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媽扛300斤攪拌機上山,母愛如山之下是升米恩,鬥米仇

2021-01-10 小安全監督

導讀:

「升米恩,鬥米仇」,原意本是說在人有困難的時候伸手幫一把,會形成恩情,但是幫多了,突然停止幫助反而會形成仇人。而這種現象,即使是在親人之間,甚至是在父母子女身上,依然會出現。父母給予子女太多,太過於溺愛,一旦無條件供給時,被長期溺愛的子女可能會反目成仇。

前些日子的一則視頻,不知看哭多少網友。畫面中,一個身材瘦弱的大媽彎腰弓背,扛著一個巨大無比,重達300多斤的攪拌機在山路上蹣跚而行。只因為山路太陡,沒有工程隊願意把笨重的機器搬上山,為了不讓兒子蓋房耽誤工期,大媽選擇自己扛著攪拌機上山。同村的人都怕大媽出現意外跟隨其後,大媽卻不停地說:沒事,一點也不重,就快到了。

從畫面中並未見到大媽的兒子,可能是在忙其他的事情,但筆者真的想知道,做兒子的,看到自己的母親背著300多斤的攪拌機上山作何感想,又於心何忍?

網友們紛紛評論: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母愛如山,為母愛點讚!

01 筆者也看得眼眶發酸,哪一個做父母的不是如此默默地為自己的孩子付出,為自己的孩子撐起一片天地,但是在這如山的母愛下,更是一種溺愛。從畫面中並未見到大媽的兒子,可能是在忙其他的事情,並沒跟隨大媽。但筆者真的想知道,做兒子的,看到自己的母親背著300多斤的攪拌機上山作何感想,又於心何忍?

筆者更想知道,如果大媽沒有扛起300多斤重的攪拌機,兒子的新房不能如期建造完成,做兒子的會責備自己的父母無能,會嫌棄自己的父母沒本事嗎?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就真正地驗證了升米恩,鬥米仇。

02 筆者一位同事已經近60歲,膝下只有一女,從小嬌生慣養,結婚生子後依然吃住在父母家,孩子也由姥姥姥爺撫養。同事為了照顧女兒、外孫,傾家蕩產買了兩套對門的房子,均是140多平方米。但是今年女兒提出要在其他小區買房,可是父母再也拿不出一分多餘的錢進行支持,結果女兒又哭又鬧,天天給父母臉色看。

同事對這樣的局面實在無法接受,天天以淚洗面,每當說起此事皆捶胸頓足,悔不該當初如此溺愛女兒,現如今養了一個白眼狼,真真正正的是升米恩,鬥米仇。

結語:

「愛」一旦成為了依賴便不再是愛,而是一種廉價的商品,雖廉價但不可或缺,一旦少了或沒了便讓人反目成仇。這種現象往往出現在從小被溺愛的孩子身上,而那些被父母培養得獨立自主的孩子,反而更知道孝敬父母,體貼父母,見不得父母受一點委屈,受一點苦。

母愛如山,但長期給予的太多,兒女不但不覺得沉重,反而成了習慣,不但不思回報,反而無節制地索取。可憐天下父母心,不要讓自己如山的愛,無節制地愛毀了自己的兒女。

您對文中大媽的做法有何見解,歡迎在評論區裡留言。

相關焦點

  • 升米恩?鬥米仇?這是怎樣的心理狀態?
    升米恩鬥米仇」這句話並不是再說某一個人的心理變化,而是在描述一種社交關係,兩個人在付出與回報之間都會有衡量的標準,理念上的差異才導致了恩仇觀念的產生。升米恩不一定是出自真心,鬥米仇也有可能是身不由己。當一個人飢餓難耐的時候,你給他一升米足以讓他活命,但是卻無法改變他的生活現狀,所以一定要對施恩者感恩戴德,以期能夠獲得更多的幫助,這種感恩可能是出自真心,更大的可能是迫於生活壓力做出的偽裝。
  • 升米恩,鬥米仇!(深度好文)
    富的一家有很多糧食,就給窮人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窮的一家非常感激救命恩人!熬過最艱苦的時刻後,窮人就前去感謝富人。說話間,談起明年的種子還沒有著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說:這樣吧,我這裡的糧食還有很多,你再拿去一鬥吧。窮人千恩萬謝地拿著一鬥米回家了。回家後,家裡人說,這鬥米能做什麼?
  • 「升米恩,鬥米仇」老故事,解讀職場的人性智慧
    很多人不了解,這裡面說一個老故事,「升米恩,鬥米仇」是怎麼來的!唐朝,關中 有兩戶人家是老鄰居,子一輩,父一輩,平常關係不錯,李家比較富裕,王家稍差一些,李家為人寬容,所以在城裡家買賣,突然一年大旱,天災突降田裡絕產了,王家沒有別的來錢道,沒了收成,一家面臨了災難。李家聽說後,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王家沒有想到,人家主動幫忙,終於熬過了最難過的一段時間,去感謝富人。
  • 升米恩,鬥米仇:為什麼人會恩將仇報呢?
    世上升米恩鬥米仇的案例不少,乍聽來會讓人詫異。妙在升米恩鬥米仇,還不是普通的恩將仇報。升米恩,說明人還懷感恩之心,並非生來要翻天的白眼狼。為什麼小恩會讓人感激,大恩卻會讓人反目成仇呢?而道德上,中國人講究「滴水之恩湧泉以報」,具體就沒辦法算了。尤其是花大人當時饑寒,一個餅確實可能救命。道德壓力上,他就必須面對如此絕境:日後,當包龍星上門來,他怎麼報答?舍家以報?他當然不捨得。
  • 《水滸傳》:升米恩鬥米仇定律,道出柴進仗義疏財不得人心的奧秘
    筆者認為,問題就出在了柴進沒有認識到「升米恩鬥米仇」定律,這才導致了他仗義疏財之舉的不得人心。什麼是「生米恩鬥米仇」定律?所謂的「升米恩鬥米仇」定律是指:如果他人在危難的時候,你給他很小的幫助,他會感激你;但如果你給他的幫助太多,讓其形成了依賴,一旦你的幫助稍有不足,就會招來他的怨恨。
  • 升米恩,鬥米仇(深度好文)
    富的一家有很多糧食,就給窮人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窮的一家非常感激救命恩人!熬過最艱苦的時刻後,窮人就前去感謝富人。說話間,談起明年的種子還沒有著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說:「這樣吧,我這裡的糧食還有很多,你再拿去一鬥吧。」
  • 升米恩鬥米仇,施恩過多反而是個壞事,為什麼人會這樣恩將仇報
    世界上存在的升米恩鬥米仇的事件不在少數,剛聽到這個說法的人一定會十分的詫異。為什麼小恩惠會讓人感恩,而大恩卻會讓人反目呢?究其原因,其實是一個叫做「道德壓力」的東西在作祟。許多升米恩鬥米仇都是如此法律上,受恩者沒有欠債,但是他的道德上欠債。生米,自己能還的起,所以能說是恩惠,但是鬥米卻沒能力去償還,成為了道德壓力,上期積壓在心裡,就會慢慢走入絕境,繼而反目成仇。
  • 「升米恩,鬥米仇」這句話對人的一生都有用
    「升米恩,鬥米仇」這句話指的是別人在危難的時候,你出手給他一點幫助,他會感激你一輩子。如果你給別人的幫助多和持續不斷,一旦你不幫助了,受幫助的人不但不感激你,可能還會很你。據說這句話來自「一升米養恩人,一鬥米養仇人。」還有一個傳說故事。很久以前,村裡有兩戶是鄰居,平日裡關係很好。一家比較能幹,家境富裕。可是,有一年,發生了天災,田裡莊稼顆粒無收。窮的這一家只有等死了。這時,富的一家就買到了些糧食,給窮的一家鄰居送去了一升米,給他救了急。
  • 《水滸傳》:為什麼宋江仗義疏財得人心,柴進卻「升米恩鬥米仇」
    可以用一句俗語來概括,那就是「升米恩鬥米仇」。這句話的意思實際上就是說,你施以適當的恩惠能夠能到別人的感恩,但如果給得過多可能恩情就變成了仇。從柴進的身上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升米恩鬥米仇」這個定律,也更加感受到了人性的微妙之處。因此也告誡了我們自身,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一定要牢記這個定律,有節制、有原則的幫助別人,根據別人的需要幫助他人,同時使其自身獨立,而不是每日只是等著你的給予和幫助,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幫助真正達到效果,也避免了我們的好心最後收穫惡報。
  • 心理能量平衡——「升米恩,鬥米仇」的心理學解釋
    「升米恩,鬥米仇」?繞的圈子太大了。從心理學層面講,所有的人對他人的付出都期待有回報,以達到「心理能量收支平衡」。回報可直接來源於相對一方,也可能來源於第三方。比如說慈善家收到的回報來源於社會反饋(口碑、榮譽稱號和宗教認可等),即回報和反饋並非一定來自於被救助方,從而也能達到某種心理能量的收支平衡。
  • 諺語「升米恩,鬥米仇」現實版:不要把別人的好看成理所當然
    「升米恩,鬥米仇」,這是一句自古流傳的諺語。有人家裡揭不開鍋了,你給了他一升米,他會感激你,可你天天給他米,他就會形成依賴,認為這都是應該的,當你有一天不給他米,他就會懷恨在心。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了太多的哲理,作為現代人的我們能學習到很多東西。
  • 「升米恩,鬥米仇」,記住古人三句話,從此不當「濫好人」!
    記住下面三句話,做個精明的好人:一、「升米恩,鬥米仇」——民間俗語在描繪人性方面,沒有比這六個字更深刻的了。關於「升米恩,鬥米仇」,這裡有個典故:從前,村裡有兩個人,一個叫李大,一個叫王二,平時都以種地為生,關係很好。
  • 俗語「升米恩,鬥米仇」啥意思?老祖宗說透了人性,看後長見識了
    比如在眾多的俗語當中,就有「升米恩,鬥米仇」這樣一句話,那麼這句俗語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一種人,他們富有憐憫心、同情心,經常發善心幫助別人,對於別人提出的要求也是有求必應。俗語「升米恩,鬥米仇」指的就是人在為難的時候,如果你能給予他很小的幫助,他都會感激你,但如果你給的幫助太多,讓對方形成了依賴,一旦停止了幫助,就會讓對方忌恨,甚至還會產生出仇恨。這句俗語的原話其實是「鬥米養恩,石(dàn)米養仇」。
  • 升米恩,鬥米仇(說得太現實,深度好文)
    富的一家有很多糧食,就給窮人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窮的一家非常感激救命恩人!熬過最艱苦的時刻後,窮人就前去感謝富人。說話間,談起明年的種子還沒有著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說:「這樣吧,我這裡的糧食還有很多,你再拿去一鬥吧。」窮人千恩萬謝地拿著一鬥米回家了。回家後,家裡人說,這鬥米能做什麼?
  • 「升米恩,鬥米仇」:做人再有本事,也別對這三個人施恩,有道理
    ,大恩養仇人。」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升米恩,鬥米仇」的事件,也是屢見不鮮。是啊,一個人在危難的時候,你給他很小的幫助,他會感激你。可如果給對方的幫助太多,讓其形成了依賴,一旦停止幫助,反而會讓對方對我們產生了憤恨。所以,爺爺常常告誡我:「升米恩,鬥米仇」,做人再有本事,也別對這三個人施恩,要牢記。那麼,我爺爺所說的這三個人,究竟是指誰呢?
  • 升米恩、鬥米仇——是無慚無愧生起得太快
    從百度上百度一下就知道升米恩、鬥米仇的原話是:鬥米養恩,石(dàn)米養仇。其意思就是如果你在危難的時候給人很小的幫助,人家會感激你。如果你持續這樣下去,突然某次因為什麼原因沒有幫忙,對方就會記恨你,並且記恨一輩子!
  • 「升米恩,鬥米仇」,記住老祖宗這3句傳世名言,做個精明的好人
    如果沒有掌握好善心的度,很有可能就會反被人記恨,就像我們經常聽說的那句「升米恩,鬥米仇」,所以說我們在做好人好事的時候,都應該牢記下面老祖宗留給我們的3句金言,做一個精明的好人。一、「升米恩,鬥米仇」首先我們要說的當然就是這句「升米恩,鬥米仇」了,這句話其實很好理解,就是指在別人危難之際,即使你只給了很小的幫助,對方也會感激你;反過來,如果你給別人的幫助太多,讓對方養成了習慣,但某一天突然停止了幫助,反而會招致怨恨,甚至成為仇人。
  • 揭秘何為「升米恩,鬥米仇」?韓信發達後對恩人的做法說明了一切
    中國有句古話叫「升米恩,鬥米仇」。當然,這句話還有很多版本,比如有的說法是「鬥米恩,擔米仇」,也有的說法是「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但是,在此之前,韓信對那位僅有「一飯之恩」的漂母卻回報了一千金。因為在韓信看來,當他被亭長夫人趕出家門之後,被餓的有氣無力時,是在河邊漂洗衣服的漂母給的一點飯救了他。雖然漂母的家境沒法跟亭長家比,給的飯也不如亭長家的噴香,但是,在韓信加入項梁、項羽叔侄二人的部隊之前的幾十天裡,韓信一直吃的是漂母給他留的飯。
  • 只因他忽視了升米恩鬥米仇
    我覺得,問題就出在了柴進忽略了「升米恩鬥米仇」,這才造成了他被人不喜的原因。宋江「升米恩鬥米仇」說的是,別人在危急的時候,你給他們一點幫助,他會很感謝你;但假如你給他們的幫助過多,讓其覺得理所當然了,一旦你的幫助減少,便會引來他的憎恨
  • 升米恩鬥米仇,善良需要尺度,人與人之間如此,國家之間也是如此
    升米恩,鬥米仇是指如果別人在危難的時候你給他很小的幫助,他會感激你。可如果給人的幫助太多,讓其形成了依賴,一旦停止幫助,反而會讓人忌恨。所以說與人為善也要掌握好一個尺度,否則過猶不及。說起升米恩,鬥米仇還有一個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