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概念呢?如何去理解概念?把概念與外部世界的事物聯繫起來!

2020-12-12 認知框架

這個專欄只談」概念「,往深度談,一槓子到底。一句話,是由很多概念組成的;一篇文章是很多句話組成的;一本書是有很多篇文章組成的;一句話、一篇文章、一本書背後最關鍵的一個認知」基礎就是「概念」了。

學習,離不開概念,當你翻開書時,看到的是一個又一個活潑亂跳的概念。思考,離不開概念,思考要做出判斷,判斷是由一些概念組裝起來的。學習與思考,到處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概念,那究竟啥是概念呢,聽認知框架談概念,敲開學習與思考的基礎之門。

雖然每天都接觸著各種各樣的概念,但卻很少「對啥是概念」發生疑問、好奇,甚至達到熟視無睹的層次。如果心裡能有那麼一點點好奇,一點點疑問,一點點追問的精神,就會問出那麼一句,啥是概念呢?如何掌握一個」概念「呢?啥通過概念去理解這個世界呢?這應該說是最基礎的,最最基礎不過的。

自己可以天天看書,而書是由各個概念編織起來的,一天會遇到「數不清」的概念,但不一定知道啥是」概念「,談學習、談思考,就要回到」最基礎「的地方;回到」最根本「的地方,回到概念。那啥是概念呢?概念的形式是啥呢?

說到概念,只有2個字,但卻「牽扯到的認知」可以說是一大片。先從」詞語「說起吧,概念的形式就是詞語。我愛你,是一個句子,這個句子由三個詞語組裝起來的,我、愛、你這三個詞語組裝成一個句子」我愛你「,而我、愛、你是3個詞語對應著3個概念,概念的表現形式是詞語。

概念的形式是詞語,比如」玫瑰「,這是一個」詞語「,如何去理解這個」詞語「玫瑰呢?為啥會有玫瑰這個概念呢?有一天,你突發奇想,想在每天早上給女朋友送一朵玫瑰,啥辦呢,就得有個玫瑰花園,在這個花園裡種上很多的玫瑰樹,玫瑰樹會開出很多的玫瑰花,這樣每天早上就可以摘一枝玫瑰花送給女朋友了。

詞語形式的」玫瑰「原來是指代的花園裡長著的那一株株玫瑰啊?從詞語玫瑰聯想到花園裡長著的玫瑰,這看似很簡單,心裡有有那個意識,某種意義來說也是一種頓悟,看到詞語能聯繫到詞語指代著現實世界的事物。這一步看似再普通不過的,但要建立起這個意識實在是很難。

相關焦點

  • 事物-屬性-概念-定義:採取概念-定義來認知外部世界有屬性的事物
    詞語對應著外部世界的事物,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等等,每一個詞語對應著外部世界的事物。要培養成一種意識,就是能把詞語對應到外部世界的事物。眼睛所見之物,有「有形」的,有「無形」的,比如,擺在餐桌前的各個食物都是有形的;比如,你去一個地方,當地有相應的習俗,這個習俗是無形的。
  • 個人認為培養邏輯思維的好方法,就是把概念跟現實事物聯繫起來
    個人認為有以下原因在於不能確切的搞清楚邏輯思維所涉及的一些基礎概念。不能把概念跟現實聯繫起來。各個概念之間的銜接方面出了問題,沒法把概念之間銜接成一個更大的整體。判斷、命題、假設是由概念組合起來。比如:小明 不是 中國 人,這個判斷是由概念組合起來的。概念都是正確的,但由概念組合起來的判斷有真有假。要拿事實去檢驗這個判斷。
  • 一類事物到概念:從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到概念是認知的巨大飛躍!
    事物是有屬性的事物,事物具有屬性,具有性質屬性與具有關係屬性,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屬性「性質屬性與關係屬性」來了解事物。我們談事物之時,從概念的視角,是在談一類的事物,比如人是一個詞語,概念的形式就是詞語,人這個概念,是代表著」類「,對應著人這類事物,而不是對應某個具體的人。
  • 屬性、概念、定義、內涵、外延、劃分、判斷、假設、一次大整合!
    專欄行文到這裡,談的都是對一些最基礎詞語所對應概念的認知。涉及哪些最基礎詞語呢:屬性、本質屬性、概念、定義、內涵、外延、劃分、判斷、假設、線性思維、推理、論證。先後順序性,意味著如果倒過來一下,可能學習就會碰到障礙。在沒搞懂屬性的情況下,去學習概念,就會碰到障礙。
  • 如何在概念的意義上理解經濟範疇
    但馬克思又在第二卷和第三卷中懸設了生產問題去研究流通和分配的問題,這樣才組成了對於整個的資本主義總的生產過程的抽象。馬克思所做的抽象並不是一種在純粹的主觀世界當中的抽象,這種抽象是思維的邏輯對於存在的邏輯的把握。「馬克思所分析的資本主義經濟生產時代,應該在它的概念中建立起來。」
  • 走進心理學-概念
    概念是互相聯繫的,概念是有層次的差別的,概念往往通過詞彙來表達,概念可以非常具體,也可以很抽象。具體的概念,像風花雪月,這些都是具體的概念,但是概念也可以非常抽象。美麗、崇高、道德,很多就是非常抽象的概念。人類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了大量的概念,來幫助我們理解我們周圍的世界,理解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理解自己的心理活動。
  • 維果斯基教你如何理解學生學習概念的機制
    對於教師理解學生的概念學習機制有很大幫助。書中主要闡述了以下幾個問題。第二階段對應兒童的前運算階段,在這一階段維果斯基認為兒童雖能理解語法形式和結構但卻不能理解邏輯運算。而第三階段對應的是具體運算階段,這是外部語言向內部語言過渡的階段。而第四階段對應的是形式運算階段,維果斯基認為此時兒童開始用腦子計數,開始運用邏輯記憶,此時的語言從外部完全轉向了內部。
  • 客觀存在的事物,它的本質屬性,在你頭腦中的主觀反映就是概念了
    由一類類「事物」所組成的外部的世界,對應成一個個概念,我們是採取這一個個概念去探索這外部的世界。一本書,其實就是把外部世界事物的相應概念,一個個組織起來,有意思的是,我們是可以脫離外部世界的事物,只是純粹地從外部世界事物相應的概念及其概念的組織上,就可以去了解這個外部真實的世界。脫離了真實的世界,只是採取相應的概念,就可以去認知這個真實的世界,這大概就是邏輯思考的力量。
  • 理解概念需了解背後的認知模型 | 《女人、火與危險事物》讀書筆記
    我們的推理是如此自然:由 3 個詞彙的相互聯繫推及分類,再推及共同性。這種推理依據「分類的方法」:有共同特徵的事物屬於同一類。這種傳統的範疇觀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然而陸陸續續不同學科在各自的研究中發現了傳統範疇觀的破綻。羅施(Eleanor Rosch)率先把這些發現整合起來,開創了「原型理論」。
  • 理解資料庫與數據模型的概念
    圖 2-1 數據抽象過程現實世界是指客觀存在的事物及其相互間的聯繫,人們一般選擇事物的基本特徵來描述事物。信息世界是對現實世界的抽象,人們把事物的特徵和聯繫通過符號記錄下來,並用規範化的語言描述現實世界的事物,從而構成一個基於現實世界的信息世界,這個信息世界就是概念模型。概念模型主要用來描述顯示世界的概念化結構,它使資料庫的設計人員在設計的初始階段,擺脫計算機系統及資料庫管理系統的具體技術問題,集中精力分析數據以及數據之間的聯繫。
  • 概念的理解與教學
    一、概念的含義概念,就是用某種符號所代表一類具有某些共同關鍵特徵的事物。概念一般都涉及以下要素:1.名稱即代表概念的詞語、符號。例子:「杯子」能代表杯子的概念。2.內涵即這類事物所共有的關鍵特徵。例子:杯子是能盛水的容器。3.外延即這一概念所代表的具體事物(實例)的範圍。
  • 論(表象與概念)概念的認知
    這種屬性劃分包括有本質屬性與非本質屬性,本質屬性是可以指代具體事物本身的,它具有針對性與唯一性,非本質屬性則是圍繞事物的表象特徵進行的屬性羅列,不可以指代事物,也不具有唯一性。我們常見的非本質屬性包括有外形、大小、重量、顏色、氣味、味道、軟硬、時空等等。我們對於概念的具象化認知就是從表象與屬性展開的,從而全面的認識到概念是什麼?第二概念的定義。如何來定義概念,這是一個言語的形成過程。
  • 胡衛平:學科離不開概念,至關重要的概念教學該如何有效開展?
    孩子自出生起就在與世界接觸,因此他擁有大量的日常經驗,即前概念。比如教授物理學科中的「功」,教師可以通過「扛著一袋麵粉行走一段距離後汗流浹背」這樣一種生活中的情境指出「做功」概念的易混淆之處。正是因為我們缺乏與已有事物之間的聯繫,才感覺抽象的事物難理解。我認為,課前複習比課前預習更重要。課前複習就是複習學過的內容,優秀的老師無論教授什麼內容,都能夠將本課內容與已學的內容相聯繫。
  • 外國人如何理解東方哲學中「空」的概念?
    如果你不太能理解上面所謂的「空」的概念,那是因為這個概念本身就不好描述。這就像試圖描述水的味道,捕捉杯子裡的晨霧,一個人只能得到一個事物的最模糊的概念,但很少觸及事物本身。但在這篇文章中,我將盡我最大的努力解釋清楚。如果你能理解 「空」的理念,它不僅能幫助你找到內心的平靜,還能幫助你過上更充實的生活。1.
  • 邏輯思維學習中對概念的理解
    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概念是邏輯思維基本單位。這是我們學習邏輯思維最初學到的知識。我的理解是概念就是給事物以定義。不過學習中,我們總感覺對概念的理解不清晰,以至於對概念相關都內涵、外延等都感覺難以理解。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我們把概念只理解成了名稱。名稱是事物的最初的概念,它是特指某個具體的事物。如蘋果,鋼筆,電腦等。這些名稱只是事物的一個標記符號。在應用時,不要考慮有沒有特別的涵義。
  • 時間是人類的測量單位,並不真實存在,是人類理解世界的概念!
    聽起來像句玩笑話,但仔細一想,從未有人見過時間是什麼模樣,我們只不過創造了時鐘,像沙漏、鐘錶,它們本質上是人類用于衡量時間的工具,並不是時間。這些工具只不過是通過某些有規律的運動來表達一種有跡可循的規律,把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事物轉化成讓我們能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如果把時間這個概念丟掉,那人類的生老病死、地球的白天黑夜依舊還是會繼續發生,馬路的汽車、天上的飛機,就會暫停嗎?
  • 數學概念和數學定義的區別和聯繫
    日常數學學習中經常遇到概念和定義,甚至同一個內容在不同的教材中有的叫定義有的叫概念。那麼數學概念和數學定義究竟有什麼卻別與聯繫呢?查閱大量資料後,將我學習的心得體會分享給大家。數學概念是數學思維的一種基本形式,數學概念來源於兩方面:一是對客觀世界中的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直接抽象,這類概念與現實如此貼近,以致人們常常將它們與現實原型「混為一談」、融為一體,如三角形、四邊形、角、平行、相似等都有這種特性;二是純數學抽象物,是抽象邏輯思維的產物,在已有數學理論上的邏輯建構,利用原數學概念,再用「每一個」,「所有」,「存在」「不」「和」「或」「如果……那麼……」,「若且唯若」等等來描述
  •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理解數概念
    這一節主要講「如何幫助孩子理解數的概念」。首先我要提醒你,數的概念並不僅僅是教孩子會數數,數概念的核心是要理解事物與數的對應,比如說3既可以對應3個橘子,還可以對應3個杯子,這是數的實際意義,而會數數,只是記住了數的順序,比如知道1之後是2,2之後是3。
  • 如何幫助孩子理解時間的概念
    相較於其他具體事物的概念,時間是一個抽象的東西,對於大人可能習以為常地會說一些關於時間的概念,比如「早上」「馬上」「等一會」甚至是「10分鐘之後」這種我們大人認為已經是十分具體的形容時間的詞語,但是這些詞對於孩子來說十分抽象,因此對於孩子來說理解起來其實是特別困難的。
  • 趙佔良丨概念教學芻議(五)——概念在認知活動中的作用
    [1]概念讓我們的思維建立在感覺基礎上,又讓我們的思維擺脫感覺的局限。它讓我們通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局部看整體,通過個別看聯繫,通過現在推測過去預測未來。它讓我們對事物的認知不斷逼近事物本身,對世界的認知不斷突破感官的生理閾限而擴大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