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抹上海城市輪廓「永遠的亮色」,藏著激發今天城市發展怎樣的...

2020-12-23 騰訊網

今年67歲的「老底子」上海人吳先生,至今保持每半個月去一次「大光明」的習慣;每年一次大家庭聚餐,還是國際飯店才「有腔調」;最近番禺路60號的孫科別墅修繕後重開,他預約幾次都沒成功……和吳先生一樣,不少本地市民、外來遊客,不經意就會在上海街頭邂逅建築師鄔達克的作品。

同為建築師的貝聿銘曾經盛讚:鄔達克的建築過去是,現在是,並將永遠是上海城市輪廓的一抹亮色。

這些歷經風雨依然正常使用、早已成為上海城市地標的百年建築,能留給今天的人們關於「城市」怎樣的思考?

本月初開始的第六屆鄔達克建築遺產文化月系列講座「再讀鄔達克建築」,邀請建築師廖方、馮立、宿新寶、華霞虹,以大光明電影院、國際飯店、哥倫比亞生活圈、孫科別墅和宏恩醫院五個鄔達克不同時期的代表作為對象,在當今環境下再次解讀,尋覓其中的草蛇灰線般的城市脈絡。

國際化與中國風

「數國際飯店」曾是吳先生這一代上海人的兒時記憶——「老上海叫國際飯店『24層樓』,我們小時候就往上數,脖子都仰痛了,還是只數出來22層啊。後來才知道原來地下還有2層。」這座落成於1934年的大樓曾被稱為「遠東第一樓」,雄踞「上海第一高樓」之位近半個世紀,直到1982年才被上海賓館超越。樓裡,還藏著上海城市平面坐標系原點。

國際飯店的海報凸顯其裝飾藝術風格

在吳先生心裡,國際飯店一直是上海「國際化」的象徵。他記得自己第一次去紐約時那種「似曾相識」之感:「都是塔一樣逐漸收尖的樣子,都是整齊的細長型窗戶,後來才曉得這叫裝飾主義——『Art-Deco』,紐約保存最多,上海也保留了不少。」

「國際飯店的建設本身就是一次全要素全過程的國際合作,其藝術裝飾風格的摩登造型只是這種國際化的外在表象。」在高級工程師、華建集團設計中心方案創作部總監廖方眼中,國際飯店的「國際化」有著更深層的含義。

廖方在講座中提到,國際飯店本身就是當時國際化的設計和建築力量通力合作完成:匈牙利籍斯洛伐克裔建築師鄔達克負責建築設計;打樁工程由丹麥康益公司承包;內部結構採用鋼框架,則是德國西門子洋行設計,中華造船廠分包安裝;主體結構則由馥記營造廠承包施工。「當時這種充分的國際參與源於國際競爭——上海的開埠本身就是國際競爭的結果,是國際競爭推動甚至是逼迫上海蛻變為當時的遠東第一大城市。」

建築師廖方手繪的外灘建築,很容易看出右一的中國銀行有明顯的中式望江樓風格

國際化是否意味著中國元素的缺席?廖方曾經畫過一幅外灘中國銀行的建築速寫,角度是從建築後方俯瞰——當這張畫出現在此次鄔達克紀念館「寄給鄔達克的畫信」主題展時,不少參觀者「恍然大悟」——從這個面向黃浦江的角度,這幢在「萬國建築群」裡非常和諧的建築,有了「銜遠山、吞長江」那樣的中國望江樓風格。

同樣,「中國元素」不僅僅在設計外觀上。廖方介紹,國際飯店建設過程中眾多洋行憑藉國際背景優勢爭奪工程施工總包資格,民族企業馥記營造憑藉傲人的營造資質和水準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在施工過程中,他們克服了種種困難乃至刁難,讓國際飯店得以呈現。

建築師廖方

「參與國際競爭是上海一貫的城市品格,這是上海向國際大都市轉型的歷史賦予的。贏得國際競爭是上海今日的重要使命,這是上海在國家總體格局中的定位所決定的。」歷史照進現實,廖方認為一方面要求我們以更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擁抱未來,另一方面也要求我們從包括國際飯店在內的城市建築和歷史中感悟開放與合作的真諦——良性的開放和競爭的基礎,是自身具有對等的實力。

裝飾為功能服務

和吳先生一樣對上海經典建築感興趣的陳女士還記得自己第一次走進華東醫院一號樓的情景:大理石柱、拱形門廊和壁爐令她應接不暇,但印象最深的卻是房間的光線:「當時是冬天,我回家後在日記本上寫『上海的陽光和上海的人一樣,隔一道陰影的距離溫暖你』。」

陳女士感性的認知,在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建築師華霞虹以「古典外衣遮蔽的功能主義實踐」的主題講座中有了理性的解釋。

建築師華霞虹與市民交流

華東醫院一號樓的前身是落成於1926年的宏恩醫院,是鄔達克成立自己的洋行後設計建成的第一個公共項目,是按當時最先進的理念設計並配備了最好設施的一座綜合性醫院。

「宏恩醫院南立面呈對稱布局,橫三段豎三段的立面處理,敞廊和大山花的運用,是典型的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第一次走近這幢建築,很容易和陳女士一樣被其外觀吸引,但華紅霞強調:「這一古典復興風格的設計其實是遵循了形式追隨功能的現代主義原則。」

宏恩醫院南立面舊影(圖片來源: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圖書館鄔達克特別收藏)

華紅霞介紹,宏恩醫院在設計時充分考慮了上海的地域特點,因此病房全部朝南,其中60%病房前面設有敞廊。夏天,敞廊遮蔽了烈日;冬天,斜斜的陽光正好照進病房。因此,房間裡冬暖夏涼——這也正是冬天陳女士走進房間感到溫暖的「秘密」所在。

宏恩醫院的大廳猶如賓館大堂,源自設計師對捐贈人夫婦喜歡的「義大利託斯卡納風格」詮釋:壁爐、柱子等大理石石材都運自義大利。而與「顏值」相匹配,醫院配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醫療設備和各類設施,如當時最新的製冷抽溼泵房、洗衣機等——宏恩醫院建成時曾被譽為「遠東最好的醫院」,鄔達克也憑藉這一作品確立了自己在建築界的地位。

醫院大廳(圖片來源:陳宗亮 攝)

「城市的人影響著建築,建築也體現著這裡生活的人。」陳女士很感慨宏恩醫院設計上這些「細節上的心思」,恰如上海這座城市的包容與友善:「不是那種『自來熟』式的熱情,而是一種細思之後的體貼。」

華紅霞揭秘了宏恩醫院的匿名捐贈者——來自美國的查爾斯·瑞納夫婦。查爾斯·瑞納1890年前來到中國,任職德商禮和洋行,20世紀初到上海任高管,在上海獲得巨額財富。他們沒有子女,捐出100萬美金建設了一家醫院,作為對上海這座城市的回饋。二戰結束後,夫婦二人移居美國加州,直至20世紀50年代,瑞納先生以95歲高齡去世。

品質生活的「圈」

早上開20分鐘車到市中心上班,下班後看電影、聽講座、越洋「海淘」,夏天可以到家附近的遊泳池遊泳,冬天則舉家去海濱城市度假……

這是今年31歲的上海市民楊曉的生活,也是1926年生於宏恩醫院、住在哥倫比亞圈的帕特裡夏的生活。哥倫比亞圈(Columbia Circle),楊曉這一代人更熟悉的名字是「外國弄堂」,沿著新華路的一片老洋房;而在當年帕特裡夏的眼中,這是一個時髦的住宅社區。

哥倫比亞圈樓書(圖片來源: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鄔達克檔案)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建築勘察設計研究院設計總監馮立帶來了一張哥倫比亞圈廣告圖,房子之外還配了一輛當年最時髦的福特汽車,以展示哥倫比亞生活圈的目標客戶:在外灘工作,又能享受花園洋房生活。

這裡的房子可以按照客戶的意願定製,因此有英國、義大利、美式加州等風格。留存至今的幾十棟洋房中,已經確認二十多棟由鄔達克設計。上世紀30年代,鄔達克自己也搬到如今的番禺路,成為「哥倫比亞圈」的一員。和當時其他哥倫比亞圈的居民一樣,他的洋行就開在外灘。

建築師馮立

哥倫比亞圈另一位有名的住戶是孫科——他的別墅不久前剛剛修繕完成對公眾開放。「孫科選擇住在這裡,說明哥倫比亞圈的生活機能豐富。」據一些業內人士介紹,孫科被認為是中國早期現代城市規劃體系的主要創建者和實踐者,在他任廣州市長期間,對於城市道路、公共衛生、公用事業進行了現代化的初步探索:「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規劃和建築的基礎。」

剛剛重新開放的孫科別墅(圖片來源:張馳 攝)

如今與孫科別墅同屬「上生·新所」的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帕特裡夏晚年回憶錄《長城上的茶》裡曾提及,她的父親是商人,母親是記者,兩人正是在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結識。她還在書中記錄:「在夏天我參加俱樂部裡的遊泳課,我的哥哥在練習跳水和網球。」

比帕特裡夏晚4年出生的英國作家詹姆斯·格雷厄姆·巴拉德在自傳《生活的奇蹟》中回憶了他在哥倫比亞圈的生活:坐著配司機的別克車,喝可口可樂,吃冰淇淋,看美國電影,從倫敦訂購玩具,在天主教學校接受嚴格教育。

昔日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的遊泳池如今是上生·新所的「網紅」(資料圖片)

「良好的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是品質生活的保障。」在楊曉看來,哥倫比亞圈是一次對城市生活的積極實踐:既和諧又個性化的建築群,良好的交通、醫療及公共活動體系,城市人對自然與田園的嚮往。「比起鄔達克當年,現在上海各方麵條件有了巨大的變化,但這樣的理念在今天仍然很適合。」

「我們今天創造的,就是未來的歷史。」參加了數次講座的楊曉覺得,細細研究建造百年依然生命力十足的鄔達克建築,不僅是對城市有機更新的思考,也是對上海城市文和城市精神的探尋。廖方也表示:「這種歷史與未來的對望,或許是我參與本屆鄔達克建築文化月的初心與收穫。」

據悉,這一系列講座將經過精心剪輯後於12月27日在鄔達克文化月閉幕式上正式發布,市民可免費觀看。

相關焦點

  • 塑造城市品牌 積澱文明亮色
    「近年來,湖州堅定不移以『兩山』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文明城市建設之路富含生態底色、彰顯發展成色、積澱文明亮色、體現湖州特色。」浙江省湖州市委負責人說。  生態底色足  綠水青山、林草湖田、太湖和溼地……要見這些美景,在湖州無需遠行。
  • 浦東十二時辰·酉時|品美食享美景,陸家嘴是夜上海一抹亮色
    浦東十二時辰·酉時|品美食享美景,陸家嘴是夜上海一抹亮色
  • 貴州未來的宜居城市:貴陽遺憾落榜,不是銅仁,而是這座城市
    在當今發展如此快速的時代當中,無論是國內的經濟發展,還是人們的生活質量水平,都在緊跟時代的步伐。近年來人們的薪資水平也達到了一定的水準,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也許還會選擇比較適合居住的城市定居生活,居住環境因人而異,有人喜歡繁華熱鬧的街道,也有人喜歡自己的居住環境相對來說比較安靜,因此,若是想要體現一座城市的宜居性,可以從這幾個特徵來判斷、評價。
  • 中國最美城市輪廓排行榜,最美是香港,你家鄉上榜了嗎?
    一般來說一座城市的建築布局會構成一種獨特的整體結構,人們稱之為「城市輪廓」,又稱「天際線,」而每座城市的輪廓就決定了大眾對這座城市的初始印象,而在我國的眾多城市當中也有許多近乎完美的輪廓,以下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最美城市輪廓排行榜,一起來看看有沒有你的家鄉吧。
  • 安泰問政︱城市品牌的打造
    城市品牌是基於城市的區位特徵、歷史沿革、產業優勢、消費心理和獨特文化的城市形象的綜合表徵。城市品牌在中國的關注,只有十幾年的時間,過去的中國城市,千城一面,千篇一律,同樣的高樓大廈,同樣的寬闊馬路,同樣的商業氛圍,同樣的市政廣場,同樣的文體設施,同樣的高等院校,這樣的發展方式,讓城市失去了溫度、減少了魅力,今天,我們要打造有溫度的城市、有文化差異性和有獨特魅力的城市。
  • 進博會上被「秒空」的英文版上海年鑑,藏著怎樣的城市密碼
    「今日的上海是什麼樣的?我們生活的這座城市又有哪些變化和亮點? 我們需要一扇窗口,更需要一座橋梁,讓更多的目光聚焦上海。」今天下午,《上海年鑑(2020)》英文版發布暨走進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媒體中心首發式上,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三級調研員、上海市年鑑學會副秘書長沈思睿談到,如同「窗口」與「橋梁」的《上海年鑑》,反映了上海政治、經濟、社會、民生等方方面面,能幫助海內外各界深入了解上海、研究上海,盡情領略上海的城市溫度與發展熱度。
  • 我國境內這2座城市,未來或將發展為特大城市,不是北京不是上海
    我國境內的這兩個城市,將發展為未來或特大城市,不是北京,是上海。很多在日常生活中,關注我國經濟動向的朋友們應該都發現了,隨著我國近年來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內城市的發展也不斷加快,特別是北京和上海,這兩個城市的發展速度讓很多人吃驚。
  • 招商局、新希望紛紛看中,這是怎樣的公園城市CBD
    然而,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襲來,但這並沒有阻擋天府總部商務區強勁的發展勢頭——3月6日籤訂招商局集團西部總部及招商蛇口城市綜合開發運營項目投資合作協議。3月24日舉行新希望全球控股總部及天府數字經濟產業園項目、新希望中國企業家小鎮項目籤約儀式。
  • 2019上海書展 | 從社會空間變遷看上海城市發展
    2019上海書展 | 從社會空間變遷看上海城市發展 2019-08-19 21:32:00來源:央廣網
  • 開放、創新、包容,上海的城市品格為何始終鮮明?
    上海枕江濱海,中西交匯,得風氣之先,一度被譽為「東方巴黎」「西面紐約」。 今天的上海,已經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國家發展成就的生動縮影,日益展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魅力和風採。
  • 在海派小說中 讀上海城市的生長
    新中國成立後,上海經歷了新的城市規劃,城市的空間性質被重新定義。如今,在經歷了日新月異發展的上海,那些不斷刷新天際與人們視線的城市建設,構築了新的城市容貌與城市空間,塑造了新的生活環境和人際交往模式。其中藏有城市與人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城市變遷中留下的痕跡。在這裡,人們閱讀這座城市,書寫自己與城市的關係。
  • 傾聽,冬日午後那一抹時光
    冬日午後,一抹慵懶的陽光從窗外的那一片天空徐徐升起,暖暖地照在我對面的桌子上,玻璃上的窗花的輪廓,清晰地映在我對面的灰色的牆上,像一道極光,在我鬱悶的心靈底色上開放一個小小的透著光束的縫隙。屋內暖氣的溫度似乎剛剛好,陽光照在窗戶上,反射出一點耀眼的光輝。
  • 為城市做「體檢」!首份《上海城市運行安全發展報告(2016-2018...
    6月10日,由同濟大學城市風險管理研究院、上海市建築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安全生產科學研究所、同濟大學出版社等單位共同編撰出版的首份《上海城市運行安全發展報告(2016-2018)》藍皮書發布。這是關於上海城市運行安全的首份「體檢」報告。
  • 為中國「城市家具」制定行業標準!上海街頭「蜘蛛網...
    本文原標題:《為中國「城市家具」制定行業標準!上海街頭「蜘蛛網」哪去了,原來...》過去,各種「電線木頭」大大影響了上海的風貌。一條條橫亙在道路上空的架空線成了「黑色汙染」,而各種通信杆、信號杆、路名牌杆……更是成為了城市治理的難點。
  • 中國上海發展迅猛,美國哪個城市能與之媲美?這個城市實至名歸
    導語---中國上海發展迅猛,美國哪個城市能與之媲美?這個城市實至名歸現在的中國早已今非昔比,很多的城市都在高速發展中,譬如深圳、北京等大城市擁有老牌超一線城市的資本,現在的蘇州、西安、洛陽等生力軍每一年的GDP 也都有著顯著的提高,今天小安要說的這個城市是上海,它多年屹立在中國超一線城市上,成為世界上著名的城市之一。
  • 經驗之談:那些似是而非的心動,是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很多人在一段感情裡面可能就是用情太深了,所以才會讓自己的情緒跟著感情走,可這對你完全就是沒有益處的。經驗之談:那些似是而非的心動,是生活中的一抹亮色。心動這樣的事情,光想到就足夠美好。01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有感情,可能並不是這個女人有多漂亮,很有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女人可以做到對自己善解人意。
  • 專訪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劉士林:人是城市建設之本
    人文視角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產物,比如說城市的經濟產業、人們的物質生活都非常豐富以後,又產生了對城市更高的發展要求。當代怎樣在中國城市建設中體現人文元素?我們現在實際上有兩套話語或者兩個譜系,一個是要在城市建設中展現西方一些現代性很強的優秀設計元素,在一些城市的高新區,例如浦東新區金融街等地方,展示中國城市現代化的一面。
  • 這座城市離上海很近,至今仍是三線城市,遠遠比不上蘇州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旅遊業也越來越旺盛成為人們心中非常受歡迎的休閒方式之一, 旅遊業的發展,發展了許多城市的經濟,許多城市通過旅遊業提高了自己的價值, 大家都知道上海是經濟非常發達的國際化大都市,由於自身優越的地理環境和一些歷史原因,不僅使自己迅速發展,而且使周邊城市迅速發展,今天的小編談的是離上海非常近的城市
  • 「上海——臺北城市論壇」促進兩市友好交流
    「上海——臺北城市論壇」是由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與臺灣生命力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的,主要探討城市發展規劃、環境保護、城市交通、教育發展等共同關心的問題,上海市副市長周慕堯與臺北市副市長白秀雄在開幕式上致詞。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戰,臺北市副市長白秀雄分別以《上海:經濟轉型與發展展望》《臺北市的發展、挑戰與轉機》作了專題演講。
  • 創新人群,偏好怎樣的城市空間
    上海正在打造成為創新之城。  創新的關鍵是人才。有人說,比起傳統的「格子間」,創新人群可能更喜歡待在咖啡館工作。  吸引創新人才,怎樣的空間場所才能事半功倍?為此,我們跑了幾個上海的新型辦公空間,分析創新人才對空間的獨特需求,尋找產城融合的空間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