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標題:《為中國「城市家具」制定行業標準!上海街頭「蜘蛛網」哪去了,原來...》
過去,各種「電線木頭」大大影響了上海的風貌。一條條橫亙在道路上空的架空線成了「黑色汙染」,而各種通信杆、信號杆、路名牌杆……更是成為了城市治理的難點。現在,經過整治,上海的「電線木頭」不僅越來越少,而且越來越好看了!
這些新變化的背後,
是東華人的創新與智慧。
一起來看看!
「城市家具」如何讓城市煥發新顏
上海電視臺《新聞透視》專題節目
閔行區道路合杆整治前後效果對比圖
(黑色合杆為整治後)
曾經,不管從哪個角度拍武康大樓,都會有超多的電線一起入鏡。
武康大樓架空線入地和合杆整治前
新民晚報記者 張龍 攝
隨著武康路架空線入地和合杆整治工程的竣工,今天的武康大樓已經是煥然一新。這裡的合杆由於是上下單臂型的合杆,視距空間大而長,根據武康大廈的道路環境,在設計上借用了二八黃金定律,是2:8即1:4的關係,合杆以橫杆件上端與下端為分界線。而這種比例應用在合杆的高低、粗細、部件區域布置,都是以數據美學而設置和劃分的。
武康大樓架空線入地和合杆整治後
新民晚報記者陳夢澤 攝
上海是中國最早使用電燈的城市,1882年7月26日,上海電氣公司在外灘到虹口招商局碼頭一帶,立杆架線,在6.4公裡長的供電線路上,安裝了15盞弧光路燈。在清代的明信片上,已經有電線桿在商業街矗立起來。
清末民初時期,租界路燈設有專用電桿,路燈線路與地區用電線路用木桿架設,杆高6米、10米、12米,路燈安裝於高4-5米處。民國時期,當時的電氣公司在主幹道埋設高12米方型、三角型、工字型的鋼筋水泥杆,水泥杆和木桿並存。
酷暑下,候車人無奈地在電線桿後躲避驕陽
(1994年7月1日,攝於公交25路、37路懷德路站)
在外灘,目前的合杆從頂端到中端高度是1:2的比例,合杆中端到下端是1:3;總體看上去是1:2:3順序比例的有機組合。
合杆組合後的比例與外灘歷史建築比例渾然一體。同時,合杆上端跳出橫向曲線細杆至燈頭部分,是採用了ARTDECO的設計風格,與外灘百年歷史的建築風格統一。
浦江飯店整治前後對比
作為有著百年歷史的中國第一家西商飯店浦江飯店,曾有著和武康大樓同樣的問題,以黃浦路大名路路口為例,原先路口有信號燈杆、治安監控杆等各類杆件31根之多,大樓前的架空線猶如「蜘蛛網」,雜亂地分布在樓層上空。浦江飯店地處北外灘核心區域,緊鄰著名的蘇州河、外白渡橋,飯店及其周邊環境都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道路環境提升是必然趨勢。去年5月,浦江飯店周邊黃浦、金山和大名路三條道路的合杆整治全面啟動,歷時半年,合杆整治基本完成——道路杆件由原先的31根變為6根,減杆率達到80%。
這裡的合杆運用了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實現了「多杆合一」和「多箱合一」的集約化建設,並充分考慮了智能化和智慧化的發展需求,為今後諸如5G智能設施拓展預留了接口。
據東華大學環境藝術設計研究院資源部部長劉博介紹,目前上海的綜合杆共有六種類型,分別以A、B、C、D、E、F來命名。其中A類杆主要搭載機動車信號燈、B類杆主要搭載視頻監控、C類杆主要搭載分道指示牌、D類杆主要搭載大中型指路標誌牌、E類杆主要搭載路段小型道路指示牌、F類杆是照明燈杆。
不同杆都會預留接口,其他設備可根據需要進行搭載,未來不同類型的合杆還會合併,目標就是要朝著「做減法、全要素、一體化」方向發展。通過對去年以來的一系列完成工程的測算,目前這些路段的架空線已經完全沒有了,杆件減少比率達到了65%至75%,箱體減少了20%至30%,檢查井減少了15%至25%。
生活中從不缺乏美,其實像合杆導向牌、照明的路燈、公交站,以及供路人休息的座椅,都可以成為城市魅力的一抹亮色,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城市家具」,這是一座城市最基本的名片,也是釋放詩意與藝術的城市精靈。
上海目前在打造「夜上海」經濟以及垃圾分類工程,「城市家具」的建設和管理也將發揮其重要作用。
中國標準化協會城市家具分會會長、東華大學環境藝術設計研究院院長鮑詩度教授透露,目前團隊正在設計淮海路城市家具系統,多次實地調研勘察,從七個方面系統梳理淮海路現狀問題對現存淮海路歷史建築進行梳理,挖掘歷史與文化。打造以人為中心的城市家具系統設計,讓行人更舒適、更宜人、更有溫度與厚度。
像淮海路、茂名南路路口,設置了果皮箱、交通導向牌、綜合交通設施合杆、綜合信息牌、公交候車亭,這些設施安排在什麼位置,彼此之間的距離是多少,都是遵循著一定的標準,目的不僅是要設置合理,更能給市民以及遊客在視覺上帶來美的享受。
一個城市未來能走多遠,取決於城市的創新能力和文化內涵。城市家具的系統化、標準化建設是快速實現城市環境建設和文化品質提升的重要途徑,是一個城市體現創新能力和文化內涵的集中展現。
為中國「城市家具」制定行業標準
中國城市規劃與建設的各個環節存在著嚴重的「碎片化」現象,各部分之間很難真正形成相互聯繫與作用。為了一攬子解決這些問題,鮑詩度團隊一直努力尋求整個「城市家具」行業標準的制定。制定什麼標準?標準化會不會使城市面貌失去了個性?鮑詩度的解釋是:標準化追求的是規範執行的科學性,而非強制性的藝術風格的統一。
標準的制定更非一日之功的筆頭工作。早在十幾年前,鮑詩度團隊就敏銳把握到了眾多設施建設背後的關鍵點——大環境系統,並有針對性地在國內外各城市考察調研,僅拍攝的環境、景觀和公共藝術資料圖片就超過20萬張,搜集整理了海量文獻資料。團隊《「城市家具」系統設計》《環境標識導向系統設計》《鋪裝景觀細部分析》《城市公共藝術景觀》四本城市環境叢書的出版,一舉構建出環境藝術設計大環境系統框架:「環境藝術系統設計就是從系統的整體性出發,把建設項目中的規劃、建築、景觀、環境設施、視覺傳達、室內設計等專業進行統一的科學性的系統整合。」東華人以強烈的責任擔當用心諮政育人,讓「城市家具」系統設計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近年來,上到航天服、下到萌娃校服,內有優化進博標識迎八方來客,外有科技旗袍走上世界舞臺……東華大學主動服務國家戰略與民生發展需要,讓生活更美好,讓中國更美麗。
文字:段然
部分內容轉自「新民晚報」微信號
圖片來自東華大學環境藝術設計研究院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