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大部分地區的高溫天氣爆表,進入了「燒烤模式」。北京更是在持續的高溫黃色預警中早已強勢入伏,大家普遍反映今年北京天氣太熱,熱得早、熱得猛。
每年夏季都有三伏天,這種熱是大家習慣性地喊熱,還是今年真的很熱呢?直到聽到「非洲友人在天安門廣場中暑」的消息……不得不說,「中國熱」還是挺厲害的!
據微博網友「熱心市民馬sir」爆料,13日一名非洲友人在天安門廣場上中暑了。而這名非洲老兄是來北京避暑的,而且他在非洲一輩子都沒中過暑。
(圖片來自微博截圖)
據北京青年報了解到,當日中午,天安門地表溫度接近60攝氏度。中暑的外國遊客來自非洲一個島國,是一名60歲的老人,發現該外國遊客有中暑現象後,執勤哨兵讓遊客在崗傘內休息,並為中暑遊客撥打了急救電話。999急救人員為其量血壓和體溫時,指數均偏高,但在傘下休息一會兒後,中暑的外國遊客感覺症狀減輕,之後便自行離開了。
(「非洲友人在天安門廣場中暑」的照片)
此消息在網上大量轉發並引起熱議,在調侃之餘,也有人表示疑惑:非洲已經很熱了,為什麼非洲友人還會在中國中暑呢?
有驢友親身體驗,發現非洲其實並不是一個炎熱的大陸。非洲的炎熱地區主要在北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周圍國家。而撒哈拉以南非洲特別是東非和南部非洲的大部分國家氣候宜人,全年最高溫度不超過30攝氏度,主要原因是工業化成程度低,森林植被覆蓋率大,仍然保存完整生態系統。
為此,記者專門採訪了兩位醫生(一位中醫、一位西醫)對此事的看法。
北京近期溼熱成中暑誘因
――
北京今年夏天多雨,熱蒸溼動,使空氣溼度增加明顯,空氣比較悶,這種熱屬於溼熱,跟非洲的乾熱不太一樣。航空總醫院中醫治未病科副主任張慧認為,非洲友人之所以在中國發生中暑的現象,可能是由於不適應中國溼熱天氣的原因。
張慧告訴記者:「中醫認為,暑是夏季的主氣,暑邪致病有明顯的季節性,發生於夏至之後,立秋之前。暑邪傷人,多出現一系列陽熱症狀,如壯熱、面赤、煩渴。暑為陽邪,陽性升發,易耗氣傷津,因此,大量汗出的同時,往往氣隨津洩,而致氣虛,出現氣短乏力,甚至突然暈倒,不省人事。同時暑多挾溼,當暑和溼一起去侵犯人體,除發熱煩渴外,還有四肢乏力、睏倦、胸悶、嘔吐等溼阻的症狀。」
「還有一個可能是由於他自身的因素,中暑也跟個人體質,身體狀況有關,非洲友人在旅遊期間舟車勞頓,身體狀態不佳,也可能是他中暑的原因。」張慧補充到。
張慧還提到,中國南方夏天偏溼熱,北方夏天偏乾熱,北方人到南方去可能也會存在不適應溼熱天氣的狀況。
中暑情況嚴重可引發死亡
航空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張海伶則認為,非洲人在非洲也中暑,在北京中暑可能是因為到了北京後對北京炎熱、悶熱的天氣沒有心裡準備,沒有做好防暑降溫等防範措施。當時天安門地表溫度接近60攝氏度,氣溫確實較高。
另外,張海伶給記者介紹了中暑的一些誘因:「高溫是中暑最主要的原因,在高溫的車間工作,如果再加上通風差,則極易發生中暑;農業及露天作業時,受陽光直接暴曬,再加上大地受陽光的暴曬,空氣中溼度大、悶熱易誘發中暑;除了高溫、烈日曝曬外,精神過度緊張、人員過於密集、工作強度過大、時間過長、睡眠不足、過度疲勞等也為常見的誘因。」
同時,張海伶告訴記者,中暑嚴重的情況下會引起死亡。「其中熱射病是一種致命性急症,以高溫和意識障礙為特徵。起病前往往有頭痛、眩暈和乏力等症狀。早期會對腦、肝、腎和心臟等器官造成影響。主要是在高溫環境下內源性產熱過多、體溫調節功能障礙引起散熱減少。可發生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肝衰竭、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較高,是內科急危重症。」
身為急診科醫生,張海伶也會在急診中遇到中暑比較嚴重的病人,她提醒大家,每年因中暑而死亡的不在少數,小孩、老人和特殊病群體尤其要注意預防中暑,戶外運動者也應該減少夏天的戶外運動,因為人體大量出汗又不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更容易中暑。
三伏天如何預防中暑?
三伏天如何預防防中暑,張慧給出了以下三點建議:
1、注意飲食。
越是到暑天,越要喝溫熱的東西。人體在夏天是一年四季中陽氣最旺的,這個時候需要養陽,而不是耗損陽氣。喝冷飲、啤酒,吃涼性水果等,還有老待在空調房裡面,都會耗損陽氣,早上起來喝一杯溫熱的白開水則是夏天最佳的養生方法。
2、注意休息。
休息本身就是一種治療和預防。對於上班一族來說,除了減少室外活動還要注意及時補充水分,並且不要熬夜,早睡早起。對於特殊病群、老人、孩子來說,也要儘量少出門,減少室外運動。大家都要注意少出汗,中醫上講「氣隨汗脫」,大量出汗以後很容易氣虛、氣短、睏乏。
3、適當喝茶飲。
涼茶不是越喝多越好。預防暑溼可以用荷葉、陳皮、藿香正氣水等。有熱症/上火(滿嘴起皰、發燒、嗓子疼等)的時候,可以泡一些金銀花、連翹、菊花等涼茶來去火。而沒有熱症的時候,就不建議常喝涼茶。
來源:環球網
想了解更多健康知識,請關注我們的微信號「環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