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s:Byte < KB < MB < GB < TB < PB < EB < ZB < YB
資訊時代是最近 200 年才開始興起的,所以從進化的角度來看,人類對資訊時代的適應性很差。雖然大腦的存儲量驚人(並且消耗能量很少),但是也是出了名的不可靠 —— 這是因為我們並不會存儲我們知道的而每一個細節,而是將其識別為各種「模式」,回憶的時候將各種「模塊」拼裝成大概的樣子。比如當你經歷「2001 年那個寒冷的下雪的晚上」,你會把「寒冷」「下雪」「晚上」以及 「2001 年」這些「記憶」分別存儲,等需要調用的時候再一起「拼裝」出來。同樣當你回憶去年很冷的晚上遇見了一個老朋友,那麼這個「寒冷」的感覺就是被復用的 ——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會有一種「此時此地此景我似乎在哪裡見到過」的原因 。
另外,基於上述存儲方式,我們很少能精確地進行量化 —— 我們生活中經常使用 「可能」、「肯定」、「也許」等詞,在我們的直覺中,我們會感覺到類似於我們對這些信念模糊的概率,但是實際上我們經常被客觀數據打臉。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強調客觀,但始終還是做不到的原因,因為我們的記憶是模糊的。所以我們今天的大腦還是會有許多的認知偏差,讓我們做出各種錯誤的決策。
這就是我們的大腦,雖然存儲量很大耗能很少(基本上就是一個 5w 的燈泡),但是不夠精確,充滿了不確定性。
2. 我們是如何獲取知識的
我們通過觀察、抽象(如定義詞等)、建立模型、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等方式,形成了關於世界如何運作的複雜信念,然後將其通過「詞彙」在我們腦子裡建立節點,形成一個彼此相連的網絡。所以有些時候你會發現不同的語言之間確實很難翻譯,因為這些詞彙背後的「語境」需要很多文化背景才能解釋。比如在德語中的「verschlimmbessern」,就是動詞:嘗試改善卻使情況更糟。
但我們的學習過程,是以非線性的方式形成的。比如你在外面餐廳吃飯,可能同時增加了餐廳管理的知識,也增加了烹飪知識,而且很可能是某種面試的烹飪技巧。心理學家將能在 60 - 90s 記憶的一個信息,稱之為一個「塊(chuck)」。根據赫伯特 · 西蒙( 什麼是西蒙學習法[1] )的說法,每一門學問所包含的信息量大約是 5 萬塊,如果 1 分鐘能記憶 1「塊」,那麼 5 萬塊大約需要 1000 個小時,以每星期學習 40 小時計算,要掌握一門學問大約需要用 6 個月 —— 不過如果這個知識塊沒有和現有的知識連接,那麼根據用進廢退的原則,這些神經迴路很快就會萎縮,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遺忘。
每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差不多都能識別 5 萬到 10 萬個不同詞彙,並回想起它們的含義。這些詞彙會形成專屬的知識網絡。「在任何專門知識領域裡,正是由於有了一張十分精緻的網絡,人們才能夠從千萬種不同事物、不同情境當中,判別出其中任一事物或情境,這種網絡是專家的基本工具之一,是其直覺的主要源泉。」但隨著你的觀察越來越深入,獲取的信息越來越多,你也很有可能會顛覆你在過去很久以來形成的決策或邏輯鏈。(比如,在今天這個時代是不需要考慮「下線」這種產品狀態的)
那麼寫下來是否能解決這個問題呢?根據尼克拉斯 · 盧曼的說法,用你自己的話寫出來當然能促進記憶,但問題是,如果你想把這些想法從腦子裡拿出來,基於人類現在的I/O接口,你必須把圖(Graph)變成一個流(Flow)。因為你一次只能說或寫一個字。而我們日常受到的教育都是讓我們按照八股文的形式,整理成完整的文檔,而不是類似「原子化」的筆記。
而要想讓別人(包括你未來的自己)吸收、有效地批判你的過去的思想基礎上,他們必須把那一串話語/想法,在自己的腦海中重建原型 (說到這裡推薦可以去看下《降臨》,就能知道那種不需要時間維度一下就能將所有的信息講述給對方的「外星語言」)
即使是這樣,對於真正重要的想法,也是很難的。因為有些想法或模型在你只聽了一個片段的時候,是沒有意義的,或者當你只聽了一個框架的時候,這些想法或模型看起來很反直覺:比如突然跟你討論「尼克拉斯·盧曼的卡片盒筆記法是非常好的筆記方法」,你顯然會一臉懵逼,除非你已經有了一些入門的基礎信息,否則根本無法參與討論。同樣當你學習一門語言的時候,你不是通過掌握一個單詞就能學會的(雖然你確實需要一次學會一個單詞),而是通過沉浸式的學習,在上下文中看到越來越多的單詞在一起,直到事情開始有了眉目。
但是困難的是,我們無法直接識別對方的背景,只能通過不斷地溝通(類似 什麼是蒙特卡洛算法[2] )來測試對方知識的輪廓,然後有的放矢的溝通。
From《A City is Not a Tree》 by 克裡斯託佛·亞歷山大
3. 目前知識管理的問題
From Notion 官網
人類針對大腦的這些問題,其實不斷地在思考如何能擁有一個「精確的大腦」。古登堡印刷術發明後,實體書和期刊大量湧現,此後部分被文字處理機、網站、博客、論壇、維基百科和軟體應用所取代。除了記錄文字,亞歷山大圖書館這種組織知識的地方也非常有意義。1893 年的世界博覽會金獎得主,就是一種稱之為「立式歸檔」的文件存儲系統,相比橫著堆疊文件的抽屜式存儲,這種文件櫃櫃效率更高佔地空間更少。而這種組織能力的提升,成為了信息革命前的基石 —— 由打字機和存儲櫃組成的高效信息生產及索引工具,帶來了新的科技革命,一直到今天。所以從歷史的演進來看,知識管理一直伴隨著兩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存儲對象」以及「組織方式」
從網際網路的興起到今天,我們大致經歷了幾個「存儲」時代:
• 書籤時代(還記得 Delicious.com[3] 麼):這時候你存儲的對象僅僅是 URL,背後可能是一個 Homepage,也可以是一篇文章,但在瀏覽的時候你並不知道,他們也不存儲 URL 背後的信息。• 文章時代:隨著行動裝置的興起,以及 UGC 的普及,內容創作越來越多,我們希望能把這些「信息/知識」都收藏起來,這時候收藏的對象多是一篇文章/視頻等。但問題也隨之而來 —— 一篇文章中往往會有許多的知識點,而這些知識點在不同的人看來,會放在不同的框架裡面去。但是 Evernote(或者說 instapaper)他們卻無意解決這個問題,只是將文章保存放到文件夾,而那些 ReaditLater 的文章,基本上就是 ReaditNever• Block 時代:Pinterest 是個特殊的異類,但從保存信息的視角來看,則顆粒度更加精細了一層。比如在一篇圖文混排的關於宮崎駿的介紹中,你可以把一些老爺子的照片放在「動畫導演」這個 Board 中,而下面的「風之谷」的插畫,則就可以保存在「吉卜力動畫」及「動畫場景」的 Board 中,相對來說更加自由。目前國外也有一些關於文本的嘗試,如hypothes.is,WorldBrain's Memex等
3.2 信息組織的更新雖然我們在組織知識的時候有很多選擇,但幾乎每一種技術都遵循同樣的基本「文件櫃」格式。一個單位的知識被保存到一定的文件路徑中,將其置於一個由文件夾、章節或類別組成的分類法中。當一個項目與許多事物相關時,可以應用標籤,但每個文件一般只存儲在一個嵌套的層次結構中。要訪問這些信息,用戶必須記住他們將文件存儲在哪裡,用什麼標記,或者使用搜索功能來定位。( Notion 小傳[5] 中也提到這個問題 )
當你收集信息的時候,你會很快發現,每一篇內容可能都和你考慮的很多問題有關。但你不得不按照上面的方法將內容放在一個文件夾裡,而無法同時和許多內容聯結,而許多文件也脫離了上下文 —— 被丟進孤零零的文件夾裡。
更麻煩的是,你讀到的每一篇文章都有許多知識塊(chuck),這些知識塊在你現在的思維結構中的不同層次和位置上都有。這會導致你使用文件夾的時候陷入困境 :如果一篇文章中對你現在研究的三個方面都有所關聯, —— 那麼你是否把它的副本放在所有三個地方?—— 如果你這樣做了,那麼你以後對它做的任何修改(無論你在什麼時候對這個想法進行完善或建立在這個想法的基礎上,或使其失效)都需要 3 倍的工作。
雖然樹形結構可以在給定的層次結構中嵌套的文件之間建立偽關係,但這些關係並不明確,只能描述垂直的 「父子 」分類法,但是如上文所說,我們的大腦不是這麼記憶知識點的。
而 Tag 也並非好的解決方案,它們對於瀏覽來說是很好的,但因為它們是扁平的(而且很難合併在一起),需要你提前猜測你的結構。如果你依賴標籤,你可以把同一個項目分成多個集合,但你就失去了從更高的 "鳥瞰能力 " —— 最後你需要在同級別的 100 個標籤中尋找你想要的 —— 當然也看到有人對這種 tag 系統進行了補充,Bear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利用#父級/子集#這種標籤方式,兼顧了標籤的靈活性也增加了標籤的邏輯層次,在整理和歸納信息的時候更加方便了一些。而 Roam/workflowy 則是走了另一條路,讓每個 tag 都成為了一個實體 Block,這樣就可以相互輕易地轉換和引用。
4. 那我們需要什麼?
今天我們作為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僅僅靠腦子顯然不夠應付這麼複雜的局面。根據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 · 卡尼曼的研究,大腦分為系統 1(直覺腦) 和系統 2(邏輯腦),許多邏輯運算都是基於系統 2 來的,但是系統 2 非常消耗能量,你必須把許多數據從大腦中挪出來(大腦一般能記錄 5±2 的工作記憶),所以我們需要把事情「從腦海中」剝離出來,在我們回憶的時候能更好地檢索,繼而讓我們做出更好地決策,而不是在海量信息來的時候,憑著「感覺做事情」。
一個好的工具應該能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決我們的問題:
• 信息的收集(包含對信息對象的原子化)• 信息的整理和組織(這是從信息轉化為知識的核心步驟)• 知識的索引和發現(這是利用和拓展知識最關鍵的手段)
但除了工具之外,還要養成一個更好地習慣,即不斷地整理「Evergreen note · 常青筆記」,這個概念來自於Andy Matuschak[6]。多數時候我們僅僅把把筆記當作臨時性的草稿紙,並不會去好好整理和歸納,也沒有打磨過自己的實踐方式。這種態度其實讓我們錯失了許多思考的機會,畢竟寫作不是為了表達,而是為了更好地思考
具體的執行其實可以參考 原子筆記法:Zettelkasten[7] (可點擊查看),在這裡就不展開了。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人思考「複利」的時候往往只考慮了金錢的回報,卻忘記了知識也是有複利的。當這樣積累一段時間之後,你的知識節點越來越多,連接越來越豐富,就會產生知識的複利效應 —— 畢竟知識網絡是具有極強的「梅特卡夫」效應的。
參考資料•💡 Roam White Paper | Roam 白皮書[8]• 新型筆記工具Roam Research簡介及快速上手教程 – Jarodise[9]• Roam Research: Why I Love It and How I Use It - Nat Eliason[10]• A brief rant on note-taking apps and the structure of thought. Or "Why Evernote is a terrible second brain."[11]• 原子筆記法:Zettelkasten[12]• 什麼是西蒙學習法[13]• meet.2008.1450450214.pdf[14]• https://twitter.com/rjs/status/1130609983408578561
後記
本篇文章首發在「產品沉思錄」郵件組,後續還會有類似的研究,有興趣的朋友歡迎訂閱(關注公眾號回復「訂閱」)
· 想看 RoamResearch 白皮書原文的回覆「Roam」
· 想看 Roam 創始人的思考原文的的回覆「WhyRoam」
· 想看 何為 EvergreenNotes 回復「Green」
· 想看 何為 西蒙學習法 回復「西蒙」
· 想看 Notion 小傳 回復「Notion」
另外對知識管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閱讀原文」,限時免費查看一些其他資料。
ReferencesLinks[1] 什麼是西蒙學習法: https://www.notion.so/126c29c8b15441ab89c5eeb8fa948396
[2] 什麼是蒙特卡洛算法: https://www.notion.so/43dd388e31234fdeac1c277e9c317e45
[3] Delicious.com: http://delicious.com
[4] 常見信息組織方式: https://www.notion.so/aee21708ef1c441cb86aad9fe6544b19
[5] Notion 小傳: https://www.notion.so/Notion-d48222b76554430ab3b86eb3e3f4bf9a
[6] Andy Matuschak: https://notes.andymatuschak.org/About_these_notes
[7] 原子筆記法:Zettelkasten: https://www.notion.so/Zettelkasten-25627d7ce99344c487f4e42d861f9e0a
[8] 💡 Roam White Paper | Roam 白皮書: https://www.notion.so/Roam-White-Paper-Roam-ad25fca6b11d4aaab39a5686ecb5f12e
[9] 新型筆記工具Roam Research簡介及快速上手教程 – Jarodise: https://www.notion.so/Roam-Research-Jarodise-3b1625568365415aa57b4e019e37bb47
[10] Roam Research: Why I Love It and How I Use It - Nat Eliason: https://www.notion.so/Roam-Research-Why-I-Love-It-and-How-I-Use-It-Nat-Eliason-e48c7a54b4384e5491e72db699f6da76
[11] A brief rant on note-taking apps and the structure of thought. Or "Why Evernote is a terrible second brain.": https://www.notion.so/A-brief-rant-on-note-taking-apps-and-the-structure-of-thought-Or-Why-Evernote-is-a-terrible-second-4391c4c6873d43768c1f39c783332bd0
[12] 原子筆記法:Zettelkasten: https://www.notion.so/Zettelkasten-25627d7ce99344c487f4e42d861f9e0a
[13] 什麼是西蒙學習法: https://www.notion.so/126c29c8b15441ab89c5eeb8fa948396
[14] meet.2008.1450450214.pdf: https://s3-us-west-2.amazonaws.com/secure.notion-static.com/44d7c206-7d12-414f-99c4-414194c6602d/meet.2008.145045021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