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湯止沸的減負——寒門再難出貴子的陷阱?
■ 文 | 鴻評論
這幾天,《南京家長已瘋》一文在朋友圈刷屏。文中作者聲情並茂地描述了南京正在推進的中小學減負政策的效果,還感慨:也許用不了多久,各位的孩子就會變成一個活潑好動、熱愛生活、輕鬆愉悅、心智健康的學渣。在這篇文章的留言區,大批南京家長紛紛表示贊同這個觀點。目前已有家長公然向有關部門投訴此減負政策,引起了軒然大波。另外,來自蘇州、無錫、西安、天津、長沙、北京等地的家長也加入了戰隊。
無獨有偶,這幾天浙江的家長們也進入了同款瘋癲狀態。浙江省教育廳28日公布《浙江省中小學生減負工作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目前微博上放出最多的是下面這張圖:
消息一出,網上議論紛紛。有家長認為,這種規定只會淪為學渣們的狂歡。還有網友質疑:不讓學生努力,如何提高成績?「減負」只是揚湯止沸。為什麼明明是為學生著想的「減負」,卻在家長群體中受千夫所指?我們不妨來看看近鄰日本的前車之鑑。1980年,日本政府開始推行寬鬆教育。但是30多年過去後,日本人發現,得到的除了整體學力跌落的「寬鬆世代」,還有被劃分得明明白白的社會精英與底層,以及賺得盆滿缽滿的校外補習班。
最終在2016年8月,日本文部科學省宣布:2020年將在全日本小中高學校實施的新「學習指導要領」,將會大量增加學校課程的課時和內容。這等於宣布日本徹底放棄「寬鬆教育」,承認寬鬆教育對人才培養有害無益,再次回到高強度學習的軌道。
因為教育仍是實現階層躍升的最有效渠道。中國人信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風水輪流轉明年到我家」,對公平有深入骨髓的信仰。不過殘酷的是,這種社會流動性是以激烈的競爭實現的。
社會競爭的本質是弱肉強食,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們競爭的不是自身知識絕對水平上的多少,而是自己在這個系統中排名的高低。所以減負也好,打擊違規校外培訓也罷,都是捨本逐末,只會治標不治本。現在的減負,減的是學校的負擔,孩子的負擔沒有減。因為大家競爭的是排名,既然校內教學不足以提高自己的競爭力,那自然要通過校外補習獲取優勢。這除了把學校、財政的負擔轉嫁給家長,別無用處。而在校外的競爭,「拼爹」的作用遠大於孩子本身的天分與努力。富人家的孩子上優質補習班,窮人家的孩子只能上普通補習班或者全靠自學,農村孩子更慘,連上補習班的機會都沒有。公辦教育在某些教育市場比較成熟乃至過熱的地區,正呈現出「低保化」的趨勢。
這等於變現剝奪了底層民眾通過教育實現上升的可能性,使階層固化更加嚴重。不僅沒能讓最優秀的人才脫穎而出,還壓制了社會流動性。短期來看不利於國家人力資源的培養,長期來看相當於是埋下了一顆社會矛盾的「定時炸彈」,階層固化、貧富分化,最終將以一種更劇烈的社會衝突的方式爆發出來,導致社會動蕩,掀翻富人的地位。
單方面強調應試教育的惡,推崇素質教育的好,無論出發點是什麼,這樣的結果更可能是強化階層分化、鎖死社會流動,使得富二代、富三代,子子孫孫無窮盡也。而普通人就要老老實實本本分分地安於自己的身份地位,不要有翻身的妄念。結果是什麼?印度的「種姓社會」就是一個至今還血淋淋的案例。
2017年4月,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教育局局長陸建國,以《充分認識應試教育的政治正確性》為題作做發言,這篇講話當時就在網上頗有爭議,在彼時的語境中,甚至不那麼「政治正確」。原文比較長,這裡節選幾個觀點:
有觀點認為「減負」本身是好的,但關鍵在於教育領域之外的改革。有分析認為:「如果『減負』只是停留在表象的少學、少考、少作業,卻不改變中高考制度、名校制度、社會分層、選拔制度。家長從現實出發,在辛苦的學習和燦爛的未來之間,還是會無視『減負』政策,做出『增負』的選擇,艱難而又決絕。所以減負,不能只停留在表層,否則,這個『負』永遠也減不下來。」但我們認為,這種觀點對問題原因的分析切中了要害,但是解決辦法跑偏了。
有問題,未必是壞事,因為一個非常明顯的問題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很可能是另一個更加巨大的問題的解決方案。社會進步,經濟發展,需要人才,那如何篩選人才?縱觀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比如美英法,雖然口頭上高喊「平等」,但一碰到教育問題,都在或多或少地推行「精英教育」。德國是少數過於強調社會公平的,很多大學設計了各種通道照顧各類弱勢群體,很多時候大學錄取幾乎就是抽籤,導致尖子學生數量劇減,再加上經費不足、教授晉升體制等問題,以致於今天的德國少有全球知名的大學。所以要研究教育問題,我們就得討論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從個體的角度看,教育是實現社會階層躍升的通道。從國家社會的角度看,教育是提升國民人力資源水平、選拔優秀人才、疏通社會階層通道、維持社會穩定的工具。因此教育的首要目標是培育和選拔人才,其次是平衡效率與公平。
這種需求是永恆的,因此隨之而來的問題也不會輕易消失。所以我們不一定需要著急解決問題本身,在看清問題的本質之後,應該試著和問題共存,控制它的影響。高考制度、應試教育是現階段的「兩害相權取其輕」,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用「存在即合理」來推脫責任。
恰恰相反,其實還有很多改革工作值得做,只不過方向不是「減負」,而是提高課堂上的教學質量與效率。與此同時,除了知識類的教育,還應儘可能呵護孩子們的好奇心。孔夫子有云:有教無類。我們可以通過因材施教,儘可能去發現、培養每個孩子的個性,幫助他們尋找到適合自身的成長道路。這與所謂的素質教育還不一樣,因為在這個變化飛快日新月異的時代,知識的「保質期」越來越短,這就要求每個人不僅要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保留內心深處的好奇心,培養出終身學習終身成長的習慣。如果在學生時代得了厭學症,恨不得今後一輩子不看書,那就本末倒置了。總結一下,討論學校要不要減負,其實是找錯了問題,改革的矛頭也不應對準高考制度,因為這是今天一種「最不壞」的制度設計。只要社會發展仍然需要人才,教育的核心作用就仍然是鑑別篩選。未來改革的方向,不應以削弱競爭為目的,而是要因材施教,儘量發掘每個孩子的優勢與興趣所在。如果你對上述話題感興趣,歡迎繼續學習鴻學院相關課程,掃描識別下方二維碼直接收看。
- END -
掃描下方二維碼立刻預購!掃描下方二維碼立刻預購!掃描下方二維碼立刻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