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正在商場選購防曬衣。記者黃伊娜攝
記者對帽子的防曬能力進行測試。記者黃伊娜攝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記者 黃伊娜 實習生 李子君)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夏季烈日的熱情令人難以消受。為了在夏季保持肌膚白嫩,除了使用防曬霜外,不少市民「全副武裝」,遮陽傘、口罩、帽子等「硬防曬」齊上陣。這些「武器」真的有用嗎?市民在選購時要注意什麼呢?今天,晨報記者就為你揭秘。
[觀察]
「騎行族」防曬工具齊全
烏石浦地鐵站口,人來人往,行色匆匆。經記者粗略計算,幾分鐘內,從烏石浦出站口走出的200人裡,84人使用遮陽傘防曬,19人佩戴防曬袖套,有些人則同時使用了兩種及以上的防曬工具。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遮陽傘是行人最常使用的防曬工具,而騎自行車、電動車的市民則會使用帽子、防曬衣,其中不乏「全副武裝」者:帽子、防曬衣、口罩、墨鏡一應俱全。因為疫情的關係,雖是炎炎夏季,但個別市民即使滿頭大汗也堅持戴口罩。「寧可熱一些,就當防曬了。」接受採訪的市民蘇女士說。
另外,記者還觀察到,街上採用防曬措施的女性市民明顯多於男性。記者在臺灣街看到,絕大多數撐遮陽傘防曬的都是女性市民,而部分男性市民戴了防曬帽。和妻子一同撐著傘的市民李先生表示,妻子很注意防曬,每次出門都要備上遮陽傘和防曬衣,而他平時不怎麼在意防曬的事,最多戴一頂帽子。「她(妻子)給我準備了一雙防曬袖套,但我總是忘了戴。」李先生說。
[測試]
帽子雖小,防曬效果好
遮陽傘、防曬衣、防曬袖套、防曬帽是市民最常用的4類防曬用品,它們真的能起到防曬效果嗎?記者使用小型紫外線(UV)輻射等級檢測儀進行了簡單的測試。(註:本次檢測使用的僅為民用小型檢測設備,實際防曬效果受產品材質、使用範圍等諸多因素影響,檢測所得數據僅供參考。)
在並未實施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檢測儀顯示戶外實時紫外線指數(UVI,數值越高潛在傷害越大)為22,防護預警等級為6級(高度傷害),紫外線照射劑量為3000uW/cm^2。
當記者分別使用內部有黑色塗層、外部有「防曬黑膠」的兩把遮陽傘對檢測儀予以遮罩5秒後,UVI均降為11,防護預警等級均降為5級,UV劑量數值降至1490uW/cm^2、1496uW/cm^2;而使用普通雨傘遮罩後,UVI為15,防護預警等級仍為6級,UV劑量數值為2101uW/cm^2。使用市面上常見的某款防曬衣遮罩5秒後,UVI降為11,防護預警等級仍為6級,UV劑量數值為1495uW/cm^2。
考慮到布料顏色對防曬效果可能存在影響,記者分別使用同一品牌的黑白兩色防曬袖套對檢測儀予以遮罩:白色袖套遮蓋後,UVI為11,防護預警等級為6級,UV劑量數值為1474uW/cm^2;黑色袖套遮蓋後,UVI降為10,防護預警等級為5級,UV劑量數值為1354uW/cm^2。
記者還對三款常見的鴨舌帽、漁夫帽進行測試,UVI降為8-10,防護預警等級為4-5級,UV劑量數值為1056-1328uW/cm^2。在記者現場測試的幾樣產品中,使用帽類遮擋後的數值降幅最大,但其面料厚度也最大。
另外,針對人們對口罩是否能起到防曬效果的疑問,記者也對白色、藍色、黑色三款口罩(其中黑色口罩為非醫用口罩)進行測試。結果顯示,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口罩確實能起到一定的遮擋效果,各項數值下降程度與遮陽傘相當。
[聲音]
購買產品要關注UPF值
商場中,不少商家也開始售賣各類防曬產品。那麼,購買防曬用品時,我們要注意什麼呢?
華僑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李四中博士介紹,產品的防曬效果,主要是看其對紫外線的吸收能力,這與產品的材質、密度、工藝、顏色等因素密切相關。
他表示,對於防曬衣等「硬防曬」來說,UPF值(紫外線防護係數)就是衡量防曬能力的重要指標,正規產品一般都會標註。因此,市民在選購產品時,要注意看產品商標、說明上是否有UPF值標識,UPF值越大,說明防紫外線輻射的性能越好。國家《紡織品防紫外線性能的評定》中規定,只有當產品的UPF值大於40,且UVA(紫外線的一個波段)值的透過率小於5%時,才能成為「防紫外線產品」;如果發現商標上沒有UPF標識,那麼就存在商家誤導消費者的可能。
李四中介紹,普通衣物也具備一定的防曬效果,往往厚度越大、顏色越深、織線越密集,防曬效果越好。因此,未購買防曬衣的市民,也可以用長袖襯衫、上衣替代。正規的防曬衣會在產品中加入能吸收紫外線的塗料或化學製劑,使防曬衣在具備防曬效果的同時,也能輕薄透氣。
對於口罩是否能起到防曬效果,李四中也予以部分肯定:「製造口罩的材料不是專門用來吸收紫外線的,但從理論上考慮,只要有遮擋,就能吸收一定的紫外線,起到一定的防曬效果。」
相關連結
防曬更可防衰老曬傷勿立刻冰敷
不少人都是怕曬黑才採用防曬措施。事實上,日曬的後果不止膚色變黑這麼簡單。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皮膚科副主任姜曉勇介紹,肌膚裸露在陽光下,一方面容易導致曬傷,出現疼痛、紅斑、脫皮甚至是水皰;另一方面,會使人出現色斑、膚色不均,更嚴重的會引起皮膚衰老和鬆弛。另外,紫外線也與皮膚腫瘤有密切關係。
因此,長時間出門在外,要做好防曬措施。姜曉勇建議,夏季可以使用防曬霜+防曬工具這樣「軟硬結合」的雙重防曬方法;每日12時到14時,由於陽光強烈,要儘量避免在室外行走;另外,長波紫外線可穿過玻璃等物品,因此即使身處室內,最好也做一些防曬措施。
姜曉勇表示,如果發生曬傷,最重要的就是給皮膚降溫,可用溼毛巾敷在發紅髮燙的皮膚上或使用噴霧,但不要立刻使用冰塊冰敷,這可能會刺激皮膚;如果出現水皰,切記不要弄破,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