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升米恩鬥米仇定律,道出柴進仗義疏財不得人心的奧秘

2020-12-20 喬鞅

《水滸傳》中最喜歡結交江湖好漢、為人最是仗義疏財的有宋江、晁蓋和柴進三人。三人中又數柴進仗義疏財的力度最大,付出最多,但奇怪的是,偏偏是柴進仗義疏財收到的效果最差,往往不但沒得到好處,反倒讓有的人心生怨恨,可以說柴進的仗義疏財之舉是不得人心的。問題出在哪裡呢?筆者認為,問題就出在了柴進沒有認識到「升米恩鬥米仇」定律,這才導致了他仗義疏財之舉的不得人心。

什麼是「生米恩鬥米仇」定律?所謂的「升米恩鬥米仇」定律是指:如果他人在危難的時候,你給他很小的幫助,他會感激你;但如果你給他的幫助太多,讓其形成了依賴,一旦你的幫助稍有不足,就會招來他的怨恨。

「小旋風」

「小旋風」柴進仗義疏財的風格

(柴大官人)專一招接天下往來的好漢,三五十個養在家中,常常囑咐我們酒店裡:「如有流配來的犯人,可叫他投我莊上來,我自資助他。」

柴進祖上有讓位之德,太祖皇帝感念其恩德,特地敕賜給柴家丹書鐵券。此後,柴家子孫憑著這丹書鐵券享有貴族待遇,既有錢財,又有地位。因而柴進可以說是「銜玉而生」,生而富貴,不用像宋江這般考取功名,在縣衙裡努力奮鬥;也不用像林衝這般憑著自己苦練的武藝安身立命。

柴進生下來就有享不完的榮華富貴,既不用為生計奔波,也不用為前程犯愁,又有使不完的金銀,那麼,柴進該怎麼度過他的人生呢?他找到自己人生的樂趣所在:結交天下英雄好漢,仗義疏財,哪怕是刺配犯人,他也要盡力資助,甚至還讓自己莊外的酒家對過往客人廣而告之,以此吸引好漢甚至犯人來他莊上投奔。

我們先看看晁蓋和宋江的仗義疏財做法。

晁蓋的仗義疏財是但凡有來他莊上投奔的好漢,他都留在莊上住;若好漢要離開時,晁蓋又要資助銀兩給他。比如劉唐來莊上投奔晁蓋,還沒到晁蓋莊上時,在靈官殿睡著了,被鄆城縣步兵都頭雷橫給捉了把他帶到晁蓋莊上。晁蓋為解救劉唐,送給雷橫十兩銀子,雷橫就放了劉唐。

宋江仗義疏財的做法和晁蓋大致類似,也是收留來投奔他的好漢在莊上住,每天陪伴左右,好漢要離開時,他也資助銀兩。此外,宋江的仗義疏財還有個特點,那就是不只資助江湖好漢,他也時常做些濟困扶危的好事,因而不少草根平民得到宋江的幫助,比如閻婆惜母女和幫閒唐牛兒。

從晁蓋和宋江仗義疏財的做法可以看出,他們的仗義疏財是一對一地結交和資助,來一個結交一個,而且是平等、暖心的陪伴,讓來投奔的好漢不僅得到錢財上的資助,還感受到內心的溫暖和關懷。這就讓人對晁蓋和宋江心懷感激,也就讓晁蓋和宋江的仗義疏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們再看柴進仗義疏財的做法。

柴進讓莊外的酒家廣而告之,吸引了不少好漢和犯人來莊上投奔,因而柴進莊上長年累月地養著三五十個好漢(包括偶爾收留林衝這樣的刺配犯人,也包括武松這種誤以為打死人而到莊上來避難的犯人)。這三五十人的吃喝拉撒柴進全包了,甚至還包括他們一年四季的衣服、鞋襪等等。

很顯然,柴進仗義疏財的力度是最大的,花費也是最大的。但偏偏效果卻是最差的:遠的不說,至少有三人並不感念柴進的恩德。王倫得過柴進不少恩惠,竟然拒絕柴進舉薦來的林衝上山入夥;洪教頭明明得了柴進的好處,卻在柴進面前傲慢無禮;武松在柴進莊上躲避了一年有餘,到頭來卻抱怨柴進「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王倫受了柴進恩惠卻忘恩負義

王倫落第後,和杜遷曾投奔過柴進,柴進留著他們在莊上住了不少時日,他們臨走時,柴進又資助了他們銀兩。

王倫和杜遷拿著柴進資助的銀兩輾轉上了梁山落草,他們成為梁山的開發者,靠著柴進資助的這些原始啟動資金,慢慢吸納了宋萬和朱貴,又招納了不少嘍囉,終於慢慢把梁山做成了一個落草的好去處。

在此期間,柴進仍如從前,依舊會時時資助王倫等,不同的是,此時的資助,已經不再是資助王倫個人,而是資助梁山了。就連杜遷、宋萬和朱貴,都對柴進給予梁山的資助和恩德念念不忘。

王倫得了柴進這麼多的資助和好處,那王倫又是怎麼對待柴進的呢?當林衝落魄,被逼無奈在滄州牢城營草料場殺了陸謙等人,無處可去,在柴進的舉薦下,拿著柴進的舉薦信上梁山來投奔王倫。

王倫的第一反應,不是想著「現在到了我回報柴進柴大官人」的時候了,而是打著自己的小算盤,認為林衝名滿天下,武藝卓絕,林衝如果上了梁山入夥,那對自己這梁山之主的位子就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基於此,王倫說什麼也不願意讓林衝上山入夥。這個時候,王倫完全把柴進的恩德撇到一邊去了。

不若只是一怪,推卻事故,發付他下山去便了,免致後患。只是柴進面上卻不好看,忘了日前之恩,如今也顧他不得。

後來,實在是因為杜遷、宋萬和朱貴三個頭領對王倫的寡恩做法看不慣,紛紛出言相勸,王倫迫於無奈,才勉強答應收留林衝。但王倫對林衝從沒有好臉色,只顧著一味地打壓林衝,以至於連石碣村的阮氏三兄弟都知道王倫欺辱林衝的惡名。

王倫受了柴進的恩惠不少,到頭來他卻把柴進的恩德拋諸腦後,除了說明王倫薄情寡恩、忘恩負義之外,是不是也說明柴進這種仗義疏財的做法有欠缺之處呢?

洪教頭在柴進面前傲慢無禮

再看看柴進莊上養著的這位洪教頭,他又是如何對待金主柴進的呢?

洪教頭是柴進養著的槍棒教師,只因柴進酷愛刺槍使棒,因而洪教頭得以憑藉這個由頭在莊上住了下來,而且地位和待遇不低,被柴進尊為槍棒教師,柴進對洪教頭可以說禮遇有加。

當名滿天下的林衝以戴罪之身來投奔柴進時,柴進喜出望外,也很興奮,當即以比較高的規格設宴款待林衝。席間槍棒教師洪教頭恰好回到了柴進莊上,柴進便招呼洪教頭一起坐到了宴席之上。

林衝是名滿天下的「東京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而洪教頭在江湖上未聞其名,讓讀者大跌眼鏡的是,這個江湖上未聞其名的洪教頭,卻絲毫沒有把名滿天下的林衝放在眼裡,不斷羞辱、挑釁林衝。

試想一下,柴進把林衝視為貴客,倘若洪教頭是識趣之人,看在柴進面子上,再怎麼也得對林衝有點禮數吧?說得直白點,洪教頭不斷羞辱、挑釁林衝,實際上就是羞辱柴進。

一個本事低微、不知天高地厚的槍棒教師,竟然敢對豢養自己的主人這般傲慢、無禮,這雖然說明洪教頭素質差,但更說明了柴進做人的失敗,也就說明了柴進仗義疏財的做法是存在問題的。

洪教頭道:「大官人只因好習槍棒,往往流配軍人都來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槍棒教師,來投莊上,誘些酒食錢米。大官人如何忒認真?」

洪教頭用這話揶揄、嘲諷柴進,但實際上也恰恰道出了柴進這種仗義疏財做法的嚴重失策:向天下廣而告之,好漢乃至囚犯都可以來投奔,結果,往往招惹來的都是寫「掛羊頭賣狗肉」的傢伙,他們就是以「槍棒教師」的名義來倚草附木的,說得難聽點,他們就是來柴進莊上打秋風的。可見招攬到的真好漢卻沒幾個,連洪教頭這種末流角色都被柴進尊為槍棒教師。

武松在柴進莊上心生怨恨

當初,武松誤以為在家鄉清河縣打死人了,趕緊逃到了柴進莊上逼禍,在柴進莊上一住就是一年有餘。起初,柴進對他也是禮遇有加,就像對待林衝一般,好酒好肉地招待武松,也管武松的衣服鞋襪。

但武松有個嚴重的性格缺陷,那就是酒性不好。柴進對武松客客氣氣招待,肯定是酒肉管吃,飯食管飽。但武松喝多了酒以後,就暴躁易怒,但凡莊上的莊客稍有言語不周或招待不周之處,武松就揮舞著缽大的拳頭,一副要吃人的樣子,久而久之,莊客都被武松得罪得乾乾淨淨。

莊客們見武松如此,必然要向柴進告狀,柴進對武松的作為也就一清二楚了。但柴進畢竟是柴進,有容人之量,並沒有因為武松的惡劣舉動而把武松趕走,但柴進心裡也難免有不快,自此,對武松便沒有從前那般禮遇和客氣了。

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宋江來投奔柴進,柴進以最高規格設宴招待宋江,特意安排莊上主管等十餘人輪番給宋江兄弟陪酒。按道理,武松在莊上,柴進完全會安排武松也一起來宴席上和宋江相見,而且柴進也知道武松仰慕宋江。但這一次,柴進並沒有安排武松來宴席上。

武松是個機敏之人,他敏感意識到了柴進對他的待遇大不如前。所以,當宋江有七八分酒意,藉故小便之機到走廊裡躲酒,無意中招惹了武松,武松揪住宋江就想動手,莊客趕緊勸阻武松。這時,武松說了一段抱怨的話。

那漢道:「『客官』,『客官』!我初來時,也是『客官』,也曾相待的厚。如今卻聽莊客搬口,便疏慢了我,正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可憐柴進,對武松可謂不薄,讓武松在他莊上住了一年有餘,吃喝拉撒全包了,還管衣服鞋襪。到頭來,卻惹來武松一肚子的怨氣。

相比之下,宋江就高明多了。他自在柴進莊上和武松結識後,每日裡柴進莊上為宋江設的宴席,宋江都要把武松帶在身邊,甚至晚上也同榻而眠。等到武松聽說當初他打的人並沒有死,便想著回鄉看望哥哥時,宋江帶著弟弟走了十多裡路給武松送行,在小酒館裡置辦酒席為武松餞別,臨了還送給武松十兩銀子。武松感激涕零,主動拜宋江為義兄,流著眼淚和宋江話別。

宋江在武松身上花的銀子最多不過二十兩,而柴進在武松身上花的銀子至少十倍以上,到頭來,武松對宋江感激涕零,對柴進卻心存抱怨。這不能不說是柴進仗義疏財做法的不得人心。

結語:「升米恩鬥米仇」定律,道出了柴進仗義疏財不得人心的奧秘

人心就是這麼微妙,「升米恩鬥米仇」定律揭示的就是微妙的人心:如果一個人在危難的時候,你給他很小的幫助,他會感激你;但如果你給他的幫助太多,讓其形成了依賴,一旦你的幫助稍有不足,反而會招來他的怨恨。

柴進就是沒有清醒認識到「升米恩鬥米仇」定律,沒有把握到微妙的人心,才導致了自己力度最大、花費最大的仗義疏財不得人心,甚至招來他人的怨氣。柴進仗義疏財不得人心的教訓也提醒了當下的我們,幫助他人的時候一定要謹記「升米恩鬥米仇」定律,在他人最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而且這種幫助是「授人以漁」,不是「授人以魚」,讓他因為你的幫助而產生自救的能力,千萬不能讓他躺在你的幫助上面度日,一天到晚都指望你的幫助,一旦幫助不及時或者有所減弱,便招致他的怨恨。

相關焦點

  • 《水滸傳》:為什麼宋江仗義疏財得人心,柴進卻「升米恩鬥米仇」
    我們在初學古典文學時一定看過四本書,就是中國的四大名著《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這四本書各自類型均有所不同,其中《水滸傳》主要是以北宋末年為背景,圍繞108好漢講述了梁山起義、朝廷招安等故事,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
  • 水滸傳:柴進仗義疏財卻為何被人不喜?只因他忽視了升米恩鬥米仇
    在這3個人中,又數柴進救濟好漢的範圍最大,也是最努力的,但令人費解的是,柴進得到的結果卻是最差的,不但沒有得到人的尊重,還讓很多人不喜,可以說柴進雖然接濟了很多好漢,但是卻不得人心。問題出在哪兒呢?我覺得,問題就出在了柴進忽略了「升米恩鬥米仇」,這才造成了他被人不喜的原因。
  • 升米恩?鬥米仇?這是怎樣的心理狀態?
    升米恩鬥米仇」這句話並不是再說某一個人的心理變化,而是在描述一種社交關係,兩個人在付出與回報之間都會有衡量的標準,理念上的差異才導致了恩仇觀念的產生。升米恩不一定是出自真心,鬥米仇也有可能是身不由己。當一個人飢餓難耐的時候,你給他一升米足以讓他活命,但是卻無法改變他的生活現狀,所以一定要對施恩者感恩戴德,以期能夠獲得更多的幫助,這種感恩可能是出自真心,更大的可能是迫於生活壓力做出的偽裝。
  • 升米恩,鬥米仇!(深度好文)
    富的一家有很多糧食,就給窮人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窮的一家非常感激救命恩人!熬過最艱苦的時刻後,窮人就前去感謝富人。說話間,談起明年的種子還沒有著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說:這樣吧,我這裡的糧食還有很多,你再拿去一鬥吧。窮人千恩萬謝地拿著一鬥米回家了。回家後,家裡人說,這鬥米能做什麼?
  • 「升米恩,鬥米仇」老故事,解讀職場的人性智慧
    很多人不了解,這裡面說一個老故事,「升米恩,鬥米仇」是怎麼來的!唐朝,關中 有兩戶人家是老鄰居,子一輩,父一輩,平常關係不錯,李家比較富裕,王家稍差一些,李家為人寬容,所以在城裡家買賣,突然一年大旱,天災突降田裡絕產了,王家沒有別的來錢道,沒了收成,一家面臨了災難。李家聽說後,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王家沒有想到,人家主動幫忙,終於熬過了最難過的一段時間,去感謝富人。
  • 升米恩,鬥米仇:為什麼人會恩將仇報呢?
    世上升米恩鬥米仇的案例不少,乍聽來會讓人詫異。妙在升米恩鬥米仇,還不是普通的恩將仇報。升米恩,說明人還懷感恩之心,並非生來要翻天的白眼狼。為什麼小恩會讓人感激,大恩卻會讓人反目成仇呢?而道德上,中國人講究「滴水之恩湧泉以報」,具體就沒辦法算了。尤其是花大人當時饑寒,一個餅確實可能救命。道德壓力上,他就必須面對如此絕境:日後,當包龍星上門來,他怎麼報答?舍家以報?他當然不捨得。
  • 升米恩,鬥米仇(深度好文)
    富的一家有很多糧食,就給窮人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窮的一家非常感激救命恩人!熬過最艱苦的時刻後,窮人就前去感謝富人。說話間,談起明年的種子還沒有著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說:「這樣吧,我這裡的糧食還有很多,你再拿去一鬥吧。」
  • 「升米恩,鬥米仇」這句話對人的一生都有用
    「升米恩,鬥米仇」這句話指的是別人在危難的時候,你出手給他一點幫助,他會感激你一輩子。如果你給別人的幫助多和持續不斷,一旦你不幫助了,受幫助的人不但不感激你,可能還會很你。據說這句話來自「一升米養恩人,一鬥米養仇人。」還有一個傳說故事。很久以前,村裡有兩戶是鄰居,平日裡關係很好。一家比較能幹,家境富裕。可是,有一年,發生了天災,田裡莊稼顆粒無收。窮的這一家只有等死了。這時,富的一家就買到了些糧食,給窮的一家鄰居送去了一升米,給他救了急。
  • 諺語「升米恩,鬥米仇」現實版:不要把別人的好看成理所當然
    「升米恩,鬥米仇」,這是一句自古流傳的諺語。有人家裡揭不開鍋了,你給了他一升米,他會感激你,可你天天給他米,他就會形成依賴,認為這都是應該的,當你有一天不給他米,他就會懷恨在心。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了太多的哲理,作為現代人的我們能學習到很多東西。
  • 《水滸傳》:升米恩,鬥米仇,柴進「真情實意」為何換不來人心
    《水滸傳》的兄弟義氣,是如此氣概。引得無數少年,競相結交,想重現梁山泊往日風採。所以才有了「少不讀水滸」這一說法。其實,《水滸傳》的精彩之處,並不僅僅局限於環環相扣的故事情節,更引人注目的還有其背後的深意。每個人物的性格特徵非常明顯,也都與自己的諢號相呼應。在一百零八將中,有兩位都是以喜歡救濟聞名。
  • 「升米恩,鬥米仇」,記住古人三句話,從此不當「濫好人」!
    記住下面三句話,做個精明的好人:一、「升米恩,鬥米仇」——民間俗語在描繪人性方面,沒有比這六個字更深刻的了。關於「升米恩,鬥米仇」,這裡有個典故:從前,村裡有兩個人,一個叫李大,一個叫王二,平時都以種地為生,關係很好。
  • 俗語「升米恩,鬥米仇」啥意思?老祖宗說透了人性,看後長見識了
    比如在眾多的俗語當中,就有「升米恩,鬥米仇」這樣一句話,那麼這句俗語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一種人,他們富有憐憫心、同情心,經常發善心幫助別人,對於別人提出的要求也是有求必應。俗語「升米恩,鬥米仇」指的就是人在為難的時候,如果你能給予他很小的幫助,他都會感激你,但如果你給的幫助太多,讓對方形成了依賴,一旦停止了幫助,就會讓對方忌恨,甚至還會產生出仇恨。這句俗語的原話其實是「鬥米養恩,石(dàn)米養仇」。
  • 升米恩,鬥米仇(說得太現實,深度好文)
    富的一家有很多糧食,就給窮人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窮的一家非常感激救命恩人!熬過最艱苦的時刻後,窮人就前去感謝富人。說話間,談起明年的種子還沒有著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說:「這樣吧,我這裡的糧食還有很多,你再拿去一鬥吧。」窮人千恩萬謝地拿著一鬥米回家了。回家後,家裡人說,這鬥米能做什麼?
  • 「升米恩,鬥米仇」:做人再有本事,也別對這三個人施恩,有道理
    ,大恩養仇人。」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升米恩,鬥米仇」的事件,也是屢見不鮮。是啊,一個人在危難的時候,你給他很小的幫助,他會感激你。可如果給對方的幫助太多,讓其形成了依賴,一旦停止幫助,反而會讓對方對我們產生了憤恨。所以,爺爺常常告誡我:「升米恩,鬥米仇」,做人再有本事,也別對這三個人施恩,要牢記。那麼,我爺爺所說的這三個人,究竟是指誰呢?
  • 心理能量平衡——「升米恩,鬥米仇」的心理學解釋
    「升米恩,鬥米仇」?繞的圈子太大了。從心理學層面講,所有的人對他人的付出都期待有回報,以達到「心理能量收支平衡」。回報可直接來源於相對一方,也可能來源於第三方。比如說慈善家收到的回報來源於社會反饋(口碑、榮譽稱號和宗教認可等),即回報和反饋並非一定來自於被救助方,從而也能達到某種心理能量的收支平衡。
  • 升米恩、鬥米仇——是無慚無愧生起得太快
    從百度上百度一下就知道升米恩、鬥米仇的原話是:鬥米養恩,石(dàn)米養仇。其意思就是如果你在危難的時候給人很小的幫助,人家會感激你。如果你持續這樣下去,突然某次因為什麼原因沒有幫忙,對方就會記恨你,並且記恨一輩子!
  • 易經提醒:「升米恩,鬥米仇」,做人再有本事,也別對兩個人施恩
    既然我們對這些唯利是圖的小人施加恩惠後,可能會給我們帶來「升米恩,鬥米仇」的遺憾,那我們不如對他們避而遠之。所以,做人再有本事,也不要對唯利是圖的小人施加恩惠,一旦施加,必然會給我們帶來想不到的隱患。所以說,做人不能沒有原則的善良,而是又有一點鋒芒,善良要給懂感恩的人。升米恩養鬥米仇:再善良,也不要對這三種人施以大恩。
  • 大媽扛300斤攪拌機上山,母愛如山之下是升米恩,鬥米仇
    導讀:「升米恩,鬥米仇」,原意本是說在人有困難的時候伸手幫一把,會形成恩情,但是幫多了,突然停止幫助反而會形成仇人。而這種現象,即使是在親人之間,甚至是在父母子女身上,依然會出現。父母給予子女太多,太過於溺愛,一旦無條件供給時,被長期溺愛的子女可能會反目成仇。
  • 「升米恩,鬥米仇」,記住老祖宗這3句傳世名言,做個精明的好人
    如果沒有掌握好善心的度,很有可能就會反被人記恨,就像我們經常聽說的那句「升米恩,鬥米仇」,所以說我們在做好人好事的時候,都應該牢記下面老祖宗留給我們的3句金言,做一個精明的好人。一、「升米恩,鬥米仇」首先我們要說的當然就是這句「升米恩,鬥米仇」了,這句話其實很好理解,就是指在別人危難之際,即使你只給了很小的幫助,對方也會感激你;反過來,如果你給別人的幫助太多,讓對方養成了習慣,但某一天突然停止了幫助,反而會招致怨恨,甚至成為仇人。
  • 揭秘何為「升米恩,鬥米仇」?韓信發達後對恩人的做法說明了一切
    中國有句古話叫「升米恩,鬥米仇」。當然,這句話還有很多版本,比如有的說法是「鬥米恩,擔米仇」,也有的說法是「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但是,在此之前,韓信對那位僅有「一飯之恩」的漂母卻回報了一千金。因為在韓信看來,當他被亭長夫人趕出家門之後,被餓的有氣無力時,是在河邊漂洗衣服的漂母給的一點飯救了他。雖然漂母的家境沒法跟亭長家比,給的飯也不如亭長家的噴香,但是,在韓信加入項梁、項羽叔侄二人的部隊之前的幾十天裡,韓信一直吃的是漂母給他留的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