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德真君廟位於什剎海東岸萬寧橋畔,是北京歷史最久,規格最高的祭祀火神的廟宇。
火德真君廟建於唐貞觀六年(632年)。元至正六年(1346年),曾進行過大規模修繕。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在元代廟址上進行了改建。為了表示皇室對火德真君的崇敬,改覆灰瓦為藍、綠色琉璃瓦。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重修時,將山門和後殿頂部改覆黃琉璃瓦,更使火德真君廟增添了幾分皇家色彩。乾隆帝還曾親自為火神廟御題匾聯:火神廟匾「司南利用」,聯為「菽粟並資仁,功能既濟;槐榆分布會,序美維修」。關帝殿匾為「氣壯山河」:御皇閣匾為「紫霄香案」;鬥母閣匾為「妙統辰樞」。
2008年政府撥款重修火德真君廟。整座廟宇保留了明代的形制和格局廟門朝東,歇山頂上覆黃、綠琉璃瓦、雙龍坊心璇子彩畫門裡豎彩色牌樓一座,上書「壽國山林」(東側)、「丹天聖境」(西側)。坐西朝東、正對大門的是三官殿,供牽天、地、水三官。廟內主要建築布列在南北中軸線上,自南而北為靈官殿(隆恩殿),殿內供奉道教護法神王靈官:熒惑寶殿(火祚殿).供奉火德熒惑星君;鬥姥閣和萬壽景命寶閣(萬歲靈閣)。
1984年,火德真君廟被列人第三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後門橋位於火德真君廟前、北京的中軸線上。後門橋因與前門南北相對,北京老百姓俗稱地安門為後門,所以稱這座橋為後門橋。後門橋跨什剎海人玉河處。始建於元代,當時叫萬寧橋,木結構單孔拱橋,後改為石築.俗稱海子橋。
通惠問是北京城的經濟生活命脈,在元、明、清三代,萬寧橋是北京運糧河上一座非常重要的橋梁。橋的西邊是廣闊的什剎海水域,橋東則是大運河航道,當年從通州大運河駛來的船隊川流不息。如今的後門橋,雖然不如當年那股的繁華與嘈雜,但依舊熱鬧。
首先,小編表示抱歉,由於比較忙,好幾天沒更新內容,還望看我文章的驢友們諒解。今天呢,小編給大家介紹火德真君廟也到這了,希望能給大家能多多關注小編,小編會給你們帶來優質的文章內容的。在此,小編還希望你能看到最後的哪一個豎起來的拇指點個小贊,來激起小編對創作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