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高僧法師講《太上感應篇》之二:如何了卻痛苦煩惱?

2020-12-17 然好

我們人活在世上,最大的痛苦莫過於煩惱不斷,正所謂沒錢的人有煩惱,有錢的人也很煩惱,這還不作算,並且煩惱好像源源不止,沒完沒了似的,人的一生仿佛都活在痛苦煩惱之中。到底我們有沒有辦法了卻這些痛苦煩惱呢?細讀本文,也許有你想要的答案。

我在網上看到有位高僧法師講《太上感應篇》的演講視頻(網上有這位高僧法師的演講視頻),深有感觸,這算是我到目前為止,學習到的化解痛苦煩惱的最好內容,「沒有之一」。我將其演講的內容進行了梳理,藉由這個機會奉獻給大家。出於敬重,請容許我將這位高僧法師的名姓暫且隱去,畢竟指名道姓確實有些不妥,對於我來說,萬般可捨棄,唯求心安。

如上篇所述,《太上感應篇》這部經書的總綱為「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前兩句是「原理」,後兩句是果報實景的顯現,前因後果,因感而應,有感必有應,是故為「感應」。

我們平時感到的痛苦煩惱,已經感覺到了,這已經是後兩句的果報呈現,等於已經開了花結了果,這個果子好與不好,是苦的還是甜的,你都得承受,並且不能改變。

可是我們平時總是覺得痛苦煩惱不斷,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這個「原理」說得很清楚,是自己「召」來的,不關別人的事。我想,我們平時不管遇到什麼事情,最怕的就是牽涉到別人,因為別人我們自己難以左右,既然這些痛苦煩惱不關別人的事,是並且都是自己的事,那就好辦,我們自己可以管控好自己,必定有法子。換句話說,只要做好自己,就必定能夠解決。

因而,怎麼做才是關鍵?能不能做得到、行不行得通更是關鍵中的關鍵。

那麼,我們有方法行得通嗎?答案是:有!

那麼,我們能做得到嗎?答案是:能!

細讀下文,也許正是你想要的答案。

一、痛苦煩惱的根源在哪裡?

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又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意思是說一切的物質現象以及精神現象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即一切法都是由心想生的,由心「感應」而來,因「感」而「應」,有「感」必有「應」,這也《太上感應篇》這部經書的論點。

這就再淺白不過了,我們平時的痛苦煩惱都是由心有「感」而來的,而感覺到的痛苦煩惱這是「應」,是具體的結果呈現。正所「解鈴還需系鈴人」,我們自己的心就是那個系鈴的「人」,必須並且只能靠自己的「心」去了卻這些痛苦煩惱,別無他法。不能依靠別人,也不能靠「心」外之物。

而造成我們痛苦煩惱的「心」的根源在哪裡?佛學上叫做「真如」,是一個人的真心本性,用西方的哲學觀點「絕對原點」就比較好理解,我們平時感覺到的痛苦煩惱就是由「真如」那個地方開始「造」出來的,「一切法從心想生」的「心」直指的也是「真如」那個地方,我們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是由「真如」那個地方開始的。「真如」是我們痛苦煩惱的底源。

我們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會引發全身以及周圍乃至整個宇宙的連鎖反應,在上一篇裡談到,法師用「牽一髮而動全身」打了一個形象的譬喻,一個人即使輕輕動了一根毫髮也會引起全身的連鎖反應。

又因為每個人自身心性的不同,時常都會生出許多各種各樣的念頭,而這些由「心」生出的念頭,就如同播下的一顆種子,在自己的心田、心地裡生根發芽到最後生成果報呈現眼前;本文因為探討痛苦煩惱,所以,當一個人動的是一個損人利已的惡念頭,在一系列連鎖反應下,具體的顯現便是痛苦煩惱,或兇或禍。正應了那句「境隨心轉,相由心生」。

細究下去有說不完的道理,暫且按下不表。但我們每一個人平時最容易犯的就是想東想西,抑制不住,佛學上稱之為妄想(不斷),法師說:「一個妄想就是一個業因,業因遇到緣,果報就現前,善念則有善報,惡念一定感惡報;善惡果報,絲毫不爽,這就是本文章講的吉兇禍福的根源」。法師講的是「感應」大文章,我們要談的痛苦煩惱也同此理,妄想是造成我們平時痛苦煩惱的主要原因。

法師引用古德之言說,將一個人的妄想分成過去、現在、未來三大類:「常常想過去的榮辱恩怨、悲歡離合,這是屬於過去的妄想;有一些事情在眼前,應該做的或是不應該做的,往往猶豫不決,屬於現在的妄想;常想將來的事情,也想許多不可能的事情,或是財富、或是地位、或是權勢,屬於未來的妄想。」法師又說:「這三大類的妄想無量無邊,念念不斷。」

大家不妨細細想對照一下自己的妄想,或者直接就比照自己的痛苦煩惱,是不是都在法師說的這三大類之內,依我的已見,概莫能外,幾乎完全對應得上。而且痛苦煩惱源源不止,正正應了法師所言「無量無邊,念念不斷。」

因而,我們可以說,我們的痛苦煩惱既由「心」,某種程度上也可說大多或者基本都是由於自己妄想造成的,用現在的話說便是「你想多了」。如果簡單點理解,也可以說妄想就是我們痛苦煩惱的主要根源。

二、如何了卻痛苦煩惱?

既然我們找到了我們痛苦煩惱的根源,基本都在法師所說過去、現在、未來的三大類妄想,那我們就「對症下藥」,斷掉這些妄想,痛苦煩惱便可基本了卻。

對於過去的妄想,如上篇所述,前因而後果,是個有「感」而「應」的「產物」,是在「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的「原理」下,生成的「善惡之報」之果,並且「如影隨形」,不生不滅、不多不少、不增不減,無論是榮辱恩怨抑或是悲歡離合,都會公平忠實地永遠跟隨在自己的左右,趕也趕不走,並且無法回頭,也無法改變。對於這類妄想,最好的辦法就是放下,因為既成的事實,再怎麼妄想也無法改變,想得再多也沒有太多實在意義,只會徒生痛苦煩惱,顯然不值得。

對於現在的妄想,法師在演講的時候,引用了惠能大師的話「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來說明「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這個「原理」,而「『方寸』就是我們的念頭」,法師說:「起心動念感得吉兇禍福,小的果報是吉兇,大的果報是禍福。」我想,法師已經說得很淺白了,一個人要自求多福,為了避免重複發生像過去的妄想那樣造成的痛苦煩惱,對於眼前什麼事情應該不應該做,無需猶豫,只需要考慮是善念還是惡念便行,是善念必得吉福,放心大膽做便行,是惡念必招感兇禍,斷斷不能做。如此,現在的妄想盡消。

對於未來的妄想,還未發生的事情,是由將來的起因動念決定的,與現在毫不關聯,不必多想;至於一些過分之想,當知一個人冥冥之中總有個定數,超過自身能力範圍之事別多想,只會徒生煩惱,得不到任何好處;打一比方,女朋友看到天上的月亮很是喜歡,叫你把天上的月亮摘下來就允了你,這時你要知道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做得到,這就說明過分之想是徒勞無益的。認識到這兩點,未來的妄想也可斷了。

《金剛經》有雲「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與之相應的是所謂的「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法師解釋說:「『見』,是見解,念頭。」

這就再淺白不過了,一個人如果能做到「無見」,不但不會著相,連念頭都沒有,痛苦煩惱從何而來?

我想,我們不要在這些觀念裡打轉,不要把問題搞得過於複雜,方法往往越簡單越湊效。讓我們回到我們的主題上來,為的是了卻痛苦煩惱,我在上述這些觀念的基礎上,加以引申發揮並總結出如下三條:

1、對於法師過去、現在、未來的三大類妄想,過去的放下,現在的從善念,未來的不必想,不可求的不去想,就基本可以做到「無我見」,與之對應的便是「無我相」。

2、對於別人的是是非非,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善惡之報」,各自自作自受,與他人無關,都是別人的事,我們不要「瞎摻和」到別人的是非裡面去,不要讓本該別人承受的「善惡之報」來「感應」到自己,就基本可以做到「無人見」,與之對應的便是「無人相」。

3、對於「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為方便起見,我們姑且歸納為「他見」。借用《金剛經》裡最開頭的兩個字「如是」便可一了百了,如是這兩個字,佛家有佛家的解釋,我們不是做學問的人,不必理解得太過複雜,簡單當作如此、就是這樣理解便可,意為事物的本來面目,不增加、不減少、不歪曲、不遮蓋、不想像,原來是怎麼樣的就是怎麼樣。對於種種「他見」,我們難以改變,世態如此,就是如此、就是這樣;對於難以改變的或無法改變的「他見」,我們可以選擇接受,接受便是圓滿,這樣就基本可以做到「無他見」,與之對應的便是「無他相」。

以上三點,分別對應的是自己、別人和其他(他事他物),我將上述三點歸納總結為一句話:放下自己的妄想,不摻和別人是非,接受無法改變的現實(象)。這便是了卻痛苦煩惱的方法,能不能做得到?我想每一個人,只要稍稍用點心都是可以做得到的。

三、求證

說了這麼多,道理說了不少,也許大家都懂都明白,我想,道理講得再多不如一驗,我們需要檢驗一下這些方法是不是真的管用,以幫助我們確信,不再感到疑惑。

我們用上述三條方法,分別應用到對應的情景上,看看有什麼效果,便一目了然。

1、放下自己過去、現在和未來三種妄想,過去的是想來沒有意義,現在的從善念便輕易選擇,因為輕易也就等於了放下,未來的是不必想;大家不妨想像一下,心中的痛苦煩惱減輕了多少?我估摸能消減大部分,以我個人的已見,約能佔到全部痛苦煩惱的70%,畢竟還是自己的事情多一些。

2、不摻和別人是非,別人的「善惡之報」讓別人自己去受就好了,不必讓別人的「善惡之報」來影響自己、懲罰自己;大家不妨想像一下,我們生活中有多少痛苦煩惱是由別人引起的?你不去招惹,別人的痛苦煩惱就不會「感應」得到你,我估摸大概也能消減剩下的痛苦煩惱中的大部分,以我個人的已見,約能佔到全部痛苦煩惱的20%。

3、最後剩下的是難以改變、無法改變的物事,我們可以選擇接受,不再費心費力去較那種「死勁」,原來是怎麼樣的就怎麼樣去接受,大家也不妨想像一下,我們人生之中,確實有一些我們無法改變的物事,接受便是圓滿,就不會再起痛苦煩惱了;我估摸大概也能消減一部分,以我個人的已見,約能佔到全部痛苦煩惱的10%。

綜上所述,如此一來,我們的痛苦煩惱基本可以了卻。雖不至於那麼完美、那麼完全,比例可大可小,但只要管用,能消減絕大部分或者大部分甚至當中的一部分,便是個好方法。這便是我從法師的演講裡學到的部分內容,並經過自己的心得體悟整理而成的「產物」,總的來說,法師的許多觀點我都是傾向於認同的。

以上便是本文內容,有興趣的讀者,得空不妨靜下心來,細細思量,細細對照,也許你也會發現這些方法行得通,也做得到,人生若沒了痛苦煩惱,幸福快樂簡直唾手可得。

後記:每當我要談及的內容涉及釋道等一些宗教學說的時候,心中都不免感到惶恐,因為我既不是佛教徒也不是道教徒,從未皈依任何宗教,既不講佛不講經也不講道,但儒釋道等一些學說又在我們的文化上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們無論讀書乃至工作生活,都難與之分離,有時甚至有種不談就沒什麼好談的感覺。所以,我在這裡只想強調,我所談及的都是我個人的心得體悟。但凡牽涉到引用內容,均以隻字不改、原文(原話)照錄為原則,除非因為粗枝大葉造成的錯漏。讀者自明。

作者:LEON10。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如何了卻痛苦煩惱?
    本文是我看(聽)了一位高僧法師講《金剛經》的演講視頻後的觀後感,純屬個人心得感悟。常言道:沒錢有苦惱,有錢也很煩惱。生活之中,痛苦煩惱好像總是揮之不去,人的一生,只要解決了這個問題,幸福生活也就唾手可得。
  • 淨空法師: 破迷開悟是因 離苦得樂是果【太上感應篇87】
    【太上感應篇1】淨空法師:萬事皆有因果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太上感應篇2】淨空法師:積善之家必有餘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太上感應篇3】淨空法師:心想事成的原理 依報隨著正報轉【太上感應篇4】淨空法師:信為道源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根【太上感應篇5】淨空法師:一切福田不離方寸 吉兇禍福皆由心造【太上感應篇6】
  • 淨空法師:老天不殺悔過的兒郎 彌天大罪一悔便消【太上感應篇49】
    講到極處,人與人是一體的關係。這個道理事實誰懂?今天我們說出來,人家聽了哈哈大笑,說我們頭腦有問題,那正是老子所說的,「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這個道理儒家、道家有說到,但是最詳盡的是在佛家大乘經論裡面,給我們說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所以大聖大賢看到一切眾生心行善良,幸福美滿,看到歡喜;看到眾生造業,在受苦報,見到的時候都痛心,都流淚。
  • 太上感應篇精華-010
    第十集00:42伏虎大和尚--廣欽老法師12:32表弟的太太投河自盡 仗佛力的功德把她找到1、黃柏霖警官:伏虎大和尚——廣欽老法師我師公,就是我們後面的,這我師公,我們臺北土城的承天禪寺的開山的祖師,也是我們淨土宗的高僧大德,我師公廣欽老法師,廣欽老和尚。
  • 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如何得清靜?
    本文是我看(聽)了一位高僧法師講《金剛經》的演講視頻後的觀後感,純屬個人心得感悟。02法師在演講的時候講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叫做:「相對的知見就是虛妄。」一個人只要有了意識,就有了自己的分別立場,就已經不再純粹,不但事物不曾發生變化,甚至再已經不是自己最初對事物持有的態度了;一個人的知見,決定了對一切事物的看法,包括我們的萬種痛苦煩惱在內,都是由我們自己的知見分別得來的。
  • 《太上感應篇》的現實意義
    《太上感應篇》作為一本道德行為手冊,加之其對「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提倡,更是對當今創和諧社會的實踐與完成有積極明確的指導作用。  《太上感應篇》,又稱《感應篇》,它成書於我國北宋末年,其作者李昌齡。它是一部篇幅很短的道教典籍,全文僅1274個字。該道經由道教基本理念、封建倫理道德規範、善惡報應說這三大素材結合而成,是三教合流較為成熟的產物。
  • 【太上感應篇001】圓人說法,無法不圓
    最近有些同修要求我將《太上感應篇》再講一遍,希望送到電視臺去播放,這是一樁好事情。可是再講一遍也要相當長的時間,最近我們在此地,開講的是《華嚴》、《無量壽經》與《地藏經》,這三部經同時講已經就夠多了,再加上一種,感覺得分量太重。所以想來想去,利用早晨這個時間,這半個小時,我們預定兩個月到三個月將這個課程講圓滿。
  • 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修清淨心
    本文系我看(聽)了一位高僧法師講《金剛經》的演講視頻後,經整理而成,純屬個人心得體悟。讀者自明。法師說:「法門再多,目標的確只有一個,就是降伏妄心。」修就是修這個「降伏妄心」,然後就得清淨心了,換得的是自在。法師還說,一個人的妄心是很難斷的,特別是一般凡夫俗子,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念頭總是生生滅滅,不能停止,降伏妄心的唯一方法就是靠修行。那應該如何修呢?具體方法又是什麼呢?
  • 《太上感應篇圖說》48:所謂善人
    我們精心推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太上感應篇圖說》線上共修課程開課啦!歡迎海內外家人一起來學習。每天一課,共計213課。》全文讀誦視頻⬇點擊下文查看《太上感應篇》原文⬇太上感應篇(注音全文)【註解】承上文所述,凡是積德行善之道就可以勇於施行,至少不為自身的行為後悔,這樣才稱得上是善人。
  • 《太上感應篇圖說》73:擾亂國政
    我們精心推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太上感應篇圖說》線上共修課程每天一課,共計213課。》全文讀誦視頻⬇點擊下文查看《太上感應篇》原文⬇太上感應篇(注音全文)聰明蓋世目全空,睥pì睨nì朝堂氣概雄。
  • 太上感應篇 第59集、第60集
    我們為大家介紹《感應篇》,這一篇全文雖然不長,只有一千多字,段落我們依據《感應篇彙編》來介紹,它幾乎是每一句都有很詳細的註解、引證,是難得的一部好書。我每次跟諸位報告這個數字,就是《彙編》裡面所編的順序。第二十二段:  【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 虛靖天師推薦的好書——《太上感應篇》
    黃金雖貴,用之則窮;善言於心,終身為寶。一切神仙真人,皆以無上要言得成道果。子能持是說,普告眾生,令得奉行,獲福無量。《太上感應篇》又稱《感應篇》,在道教典籍中這一部經書篇幅雖短,但知名度卻並不亞於《道德經》的道經。北宋末年被宋徽宗賜封為虛靜先生的正一道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曾為《太上感應篇》作頌,其頌文曰:「人之一性,湛然圓寂。
  •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六講
    從我們最熟悉的《太上感應篇》開啟我們的讀誦之旅吧。讓我們跟隨蔡禮旭老師,一起去理解一下這本書真正的要義吧。【音頻文】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我們上一次講到「太上感應篇」這個經題。
  • 經典共讀:《太上感應篇》(中英對照)(一)
    《太上感應篇》是道教經典中流傳很廣的一部,相傳為老子所作。全文系統講述了善惡報應的因果原理,數千年來在社會各階層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直到今天,也對建設和諧社會有著積極的意義。很多大德老師都對《太上感應篇》做了精闢的注釋和講解,來幫助更多人理解這部經典,也有老師將它翻譯成外語。
  • 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為什麼學佛?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大乘以自度度他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為本,六度以般若為本」,所謂「度」,與渡字通義,如坐船渡河,這邊岸是生死、是輪迴、是煩惱,那邊岸是沒有生死、沒有輪迴、得真正自在快樂的彼岸,這才是我們為什麼學佛和學佛的目的。
  • 三十代天師虛靖天師推薦的好書《太上感應篇》
    在道教典籍中,有一部篇幅雖短,但知名度卻並不亞於《道德經》的道經,它就是《太上感應篇》。《太上感應篇》,又稱《感應篇》。北宋末年被宋徽宗賜封為虛靜先生的正一道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曾為《太上感應篇》作頌,其頌文曰:「人之一性,湛然圓寂。涉境對動,種種皆妄。一念失正,即是地獄。敬誦斯文,發立汗下。煨燼心火,馴服氣馬。既以自鏡,且告來者」。
  • 《太上感應篇圖說》147: 鬥合爭訟
    我們精心推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太上感應篇圖說》線上共修課程每天一課,共計213課。每一課閱讀、朗誦的時間大概5-9分鐘,適合的學習群體和場景:3、企事業單位、團體組織:主管帶領團隊一起共修學習:比如每天的例行早課,一日之計在於晨,短短幾分鐘的朗讀學習,讓我們以最好的狀態進入當天的學習工作當中。
  • 《太上感應篇圖說》183: 違逆上命
    我們精心推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太上感應篇圖說》線上共修課程每天一課,共計213課。每一課閱讀、朗誦的時間大概5-9分鐘,適合的學習群體和場景:3、企事業單位、團體組織:主管帶領團隊一起共修學習:比如每天的例行早課,一日之計在於晨,短短幾分鐘的朗讀學習,讓我們以最好的狀態進入當天的學習工作當中。
  • 佛門高僧大德眼中的淨空老法師---聖嚴法師篇【02】
    近四年來定居新加坡,訓練了一批又一批的講經弘法青年人才,所以我應該去看看他;特別是在我閉關期間,他替我找全了《弘一法師三十三種律學合刊》借給我研究,這是我永生感激的事。目前他每天對著十幾位中國大陸去的年輕比丘講《華嚴經》,他們都是各佛學院的教師和負責人,將來他的影響之大,無可限量,同時也透過現代化科技網絡設施,把他的開示立即傳達到世界各地,據他自己說,進入他的網站,每天有五萬人次以上,像他這樣的弘化功能,是我所敬佩的事。       於是我在四月二十日的上午,分別拜訪了靈峰般若講堂的隆根長老,以及淨宗學會的淨空戒兄。
  • 《太上感應篇》: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功累德,慈心於物
    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這是老君勸人,先從避過做起。凡要做長壽之人,必須遠絕了過錯。就像人避水,怕被水淹死;避火怕被火燒死一樣。只要之前犯過錯,痛改前非,不要再犯;如果沒有什麼過錯,就要把有過錯的人當自己的老師,不要去犯。是道則進,非道則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