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我看(聽)了一位高僧法師講《金剛經》的演講視頻後的觀後感,純屬個人心得感悟。
01
我發現,「你想多了」這句話在現實之中應用得非常普遍,無論是現實生活之中,抑或是在網上瀏覽資訊的時候,都時常能聽到或看到這句話,但與之相反的是,在過往歷史的書籍裡卻有不同表達,並不是這麼說的,可見,一定程度上,「你想多了」這句話是時下流行起來的「新語言」,正如「粉絲」之於擁躉,時代的發展使一些語言發生了變化,演變出了更多的含義。
細究起來,「你想多了」這句話很有意思,可以有無限解釋,但通常的理解為「事情不是你想像的那樣子」,這裡面有個對象問題,即當與別人的想法或看法相左之時,你的觀點就有可能被別人覺得「你想多了」,用以及表達別人的想法跟你不一樣。
可萬種人對萬事萬物也有萬種看法,實則是很難調和達成統一的,因而,「你想多了」之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常態」,這也難怪「你想多了」這句時下流行的話語被應用得如此廣泛。但因為知見的不同,每個人的學識、見識、境界不同等等,都會造成一個人對事物的不同見解。
人總是習慣於站自我立場看待事物,習慣了透過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無非就是你個人的立場,只能代表自己,代表不了別人,並且,你的觀念未必就是正確的。
比如,當我們評價一個人美不美的時候,大多都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進行評判,但所謂「各花入各眼」,你的評價只能代表你自己,不代表別人。
我們看成待世間萬事萬物皆同此理,立場不同就必然產生不同見解,事物本身並不發生變化,人為的觀念卻硬是對事物附加上個人的見解,從而人為地將事物分出一個高下、美醜、喜好等等,而這當中絕大多數則是人的的痛苦和煩惱(自己想想是不是這樣),都是建立在你個人的知見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換句話說,一個人的痛苦煩惱都是自已「自找」來的。
02
法師在演講的時候講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叫做:「相對的知見就是虛妄。」一個人只要有了意識,就有了自己的分別立場,就已經不再純粹,不但事物不曾發生變化,甚至再已經不是自己最初對事物持有的態度了;一個人的知見,決定了對一切事物的看法,包括我們的萬種痛苦煩惱在內,都是由我們自己的知見分別得來的。
在個人知見產生分別的作用下,相對於別人而言,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你想多了」,因為你的想法不可能跟別人完全一樣,並且大多時候差別還會比較大;相對於事物而言,純屬莫須有,因為事 物本身並未發生變化;前者因為見解的不同容易造成誤會乃至矛盾紛爭,而後者純屬莫須有。一個人自己的見解只適用於自己,並且不能改變任何事物,我們生活之中大多痛苦煩惱的根源在此,說「自找」一點也不為過。
所謂「相對的知見就是虛妄」,即是指一個人的知見就會起分別心,都是不真實的,不牢靠的,至少不是最初最初那個對事物的原本態度,是人為附加上去的想法、看法,既瞞不了別人,也改變不了事物。我個人認為的確如此,並且大多時候只會徒生痛苦煩惱。
任何的知見,都是相對的,不可能單獨存在,都有一個對應對象,諸如無與有、善與惡、長與短等等,所謂真妄相對,就是說真相與我們的看法、想法也是相對存在的,是種人為觀念與真相的對立,我們生活之中的萬種看法、想法、情緒、痛苦、煩惱等等都是因為個人的「相對知見」下的虛妄,僅僅是人的看法、想法而已。
《大智度論》經有云:「有無二見,皆屬此岸;二執俱空,始達彼岸。」有無二見,只是諸多相對知見的一例,但凡「相對的知見就是虛妄」,都是人為的觀念,人間的萬種痛苦煩惱也夾雜其中,「皆屬此岸」;只有「二執俱空」,即回到真如本性、一念不生,方無對立,便再無所謂的無與有、善與惡、長與短等等,再無所謂什麼看法、想法、情緒、痛苦、煩惱等等,讓「相對知見」兩邊都離開,心就清靜了,如此才能「始達彼岸」。
惠能大師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正是此理,佛家的觀念認為萬物皆空,所謂物「我」兩空,甚至連我們自己的每一個心念本來都是不存在的,是人為產生的;若心在究竟處,任何事物都會從心頭掠過,無所謂外界誘惑,無所謂痛苦煩惱等等。
打個比方:人剛出生的時候幾近於無意識,剛剛睜開眼睛看世界,那個時候看待什麼事物都是一樣的,無所謂「相對知見」,無所謂分別,那個時候就幾近於惠 能大師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痛苦煩惱也就無從生起。
03
法師說的「相對的知見就是虛妄」,講的是超越輪迴,講的是徹徹底底的解脫,才能從痛苦煩惱的此岸到達幸福快樂的彼岸。
我想,人心若能恢復到清淨究竟處,其效果也是差不多的,雖難得大解脫,到達不了幸福快樂的彼岸,但至少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很多痛苦煩惱。
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之中,種種見解都是「相對知見」作用下的「虛妄」,無非就是站在自己的立場的自以為是,是種「(你)想多了」的表現,既瞞不了別人,也改變不了事物,但人礙於面子又往往表現得比較含蓄,在「(你)想多了」的時候,很少直面說出來,但「(你)想多了」在大多數時候都是存在的,當說出來的時候,已經是很明顯的 表達了。
我們人活在世上,從小到大,總的來說,學習的都是如何生存的技能,長大以後一路掙扎求存,想要回到剛出生時那個純真的狀態已經不再可能,想要從「痛苦煩惱的此岸」到達絕對「幸福快樂的彼岸」也很難。
法師說的「相對的知見就是虛妄」,一個人即使想得再多,也只是已見,既瞞不了別人,也改變不了事物,世界並不會因你而發生改變,諸如美與醜、好與壞、對與錯等等,都不會因為你的「相對知見」而有半點改變。但「(你)想多了」卻有可能會產生誤會乃至矛盾紛爭,從而帶來痛苦煩惱,想來也真是毫無益處。
如何得清靜?能不能不想那麼多,少執已見,不試圖影響別人,不試圖改變事物,少操點閒心,清靜自然來。
法師說「相對的知見就是虛妄」,換句話說,人的痛苦煩惱都是「(你)想多了」造成的。我認為,從得樂的角度看,(你)想得越少,就越接近恢復真心性,每少想一分,痛苦煩惱就會減少一分。
作者:LEON10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