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說:「中國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以此讀史,有許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太上感應篇》是道教經典中流傳很廣的一部,相傳為老子所作。全文系統講述了善惡報應的因果原理,數千年來在社會各階層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直到今天,也對建設和諧社會有著積極的意義。
很多大德老師都對《太上感應篇》做了精闢的注釋和講解,來幫助更多人理解這部經典,也有老師將它翻譯成外語。
學外語的朋友都知道,在兩種語言互譯的過程中,有些信息無法完全在另一種語言裡呈現出來,所以翻譯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文化翻譯。但是在翻譯和閱讀過程中,譯者和讀者更能深入理解原文,體會語言文字之美,感悟智慧的跨越時空之妙,這也是有益而有趣的學習體驗。
我對《太上感應篇》熟能成誦,也進行了系統的學習,從中獲益良多,所以我帶著感恩之心分享這部經典。除了白話註解,我也增加了英文翻譯,譯文選用湛琨女士的翻譯,以期和更多朋友一起交流學習,共同進步。
太上感應篇
Tractate of the Supreme One on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太上,是對老子的尊稱。老子(約前561-前467年),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號聃,亦稱老君,老子道君,李伯陽,李老君等。春秋後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先後做過周代後期的館藏吏和柱史,學識淵博,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據《道藏》記載,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守關官員尹喜遠遠看見一團紫氣滾滾而來,知有高人來到,遂虔誠恭請,老子作五千言贈送尹喜,《道德經》自此問世。老子與孔子為同時代人,年長孔子十幾歲,孔子嘗往問禮。
「感」喻為種植,是因;「應」喻為開花結果,是果。《太上感應篇》是太上教化世人改惡行善的經典,書中告誡人們善惡有報,善惡之因感召福禍之果。人慾避兇禍,須諸惡莫做,斷惡緣,除惡因,從而避禍免難;人慾趨吉,須眾善奉行,造善緣,種善因,進而福報現前,吉祥如意。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Tractate of Supreme One on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Disasters and blessings are always indefinite, they are caused by the person himself.
太上說:「人的禍福,本來就沒有一定的門路,全都是自己招來的!」
善與不善之別只在一個念頭,一次行動之中,久之,就有善人和惡人的區別了。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吉兇禍福,皆由心造。因此,太上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這是在提醒世人要時刻警惕自己的起心動念,若有絲毫差錯,禍福的果報就天差地別了。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The effects of good and evil are like the shadows following the person.
善惡的報應,如同影子跟著身體一樣,人到哪裡,影子就跟隨到哪裡。
俗話說,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不是不報,時辰未到。造善因,必定得善果;造惡因,必定得苦果。
參考書目:
《太上感應篇》屈增民 秦東魁 編著 中國致公出版社(2016)
《太上感應篇圖解》 福慧文化系列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