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今天我們來具體說下如何閱讀,讓知識的獲取插上飛翔的翅膀。
有研究表明,人通過眼睛獲得的信息佔人得到的信息總量的2/3以上。自從人類發明了文字,閱讀就是人們獲取信息、增長知識的最有效手段。閱讀讓我們穿越時空,開闢了一個遙望世界的無限空間,它是人類心靈的飛翔機,是最早的「載人宇宙飛船」。它與人生同步,卻可以與時間逆行;它可以視通四海,思接千古,與智者交談,與偉人對話。做一個讀書人,就是做一個幸福的人。
認識字的人都會閱讀,但閱讀無疑是大有方法、技巧可循的。善於閱讀的人能做到事半功倍,舉一反三;不善於閱讀的人一本書讀下來卻可能是腹中空空,毫無心得。
一般而言,我們讀書有以下一些目的:為了掌握某種信息;為了尋找重要的細節;為了解答某個特定的問題;為了評估你正閱讀的書籍;為了應用閱讀的資料;為了娛樂。不同的目的採用的方法大不相同。
先讓我們看看名家是如何閱讀
美國作家傑克·倫敦讀起書來事事留心,時時動筆。凡是到過他家的人都會覺得很奇怪:他家窗簾上、衣架上、櫥柜上、床頭上、鏡子上、牆上……到處貼滿了形形色色的小字條,不明白的人還以為那是什麼特殊的裝飾品呢。
實際上,這些小紙條並不是空白的。上邊寫滿了各種各樣他搜集來的材料:有美妙的詞彙,有生動的比喻,有五花八門的資料。傑克·倫敦從來不願讓時間白白地從他眼皮底下溜過去。睡覺前,他默念著貼在床頭的小紙條;第二天早晨一覺醒來,他一邊穿衣服,一邊讀著牆上的小紙條;刮臉時,看鏡子上的小紙條;在踱步消息時,他一邊回憶小紙條上的內容,一邊到處尋找啟發創作靈感的詞彙和資料。
不僅在家裡時這樣,外出時也是一樣。外出的時候,傑克·倫敦把小紙條裝在衣袋裡,只要一有空就隨時隨地掏出來看一看,想一想,記一記。由於他鍥而不捨地搜集、積累資料,一點一點地把資料裝進了自己的腦子裡,再加以靈活運用,雖然他自幼失學,但卻通過這種勤奮的閱讀獲取了深厚的知識積累,寫出了一部部感人至深的著作。
而中國當代作家秦牧對於閱讀則另有他法,他把讀書形象地比喻成「牛嚼」和「鯨吞」。什麼叫「牛嚼」呢?他說:」老牛白天吃草之後,到深夜再次反芻,嚼爛嚼細。我們需要精讀的東西,也應該這樣反覆多次,嚼得極細再吞下。有的書,剛開始先大體吞下去,然後分段細細研讀體味。這樣再難消化的東西也容易消化了。「這就是「牛嚼」式讀書法。
那什麼有叫「鯨吞」呢?他說,鯨類中得龐然大物——鬚鯨,遊動時儼然像一座漂浮的小島。但它卻是以海裡的小魚小蝦為主食的。這些小玩意兒怎麼能填滿它的巨胃呢?原來,鬚鯨遊起來一直張著大口,小魚小蝦隨著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從齒縫中譁譁漏掉,而大量的小魚小蝦被篩留入鯨的胃袋了。人們在泛讀也因該學習鯨的吃法,一個想要學點知識的人,如果只有精讀,沒有泛讀,如果每天不能「吞食」幾萬字的話,知識是很難豐富起來的。
秦牧本人就是「牛嚼」與「鯨吞」同時並舉,有機結合。他每天都要閱讀大量的書報雜誌,廣博地積累知識,同時又對一些文學經典、理論著作反覆研讀。結果寫出的作品宛如知識的珠寶串成,閃耀著獨特的光彩。
閱讀的方式
依照不同的閱讀目的,以及所讀書籍的種類不同,閱讀具體可以有以下三種方式:
快速瀏覽、詳細閱讀、以及欣賞或娛樂性閱讀。一般來說,我們拿到一本書,可以採用先瀏覽再細讀的方法。先對整個內容大致瀏覽一遍,以便有個整體性的概念。瀏覽要善於利用書中的線索。一般來說,一本書除了正文,還包括書名、目錄、序言、章節標題、參考書目等若干部分。切不可小視這些「部件」,它們恰如走進一座建築的門戶,又是向你展示內部風景的窗口。瀏覽這些內容,它們會讓你弄清楚後面將會讀到什麼,或者提示你如何去閱讀這本書。
在瀏覽了全書的大概後,你便進入了閱讀階段。這時你要集中精力,並向傑克·倫敦那樣,勤動筆墨。你可以記下你覺得對於理解有重大影響的關鍵詞,如果可以話,還可以在上面做些標記。讀完一本書,還可以寫下自己的心得、讀後感。
蘇聯作家高爾基曾經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個愛讀書的人,多半也是善於讀書的人。這就是說,在不斷的閱讀當中,人們也會不斷地總結出適合於自己的方法,建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書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