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0字講透垃圾分類,對話清華大學教授劉建國:現階段還不能指望...

2020-12-12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旭

7月1日,上海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正式實施,首日開出責令整改通知書177份,4名個人被開出垃圾分類罰單。

上海先行,北京、廣州、杭州等城市也開始蠢蠢欲動,地級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時代即將來臨。

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溼垃圾、幹垃圾,看似簡單的四種分類真要做起來卻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有網友曾列出幾種廚餘垃圾一下子讓網友直呼「頭大」:豬骨頭、螃蟹殼、雞骨頭、小龍蝦殼怎麼分?也許翻看答案才能知道:前兩種是幹垃圾,後兩種是溼垃圾。

我國的垃圾分類為什麼主要是分這四類?居民分類投放之後這些垃圾又是如何處置?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垃圾分類標準如何?

針對這一系列問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常年從事垃圾分類研究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他介紹,中國的廚餘垃圾分類比較精細,比如乾濕垃圾並非以含水來區分,能較好降解的就屬於溼垃圾,難以降解的歸屬幹垃圾。

圖片來源:新華社

垃圾分類最終必然走向強制化

NBD:7月1日起上海正式實施的垃圾強制分類備受關注,您覺得上海垃圾分類有哪些特點?

劉建國:其實上海不是第一個做垃圾分類的城市,之前全國好幾個城市都曾出臺垃圾分類相關的專門法規條例。這次上海垃圾分類採取了強制性的要求,表述也比較明確,所以大家對它的關注度比較高。實際上,垃圾分類最終走向強制是一個必須的過程。

我覺得上海的垃圾分類方案有幾個特點:

第一,它強調全過程的分類、減量,過去我們可能更多強調居民要去做好分類,然後可能擺一些分類的垃圾桶就行。但這次強調從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全過程都要嚴格做好分類,這樣就構建了一個體系。

第二,它的責任主體邊界、相應的職責劃分都比較清晰。從分類來講,它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鏈條,也是一個分工合作的責任體系,所以在當中作為垃圾產生者的居民、作為垃圾處理者的企業、作為垃圾管理者的政府,要各負其責。只有大家都盡到自己的責任,垃圾分類才能做下去。只片面強調某一方面的責任,其實是做不下去的,時間也證明了這一點。

第三,強調了強制力和約束力,比如:不分類不收運,不分類要罰款,不分類不處置等。通過這樣一些方式逼迫在環節當中的各個主體,能夠去盡到自己的責任。

另外,它強調了政府統籌、部門的聯動,建立協同推進的制度。過去做垃圾分類的時候,常常是把責任壓在某一個部門身上,但部門的權限非常有限,難以調動那麼多資源去推動如此複雜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政府主要的領導親自去抓,建立多個相關部門協作的機制,推進的阻力就會小一些,力度就會大一些,進度也會快一些。

四大類分類標準符合中國實際

NBD:上海要求生活垃圾分四大類,與發達國家相比,只做四種分類是否足夠?

劉建國:我覺得足夠了。在這個階段能把這四類做好,已經完全能夠滿足目前的基本要求,分類一定要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地去推動。

國際上大體上也是這樣的一個分類方法,雖然各個國家分類的標準和方法不太一樣,但大體上肯定是要把有害的、有用的垃圾分出來,然後其他垃圾進入到規範的處理設施當中。

當然我們的垃圾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廚餘垃圾佔比比較高,對後端的處理系統幹擾比較大,所以要把它單獨區分出來。這樣就把有害的、有用的、有幹擾的東西能分出來,自然就變成了四類,我覺得如果能把這四類分清楚,就已經是相當不錯的一個成績了。

要說分得細還是粗,取決於後端的目標是什麼。比如日本,大家都說它分得細,其實它是粗中有細、細中有粗——大的方面它是比較粗的,就是按照可燃與不可燃區分,在這個之外,主要是對於資源垃圾也就對應我們的可回收物這一塊分得非常細緻。

為什麼要分得這麼細緻?因為分得越細,品質越高,有利於它的出口,最後出口到發展中國家,以成本最低、效益最大的方式解決垃圾處理的問題。

現在也要考慮,如果我們也像日本一樣分得那麼細,是否有這個必要,如果後端有相應的出路,當然可以去做得細些。但如果目前我們沒有這些相應的設施,也找不到特別的出路,暫時就沒有必要分得那麼細。

所以當前最重要的是讓大家都能參與到垃圾分類中來,然後慢慢去養成習慣,在此基礎上,再一步一步提高要求,不能一下子就定一個太高的標準,那樣既做不到也沒必要,而且各種成本也會增加。

劉建國教授(右)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每經實習記者 吳林桐 攝

乾濕垃圾分類不應走極端

NBD:很多人在討論上海模式可能會成為其他城市效仿的主流模式,當前來看,採取這四種分類標準是否合理呢?

劉建國:我認為是非常合理的,只是在這當中也有一個度。

比如有害垃圾,我們明確必須要區分出來。因為它的量不大,危害性又比較大,這一類必須要列入強制分類的類別當中。另一類就是可回收物,相對來講可能資源的價值要高一些。現在市場也有一個回收利用系統,能讓它納入到規範管理當中,相對比較容易做到。

矛盾最大的是廚餘垃圾,溼垃圾到底分還是不分,我認為肯定要分,因為我們的垃圾處理設施在後端,後端的汙染比較重,效率相對比較低,廚餘垃圾含量過高是一個主要原因。

所以我們要想對廚餘垃圾有所作為,前端必須要採取乾濕分離的措施。但分出來多少,我覺得這個是有講究的,值得去思考,並不是說乾濕要完全分離,分出來一部分品質比較好的溼垃圾,能夠得到很好的處理和利用。剩餘的其他垃圾就是幹垃圾,完全能滿足後端垃圾處理設施的處理和利用要求。

幹垃圾或者其他垃圾,要麼焚燒要麼填埋,當中夾雜一些廚餘垃圾,甚至是一些可回收垃圾問題也不大,不要指望我們的幹垃圾當中沒有可回收、廚餘垃圾,這在任何國家都做不到。現在如果把這個定得太死、太剛性,會人為地加大垃圾分類的難度,這沒有必要。

所以歸根結底一句話:乾濕肯定要分,但要適度,不是分得越徹底越好,這裡面有一個度的把握,我認為是比較難的。比如外賣的餐盒、塑膠袋等,其實現階段沒有太大意義去把它分出來,我認為可以就混到幹垃圾當中,最後進入垃圾焚燒發電廠,以能量的形式回收,這是最經濟最高效最徹底的利用,現在沒有哪一種能夠比之更經濟、高效、環保。

NBD:最近很多網友說上海人快被「逼瘋」了,原因就在於是乾濕垃圾分起來難度大,比如:豬肉骨頭是幹垃圾,雞的骨頭是溼垃圾,螃蟹殼是幹垃圾,小龍蝦殼是溼垃圾。這樣的乾濕垃圾到底應該如何分呢?

劉建國:我認為這屬於過度炒作,會人為地增加我們分類的難度。

比如豬骨頭、雞骨頭、螃蟹殼、小龍蝦殼等到底屬於什麼垃圾?這些不清楚的可以都當作幹垃圾,我認為這是一個基本的原則。雞骨頭把它放進幹垃圾裡有什麼問題呢?放到溼垃圾當中又能增加多少效益呢?

幹垃圾本來就是進焚燒廠的,因此大骨頭小骨頭沒有太大區別,小骨頭進到厭氧發酵的處理廠,也不會額外取得多大的效益。我覺得要反對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否則可能挫傷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在這個階段,我覺得不清楚是什麼垃圾的,可以按照幹垃圾來對待,沒有必要斤斤計較。

我們應該優先保證的就是:有害垃圾真的是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就真的是可回收,溼垃圾就真的是溼垃圾,而對幹垃圾來說,當中可以摻雜一些溼垃圾和可回收物。在目前這個階段沒有必要去給自己設置過多的障礙。

讓分類後的垃圾「各得其所」

NBD:對居民來說,很多人都關心垃圾分類之後會如何進行處理。

劉建國:居民應該要了解垃圾分類後到什麼地方去了,這有很重要的意義。

在分類以後的處置階段,有害垃圾會進入城市或者區域的危險廢物處理中心,進行無害化處理;可回收物進入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系統,比如廢紙可能進入造紙廠,再把它做成紙漿,我國造紙行業原料百分之七八十來自回收的廢紙。

有的可回收物附加值可能比較低,沒有人回收,市場的機制失靈了,這就需要政府在當中要通盤考慮環境、經濟、社會等因素,評估進入垃圾處理系統或進入回收利用渠道,哪個成本更合算。比如玻璃瓶、大件家具等,這些垃圾可能需要提供一定的政府補貼,然後才能進入到回收利用的渠道當中。

乾濕垃圾並不是以含水率高還是含水率低來區分,而是以能不能生物降解來劃分的。溼垃圾進入到生物處理的設施當中,過去最常規的是耗氧的發酵,轉化成肥料,回到土地當中去,能夠替代一部分的化肥。

另一種是通過厭氧發酵的方式,降解的有機物可以轉化為沼氣,在一些地方可以作為能源使用。厭氧發酵以後,還產生大量的沼渣,沼液,還需要進一步去利用,最終希望它真正能回到土地當中去,這才是把它分出來的真實目的。

其他剩下的就是幹垃圾或者其他垃圾,最理想的就是進入焚燒發電廠,焚燒發電,之後剩下一點惰性的、穩定的殘渣,爐渣具備一定的利用價值,用於一些低端的建材;煙氣淨化以後飛灰是危險廢物,必須要得到安全的處置,但是它的量已經非常小。

所以比較理想的一個分類處理系統,就是要讓各類垃圾各得其所。

短期內垃圾分類會帶來成本上升

NBD:您提的最多的就是價值和成本,大家也比較關心垃圾分類到底有多大價值,對此你怎麼看待?

劉建國:垃圾分類後的整體成本一定是上升的,因為需要建更多的設施,管理成本也會增加,需要讓居民做到源頭分類投放,當中各種社會成本、經濟成本也更高。而且分類處理像有機垃圾,通過生物處理,嚴格要做到排放達標,需要現代化的設施,成本也是不低的。最終肯定比混合垃圾去處理的成本要高。

這裡還涉及一個過程:初期成本會上升得比較快,但經過比較長時間的磨合以後,就會形成一個良性的系統,前端分類投放參與率更高,準確性也提高,這一塊的成本就能降下來,而且分類後的垃圾品質得到提升,後端再做處理的成本也可以降低。

良性循環的系統形成以後,整體的成本會緩慢地下降。但千萬不要指望垃圾分類以後成本會下降很多。我們去各個地方調研,發現現在分類做得好的地方,成本一定會上升,這是必然要經過的一個階段,只是我們要讓它合理化。

希望通過分類短期內能降低多少垃圾處理成本,這是不現實的。發達國家垃圾分類以後,表面上看成本實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這往往是建立在可回收垃圾向發展中國家出口的基礎上,通過出口、轉嫁,其實是把處理成本轉嫁到其他國家。

所以,真正出現成本的降低是進入比較理想的狀態之後,整體的成本會有所下降,但至少在我們目前推動的這個階段,短時間內成本一定是上升而不是下降。

NBD:垃圾分類是需要花錢的,是不是說垃圾分類最先推的應該是一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地區呢?

劉建國:從世界範圍來看,垃圾分類做得好的,無一例外都是發達國家。

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決定了垃圾分類的進度和成效。所以,只有有了足夠的經濟實力,去推動垃圾分類才會見效,越發達的國家做得越好。

我們國家也會是這樣。過去我們推為什麼不那麼成功,是因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沒達到那個階段,很多設施建設、監督管理方面的投入不夠。現在社會發展階段已經有能力去做這件事了,所以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劉建國教授 每經實習記者 吳林桐 攝

重點放在可回收物分類

NBD:發達國家垃圾分類情況如何呢,比如日本垃圾分類的分類標準和分類情況如何?

劉建國:日本大的方面垃圾分四大類:一類叫資源垃圾,相當於我們的可回收物;一類叫大件垃圾,比如家具、床墊、電子電器等一些產品;然後其他兩類,一類叫可燃垃圾,一類叫不可燃垃圾。可燃垃圾是有機垃圾,不可燃垃圾主要就是無機的一些殘渣。日本後端的垃圾處理方式80%是焚燒,所以分類主要就是以是否適合進焚燒廠為原則,去加以區分。

大件垃圾要預約上門回收,日本的標準比我們嚴得多,要按照一定的長度、體積,超過標準不能隨便投放,必須要預約好,然後要付費買相應的收運的票,然後才有人來把這些東西拉走。

日本對資源垃圾分類要求非常苛刻。比如一個牛奶盒,如果還有殘存一定要倒掉,然後按照一定的方法剪開,再擦洗乾淨、摞好、捆好,然後要放在一個固定的地方,有人定期回收;礦泉水瓶中的瓶蓋、瓶身、標籤是三類不同的垃圾,必須把它分開投放到不同的收集容器當中,玻璃瓶子按照不同的顏色分開。

日本垃圾分類的目標很清晰,只有前端分好了後端才能找到處理、利用的渠道,最主要的還是方便出口。日本垃圾處理的後端主要的就是焚燒,沒有太多的生物處理設施。

日本的垃圾分類給我們國家一個很好的啟發,廚餘垃圾肯定是要去作為一個重點去分類,但過猶不及。如果做得太過,結果就可能是把一堆垃圾分成兩堆,最後哪個都處理不好。

NBD:從廚餘垃圾分類來看,日本實際上分得沒有我們這麼細嗎?

劉建國:對,日本不需要對廚餘垃圾分類,但要求在家裡把廚餘垃圾的水瀝乾淨,因為日本的廚餘垃圾不是天天收集,一周可能只來收兩次,這些東西容易腐爛,所以有的家庭會用乾燥機,把水脫一脫,甚至還要在冰箱的最下面一層把它冷凍、儲藏,到收的時候再拿出去。

日本沒有要求把廚餘垃圾分出來,是基於它後端的垃圾處理系統。其實歐洲國家也是分乾濕垃圾,但分出來的比例非常低,主要的途徑還是進焚燒廠。大家不要指望我們國家現在一定要分出多少不同類型的垃圾。肯定要去鼓勵大家去分類,這沒有問題,但不能有一個不切合實際的目標。

NBD:美國、歐洲這些國家,他們在垃圾分類上做的有哪些有特色?

劉建國:美國我認為其實沒有太成功的經驗可以講。美國是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以來,才有垃圾分類的一些做法,目標也是哪些東西能賣錢,就把哪些東西分出來,分出來的垃圾再出口到發展中國家,其他的垃圾要麼進填埋場,要麼進焚燒廠,主要以填埋為主。

美國有的地方當然也對有機垃圾進行專門分類,各個州各個城市獨立性比較強,所以要求的很多東西也都不一樣。整體上來講,美國其實在這些方面做得比較一般。

歐洲垃圾分類的要求比較嚴,跟日本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德國、法國等,都要求把有機垃圾單獨分出來,因為歐洲是有機垃圾生物處理最流行的地方。但在德國大概也只有2/3的地方要求把有機垃圾分出來。不過,有機垃圾分類的效果可能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好,真正進入到生物處理當中的量也是比較有限的。

圖片來源:新華社

利用懲罰措施倒逼垃圾分類

NBD:推進垃圾分類,除了前端的分類標準之外,更多還要強調措施,包括懲罰的措施、鼓勵的措施。您怎麼看待垃圾分類中的「胡蘿蔔」和「大棒」?

劉建國:發達國家在推廣垃圾分類的初期,主要是把「胡蘿蔔」作為一種宣傳教育,引起大家的關注,讓大家積極去參與。但真正要實施主要還是靠「大棒」,就是法定的責任必須要去履行,如果做不到,罰款的額度較大,甚至還要坐牢。這需要有一個過程,文化氛圍也特別重要。

上海推進垃圾強制分類,有非常積極的意義,讓大家短時間內高度關注這些事情,大家的意識得到空前的提高,對分類知識的掌握也很快豐富起來。應該首先形成一種文化的氛圍,然後慢慢在執法中再去摸索一些經驗。

總的來講立法是容易的,但是執法很難,執法尺度、精準性等最後都可能影響它的實際成效。

NBD:您剛才說到立法,固廢法修訂草案已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草案特地把垃圾分類放進去了,不按要求分類的話,個人將面臨200元以下的罰款,這個尺度您覺得大嗎?

劉建國:我覺得這個尺度應該不算大,具體的處罰額度是其次,主要是起到一種震懾的作用,促進大家去守法。

與日本、歐洲和美國相比,中國違反垃圾分類處罰的力度較低。國際上比較重的處罰是要坐牢的。比如日本抓到沒有按照要求去分類的個人,一旦證據確鑿且屢教不改,罰款折合成人民幣有可能達到幾十萬元,而且如果違反刑法還將被判刑。

垃圾收費是有效的經濟槓桿

NBD:經濟槓桿在垃圾分類中的作用不可忽視,您對垃圾處理費改革有什麼建議呢?

劉建國:我們國家垃圾處理費多數地區並沒有收繳,居民繳納的垃圾處理費其實只是給物業交的小區清掃保潔的費用。而從發達國家執行垃圾分類的經驗來看,收費制度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制度。

當然,對於收繳垃圾處理費,法律界也有不同的認識,有人認為現在我們費太多,比如我們交的一些稅當中可能就包含了垃圾處理費。但從國際的情況來看,這是兩回事,因為每個人是垃圾的產生者,就要履行責任,繳費是履行責任的一個方式。

有些地區徵收垃圾處理費推行的是垃圾費隨袋徵收,這是比較有效的一個制度,即買垃圾袋只能從政府購買合法的垃圾袋,垃圾只能用規定的垃圾袋裝,通過收取袋子的費用收繳垃圾處理費。

我覺得這也是未來收取垃圾處理費可以考慮的一個方向,但到底怎麼去收、收多少等,可能相關的部門還得好好去研討。有的地區也是按定額收的,因為要差異化去徵收,需要比較精巧的制度設計,以及一些嚴格的監管、考核等,也要付出制度成本。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做法,具體採取何種方式要看居民對差異化收費敏感不敏感,也要看差異化之後的收繳成本。但我個人還是比較支持將來差異化收費,這是一個比較有效的經濟槓桿。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劉建國:廚餘垃圾分類處理應適度適量
    在8月30日舉辦的「2019(第七屆)上海固廢熱點論壇「上,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結合垃圾分類大背景提出廚餘垃圾分類是有必要的,是整個垃圾處理系統優化的節點
  • 我是清華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推動垃圾分類難在哪兒,問我吧!
    我是清華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
  • 為什麼要進行垃圾分類——經濟日報訪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
    北極星固廢網訊: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關係13億多人生活環境改善,關係垃圾能不能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記者日前採訪了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固體廢物處理與環境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劉建國,請他談談對垃圾分類的看法。一問:為什麼要進行垃圾分類?
  • 清華大學教授這樣說:不清楚的可以都當成幹垃圾!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常年從事垃圾分類研究 每經實習記者 吳林桐 攝7月1日,上海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正式實施,首日開出責令整改通知書177份,4名個人被開出垃圾分類罰單居民分類投放之後這些垃圾又是如何處置?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垃圾分類標準如何?針對這一系列問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常年從事垃圾分類研究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他介紹,中國的廚餘垃圾分類比較精細,比如乾濕垃圾並非以含水來區分,能較好降解的就屬於溼垃圾,難以降解的歸屬幹垃圾。
  • 探問北京垃圾分類四大焦點問題
    廚餘垃圾與其他類垃圾混放混裝是制約垃圾分類的一大難點,對此,北京市城管委固廢處相關負責人說:「現階段,我們更追求廚餘垃圾分得純,餐巾紙、牙籤可不能圖省事扔進廚餘垃圾,得丟到其他垃圾中。」【專家說】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說,「四分法」中的「其他垃圾」發揮「容錯作用」,也就是說,如果居民無法十分精準地判別,可以將其置於其他垃圾中。這種做法可操作性高,也能減輕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牴觸心理。(小標題)焦點二:違規了,怎麼罰?
  • 生活垃圾分類實施1年 多數人扔垃圾還是不分類 你呢
    在北京房山某小區內,還配備了垃圾分類志願者。有志願者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們每天一早就幹活,需要趕在垃圾車回收之前完成垃圾分類,把廚餘垃圾全部放在「綠桶」內,其餘垃圾放「藍桶」,每天需要分揀20個桶。但和這個小區相鄰的另一個生活小區,狀況大相逕庭。
  • 北京版你是什麼垃圾來了 市民關注這四大焦點問題
    北京版你是什麼垃圾原標題:北京版「你是什麼垃圾」來了5月1日起,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北京版的生活垃圾分類怎麼分?不分怎麼罰?做好準備了嗎?如何確保新規落地實施、形成長效機制?圍繞社會關注的北京垃圾分類四大焦點問題,記者進行了採訪。焦點一:怎麼分,誰來分?【看條例】北京生活垃圾分為「廚餘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大類。
  • 可降解塑料怎麼分類?紙吸管真的更環保嗎?看專家為你解答!
    帶著疑問,記者諮詢了北京和上海兩地的垃圾分類主管部門。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劉建國:在工業化堆肥的條件下,它一般要求你的溫度要在55度以上,要有豐富的氧氣,含水率大概也要在60%這樣適宜的水平,還要足夠長的時間,大概1到2個月的時間,能夠發生完全的降解
  • 生活垃圾分類,到底卡在哪(來信綜述)
    清華大學中國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溫宗國舉例說,廢塑料填埋難降解,不僅汙染地下水,還會永久性佔用大量土地資源;垃圾混在一起焚燒,可能釋放有害氣體,造成空氣汙染,給公眾帶來健康風險。  不僅如此,生活垃圾分類還可以提高後續垃圾處理效率,降低處理難度,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抓手。
  • 50名「蒲公英老師」新鮮出爐,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蒲公英教師集中培訓結營啦
    專家教授與學員合影留念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副局長楊雷、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事務中心主任廖齊梅、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事務中心綜合部部長黃志斌、萬科公益基金會項目總監劉源博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長聘教授劉建國、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副教授李歡
  • 在校園落實垃圾分類,深圳蒲公英教師隊伍開啟新徵程
    8 月22日,為期三天的2020年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蒲公英教師培訓計劃第一階段封閉式集中培訓結束,結營儀式在深圳大鵬灣舉行。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副局長楊雷、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事務中心主任廖齊梅、萬科公益基金會項目總監劉源博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長聘教授劉建國、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副教授李歡、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環境與能源學院副院長徐期勇等到場參加此次儀式。
  • 分好類的垃圾去哪了?專家詳解垃圾處理長效機制
    同濟大學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杜歡政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杜歡政參與了上海垃圾分類相關政策研究的前期工作,他說,生活垃圾的特點是非標準化,成分極其複雜。比如按照粽葉屬性,本應屬於廚餘溼垃圾,但粽葉的材質比較硬,後端處理時刀子很難切碎它,因此,只能作為幹垃圾來焚燒處理;大骨頭被分類到幹垃圾,也是同樣的道理。先有分類習慣還是先有處理設施?
  • 劉教授您好,我是一名行政管理專業的學生,對垃圾分類問題十分關注...
    ,我是一名行政管理專業的學生,對垃圾分類問題十分關注。我認為大學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在大學校園進行強制垃圾分類較易實施,原因有五,1.大學生生活比較聚集,一棟宿舍樓就可以居住2000多人。2.學生產生的垃圾相對比較簡單已分類。3.學生上課期間比較固定,清潔阿姨打掃較便捷。4.學生易控制,學校宣傳也更方便,學生帶動性很強。
  • 女性之聲攜手澎湃新聞@你 說說家庭垃圾分類那些事
    在澎湃新聞APP問吧欄目聯合推出「我家垃圾分類那些事」這一話題和大家一起聊聊家庭垃圾分類那些事每天的清晨和傍晚,在規定傾倒垃圾的時間內,如果你走進上海的小區,總能看到三三兩兩的人拿著幾袋垃圾在垃圾桶旁進行分類投放。
  • 專家學者回應垃圾分類五大熱點問題:管理挑戰大於技術挑戰
    只有明確了不同類型垃圾的處置方式,才能反推和建立相應的垃圾分類和處理方式,垃圾分類的整個鏈條才能完整和持續運行。管理挑戰大於技術挑戰目前,國際上垃圾分類四個環節都有相對成熟的技術。馬軍由此認為,阻礙垃圾分類實現的因素中管理挑戰大於技術挑戰。「關鍵還在於我們能不能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管理體系。
  • 垃圾分類了,然後呢?詳解垃圾處置和回收利用
    7月1日,上海垃圾分類進入「強制時代」,北京、南京等多個城市也在加快推進垃圾分類。在全民「練習」垃圾分類的同時,我們不禁要問:垃圾在分類之後會去到哪裡?做何處置?城市如何是如何「消化」掉這些分類垃圾的?  分類後,垃圾去哪兒了?  根據7月1日正式實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四分法」把垃圾分成了四種類型。
  • 傾倒垃圾被判刑6年半!清華大學教授:垃圾處理鏈變成灰色利益鏈
    該案最早可追溯至2016年,時任浙江桐鄉市某垃圾清運服務公司總經理的倪某,在明知張某、洪某缺少相關資質、存在違規處理垃圾的情況下,為攫取最大化利益,依然以低於正常垃圾處理費用的價格將項目分包給張某、洪某2人。隨後,2人聯絡其他人員,在當年8月至12月期間先後向長江南通段、太倉段傾倒生活垃圾2.01萬噸,運至浙江湖州、安徽當塗等地非法填埋垃圾2.28萬噸,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汙染。
  • 有害垃圾成為潛在「環境炸彈」 強制分類咋實現
    近日,北京市朝陽區居民劉源犯了愁,他知道廢舊燈管是有害垃圾,燈管裡的汞,危害很大,特意小心不亂丟,卻不知道該往哪兒送。  有害垃圾,不能隨便丟,很多人都知道,那麼有害垃圾該往哪兒丟,想必讓很多人煩惱過。今年3月,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發布《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要求必須將有害垃圾作為強制分類的類別之一。我國有害垃圾處置現狀如何,有害垃圾到底該如何投放?記者就此採訪了有關部門和專家。
  • 如何化解垃圾處理「鄰避效應」?專家:打破政府包攬模式,多元主體...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董瑞強11月6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在2019全球生物質能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表示,要化解垃圾處理「鄰避效應」,就需要新理念引領,形成新模式,打破政府包攬的模式,老調不能再重彈了,要讓居民、生產企業、處理企業、社會組織共同參與進來,形成多元主體共治的局面。
  • 垃圾分類都行動 | 「分小萌」講故事:「達人是如何煉成的!」
    垃圾分類都行動 | 「分小萌」講故事:「達人是如何煉成的!」垃圾分類,我們一起來今天,分小萌要講3個故事給你聽~13歲小姐姐年紀不大卻是分類小行家分小萌首先要向大家介紹一位13歲的小同學——馬玥別看她年紀小,卻是垃圾分類小行家這些美美的小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