格的培養往往是從幼兒階段就開始的,尤其是3-6歲,這段時間內孩子養成的性格習慣將會伴隨其一生。良好的性格品質能夠讓孩子更加優秀,父母要重視從小對於孩子性格的培養。但是,什麼樣的性格才算是真正「優秀」的性格,家長要培養孩子怎麼樣的性格品質呢?
  • 性格決定命運?不,這個才會…
    性格決定命運」? 「性格決定命運」是不少人信奉的名言。也是不少父母焦慮的來源:萬一孩子性格不好怎麼辦? 其實,「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純粹是胡扯。 但為什麼這麼胡扯的一句話還有不少人相信呢? 既然性格連行為都不能決定,更何談決定命運呢? ▼ 歸因不可變因素的偏好 當一個人在職場、學習或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時候,將問題歸因於不可變因素是一個更有誘惑力的選項。
  • 性格決定命運,也會決定智商
    一個人的先天命,一個人的先天智商,他們都是不變的,但是一個人的後天智商,往往是可以通過不斷學習來改變的,所以一個人的後天命也是可以通過提升一個人的修為來改變的。要知道:性格決定命運,所以要通過提升自己的修為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最關鍵的還是要把自己的性格傾向於好的反向發展。
  • 人到中年,性格決定命運,好性格,好前程!
    心理學家的研究也表明,一個人的性格好與壞在很大程度上對其事業成功與否、家庭生活幸福與否、人際關係良好與否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人到中年,性格決定命運,好性格,好前程!中年的定義是在三十至五十之間。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 心理學:「性格決定命運」良好的性格與成功人生的3大關係
    文 / 心理學知識星球心理變,態度亦變;態度變,行為亦變;行為變,習慣亦變;習慣變,人格亦變;人格變,命運亦變。——心理學摘錄俗話說:「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話也不無道理,畢竟每個人做人做事的行為方式不同,命運自然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