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四千多米的那曲嘉黎 有著台州援藏幹部「不得不說」的故事

2020-12-19 百家號

2018-11-29 09:59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徐子淵

不久前,一份西藏自治區的197名模範個人名單在台州市引起了關注。台州援藏幹部馬奇華「榜上有名」,是197名模範個人中的一員。

2018年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表彰模範集體146個,模範個人197名,馬奇華是全國第八批援藏幹部中獲得該榮譽為數不多的幹部之一。馬奇華表示,這一榮譽屬於每一位援藏幹部。

馬奇華

堅守

11月24日,周六,18時30分。

遠在那曲嘉黎縣的馬奇華還在開著縣長辦公會議,對「十三五」規劃的項目完成進度等情況作出下一步的安排。

天還亮著,但氣溫已經降到零下十幾度。對於一年只有冬季和大約在冬季兩種氣候、平均海拔高達4500米的那曲地區,馬奇華已經習慣天天穿件衝鋒衣防風防寒。這種習慣的養成,來自於援藏幹部的堅守。

2016年7月份,第八批浙江台州援藏工作團隊進藏,台州市援藏幹部迎來了他們全新的工作。馬奇華也有了個「新身份」—— 嘉黎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分管援藏項目和招商引資工作,以及衛生和安全生產工作。

「我們剛去的時候,最擔心的就是如何融入當地的生活。氣候、語言、食物等等,都不再是我們熟悉的內容,而我們卻要儘快融入其中。因為我們帶著任務而來。」馬奇華笑說,一切的擔心顧慮在到了嘉黎之後就散了。

保持高在藏率和在崗率就是他們的「制勝法寶」,每年3月1號進藏,12月底才回浙江休假,台州的援藏幹部用行動默默的履行著自己的職責。嘉黎縣共有10個鄉鎮、122個村,兩年多時間,馬奇華他們把所有鄉鎮都走了五六遍,基本走訪了所有行政村。雖然最遠的鄉鎮驅車來回至少需要八個多小時,但他們覺得值!「只有紮根當地,了解實際情況,我們才能做好援藏工作,為藏區提供他們最需要的項目內容。」

維穩是西藏的中心工作,2017年十九大安保期間,馬奇華帶隊包鄉蹲點維穩,連續一個月吃住在條件更差的鄉裡村裡,沒回縣城一次一直堅持到任務完成。馬奇華和其他援藏幹部一起,用腳步一點點丈量這片土地,用堅守一點點融入其中。

十月八號拍攝的風景

融入

時間是最好的敲門磚。高在崗率和在藏率,讓台州援藏幹部融入了嘉黎縣這個大家庭 。

「來到嘉黎之後,我是心懷感恩的。因為當地淳樸的百姓接納了我們,縣委縣政府相信我們,他們沒把我們援藏幹部當外人。」馬奇華與其他援藏幹部到了嘉黎之後,承擔起了縣裡的許多實質性工作,對待工作不推諉不講價,真心實意去完成每一項工作。

進藏之後,每個人都黑了不少,臉上有了高原紅,三月份進藏時更是因為氣候原因一瘦就是十幾斤。馬奇華卻說,這才像個藏區人。台州的援藏幹部與當地的幹部同吃同住同勞動,工作的同時也深刻地體會了「老西藏精神」。

幾位援藏幹部快速適應角色的轉變,融入當地,在各自領域開展工作。馬奇華同志作為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協助縣長抓好全面工作,在2018年初,在縣政府主要領導因公受傷請假期間,主持政府工作達三個月;傅順軍在縣發改委主要負責援藏項目和黨建工作,積極對接協調確保項目按期推進、圓滿完成;高佐明作為縣旅發委一把手,負責全面工作,全方位、開創性抓好旅遊宣傳、規劃、創建、項目、產品開發和旅發委自身建設。同時,還有兩名幹部人才,每一年半輪換一次,其中胡昌輝為縣人民醫院規範化建設盡了最大的努力;葛流芳為縣中學教改工作帶來變化;目前在崗的何賢賞給嘉黎縣中學帶來許多新的教學理念;翟瑾潔則為人民醫院創建「二乙」工作日夜加班……短短兩年時間,多位援藏幹部為嘉黎帶來屬於台州的援助力量。

擔當

西藏有句俗語叫遠在阿里,苦在那曲。雖然那曲嘉黎條件艱苦,但台州的援藏幹部工作起來毫不含糊,方顯台州幹部的擔當作為。

在項目工作方面,2016和2017年,台州援藏幹部跟溫州一起共安排援藏項目20個、援藏資金1.68億元,均已全部完工。2018年,安排援藏「十三五」規劃項目12個,計劃總投資8472萬元,目前已完成總投資的70%,未完工程因氣候因素明年四月開凍後再續工。

在扶貧工作方面,爭取到了台州市各級社會各界捐贈對口支援計劃外資金物資1500多萬元。

在民生工作方面,促成溫嶺、天台、仙居人民醫院與嘉黎縣人民醫院結對、臨海外國語學校與縣中學結對,全力幫助全縣教育醫療人才培養。聯繫了台州銀行系統和國資企業與61個村籤訂了村企合作協議,首期到位資金300萬元。目前,援藏醫生共實施外科手術80多臺,開創了縣人民醫院手術的許多個先例,為全縣3.8萬農牧民開展包蟲病篩查工作,篩查率達99.56%,居全地區首位。同時,結合篩查免費為當地農牧民開展了健康體檢,深受當地幹部群眾好評。今年,縣人民醫院通過了自治區「二乙」評審,縣藏院通過了自治區首個縣級藏醫院「二甲」評審。

敢擔當,才能有作為。台州的援藏幹部用他們的擔當作為,改變著嘉黎的面貌。2018年,是那曲撤地設市之年,是嘉黎縣脫貧摘帽之年,也是第八批援藏工作的決戰之年。就像馬奇華說的,「援藏取得的成績不是用來彰顯的,而是用來提醒我們還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去逐步推進。」

兩年多時間,馬奇華不記得有多少個夜晚因為高反,徹夜未眠;也不記得,為了了解當地情況,走了多少路。雖然距離援藏結束只有不到一年時間,但馬奇華表示,他們不會懈怠放鬆,將繼續助推美麗嘉黎的建設的強大動力,展示台州援藏鐵軍的風採,把台州援藏工作在原有的基礎上再推上一個臺階,努力開創援藏新輝煌。

說話間,馬奇華的呼吸還有些喘……

十月八號拍攝雪景

相關焦點

  • 「嘉有溫行」溫青對口援藏公益活動正式啟動,快來看看都有哪些項目!
    在藏期間,代表團一行專程赴那曲浙江公寓。浙江省援藏指揮部黨委書記、指揮長苗偉倫會見了代表團一行,對代表團一行不遠萬裡、不辭辛勞來看望援藏幹部人才表示感謝,並介紹了浙江援藏的有關情況。   9月22日,代表團一行來到拉薩浙江公寓看望慰問溫州市第九批援藏幹部、援藏人才,並與那曲市嘉黎縣召開對口幫扶座談會。座談會由浙江省援藏指揮部副指揮長、嘉黎縣委常務副書記周建清主持。
  • 80後副縣長的日常——來自世界海拔最高縣的援藏故事
    ——援藏幹部梁楠鬱 新生·一臺「雲端」手術  海拔4962米,西藏雙湖。手術室。  室內,一臺剖腹產手術正在緊張地進行著。  梁楠鬱生於1980年,是全國第八批援藏幹部。支援西藏,始於20世紀60年代。改革開放後,援藏力度不斷加大。特別是,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了「全國支援西藏」的方針和「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援藏模式。截至目前,各支援省份累計組織1.8萬多名幹部和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援藏工作,為西藏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 ——第八批援藏氣象幹部工作紀實
    一人援藏 全局援藏——謀劃好援藏工作頂層設計  本批次氣象部門援藏幹部共有7人,分別是天津市濱海新區氣象局的李雲波、氣象幹部培訓學院河北分院的林朝旭、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氣象局的張文軍、江蘇省鹽城市氣象局的張志剛、河南省三門峽市氣象局的黃克磊、湖南省張家界市氣象局的黃治國、廣東省茂名市氣象局的汪悅國
  • 遂寧援藏幹部胡勇明的援藏故事
    因為有「理」 所以精彩  ——遂寧援藏幹部胡勇明的援藏故事  胡勇明,致公黨四川省委監督委員會委員,人稱「胡博士」。去年8月,在船山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工作的他響應號召,主動請纓,帶著對民族地區的深情,加入了遂寧第四批援藏工作組。
  • 教育援藏,年年東風吹又長
    記者 黃合 單玉紫楓 劉哲從比如縣城出發,沿著湍急的怒江和連綿的群山,途經3個小時的車程輾轉,終於到達了海拔4350米的夏曲鎮示範幼兒園。「你們都是來自寧波?快請進!快請進!」脖子上掛著潔白的哈達,手上端著冒著熱氣的酥油茶,我們被熱情的藏族同胞團團圍住,領到了院門口一塊2米來寬的石頭面前。這是這所幼兒園落成時留下的,記錄著寧波教育援藏的印跡。
  • 華商報特派記者已抵達阿里地區 將全景呈現陝西援藏故事
    從西安出發,在歷經被譽為「天路」的最美青藏線和近兩個小時的航空飛行後,7月14日上午,華商報記者順利抵達海拔4000多米的阿里地區。  阿里地區位於西藏西部,青藏高原西南部,東西長約700裡,南北寬約680公裡,東與那曲地區相連,東南與日喀則市接壤,北與新疆喀什、和田地區相鄰,西南與克什米爾地區及印度、尼泊爾等國毗鄰,面積34.5萬平方公裡,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稱作「世界屋脊的屋脊」「高原的高原」。境內山系眾多,素有「萬山之祖、萬水之源」之稱,著名的岡仁波齊峰被許多宗教教派共同奉為「神山」。
  • 那曲市赴浙江省匯報答謝演出 跨越4000公裡說感謝
    浙江日報訊   12月2日晚,那曲市赴浙江省匯報答謝演出在杭州大劇院溫暖上演。本次演出以「山水相連 感恩永遠」為主題,紀念浙江對口援藏25周年,表達那曲對4000公裡外的浙江25年來給予無私援助的感恩之情,為觀眾送來那曲藏族同胞的真誠祝願。記者了解到,為了這場演出,自小能歌善舞的隊員緊鑼密鼓地排練了一個多月。
  • 麗水援藏幹部腦瘤手術一個月後做起了抗疫志願者,已申請再次援藏
    鄭榮華曾是麗水援藏幹部,在西藏那曲從事農畜產品的質量檢測工作。2019年11月的杭州農博會期間,鄭榮華為西藏那曲農產品賣力吆喝。他抽空去了趟醫院,查出額葉腦膜瘤。12月,他做了手術,之後在遂昌老家休養,視力明顯下降,兩條腿時常酸脹難忍。
  • 遼寧援藏牽手北京聯益慈善基金會援助那曲結碩果
    2020年12月5日,「健康夢想,早安計劃」項目捐贈儀式暨項目一周年工作成果總結會在那曲市人民醫院召開。西藏自治區衛健委副主任益西央宗,遼寧省對口支援西藏前方指揮部總指揮、那曲市委副書記邢鵬,那曲市副市長龔一楓,北京聯益慈善基金會會長林風出席活動。
  • 送40多名中小學生到北京上學,完成海拔最高剖宮產……他們在西藏竟然做了這麼多
    來源:中國石油報7月28日,是中國石油援藏幹部梁楠鬱來到西藏雙湖縣的第4年紀念日。去年的今天,因為放不下推進中的滷蟲卵項目、放不下當地淳樸的牧民,他決定留下來再幹3年。雙湖縣距離拉薩700公裡,位於中國最大的無人區——藏北羌塘腹地,平均海拔5000米。在當地人眼裡,雙湖只有兩個季節——「冬季」和「大約在冬季」。
  • 「書香那曲」公益行動:讓學校每間教室都擁有「圖書角」
    新華網杭州4月23日電(宋越)4月23日,「書香那曲」公益行動在杭州啟動。該公益行動重點關注西藏那曲學生圖書匱乏的現狀,借力浙江優質教育資源,推動社會各界共圓那曲學生「閱讀夢」。  浙江與那曲,相隔千裡,但通過援建緊密聯繫在了一起。浙江省第八批援藏幹部紮根那曲三年,對當地的教育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他們發現,那曲的中小學很少配有圖書室,除了教材,幾乎找不到一本適合藏區孩子閱讀的課外讀物,孩子們的閱讀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 雪山下的夢想家:上海援藏幹部的「造夢計劃」令人心潮澎湃
    除了亞東,其他四縣海拔平均都在4000米以上。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華民族百年夢圓的歷史時刻,見證上海援藏幹部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的風採,聆聽他們的甘苦與夢想,意義非常。  亞東縣城海拔不到3000米,可以緩衝初到西藏旅客的高原反應。但對低海拔地區的人來說仍然是艱巨的挑戰,睡不好是很正常的事。上海援藏幹部、亞東縣委副書記湯旻樂觀而有活力。他的夢想是把亞東美味的黑木耳、鮭魚賣到成都、上海等大城市去,把產量、產值搞上去。比我們常吃的黑木耳要迷你很多的亞東野生黑木耳,堪稱高原奇珍,市場價可達2800-3000元/斤。因為完全是野生的,所以產量非常低。
  • 號稱「天空之城」的理塘,是中國海拔最高的縣嗎?其實差遠了!
    不過,在雄偉的青藏高原裡,理塘的這個高度也只能說是一般,大約和整個青藏高原的平均高度相當。所以,比「個兒」的話,理塘在青藏高原上還真「不是個兒」。四川理塘的海拔,在四川排行第二。排在第一的是同屬於甘孜州的石渠縣。
  • 輸血變成造血 2020年度援藏律師服務團工作滿月記2020年度援藏律師服務團工作滿月記
    從2019年開始,司法部、全國律師協會、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組織第一屆援藏律師服務團,從全國選派68名優秀律師深入西藏7個地市42個無律師縣(區)開展公益法律服務。一年間,援藏律師共辦理法律援助案件1540件,提供免費法律諮詢1.5萬餘人次,代寫法律文書4000多份,避免和挽回經濟損失9700多萬元。
  • 那股蓬勃向上的力量,在雪域高原生長——西藏那曲、昌都兩地決勝...
    【都是一家人 共過好日子】  光明日報記者 方曲韻、劉江偉、尕瑪多吉  「那曲最高,昌都最險。」這是在西藏人盡皆知的一句話。  那曲有多高?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由於空氣含氧量低,走在那曲市區街道上,甚至看不到一棵樹。  昌都有多險?
  • 「山水相連 感恩永遠」那曲市赴浙江省匯報答謝演出在杭舉行
    12月2日晚,「山水相連 感恩永遠」那曲市赴浙江省匯報答謝演出在杭州大劇院舉行。那曲地處西藏北部,位於青藏高原腹地,是西藏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杭州對口支援那曲25年來,先後選派9批共44名優秀中青年援藏幹部人才,推進實施了一大批援藏項目,為羌塘高原注入了新的活力,為兩地友誼譜寫了新的篇章。
  • 首期浙江「海亮援藏班」昨日開班
    首期浙江「海亮援藏班」昨日開班發布時間:2020-09-16 09:22:02身著藏族傳統服飾齊唱國歌,校長為他們親手掛上校牌……昨天下午,首期「海亮援藏班」開班儀式在浙江天馬實驗學校舉行,30位來自西藏那曲市色尼區的學生在浙江入學,這也標誌西藏首個區縣級內地援藏班在經過數個月的籌備、招錄工作後正式開班
  • 苦在那曲 感動在那曲
    在西藏,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遠在阿里,苦在那曲。」 那曲,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全年平均溫度只有2.2攝氏度,空氣中含氧量不足內地的一半。高寒缺氧、氣候多變,那曲的「苦」,可見一斑。
  • 3650公裡路,3650米海拔,阻擋不了我們對援藏教師的敬意!
    在那片聖潔的土地上,我看到了在教育道路上「朝聖者」的虔誠,他們不顧高原反應的不適,堅守課堂,「用生命影響生命,以智慧點燃智慧」;在這片純潔的土地上,援藏教師更是克服重重困難,義無反顧地堅守在高原,努力讓西藏的教育再上一個高度,他們用忠誠和擔當書寫一曲動人的教育讚歌。
  • 援藏教師孫軍和西藏第一個中學通用實驗室
    從生物到通用技術,2018年之前,任由這位有著16年教齡的80後怎麼想破腦袋,都不會猜到自己日後還能這樣跨界創新。要捋順這兩者的關係,還得從孫軍第一次援藏說起。兩年前,首批「萬人支教計劃」實施,孫軍毅然報名參加援藏工作。「選擇西藏,一方面是我想增長見識;另一方面,我心中一直有個支教夢,想為偏遠地區盡一點自己的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