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也要讀圖畫書」,這個倡議,是日本的柳田邦男先生在1999年提出的。
之後,他一直宣揚「大人也要讀圖畫書」,在2003年-2005年這三年裡,每年6月份舉辦一次大人圖畫書閱讀項目,期間大家反映熱烈,共收到3500封讀者來信,來信中最多的是正在養育子女的家庭主婦和中老年女性。
個人覺得,來信群體反應女性普遍更有自我成長意識,且女性普遍活得更痛苦,尤其是像日本、中國這些集體主義國家的女性。
為了把「大人也要讀圖畫書」這個理念推廣得更遠,柳田邦男寫了三本書——《在荒漠中遇見一本圖畫書》、《感動大人的圖畫書》、《圖畫書的力量》。
目前已看完《感動大人的圖畫書》和《在荒漠中遇見一本圖畫書》這兩本。
兩本書核心思想是一樣的,書中有部分重疊的地方,如果二選一的話,更推薦《感動大人的圖畫書》。
柳田邦男認為圖畫書語言精煉、圖畫精美耐看、內容寬廣,涉及幽默、智慧、悲傷、離別、思念、心的羈絆、互助、愛、心態、生活方式、親子矛盾、時代主題等,絕不僅僅適合孩子看,大人看不僅可以放鬆身心,還能汲取滋養內心的力量。
具體理由有三個:
1、當今社會,人們的心思放在工作、家務、金錢上,人們的情感在弱化,無暇體貼彼此,沒時間思考生命中那些寶貴的東西,圖畫書能讓我們注意到這些。
2、情緒低落或年老多病時。圖畫書能溫暖心靈,緩解情緒,重新找回生活的趣味。
3、兒童世界受電視、手機、網絡等媒體侵擾。圖畫書能提供一個親子共享、大人和孩子互通的世界,那是一個融合了聲音、情感和故事的世界。
當然了,圖畫書雖能幫人調節情緒、啟迪智慧、找到自我、答疑解惑,但在讀圖畫書時,
也沒必要總是思考人生,懷著在沙漠綠洲中小憩的心情,慢慢閱讀圖畫書中的圖畫和文字,靜靜地享受已足夠。
尤其是在跟孩子親子共讀時,不需要從大人的視角來過度解讀,過度解讀也是一種變相的說教和侵擾,會破壞孩子自己理解故事的節奏。
兒童是帶著赤子之心接觸故事並享受快樂的,故事中隱含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孩子能直觀地讀懂吸收,圖畫書自然而然成為他們人生食糧。
《感動大人的圖畫書》中作者除了闡明大人為什麼要讀圖畫書,還具體介紹了圖畫書帶給大人的感動,以及分享了自己每月如何用60元買圖畫書,買圖畫書這部分挺有意思的,是作者最直接的選書經驗和心得分享。
以目前折後書價來看,60元平均可以買2本書,假設一個月買2本,一年就24本,相當可觀了,因為預算有限,在買書時更會精挑細選,基本買回來的都是值得反覆看的,想想看,每月花幾十元,就能換來心靈的富足,是不是相當划算。
所以,我也非常贊同作者說的「大人也要讀圖畫書」,現在市場上自我成長、心理、育兒類書籍很火,很火說明大家有這方面的需求,但很多成人表示,沒時間也沒耐心看完,看圖畫書就完全沒有這些困擾,圖多字少,簡練的文字配上觸動心靈的圖畫,一樣療愈內心,一樣可以學習育兒。
接下來,具體講講在哪些時刻特別適合看圖畫書?
怎麼找回缺失的自我呢?謝爾.希爾弗斯坦的《失落的一角》或許可以提供一些線索。
故事主角是「我」是一個缺了一角的圓,「我」為了尋找失落的一角,歷經日曬雨淋,最後終於找到了,拼上去成了一個完整的圓。可是,「我」不能唱歌了,於是「我」輕輕放下「失落的一角」,唱著「我要去尋找我失落的一角」,繼續向前滾動。
「我」為何寧願不要完整也要快樂呢?
當人處於情緒不穩的青春期或是患重病的時候,便容易放棄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生存意義,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甚至還會選擇自殺。
克萊.卡麥可的《髒髒的小熊》講的是一隻玩具小熊,主人非常喜歡它,但它已經開始變得破舊了,其他玩偶也因為嫉妒它而詛咒它,希望它快點變得破破爛爛,小熊十分苦惱。
有一天,小熊靜靜地走出去……
故事的結尾是,主人補好了小熊,留下了一封信和一件柔軟的紅色法蘭絨睡衣,小熊高興地穿上它,並對其他玩偶說「你們也會得到愛的,也會穿上這身紅睡衣的。」
作者說,這句話溫暖又善良,我們每個人都一樣,都渴望被需要和被愛!
有夢想是件很美的事,這是一個人做事的初心,只是現實中,常常走著走著就忘了初心,忘了當初的夢想。
讓.喬治的《植樹的男人》,講的是一個名叫布菲的50多歲的男人。他原是一個農場主,意外失去兒子和妻子後,在孤獨寂寞的歲月裡,他決定為這個世界做點什麼。布菲選擇了種樹,在一片如他內心一樣光禿禿的荒涼山地上種樹,在開始的三年裡,他種下十萬個橡子,只有兩萬個發了芽,經過風雨和動物啃食,紮根的只有一萬棵。有一年,他種了一萬多棵楓樹,一棵都沒活。這讓他很絕望。
布菲從1910年開始種樹,離一戰開始還有3年,到二戰結束後(1945年),曾經的荒地已經是一個讓人流連忘返的綠色樂園。
作者這樣評價布菲:
「我從沒見過他有任何動搖或懷疑,只有天知道這有多難!但是,可以想像,完成這樣一個傑作,需要克服多少困難,需要多少的勇氣去戰勝絕望!當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麼先進的技術,而是靠一個人的雙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類除了毀滅,還可以像上帝一樣創造。」
我們有夢想,是因為我們都有創造的能力。試問,讀到這樣的故事,誰能不心生感動呢?
以我當了幾十年女兒以及當了幾年媽媽的經驗來看,育兒中最大的難題就是親子溝通障礙。
親子之間能否順暢溝通,又取決於親子關係。
內田麟太郎的《我來當媽媽》講的是兩隻小兔子玩當媽媽的遊戲,一隻問「當媽媽是什麼感覺啊?」,另一隻答「可以叫孩子的名字」、「要牽著孩子的手走路」、「還有擔心」、「擔心孩子,忍不住想要緊緊地抱著,不知不覺就流淚了」。
故事的結尾是,媽媽喊他們,他們跑過去緊緊抱住媽媽,頁面上用醒目的大號字寫著「緊緊的哦」這幾個字。
緊緊的,是一種專注的態度,也是身體語言,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來自於每一次的溫柔餵食、微笑、撫摸,也來自每一次緊緊的擁抱。
人生來孤獨,是溫暖的關係把我們連結在一起。
《一封愛的匿名信》,講的是一隻邋裡邋遢、沒朋友的笨笨鼠突然收到一封信,信的內容是:
「親愛的笨笨鼠:這封信是一位真正欣賞你,很樂意和你做朋友的夥伴寫的。我寫信是想告訴你:你很特別。有你這樣一位忠實又親密的好朋友,我很幸運!全心愛你……」
笨笨鼠開心又疑惑,是誰寫給他的呢?他急忙穿好衣服,挨家挨戶去問,最後去問住在大樹洞裡的老蝙蝠,老蝙蝠很生氣,說「我是不會給別人寫信的,從來也沒有人給我寫封信呀!」
笨笨鼠回來後,想了好久,既想老蝙蝠的話,又想自己不知道真正的朋友是哪樣的。於是,他決定改變自己。他馬上給老蝙蝠寫了一封同樣的信。
擁有朋友,獲得溫暖的關係,來自主動釋放善意,而非寂寞的被動等待。
萬物都有其生命周期,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如何面對失去和離別呢?
菊田的《無論何時都能相見》,講的是一隻小狗思念主人的故事,畫面和文字都非常簡潔,有大面積留白,但內心經歷過失去和離別的人。卻能在這些畫面和文字裡獲得強烈的共鳴,時常看看,內心積壓的情緒也會慢慢得到舒緩。
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說:最被我們低估的義務就是快樂的義務。
馬克.吐溫說:不要放棄你的幻想,當幻想沒有了以後,你還可以生活,但是你雖生猶死。
快樂和幻想,這兩樣本領,孩子無師自通,但越長大越生疏,沒關係,我們有圖畫書,跟著圖畫書裡的樹、雲、鳥巢、風景、油畫、色彩……一起來找回失去的快樂和幻想。
鈴木守的《山居鳥日記》、安東尼.布朗的《形狀遊戲》、艾瑞克.巴圖的《微笑的貓》,這些圖畫書都能讓我們找回快樂和幻想。
當然,除了以上這七個時刻,還有非常多值得讀圖畫書的時刻,作者書中介紹適合大人讀的圖畫書也遠非這七本,作者只想借這本書為「大人也要讀圖畫書」開啟一扇門,門後面是個多彩的精神樂園,接下來,我們可憑自己的喜好來盡情漫遊。
我們只需記得,不管自己身處哪種狀態,快樂也好,痛苦也罷,都能在圖畫書裡找到共鳴,都能找到讓自己感動的圖畫書——《感動大人的圖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