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在圖書館,邂逅了一本好書。
陸陸續續看了二十幾天了,打算過幾天還掉,還之前決定寫篇書評,這書寫得真好,不寫篇書評對不起它。
這本書是《圖畫書寶典——圖畫書閱讀推廣手冊》(後文簡稱《圖畫書寶典》)。
書名相當直白清楚,對,講的就是圖畫書,或者說,關於圖畫書的絕大部分內容,這樣才配得上「寶典」二字嘛!說起寶典,腦子裡立刻飄出神秘的「葵花寶典」四個大字,放心哈,雖然同為寶典,讀此寶典,不需要你做出什麼犧牲的。
我看書,喜歡先了解作者的背景及寫書動機,個人覺得,作者是否熱愛自己所寫的事物,直接決定能否吸引讀者。《圖畫書寶典》,作者丹尼絲.I.馬圖卡,扉頁上是這樣介紹的:美國著名兒童早期教育家、文學家、圖畫書理論研究者、圖書館員。很多頭銜,但少了些讓人想親近的溫度。
好在,前言部分,找到了作者親口說的話,她說:
「如果生活中沒有圖畫書,我簡直無法想像那樣的日子,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貪婪地閱讀了大量圖畫書。」
「我希望那些缺少相關知識和經驗的圖畫書愛好者,通過我的這本書能掌握閱讀和欣賞圖畫書的方法,我的目標就是給普通讀者開啟一扇通往令人興奮的圖畫書世界之門,期待讀者觀賞到超乎想像的圖畫書中的美麗風景。」
從這兩段話,我感受到,作者是發自內心喜歡圖畫書,她想把這份熱愛,想把圖畫書的美好介紹給大家。因為作者帶著強烈的熱情在寫,所以,雖然是理論書,讀起來,卻一點不枯燥。
當然,書的易讀也離不開譯者的功勞,本書的譯者是王志庚——國家圖書館少兒館館長,他翻譯此書的動機是:
「在閱讀中發現,中國大陸圖畫書的引進出版、理論研究、原創出版和閱讀推廣受到日本和中國臺灣的深刻影響但直覺提醒我,圖畫書是西方近代人的人文成果,我們應該向西方看,也許在那裡能夠獲取一些不同的理論或觀念。」
所以,是作者的熱情和譯者的責任心,合力成就了這本《圖畫書寶典》。為了讓讀者的閱讀體驗更好,原版圖書的所有黑白插圖也都改成了彩色,著實用心了。
那麼這本書到底講了什麼呢?
先借用彭懿的話,做一個總結陳述:
「圖畫書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圖畫書創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寫得出一個好故事,不一定能做成一本好圖畫書。短短幾十頁,每一處你或許注意不到的細節都大有文章。這部理論著作,能為每一個創作和欣賞圖畫書的人打開新的視野。」
是的,作者寫此書的最大目的就是為大家打開新視野,幫助大家掌握欣賞圖畫書的方法。
全書內容很廣,共分為八章,雖然沒有把每一部分都寫得非常深入,但對於想對圖畫書有個基礎全面了解,此書,是足夠用的。
第一章,講的是圖畫書入門。
「入門」介紹了什麼是圖畫書,圖畫書的發展歷史,圖畫書是怎麼出版的,圖畫書的評論及為圖畫書設立的各種獎項。
第二、三、四、五章,都是圍繞「圖畫書」這個核心來講。
包括圖畫書的結構、圖畫書的設計、圖畫書的類型、體裁和圖文內容本身。
這幾章簡直就是把圖畫書給拆解了,而且是拆解成一個個小零件那種。
第六章,講的是兒童與圖畫書。
兒童為什麼需要看圖畫書,能從中獲得什麼,怎麼幫助兒童通過圖畫書愛上閱讀?
第七章,講的是圖畫書的社會問題。
如書中涉及的文化價值觀,國際圖畫書的標準,圖畫書中哪些是有爭議的部分,經典的圖畫書為何是經典,經典的是否就是好的,適合我們的?
第八章,講的是圖畫書的應用。
如怎麼選圖畫書,怎麼看圖畫書,怎麼評價圖畫書的優劣,以及圖畫書的相關衍生產業介紹。
《圖畫書寶典》就像一座寶藏,每一個來探索圖畫書奧秘的人,都不會空手而歸。
正如作者所言,這本書獻給所有喜歡圖畫書的同道中人:作者、插畫家、編輯、設計師、圖書館員、評論家、學者、書商、教師等。
咦,沒寫「家長」,有點意外。我作為一個普通的媽媽,喜歡給孩子讀圖畫書,也喜歡給自己讀圖畫書,我從這本寶典中,收穫了很多,其中有三點,印象最深。
接下來,具體展開說說:
1、圖畫書的發展。
看完作者描繪的圖畫書發展史,有三個強烈的感受。
第一,人是觀念的產物。
你看,在17世紀之前,兒童期概念還不夠人性化,受清教原罪信念理想,認為兒童是邪惡頑固的,必須使用嚴厲的方式來馴服,自然,此時也沒有適合孩子的充滿樂趣的書,有的只是各種道德說教的書。
17世紀之後,出現了兩位促使圖畫書市場萌芽的強人,一位是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他說兒童是有獨特需求和能力。另一位是法國思想家——讓.雅克.盧梭,他提倡為兒童提供適宜的環境,讓兒童可以自由探索,可以通過遊戲發展想像力。
他倆還一致認為兒童文學缺乏高質量的優秀作品。
受他倆的觀念影響,成人開始製作適合兒童閱讀的圖書。
第二,圖畫書的發展,側面反映時代的特點。
你看,19世紀出現的兒童書店,完全得益於當時印刷行業的快速發展和日益壯大的中產階級,這些中產階級求知若渴,願意為子女購買大量書籍。
感覺,我們目前也處於這個階段,不僅是中產階級,全民都在為孩子大量購買書籍,當然,不限於圖畫書。
可以說,兒童書店的出現,不是巧合,而是結果,是大勢所趨。
第三,驚嘆經典圖書魅力,是可以穿越時空和國界的。
你看1928年的《100萬隻貓》、1941年的《讓路給小鴨子》、1942年的《小房子》和《逃家小兔》,還有《阿羅有支彩色筆》、《好餓的毛毛蟲》、《田鼠阿佛》、《野獸國》……現在依然被孩子們誦讀著。
2、怎麼篩選國際圖畫書?
歐美的圖畫書起步比我們早很多,現在市面上,大部分圖畫書也是國外的作者,本土作家相對較少。外國圖畫書,體現的是外國文化,面對來自不同國度的多元文化,家長們在選書時,需要有自己的判斷力。
丹尼絲給了一些意見,我們一起來參考看看:
最重要的,圖畫書需要真實,需要能吸引孩子。
3、怎麼讀圖畫書?
作者認為圖畫書中的圖文各有其不可取代的意義,既需要分別對待,也要結合在一起看,所以,讀圖畫書時,最好讀四遍。
如果不看圖,這個故事如何,情節和語言是否通暢自然?
文字是否有節奏、是否押韻、是否重複循環?語言的特色是什麼,是否幽默?
圖畫本身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嗎,風格、節奏、戲劇效果、布局、字體排版、整體設計如何?另外,圖畫的色調傳達了什麼情感,書的前前後後,各個犄角旮旯有沒有隱藏什麼重要線索?
如果無文字,故事是否不同?
文字和插圖是如何互動的?沒有互相補充?
以上就是我初次踏入《圖畫書寶典》所收穫的果實,相信還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到時有了新的收穫再來分享!
最後,借用芭芭拉.巴德的話來為我這篇書評打個漂亮的蝴蝶結:
「圖畫書是經過整體設計的文字和插畫組成的一種圖書,是手工藝品和工業製品的融合,是社會、文化和歷史的文本記錄。最重要的一點,圖畫書是兒童的一種經歷和體驗。圖畫書是一件藝術品,它靠插畫和文字共同敘事,由對開的頁面來展現場景,看翻頁呈現戲劇效果。圖畫書有無限的可能性。」
是的,「圖畫書有無限的可能性」,在所有可能性中,有股不可忽視的強大治癒力量,尤其是對成人來說,經歷過坎坎坷坷後,再來看圖畫書,會很容易發現藏在圖畫書裡的深厚情感,進而觸動自己的內心,並在不知不覺間收穫溫暖和力量。
要我說,圖畫書絕對適合一輩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