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進行垃圾分類——經濟日報訪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

2020-12-12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固廢網訊: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關係13億多人生活環境改善,關係垃圾能不能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記者日前採訪了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固體廢物處理與環境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劉建國,請他談談對垃圾分類的看法。

一問:為什麼要進行垃圾分類?

答:垃圾分類是社會進步和生態文明的標誌,是人人均可參與其中來保護環境和改善環境的方式。垃圾分類在經濟上不一定合算,卻十分必要。我們追求進步,崇尚文明,希望有碧水藍天淨土,每一個人都應該參與到垃圾分類當中來。

二問:我們經常看到垃圾分類了,環衛車輛收運時又混在一起了。為什麼推行分類後得到的還是混合垃圾?

答:垃圾是人類活動產生的,分類是我們的責任。排放在先,環衛車輛收運在後,我們應先盡到自己的責任。分類是舉手之勞,馬上就可以做到,環衛還得配備分類收運車輛、建設分類處理設施,徵地可研環評公參招投標設計建設運行一關一關過,滯後一些也算正常。

三問:垃圾分類了,是不是等於減量回收?

答:垃圾分類肯定有助於減量回收,但本身並不等於減量回收。分類了,垃圾相對純潔乾淨了,回收利用就更為清潔高效經濟了,所以說分類有助於減量回收。但是,一堆垃圾分成兩堆、三堆,總量還是那麼多,並沒有減少,只有在符合環境保護標準和產品質量要求的前提下得到利用,才算真正實現了減量回收。比如,廢塑料分出來,到了規範的塑料再生工廠去,加工成新的產品,當然是減量回收,但是如果到了不規範的土作坊,烏煙瘴氣條件下生產假冒偽劣產品,就只能說是汙染擴散。

四問:大家都說「垃圾是資源」,但您一直強調「垃圾首先是汙染源」,這不是給垃圾分類「潑涼水」嗎?

答:如果一味強調垃圾是資源,那大家會覺得,垃圾都是資源了,為什麼還要我減量、分類、付費啊?應該鼓勵我多產生垃圾才是,多產垃圾就相當於多生產資源了。生產了資源,還讓大家分類,不是給大家添麻煩嗎?如果說垃圾是汙染源,那麼我們每一個人就都是汙染者,汙染者對於控制汙染負有當然責任,我們每一個人參與垃圾減量、分類、付費就都是天經地義的事了。

五問:有的地方已經買了分類運輸車輛,建了分類處理設施,可為什麼運行效果不是太好,是什麼原因?

答:那是因為收集到的「分類垃圾」實際上還是混合垃圾,只不過是品質稍好一點的混合垃圾。理論上只有100%的居民都嚴格按照要求做到分類投放,我們才能得到理想的分類垃圾,很可惜,實際的情況是相當一部分居民由於種種原因做不到。

六問:為鼓勵大家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我們採取了很多激勵措施,為什麼過一段就推不下去了呢?

答:通過正面激勵來推動,潛臺詞是說你參與垃圾分類是在做好事。如果我們從垃圾是汙染源的定位出發,因為垃圾是汙染源,你不分類就是汙染環境,汙染環境當然就是做壞事,讓「不分類就是做壞事」的觀念深入人心,可能更管用、更長效。

七問:一方面在推動垃圾分類,另一方面又在推動垃圾焚燒,這不矛盾嗎?

答:目前,日本垃圾分類做得最好,垃圾焚燒最為流行的也是在日本。在日本約80%的垃圾焚燒處理。分類越好的國家,越流行焚燒,而分類越差的國家,越排斥焚燒。分類跟焚燒不但不矛盾,反而是標配。分類不是為了不燒,而是為了好燒;分類做不到不燒,但可以做到少燒。為什麼分來分去還是離不開燒?有的垃圾必須燒掉,才能徹底消除隱患。對於有的垃圾,焚燒與其他方法相比,監管起來容易多了。

延伸閱讀:

垃圾分類經驗得到全國推廣!浙江憑啥能解「垃圾圍城」?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我是清華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推動垃圾分類難在哪兒,問我吧!
    我是清華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
  • 6600字講透垃圾分類,對話清華大學教授劉建國:現階段還不能指望...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垃圾分類標準如何?針對這一系列問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常年從事垃圾分類研究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他介紹,中國的廚餘垃圾分類比較精細,比如乾濕垃圾並非以含水來區分,能較好降解的就屬於溼垃圾,難以降解的歸屬幹垃圾。
  • 劉建國:廚餘垃圾分類處理應適度適量
    在8月30日舉辦的「2019(第七屆)上海固廢熱點論壇「上,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結合垃圾分類大背景提出廚餘垃圾分類是有必要的,是整個垃圾處理系統優化的節點
  •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一行蒞臨航天凱天環保交流
    北極星固廢網訊:11月11日上午,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劉建國教授帶領固廢汙染控制及資源化博士團隊蒞臨航天凱天環保進行技術交流。航天凱天環保總裁葉明強攜在司主要領導、固廢技術專家等出席座談會並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 清華大學教授這樣說:不清楚的可以都當成幹垃圾!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常年從事垃圾分類研究 每經實習記者 吳林桐 攝7月1日,上海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正式實施,首日開出責令整改通知書177份,4名個人被開出垃圾分類罰單居民分類投放之後這些垃圾又是如何處置?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垃圾分類標準如何?針對這一系列問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常年從事垃圾分類研究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他介紹,中國的廚餘垃圾分類比較精細,比如乾濕垃圾並非以含水來區分,能較好降解的就屬於溼垃圾,難以降解的歸屬幹垃圾。
  • 生活垃圾分類實施1年 多數人扔垃圾還是不分類 你呢
    街道、地鐵等一些公共區域,垃圾桶一般進行了「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分類。垃圾為什麼分類難?垃圾箱明明有分類,為什麼分類依然難呢?正如上所述,有的小區需志願者對分類垃圾箱進行二次分類;有的垃圾和所在垃圾箱的屬性明顯不符。
  • 探問北京垃圾分類四大焦點問題
    【專家說】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說,「四分法」中的「其他垃圾」發揮「容錯作用」,也就是說,如果居民無法十分精準地判別,可以將其置於其他垃圾中。這種做法可操作性高,也能減輕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牴觸心理。(小標題)焦點二:違規了,怎麼罰?
  • 有害垃圾成為潛在「環境炸彈」 強制分類咋實現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程師徐海雲說,按照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經驗,每人每年會產生2公斤到5公斤有害垃圾,佔到生活垃圾的5‰左右。我國消費水平低一些,這個佔比應該低於5‰,有害垃圾數量並不多。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認為,有害垃圾約佔生活垃圾量的1‰。
  • 女性之聲攜手澎湃新聞@你 說說家庭垃圾分類那些事
    在澎湃新聞APP問吧欄目聯合推出「我家垃圾分類那些事」這一話題和大家一起聊聊家庭垃圾分類那些事每天的清晨和傍晚,在規定傾倒垃圾的時間內,如果你走進上海的小區,總能看到三三兩兩的人拿著幾袋垃圾在垃圾桶旁進行分類投放。
  • 垃圾分類,從娃娃「學」起
    圖源:Unsplash芥末堆 阿宅 7月12日報導,近日,垃圾分類頻上熱搜。上海人民「叫苦不迭」,每天都要進行垃圾分類的靈魂拷問「你是什麼垃圾?」有關幼兒教育的法規規定,幼兒園要把教導兒童保護環境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垃圾分類要寫入小學課本,並在課堂上被反覆教授。環保已經滲透在教室的各個角落,如在教室放置分類垃圾桶、攜帶飯盒不使用一次餐具等[8]。中小學環境教育則注重聯繫學生的現實生活,以他們家鄉的住宅、學校和勞動環境為出發點。
  • 在校園落實垃圾分類,深圳蒲公英教師隊伍開啟新徵程
    8 月22日,為期三天的2020年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蒲公英教師培訓計劃第一階段封閉式集中培訓結束,結營儀式在深圳大鵬灣舉行。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副局長楊雷、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事務中心主任廖齊梅、萬科公益基金會項目總監劉源博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長聘教授劉建國、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副教授李歡、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環境與能源學院副院長徐期勇等到場參加此次儀式。
  • 垃圾分類了,然後呢?詳解垃圾處置和回收利用
    7月1日,上海垃圾分類進入「強制時代」,北京、南京等多個城市也在加快推進垃圾分類。在全民「練習」垃圾分類的同時,我們不禁要問:垃圾在分類之後會去到哪裡?做何處置?城市如何是如何「消化」掉這些分類垃圾的?  分類後,垃圾去哪兒了?  根據7月1日正式實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四分法」把垃圾分成了四種類型。
  • 50名「蒲公英老師」新鮮出爐,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蒲公英教師集中培訓結營啦
    專家教授與學員合影留念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副局長楊雷、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事務中心主任廖齊梅、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事務中心綜合部部長黃志斌、萬科公益基金會項目總監劉源博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長聘教授劉建國、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副教授李歡
  • 生活垃圾分類,到底卡在哪(來信綜述)
    生活垃圾產生量迅速增長,分類刻不容緩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物質消費水平大幅提高,我國生活垃圾產生量迅速增長,環境隱患比較突出,已經成為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一個制約因素。據住建部數據,2015年全國設市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是1.91億噸,2016年是2億噸。  數量龐大的生活垃圾如果得不到有效處理,將對人居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垃圾分類刻不容緩。
  •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聶永豐:把垃圾問題歸結於焚燒不公平
    然而,從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垃圾焚燒廠卻能夠與居民「和睦相處」。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國居民對垃圾焚燒廠耿耿於懷?垃圾焚燒廠的排放到底會不會給周圍居民的健康產生影響?企業如何才能走出垃圾焚燒選址的困境?帶著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多年從事固體處置研究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聶永豐教授。
  • 可降解塑料怎麼分類?紙吸管真的更環保嗎?看專家為你解答!
    帶著疑問,記者諮詢了北京和上海兩地的垃圾分類主管部門。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劉建國:在工業化堆肥的條件下,它一般要求你的溫度要在55度以上,要有豐富的氧氣,含水率大概也要在60%這樣適宜的水平,還要足夠長的時間,大概1到2個月的時間,能夠發生完全的降解
  • 分好類的垃圾去哪了?專家詳解垃圾處理長效機制
    同濟大學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杜歡政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杜歡政參與了上海垃圾分類相關政策研究的前期工作,他說,生活垃圾的特點是非標準化,成分極其複雜。比如按照粽葉屬性,本應屬於廚餘溼垃圾,但粽葉的材質比較硬,後端處理時刀子很難切碎它,因此,只能作為幹垃圾來焚燒處理;大骨頭被分類到幹垃圾,也是同樣的道理。先有分類習慣還是先有處理設施?
  • 傾倒垃圾被判刑6年半!清華大學教授:垃圾處理鏈變成灰色利益鏈
    12月21日,江蘇省常熟市人民法院公開宣判了備受環保領域關注的「長江口垃圾違法傾倒案」。10名被告人中,主犯倪某被指控犯「汙染環境罪」,判處有期徒刑6年零6個月,並處罰金100萬元;另外兩名主犯分別被判5年、4年3個月有期徒刑,並被處罰金40萬元及以上。
  • 專家學者回應垃圾分類五大熱點問題:管理挑戰大於技術挑戰
    阻礙垃圾分類在我國實施的困難是什麼?城市和農村垃圾分類工作如何提高水準?為此,《中國科學報》邀請垃圾分類處理領域專家,從多個角度,探討垃圾分類的現狀、難點、實現方法等熱點問題。垃圾分類,對普通中國老百姓來說,並不算一個陌生的詞彙。早在1957年7月12日,《北京日報》頭版頭條就刊載《垃圾要分類收集》一文,這是我國首次提出「垃圾分類」概念。
  • 如何化解垃圾處理「鄰避效應」?專家:打破政府包攬模式,多元主體...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董瑞強11月6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在2019全球生物質能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表示,要化解垃圾處理「鄰避效應」,就需要新理念引領,形成新模式,打破政府包攬的模式,老調不能再重彈了,要讓居民、生產企業、處理企業、社會組織共同參與進來,形成多元主體共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