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如何得清靜?

2021-01-08 然好

本文是我看(聽)了一位高僧法師講《金剛經》的演講視頻後的觀後感,純屬個人心得感悟。

01

我發現,「你想多了」這句話在現實之中應用得非常普遍,無論是現實生活之中,抑或是在網上瀏覽資訊的時候,都時常能聽到或看到這句話,但與之相反的是,在過往歷史的書籍裡卻有不同表達,並不是這麼說的,可見,一定程度上,「你想多了」這句話是時下流行起來的「新語言」,正如「粉絲」之於擁躉,時代的發展使一些語言發生了變化,演變出了更多的含義。

細究起來,「你想多了」這句話很有意思,可以有無限解釋,但通常的理解為「事情不是你想像的那樣子」,這裡面有個對象問題,即當與別人的想法或看法相左之時,你的觀點就有可能被別人覺得「你想多了」,用以及表達別人的想法跟你不一樣。

可萬種人對萬事萬物也有萬種看法,實則是很難調和達成統一的,因而,「你想多了」之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常態」,這也難怪「你想多了」這句時下流行的話語被應用得如此廣泛。但因為知見的不同,每個人的學識、見識、境界不同等等,都會造成一個人對事物的不同見解。

人總是習慣於站自我立場看待事物,習慣了透過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無非就是你個人的立場,只能代表自己,代表不了別人,並且,你的觀念未必就是正確的。

比如,當我們評價一個人美不美的時候,大多都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進行評判,但所謂「各花入各眼」,你的評價只能代表你自己,不代表別人。

我們看成待世間萬事萬物皆同此理,立場不同就必然產生不同見解,事物本身並不發生變化,人為的觀念卻硬是對事物附加上個人的見解,從而人為地將事物分出一個高下、美醜、喜好等等,而這當中絕大多數則是人的的痛苦和煩惱(自己想想是不是這樣),都是建立在你個人的知見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換句話說,一個人的痛苦煩惱都是自已「自找」來的。

02

法師在演講的時候講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叫做:「相對的知見就是虛妄。」一個人只要有了意識,就有了自己的分別立場,就已經不再純粹,不但事物不曾發生變化,甚至再已經不是自己最初對事物持有的態度了;一個人的知見,決定了對一切事物的看法,包括我們的萬種痛苦煩惱在內,都是由我們自己的知見分別得來的。

在個人知見產生分別的作用下,相對於別人而言,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你想多了」,因為你的想法不可能跟別人完全一樣,並且大多時候差別還會比較大;相對於事物而言,純屬莫須有,因為事 物本身並未發生變化;前者因為見解的不同容易造成誤會乃至矛盾紛爭,而後者純屬莫須有。一個人自己的見解只適用於自己,並且不能改變任何事物,我們生活之中大多痛苦煩惱的根源在此,說「自找」一點也不為過。

所謂「相對的知見就是虛妄」,即是指一個人的知見就會起分別心,都是不真實的,不牢靠的,至少不是最初最初那個對事物的原本態度,是人為附加上去的想法、看法,既瞞不了別人,也改變不了事物。我個人認為的確如此,並且大多時候只會徒生痛苦煩惱。

任何的知見,都是相對的,不可能單獨存在,都有一個對應對象,諸如無與有、善與惡、長與短等等,所謂真妄相對,就是說真相與我們的看法、想法也是相對存在的,是種人為觀念與真相的對立,我們生活之中的萬種看法、想法、情緒、痛苦、煩惱等等都是因為個人的「相對知見」下的虛妄,僅僅是人的看法、想法而已。

《大智度論》經有云:「有無二見,皆屬此岸;二執俱空,始達彼岸。」有無二見,只是諸多相對知見的一例,但凡「相對的知見就是虛妄」,都是人為的觀念,人間的萬種痛苦煩惱也夾雜其中,「皆屬此岸」;只有「二執俱空」,即回到真如本性、一念不生,方無對立,便再無所謂的無與有、善與惡、長與短等等,再無所謂什麼看法、想法、情緒、痛苦、煩惱等等,讓「相對知見」兩邊都離開,心就清靜了,如此才能「始達彼岸」。

惠能大師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正是此理,佛家的觀念認為萬物皆空,所謂物「我」兩空,甚至連我們自己的每一個心念本來都是不存在的,是人為產生的;若心在究竟處,任何事物都會從心頭掠過,無所謂外界誘惑,無所謂痛苦煩惱等等。

打個比方:人剛出生的時候幾近於無意識,剛剛睜開眼睛看世界,那個時候看待什麼事物都是一樣的,無所謂「相對知見」,無所謂分別,那個時候就幾近於惠 能大師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痛苦煩惱也就無從生起。

03

法師說的「相對的知見就是虛妄」,講的是超越輪迴,講的是徹徹底底的解脫,才能從痛苦煩惱的此岸到達幸福快樂的彼岸。

我想,人心若能恢復到清淨究竟處,其效果也是差不多的,雖難得大解脫,到達不了幸福快樂的彼岸,但至少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很多痛苦煩惱。

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之中,種種見解都是「相對知見」作用下的「虛妄」,無非就是站在自己的立場的自以為是,是種「(你)想多了」的表現,既瞞不了別人,也改變不了事物,但人礙於面子又往往表現得比較含蓄,在「(你)想多了」的時候,很少直面說出來,但「(你)想多了」在大多數時候都是存在的,當說出來的時候,已經是很明顯的 表達了。

我們人活在世上,從小到大,總的來說,學習的都是如何生存的技能,長大以後一路掙扎求存,想要回到剛出生時那個純真的狀態已經不再可能,想要從「痛苦煩惱的此岸」到達絕對「幸福快樂的彼岸」也很難。

法師說的「相對的知見就是虛妄」,一個人即使想得再多,也只是已見,既瞞不了別人,也改變不了事物,世界並不會因你而發生改變,諸如美與醜、好與壞、對與錯等等,都不會因為你的「相對知見」而有半點改變。但「(你)想多了」卻有可能會產生誤會乃至矛盾紛爭,從而帶來痛苦煩惱,想來也真是毫無益處。

如何得清靜?能不能不想那麼多,少執已見,不試圖影響別人,不試圖改變事物,少操點閒心,清靜自然來。

法師說「相對的知見就是虛妄」,換句話說,人的痛苦煩惱都是「(你)想多了」造成的。我認為,從得樂的角度看,(你)想得越少,就越接近恢復真心性,每少想一分,痛苦煩惱就會減少一分。

作者:LEON10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如何了卻痛苦煩惱?
    本文是我看(聽)了一位高僧法師講《金剛經》的演講視頻後的觀後感,純屬個人心得感悟。常言道:沒錢有苦惱,有錢也很煩惱。生活之中,痛苦煩惱好像總是揮之不去,人的一生,只要解決了這個問題,幸福生活也就唾手可得。
  • 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修清淨心
    本文系我看(聽)了一位高僧法師講《金剛經》的演講視頻後,經整理而成,純屬個人心得體悟。讀者自明。法師在演講的時候,有一段提到修行的方法,我覺得比較接近我們平常的生活,也許適合於大家,所以就把這一段單獨提了出來,跟大家分享。法師指出,修行的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修得一顆清淨心,然後才可以得自在,而這正是我們大家夢寐以求的好事,誰不想得自在啊?
  • 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為什麼學佛?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無論是船還是飛機,終究都是人要到達目的地的工具,我們學佛,就是要以佛法為工具,在度人利眾的同時,自己也可以到達那邊沒有生死、沒有輪迴、得真正自在快樂的彼岸。《金剛經》是般若精華,般若宗旨盡在其中,我們能夠遇上這樣一部經典,實在殊勝難得。
  • 聽高僧法師講《太上感應篇》之二:如何了卻痛苦煩惱?
    我在網上看到有位高僧法師講《太上感應篇》的演講視頻(網上有這位高僧法師的演講視頻),深有感觸,這算是我到目前為止,學習到的化解痛苦煩惱的最好內容,「沒有之一」。我將其演講的內容進行了梳理,藉由這個機會奉獻給大家。出於敬重,請容許我將這位高僧法師的名姓暫且隱去,畢竟指名道姓確實有些不妥,對於我來說,萬般可捨棄,唯求心安。
  • 農曆三月廿三 近代高僧月溪法師圓寂50周年
    月溪法師(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2015年5月11日,農曆三月廿三,近代高僧月溪法師圓寂紀念日。 月溪(1879~1965),俗家姓吳,原籍浙江錢塘,生於雲南昆明。幼年受業於汪維寅先生,十二歲時讀《蘭亭序》「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句,慨然有悟,遂問先生如何方能不生不死,先生告曰:「儒言『未知生,焉知死』。」自此以後兼攻佛學,並潛心老莊與濂洛關閩之學,博綜六經。後肄業於上海震旦學院,通英、法文,涉獵西洋哲學,遍參江浙名山梵剎,叩問大德。回滇之後,決志出家,弘揚佛法,禮靜安老和尚剃度受具足戒。
  • 如何講金剛經的「四句偈」
    要不然,你如果稍微懂一點公案,你也可以這麼講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到第四句,你就這樣講:「第一是胡餅,第二是狗屎,第三是花葯,第四喝豆漿。」這也可以呀!也對呀!這也是《金剛經》的四句偈;問題只在於當面的人,他能不能領受。如果當機者能夠跳脫於你的言句之外,就能領受到真實義了,他從此也可以講《金剛經》,而且不會是依文解義。
  • 翻譯《金剛經》的高僧,為公主破戒還娶10妻,死後舌頭燒不成灰!
    歷史上湧現過很多有名的高僧,我們都知道和尚講究戒律。但是不是所有破戒的和尚都不能成為高僧。這樣說並不是提倡破解,而是要說歷史總有偶然。接下來我們要說的是歷史上一位千古高僧,也是離紅塵最近的高僧。這位高僧曾兩次破戒,且染指11女,仍被世人稱為千古一僧。
  • 不得不認識的當代高僧——淨空法師
    我一生中,用十年的時間專門學一部經,我十年學一部;另一個人也用十年的時間,但是學十部經,平均一年學一部。試想,何者效果較彰?十年功夫皆用在一部,可說是這一部經的專家權威。而十年學十部的,雖然學得也不錯,但一部都不專,無法精通。唯有專精,自己才能得受用,這就是深入。民國初年,江味農老居士一生學一部《金剛經》,用了多少時間?四十年。
  • 能忍法師講解《金剛經》|三、經文前說
    教育立寺   文化興寺         關注「法華寺」智慧分享能忍法師講解的《金剛經》將繼續連載,誠邀十方有緣同參佛道,學而時習之
  • 如何信解受持《金剛經》,才能積得無量福德?
    金剛經在金剛經裡面,須菩提向如來如是讚嘆: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見信解受持為他人說金剛經的福德是多麼的大啊。那麼什麼叫「信解受持」呢?信就是相信,解就是理解,受持就是接受且奉行。
  • 讀金剛經的好處
    在這跟大家推薦下「金剛經的好處及作用」。  讀金剛經的好處:  明朝正德年間有位皮匠叫嚴江,平日喜歡持誦《金剛經》。中年時,常去寺廟擔柴做飯,更加精進修持《金剛經》,聲聲不絕地念阿彌陀佛聖號。到了六十多歲,忽然有一個月不吃飯,每天只喝一點水,沒有飢餓的感覺,身體亦無有痛苦。他向別人說:「現在我的身心沒有一點痛苦,非常快樂。」並清楚地講出圓寂的時間。
  • 什麼樣的人不能念金剛經?讀金剛經的好處及作用是什麼?
    什麼樣的人不能念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被視為一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所有人都可以念金剛經,佛家講一切眾生佛性平等,只要能念金剛經獲得一分領悟和智慧,那麼都是佛教喜聞樂見的。所以,金剛經不是某些人印象中專講牛鬼蛇神的書籍,經書講的是哲學道理。
  • 世炫法師:在家居士怎樣供奉舍利?
    世炫法師(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有人問世炫法師:在家居士怎樣供奉舍利?世炫法師答:我們供舍利,是要以恭敬虔誠的心來供養,《金剛經》裡面講的最好,叫「法無定法,圓融無礙是妙法!」在家居士家裡能夠有條件的供養舍利,最好能搞一個佛堂,放在比較清靜的地方,有條件可以用水晶材質的寶塔,把它裝起來,來供養禮拜,這當然是恭敬的表現。佛經裡面講的,有一分的恭敬得一分的利益,你能夠去恭敬的禮拜就是最好的。
  • 《金剛經》是他翻譯的,史上唯一一個死後舌頭燒不成灰的高僧
    文/曉夢閣主他與真諦、玄奘、不空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譯經家,他的弟子道生、僧肇、道融、僧睿稱為「什門四聖」,我們熟知的《金剛經》竟然也是他翻譯的,更離奇的事,這位高僧死後火葬,舌頭竟然燒不成灰。他就是後秦高僧——鳩摩羅什。
  • 三大語系法師登臺示範講經 英語講經展現國際視野
    9月16日,中國佛教講經交流十年總結經驗交流暨2017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三大語系示範講經」以及「英語講經」活動在浙江西子賓館舉行。全天共舉行六場示範講經,匯集臺灣、西藏、雲南等地區,涵蓋漢傳、藏傳、南傳三大語系。今年還特別禮請美國的法師進行英語講經,展示了佛教面向國際,走向世界的精進姿態。在講經開始前,舉行了盛大的迎請儀式,禮請各位講經法師登臺說法,開示經義。
  • 如何理解《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小編語 惟賢長老為當代著名高僧、教界碩德、法門領袖。長老童貞入道,青年問道,博學睿智。 如何理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大安法師:破地獄的偈
    他比較自豪,狀元出得比較多。這位姓朱的進士,有一天到虎丘,到一個寺廟,就聽了一座經,聽了一座法,當時正好是佛印禪師在那講《金剛經》,他正好聽到那一段,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正好講到這一段,他就聽了一座,也記得很清楚。到了晚上他做了一個夢,夢見陰差五人,把他帶到一個地方去。一看,有五個人正在那裡喝茶,他平時也好樂喝茶,他也就坐下來準備端上一杯茶要喝。
  • 佛門耆宿 | 斌宗法師
    到天童寺時,適逢天童寺三壇大戒,圓瑛法師為得戒和尚。斌宗認為機緣難得,乃求見圓瑛法師,圓瑛早年曾遊歷過臺灣,故對臺灣來的出家人頗感親切,答應斌宗受戒,並怕他受不了戒期中的苦,要他住上客堂,有必要時再入戒堂受訓。斌宗婉謝,與大眾同住同行,甚受圓瑛法師嘉許。
  • 金剛經「四句偈」釋疑——印廣門清法師
    金剛經第8、11、12、13、24、32分中都有「……乃至受持四句偈等……」則其「福德」如何如何…… 而文中卻無此「四句偈」字樣。由此引起千古之爭。有說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綜合以上諸師點撥,依據世尊五時說法,初、中、後三善次第,印廣謹作以下推斷,以與修持金剛經的同修作一番探討。 一、印度梵文原始偈義當依印光大師「詮義」之說。不必局限於(也不否定)四句之說。
  • 讀金剛經的好處及作用
    如世親論師的弟子安慧,前世作鴿子時經常聽世親論師背誦般若經,死後獲得人身,轉生王族,依止世親論師終成為班智達。《極樂願文》中講:乃至旁生以上人類以下,凡是聰明伶俐具有智慧者都是因往昔聽聞過一句以上的佛法而得來。歷史上記載了極多旁生聽聞佛經,獲得人身的公案。  唐朝貞觀年,并州石壁寺有位明度法師,平日參禪,喜歡持誦《金剛經》、《妙法蓮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