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樓其實就是牌坊,牌坊由幾根柱子支撐構成,柱子頂部會有「屋頂」稱之為「樓」。「樓」也有各種鬥栱、屋脊、仙人走獸等等。整座牌樓的正中間最主要位置會高懸牌匾,用以表彰各種名留青史的人物。崇寧真君廟還有另外一個簡稱「關帝廟」,在北宋徽宗時期,關公被捧奉成「崇寧真君」。從構造形式上說,崇寧真君廟牌樓為三開間三樓的結構,注意此處不是指三層樓,而是說在柱子頂部頂著三座「樓」。
牌坊或牌樓從形式上主要有「沖天式(光禿禿的柱子)」和「樓宇式(各種小屋頂)」兩種。從功能上主要有「指示性」和「功德性」兩類。指示性牌坊往往擱在建築群最外側,告訴來者到了哪裡,功德性牌坊常常表彰文臣武將、貞節義士等等。崇寧真君廟牌樓更像是指示性和功德性的結合。
崇寧真君廟牌樓面向南北,這也是古建築的普遍定位。三座樓頂,中間為四面廡殿,兩端為四角攢尖。樓脊為綠色琉璃瓦鋪設,脊簷之下、牌坊正上方居中處有兩米左右木製橫聯,南面琉璃雕字「浩然正氣」,下面是浮雕圖:劉備居中略高,關張二人兩側次之,周倉、關平居下,南面門額上題有「義勇武安王」。北側橫聯失缺(山西夫子),浮雕圖同南面,北面門額題寫「崇寧真君廟」。木牌樓護柱腳下和石圍欄的石柱腳下的石獅雕刻形象逼真,生動傳神。整座木牌樓設計巧妙,布局合理,雕作精細,形式別致。
崇寧真君廟牌樓建於明嘉靖二十年,牌樓下部用四根石柱支撐,中間南北向為木柱斜撐,兩側為石柱斜撐。石柱南北陰刻楹聯,如果按照書法先右後左的書寫順序,南面外柱藍字透白「匹馬過關雄風逞北魏,單刀赴會英氣震東吳」(此聯「關、單」採用行草書寫法),內柱為「義勇振綱常、、存蜀漢,威風吞吳魏目無孫曹」(此聯「常」字後跟兩點為書法常見,表示前後兩字相同,後字可用兩點代替)。北面外柱藍字為「黜僭崇王得春秋奧旨,秉忠尚義並日月長明」,內柱為「浩氣塞乾坤孫曹魄奪,精忠昭今古手足情深」。
宋徽宗趙佶在位二十多年共使用六個年號,「崇明真君」為第二個年號「崇寧」所加封,「義勇武安王」是第六個年號「宣和」時加封。明朝嘉靖朝1541年所建的這處牌樓採用的自然是北宋時期的封號,到今年已經近480餘年了。像中國的象徵性建築--紫禁城今年是600周年生日,這麼比較,牌樓也算比較古老了。
崇寧真君廟牌樓位于振頭小學東80米,北鄰振頭關帝廟暨石家莊市道教協會,也可以理解成是這兩者的門前牌坊。南距槐安路主幹道100米,牌樓連同關帝廟的北、東兩側已被30來層的高樓包圍,牌樓高度也不及南側的槐安路高架橋,西側與其等高的振頭一街民房尚未改造,可以說在古時高大上的牌坊已被現代的鋼筋水泥洪流所湮沒。因為他太不顯眼了,低調到連多數本地人都無知他的存在。
崇寧真君廟牌樓可以說是石家莊市三環內唯一一處古建築,他的建成年代遠早過所謂的「大石橋、正太飯店」這些清末民國時的近代建築。但人們普遍認為後兩者才是市區最悠久之建築,這跟這座新興省會城市的宣傳是密切相關的。畢竟「被火車拉來的城市」已經深入人心,已經成為省會宣傳的窗口、交際的名片。這就好比平山被盛讚為「新中國從這裡走來」,卻被世人忽略「文廟大成殿和萬壽寺塔林」的存在,這不得不說是所有「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無奈。如果可以乾坤挪移至正定城區,崇寧真君廟牌樓或許會有另外的機遇,也可能會有衝擊全國重點保護單位的實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兼併農村,郊區變為市區,不知崇寧真君廟牌樓能否喚回舊時的記憶。這座數百萬人口特大城市,不能單靠近代建築去詮釋。崇寧真君廟牌樓見證石家莊地區輝煌的過去,正太飯店、大石橋等不過是「石家莊」這一村莊近代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