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讀書是一件十分恐懼的事情,大學期間記錄的課堂筆記堆積如山、考前瘋狂記憶,結果到了考場卻一片空白,腦海記憶猶新的知識總是用不上;職場期間曾拜讀了上百本書,學習到知識也帶了十足的飽腹感,但時間久了,知識就像沙漏裡的沙子一樣,隨著時間推移漸漸離去,大腦再次空白起來,因此,讀書無用論深深的刻在腦海裡。那麼,讀書真的那麼沒用嗎?
疫情期間宅在家裡,無所事事以閱讀書籍來打發無聊的時間。然而,彭小六的一本關於閱讀力的書籍《洋蔥閱讀法》,打破了骨子裡的「讀書無用論」。以遊戲化場景展開,語言生動形象,字裡行間悄悄的將碎片閱讀、快速閱讀、主題閱讀、如何建立知識體系等閱讀方法,傳遞給每一個讀者。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通過閱讀才能學會如何具備快速學習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維邏輯與應變能力,在閱讀中開拓眼界,提高思想的維度,將學到知識轉化為己用,最後不斷實踐,拓寬自己的人生可能性。如「行動派」創始人琦琦所說:「這本書能夠幫助更多的青年朋友學會行之有效的基礎閱讀方法,讓更多人通過閱讀豐富內心和精神,實現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不得不說,現在的時代真的發展太快了。交通工具的發展,讓我們天涯海角變成咫尺天涯;通訊設備的更迭,溝通不再是問題,哪怕你在世界的另一端;數位化網絡的變化,真正讓我們做到了「秀才不出門,今知天下事」。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很多的煩惱,最明顯的當屬父母一代,60的父親雖然會拼音漢字,但無論如何都學不會手機發簡訊,常年讀書看報的母親,也沒有教過什麼卻無師自通,發簡訊還是編寫郵件都不在話下。每當問她如何做到的,她總是自豪的說:「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是啊,知識不會從天而降,一個人所有的技能都是通過學習得來的,閱讀書籍恰恰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洋蔥閱讀法」的創始人彭小六,早期的他和很多人一樣,都是「朝九晚五」的打卡上班,收入雖然緊張微薄,但也足夠生活所需。但他不甘心一直這樣生活,他選擇堅持閱讀,不斷的踐行閱讀中獲得的知識。正是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讓他通過短短兩年的時間,成為一代青年暢銷書作家,也就有了後來的《洋蔥閱讀法》。
彭小六將堅持下來的精神和閱讀方法分享出來,意圖更多人向他一樣更好的體會到閱讀帶來的樂趣。彭小六在書中將閱讀方法一分為五,每一點都切合實際而又相互關聯:
碎片閱讀:在可利用的時間內,帶有目的性,以自己能夠理解的閱讀程度去閱讀。不需要特定時間特定數量,哪怕只有五分鐘,不浪費努力閱讀即可。
快速閱讀: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快速閱讀的方式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內容,可以分為五個部分:提問、預習、掃讀、切重點、複習。配合九宮格筆記法快速獲取一本書中的重點內容。切忌,不要只顧快速而忽略質量,如果把握不好重點,就需要放慢速度循循漸進,這樣才能保證在書中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卡片筆記法:首先明確哪些內容對自己有所幫助或者感興趣的內容,記錄下來。方便我們日後閱讀書籍或者整理知識體系的時候,明白那些有用,那麼可以快速略過。有助於我們理解相關概念以及概念如何應用。卡片並非單指記錄在卡片上,也可以記錄在筆記本、印象筆記、有道筆記等,卡片閱讀法中「卡片」指代的是一段概念。
主題閱讀:主題閱讀更有利於快速建立一個領域的知識體系,可以分為三種方法:「碎彈」、「爆破彈」、「核彈」。「碎彈」其實就是碎片閱讀化的主題閱讀方式,在一個時間段內,圍繞某個主題收集到碎片化的文章,然後集中閱讀;「爆破彈」是書單化的主題閱讀方式,閱讀前建立相同領域知識的書單,通過快速閱讀和掃讀,建立知識框架,然後基於框架去書中尋找答案;「核彈」是計劃性的主題閱讀方式,為自己接下來所學,建立一套完整的長期計劃,通過大量的時間一點點的推進下去。
深度閱讀:專業性的內容、自己需要的內容、需要了解底層規律的內容、核心的知識、延伸性強的內容、感興趣的內容、讀一遍之後不明白的內容等,需要通過不斷的應用,不斷的嘗試掌握和不斷的分享,這樣才能讓某個知識點在我們的記憶裡理解的越來越透徹,記憶更加牢固。
在這五種閱讀方法中,既相互獨立又彼此關聯,但是目的是一致的,幫助讀者提升閱讀力,陳述如何讀好書讀懂書以及學以致用的道理。
在我看來,提升閱讀力其實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大量閱讀建立體系、不斷反思懂得實踐。
1.閱讀量與體系化
水滴集多成大海,讀書集多成學問。
肉眼可見的變化,不在於一本書,而在於積累。如果一本書讓你翻天覆地變化或者成為某個領域的大牛,那就是在童話或者遊戲裡。
魯迅說:偉大的成績和辛勤勞動是成正比例的,一份勞動就有一份收穫,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蹟就可以創造出來。
其實,閱讀也是這樣。通過閱讀獲取知識就是在於不斷的提升閱讀量,積累其中點滴知識,來充實自己的過程。如華羅庚所說,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當閱讀量達到一定的基礎,知識才會發生「量變」,讓思想變得有血有肉起來,是任何哲學或者科學都帶來不了的改變。
其實,從積累到量變的過程就是通過積累知識建立知識體系的過程。
人的大腦就像是一個圖書館,通過閱讀獲取知識的過程就是向圖書館添加書籍的過程,而知識體系就是圖書館藏書的分類目錄。如果不建立分類目錄,盲目的將知識搬運到圖書館內,雜亂不堪的書籍擺放的到處都是,當你需要某一本書的時候,只能在圖書館中到處亂找,或者給你一種無從下手的感覺。就像我們在考場或者面試中,面對一個問題,明明學過卻不知道從何說起的感覺一樣。為何有的人面對問題,可以對答如流。很簡單就是建立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將學到的知識分類整理建立目錄,當用到時候按照分類目錄尋找答案就好,既快速又準確。
因此,學到知識就要歸於自己的知識體系之中,不僅讓你在生活中快人一步,也會讓你的人生更加有底氣。
2.不斷反思懂得實踐
讀書就如吃飯,善吃飯者長精神,不善吃飯者生疾病。
讀書時為了更好的自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讀書也一樣,需要不斷的閱讀不斷的反思和推翻,才能有進步。
春秋時期,有位十分有名的相馬伯樂,一眼就可以識別出萬馬群中的千裡馬。他將每一種馬配上相應的形態圖,糅合多年相馬知識和經驗,最後撰寫成書,名為《相馬經》。他的兒子看過這本書後,自以為相馬十分簡單,按照書中馬匹的特點去尋找千裡馬。最初按照圖譜中的形態圖尋找一無所獲,於是他的兒子選擇以馬匹的特徵尋找千裡馬。最後他捧著這一個癩蛤蟆給父親獻寶說:「這是我尋到的千裡馬!」父親一看哭笑不得,癩蛤蟆雖然有書中描述的特種,但連馬都算不上。無奈的說:」可惜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
伯樂的兒子信奉父親的相馬才能,書中的內容也確實沒錯,為何最後將一隻癩蛤蟆相成了「千裡馬」?原因在於伯樂的兒子太過信任書中的描述卻與現實脫軌,不懂得反思伯樂在書中記載千裡馬特徵是在馬類的基礎上來的,所以將擁有千裡馬特徵的癩蛤蟆當成「千裡馬」。
盡信書不如無書。尤其是現在知識更新日新月異的年代,獲取知識的過程盲目的信服,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場災難。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妨嘗試對所理解的理論多問幾個為什麼?或者帶著對作者思想的質疑去讀書,即便最後自己的猜想失敗,但你會發現,你的閱讀將更有深度。
閱讀的目的請不要忘記,閱讀是為了我們現實生活。切勿習得知識理論後,不思如何運用。閱讀得來的知識是一件工具,本身沒有價值,創造價值的是自己如何運用這些知識。如果棄之不顧,堆放在自己的腦海裡,它不會像將錢存放在銀行裡創造利益,甚至會對你的判斷創造困惑和誤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恰恰應證了學以致用的道理。
結語
《洋蔥閱讀法》很明確的陳述了一個觀點:洋蔥閱讀法代替不了你的雙手。
所有的讀書方法並不是說學會了,就能懂得或領悟某些領域的知識。有一個朋友,為了減肥辦理了一張健身年卡,但從來沒有去健身房鍛鍊身體,一年過去了,他還胖了幾斤。難道說健身卡沒用?健身卡本身不能減肥,減肥的是你拿著健身卡去健身房鍛鍊身體達到減肥的目的。
因此,閱讀法只是幫助你更好獲取知識的一個工具或途徑,如何獲取知識還要看自己如何運用。
為了美好的明天,如果選擇閱讀提高自己,就請堅信閱讀帶來的價值,養成習慣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