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岳陽湘江的支流汨羅江畔有一座鳳凰山(舊名汨羅山、玉笥山,也叫鳳凰臺),鳳凰山的西北邊汨羅江入湘江口有一座磊石山(舊名累石山、五木山,也叫萬壽山)。宋代詞人張孝祥(字安國,號於湖居士)有一首詩叫《磊石》:「鼓發營田市,帆收磊石山。冰紈六十裡,煙髻兩三鬟。天氣水雲合,人家罾網間。晚來風更熟,別浦棹歌還。」描寫的正是這座磊石山。據《磊石山志》載,磊石山上有龍王廟(又名洞庭君廟)。
非常巧合的是,在湘江的另一條支流瀏陽河的上遊大溪河畔竟然也有一座磊石山(舊名癩石山、烏龍山,也叫癩子山),磊石山的西北邊有一座山叫高滸尖。相傳很久以前,八仙之一的張果老挑著一擔土要去填東邊的大海,走到今天的瀏陽古港境內時,誰知扁擔突然斷了,灑落的兩筐土就變成了今天的高滸尖和磊石山。因此瀏陽東鄉有個古老的民謠:「高滸尖、癩子山、張果老、一擔擔。」磊石山上原來有一座烏龍寺,明朝萬曆年間,善士周濟堯跟烏龍寺僧元徹說:老僧莫向空中去。元徹回答說:明年仍佈法雨來。之後到烏龍寺祈雨輒應,非常靈驗,於是有人便在寺旁的石頭上鐫刻「祈雨靈壇」四字。後來烏龍寺因年久失修,以致塌廢,寺廢棄後當地人於清道光年間捐建了烏龍祠。
同治《瀏陽縣誌》祀典志,縣東祠廟,龍王廟,澄潭一,古港磊石山一曰烏龍祠,陳家坊一,明時建。
儘管現在人們習慣稱瀏陽古港磊石山上的烏龍祠為龍王廟,但其廟門上仍舊是「烏龍寺」三字。每年六月十三日的龍王廟會已經成為當地的特色民俗文化,吸引了眾多來自各地的香客和遊客。前些時候,上海市政協常委,著名書畫家張國恩先生(號定遠,字三梅佔,別號五錢、窾道人,吳昌碩先生的第四代傳人)來到瀏陽,爬上古港磊石山,參觀了龍王廟和龍王廟天池,並題贈了龍王廟三幅字,一「烏龍寺」,一「龍王護佑」,以及「風雲興瀚海,雨露沛蒼生」廟門聯。
瀏陽的龍王廟
龍王廟也叫龍神殿,瀏陽東鄉除了古港磊石山的龍王廟(烏龍寺),據《瀏陽縣誌》載,原來在沿溪澄潭、張坊陳家坊、高坪松崗山都建有龍王廟。瀏陽縣城北城外既濟宮荷花池、南市街也都建有龍王廟。南鄉則在蕉嶺、龍王排建有龍王廟。如今的瀏陽河大溪河畔仍有澄潭龍王廟,南鄉的澄潭江鎮毛坪南竹山有龍王宮。
同治《瀏陽縣誌》祀典志,龍王廟,戊寅志稱龍神殿,通志稱廟,今改之。在北城外,既濟宮荷花池亭內,戊寅志嘉慶元年知縣裘豫設位捐廉十五兩存典肆,取息以供香火,後知縣懷豫,遷神主於昇衝觀,二十一年加修葺,顏其廟曰:既濟宮。敕封福湘安農龍王之神,歲以春秋仲月辰日致祭。
據同治《瀏陽縣誌》載,原來在瀏陽西鄉的普跡市也建有龍王廟,瀏陽最西邊的百嘉山(今柏加鎮)竟建有四座龍王廟,分別叫紅龍殿、白龍殿、青龍殿、黃龍殿。
大圍山李家灣龍王廟的神像傳說
在今天的長沙市芙蓉區東湖街道東湖村蕭家灣,瀏陽河的北岸有一座龍王宮(又名老青龍王廟),據傳這龍王宮裡的神像來自瀏陽河上遊的大圍山李家灣龍王廟。故事要回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的六月十五日,瀏陽大圍山李家灣發生山洪,大水衝毀了當地一座建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龍王廟,廟中的神像隨著洪水沿瀏陽河一直衝到下遊的東湖蕭家灣河岸邊,當地村民見到河中漂著的神像,便將其抬請上岸,後為供奉神像,鄉紳易鬱秀、李宏模等倡捐修建了龍王宮。有一天官居兩江總督的陶澍回老家安化省親,路過東湖蕭家灣,慷慨捐田30畝以作廟產,自此龍王宮的香火不斷。
瀏陽石柱峰玉皇殿(龍王廟)
在瀏陽北鄉的石柱峰(原來叫金順山)也建有一座龍王廟(今龍伏鎮境內),而且遇乾旱時祈雨很靈驗。這座龍王廟也叫玉皇殿,在清乾隆之前稱為櫻桃觀。這玉皇殿應該算是瀏陽境內最有名氣的龍王廟了。據傳櫻桃觀是嬰母教的發祥地(道教淨明道祖師許遜,以老子《道德經》中「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德恆不離,復歸於嬰兒」為教義,創建嬰母教)。
據說位於石柱峰櫻桃坡的櫻桃觀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觀內僧、道各佔一半,唐貞觀、北宋宣和、明萬曆年間都有進行增修。明代已有麻石砌成的房屋48間。清乾隆四年 (1739年),因頭一年唐歐氏來上香卻神秘失蹤,導致櫻桃觀被官府拆毀並禁止再建。直到光緒年間才在原址重建,改名叫玉皇殿,化名龍王廟才躲過官府的追究。瀏陽北鄉除石柱峰的玉皇殿(龍王廟)外,在沙市鎮赤馬清映村也有一座龍王廟。
同治《瀏陽縣誌》輿地誌,縣北山,石柱峰,距縣百十裡,近東鄉境,故重山峭削如柱,壁立千仞,晴日可瞰洞庭。山泉分流,一入潦滸市,一入平江。冢有井極清冷,明嘉靖二十七年縣丞李潛名其泉曰百匯,其下為金順山。按:山內舊有櫻桃觀,乾隆四年以唐歐氏迷失,故奉大吏檄毀之永禁修建。
瀏陽的許真君廟(萬壽宮)
嬰母教創始人許遜,字敬之,江西洪州(今南昌)人,原為四川旌陽令,後棄官歸隱南昌新建西山(又名逍遙山),創立淨明道,並在此白日飛升,得道成仙。典故「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有一個版本就是說許遜一人得道成仙,全家四十二口包括家裡的雞、狗也都跟著成仙了。據《十二真君傳》載:「許遜舉孝廉,拜蜀旌陽。令慕道,棄官歸,師大洞君。吳猛傳三清法要,至太康二年八月一日,於洪州西山,舉家四十二口,白日拔宅上升。」宋真宗政和二年1112年許遜被誥封為「神功妙濟真君」,舊祀鐵柱宮,明嘉靖後改為妙濟萬壽宮,原來瀏陽西鄉有個地方有座萬壽宮,清嘉慶八年許遜被封為「靈感普濟之神」,於是那個地方就取名叫「普濟」,後來演變成了今天的「普跡」。瀏陽東鄉的官渡、永和、東門都建有萬壽宮。
同治《瀏陽縣誌》祀典志,許真君廟,祀晉旌陽令許遜,東城外一,南城一,毀於火。嘉慶二十一年江右商民謀就毀址重建,知縣謝希閩諭止。今僅存西偏。案:許遜,字敬之,舉孝廉,拜旌陽令,以晉亂棄官,歸遊豫章,除蛟蜃害。宋封神功妙濟真君,祀鐵柱宮(嘉慶戊寅《瀏陽縣誌》誤作鐵樹宮)。嘉靖後改稱妙濟萬壽宮。嘉慶八年封靈感普濟之神,歲春秋致祭於南昌縣,今江右商民多立廟祀,仍稱萬壽宮雲。
瀏陽大圍山鎮東門萬壽宮
東門市萬壽宮始建於清雍正五年(1727年),正殿供奉許真君許遜(一說是水德星君,但水德星君祀水府廟),配殿設土地祠和五顯祠。萬壽宮內共有三廟,所以也稱東門三廟。道光年間在廟後修建了觀音閣。光緒三年(1877年)又拓建萬壽宮,治靈官祠,將觀音閣移到靈官祠西邊。光緒末年,萬壽宮成為了東門商會的會館,在蘇維埃時期,上東區政府駐萬壽宮。如今萬壽宮主體尚存。
有一種說法,由於許真君許遜是江西本土神仙,曾為民斬蛟除害,被江西人尤其是南昌人視為保護神,因此歷史上人口遷徙的「江西填湖廣」,江西人每遷到一個地方,都會在那裡建廟供奉許真君許遜。瀏陽是個移民的縣城,而移民來源地很大部分是江西,據謝建國老師的《瀏陽移民史研究》,不完全統計,瀏陽來自江西的氏族多達263支,其中最多的(差不多佔三分之一)是南昌地區,正是許遜的故鄉。末齋祖上就是從南昌豐城(豐城縣原屬南昌府)遷來,遷出地原來有一座石崇觀,裡面供奉的就是許遜許真君。據康熙《瀏陽縣誌》載,瀏陽建有許祖行宮。以前在瀏陽縣東城外和南城,東鄉的張家坊、陳家坊、高坪,西鄉的普跡市、棖衝市都建有許真君廟。
(文/末齋,關注方志、族譜的文史愛好者。)
參考資料:嘉慶戊寅《瀏陽縣誌》、同治癸酉《瀏陽縣誌》、謝建國《瀏陽移民史研究》、《瀏陽河九道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