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潛移默化的語言規則

2020-12-14 騰訊網

[摘要]母語者們驚訝於自己對英語的精通程度,甚至可以在不知道時態名稱的情況下,不假思索地使用不同時態。

最近馬克·弗賽斯(Mark Forsyth)成了網絡紅人,他書中的一篇文章在網上廣泛轉載,文中解釋了很多母語使用者並未察覺的語言規則。

這個周末,我忽然成了網絡紅人。準確來說,是我《修辭要素》(The Elements of Eloquence)這本書中的一小段廣泛流傳了開來。這一小段內容是這樣的:

「英語中的形容詞必然是這種排列順序:觀點—大小—年齡—形狀—來源—材料—目的—名詞,所以可以說『you can have a lovely little old rectangular green French silver whittling knife』。假如沒能按照這個順序排列,即便是最細微的差別,聽起來也會很怪異。奇怪的是,幾乎所有英語母語者都遵循這個順序,卻沒人能總結出來。」

BBC文化專欄的編輯馬修·安德森(Matthew Anderson)在推特上傳了馬克·弗賽斯《修辭要素》中的一小段文字,很快便被廣泛轉載(圖源:馬修·安德森)

英語母語者對此很感興趣,原因有二層。首先,人們驚訝地發現竟然有自己不知道卻一直遵循的語言規則。這可真是稀奇有趣,我們遠比自己想像中聰明。人們震驚之餘也意識到,平時說「little green men on Mars」而不說「green little men」是有原因的。此外,了解這些規則之後,人們還可以在生活中尋找例外,偶爾擺脫繁瑣的日常工作。

事實上,的確存在一些例外。「Little Red Riding Hood」的順序完全沒問題,但「Big Bad Wolf」似乎就不符合語言學規則了。為什麼「Bad Big Wolf」聽起來這麼奇怪呢?難道是這個規則不適用了麼?

Ding dong King Kong

其實原因在於「Big Bad Wolf」的說法遵循了另一項英語母語者們沒能察覺的語言規則,這就跟你從未聽說過「hop-hip music」是一個道理。

人們對元音交替重複並不陌生,一生都在使用這一規則,只是從未聽說過這一概念。但假如有人說出了「zag-zig」或「cross-criss」這種表達,那麼你馬上就會知道他們肯定違反了某種語言規則,只是不知道具體是哪一種罷了。

馬的四隻蹄子發出的聲音是一樣的,但我們永遠都是說「clip-clop」而不是「clop-clip」。手錶(或祖父掛在大廳裡的鐘表)每秒鐘的走動的聲音都是一樣的,但我們會說「tick-tock」而不是「tock-tick」。人們永遠不會去一家名叫「Kat Kit」的酒吧,哈奎斯修道院的鐘聲從來都是「ding dang dong」。

語言學中的重複有時會改變輔音(比如lovey-dovey、fuddy-duddy、nitty-gritty),有時會改變元音(比如bish-bash-bosh、ding-dang-dong)。若有三個詞,則順序為I、A、O。若是兩個詞,則第一個必須為I,第二個是A或O,比如Mish-mash(混雜物)、chit-chat(閒談)、dilly-dally(浪費時間)、shilly-shally(猶豫不決)、tip top(絕佳)、hip-hop(嘻哈音樂)、flip-flop(啪嗒啪嗒的聲音)、tic tac(蹬壁跳遠)、sing song(唱歌)、ding dong(叮咚)、King Kong(金剛)、ping pong(桌球)。

「那『Big Bad Wolf』的說法怎麼不對啦?」很多反對者在推特上說。很顯然,他們並不了解元音交替重複的規則(圖源:Alamy圖片庫)

語言學家一直對這其中的原因辯論不休,有人認為可能與舌頭運動或一種古老的高加索語言有關。這其實不重要,規則就是如此,就像是形容詞的排列順序一樣,你甚至不知道自己其實一直在遵循這一規則。元音交替重複這一規則非常重要,能說明「Bad Big Wolf」這種說法為何不對。

時態

母語者們驚訝於自己對英語的精通程度,甚至可以在不知道時態名稱的情況下,不假思索地使用不同時態。統計方法不同,結果可能會有所差異,但人們大約能準確無誤地使用20種時態。如果採用這種說法:發生在過去動作之前的延續性動作用過去完成進行時,聽起來會很費力,但母語者們卻可以在瞬間毫不費力地說出「I realised I』d been being watched」這種句子。設想一下,這對英語學習者來說難度有多大。教師得向學生解釋,英語通常不用一般現在時表示當前正在發生的事情。「I brush my teeth」並不是指你現在正在刷牙,而是說你時常刷牙。要表示動作正在進行,人們才會用現在進行時「I’m brushing my teeth」(當然,除非你能滿口泡沫地講話)。

明白這一點之後,還需要知道一些例外的情況,像動詞「to think」能用作輔助詞,比如「I think you’re right」。這順帶說明了為什麼很多非母語學習者會說「I am thinking that you are right」。這在母語使用者聽來非常滑稽,但我們也是在年復一年的浸入式學習之後才了解這些微妙的差異的。英語複雜怪異,還有一種時態稱為將來現在時,學習難度可想而知。但對我們來說,這不過就是「The train leaves tomorrow」等類似表達。

還有一些規則我們的確需要了解。令人沮喪的是,很多英語母語者竟然不知道重音規則,因為重音是詩歌成立的重要因素。其實重音規則並不難,我們可能在其他語言中聽說過這種規則。大家都知道義大利語有韻律,遵循「MAM-a MI-a BUON-a SER-a」的規則,而英語同樣如此,並且這也是詩歌規則。我可以用我最喜歡的五行打油詩(至少是我喜歡的打油詩中語言最乾淨的一首)來加以說明,請大聲朗讀出來:

There was a young man from Dundee

Got stung on the leg by a wasp

When asked does it hurt

He said 『Yes it does.

『I’m so glad it wasn’t a hornet.』

這首詩並不押韻,但它依然算得上是五行打油詩,因為押韻完全沒有韻律來得重要。這首詩的韻律是:

de-DUM-de, de-DUM-de, de-DUM

de-DUM-de, de-DUM-de, de-DUM

de-DUM-de, de-DUM

de-DUM-de, de-DUM

de-DUM-de, de-DUM-de, de-DUM-de

這個韻律之所以說得通,是因為我們知道應該把「Dundee」發為「dun-DEE」,而不是類似於「Grundy」或「the Isle of Lundy」。這種細微差異也體現在「we record a record」、「we present a present 」或「we tell a rebel to rebel」等句子中。學習這種差異非常困難,這也就是為什麼法語腔很濃的人區分不開「happiness」和「a penis」。

想說對英語真的非常困難,母語者通常並不了解其中的奇特之處。我們能理解「I can’t put up with the guy」(我受不了這個傢伙了),「I’m putting up at my house」(我在修建房子),「his put-downs really put me out」(他的降職令我不安),「I’m feeling put-upon」(我感覺被騙了)或者「I’m doing up my house and it’s doing me in.」(我在整理房間,累了個半死)這些說法。如果只看字面意思,最後一句就會被誤解為「I’m performing my house skywards and it’s performing me towards the interior」(我在向上做房子,房子正在把我往裡弄)。這些短語動詞對英語學習者來說就是噩夢般的存在。在我們看來,「Ian Fleming got off with(與異性親熱) women because he couldn’t get on with(與……相處) them」不過是個很簡單的笑話,但英語學習者卻得思考get through、get by、get down、get with、get up等一系列短語動詞,直到把自己繞進去。

英語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些我們並未察覺到的規則組成的。事實上,母語者們明確知曉的語法規則很少,但還是有一些的,大家至少都知道形容詞有比較級和最高級,像Big、bigger、biggest;Hot、hotter、hottest;Easy、easier、easiest。這就很令人欣慰了,而這就屬於我們明確知道自己掌握的語言規則。

但是你能說出有三個音節的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嗎?

我越來越好奇(curiouser and curiouser)了!(文/原文選自:BBC 李碧霞 譯)

相關焦點

  • 父母語言潛移默化的作用
    父母要時刻謹記潛移默化的作用,其實父母在不經意間便將自己的想法傳遞給了孩子,包括怎麼分辨事物的好壞,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也就是說,在家長的領導下,在日常生活中
  • 父母語言潛移默化的作用
    父母要時刻謹記潛移默化的作用,其實父母在不經意間便將自己的想法傳遞給了孩子,包括怎麼分辨事物的好壞,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
  • 英語語法記不住,英語老師如何設計不講規則的語法教學?
    語法規則是對英語語言規律的歸納和總結,能夠方便英語學習者提高學習效率,所以語法規則是工具,而不是語言學習的目標。我在培訓英語老師的過程中反覆強調這個觀點,就像自然拼讀一樣,只有當學生具備一定的積累時,這些歸納出來的規律、規則才有意義,否則無異於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事倍功半,得不償失。然而這個道理說起來容易,真正落實到課堂上,不少老師還是習慣於公式化的語法講解。
  • 圖說英語,融合場景和語境,潛移默化中習得英文
    圖說英語,通過圖片形式,融合場景和語境,潛移默化中學習和練習語言。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需要分以下三個步驟進行:第一步,結合「模塊+口型+手勢」三位一體,輕鬆掌握音標背誦默寫。並結合拼讀規則,強化拼讀拼寫之間的「音形」關係,逐步做到「見詞能讀,聽音能寫」。總之,不斷增強語言學習的拼讀能力,這是英語學習基礎中的基礎,是第一位的,首要的!第二步,學習內容圖說化,各個階段學習內容,結合圖片,大量吸取圖片內的有效信息,逐步擴大英語實用信息的積累。從而,為基本的聽力,口語和寫作,打下堅實基礎。
  • 授權8種語言出版的動物科普繪本,潛移默化中提升孩子的科學素養
    建議從孩子的興趣點入手,選擇科普型繪本,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和同理心,再延伸出更廣泛的知識,潛移默化中提升孩子的科學素養,在這裡我推薦繪本《動物睡覺有講究》。下面我結合繪本的內容,談一下自己感觸最深的3點:對比發現(捕捉不可思議的動物睡覺特徵)、潛移默化
  • iOS8多語言備選規則
    ,是法文俄文日文等,伊書只支持中文跟英文,在不支持系統所用語言的時候,理應會自動選用英文,不知為什麼會選成了中文,經過艱難困苦的重重排查,終於找到原因,知道了iOS多語言備選的規則。主要有兩個影響因素,一是CFBundleDevelopmentRegion(Info.plist的一個欄位),二是iOS8新增的系統首選語言列表:在iOS7及之前版本,系統只能設置一種語言,如果APP不支持系統設置的語言,選用備選語言的規則是:1.如果APP支持英文,直接選擇英文2.如果APP不支持英文,隨機挑選一個,不清楚這裡挑選的規則
  • 學英語要大量閱讀 潛移默化增強「語感」
    學習任何語言都需要大量閱讀。當然英語也不例外。英語學得好的人,一般說來,都讀過相當數量的書;反之,也只有讀得比較多的人,才能真正學好英語。這個道理雖然簡單,但不少學習英語的人卻未必明白。時下,很多人都熱衷於做題目,以為這是學習英語的正確途徑。結果做的練習冊一本又一本,試題集一套又一套,做得頭昏眼花,興趣全無,英語水平卻並沒有實質性提高。
  • 那些影響孩子成長的語言問題,想要改變還是得靠語言訓練
    所以,小編建議各位家長在孩子對語言產生興趣的初期,就可以利用語言的趣味性和完整性讓孩子對語言字音、字詞的理解更加深刻,為以後的語言發展做好準備。儘管需要做的準備有很多,但是兒童的語言要想成行也並不容易,不然也不會出現那麼多受到語言問題影響的孩子了。
  • 那些創造出新語言的女性們
    在過去,每當令人黯然的時代氛圍渴求著對「生的意義」新的闡釋時, 那些鑄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詞彙,且使得語言飽含著悲情和力量的,往往是女性作家。根據《牛津英語詞典》的解釋,「黯然神傷的」這個詞首次出現在印刷品中是在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的小說《米德爾馬契》(Middlemarch)中。
  • 僅靠語言和律動,是否可以引動規則?
    先談談什麼是咒語,咒語是中土「法術」的一種,也不單單是中土,人類皆是從遠古進化而來,智力初生啟蒙時,不明天地規則,但凡雨霧雷電,皆以為是神鬼所為。所以,巫術大行其道,不僅僅是東方有巫術,西方同樣有,咒語來源於巫術,所以咒語非是中土獨有。
  • 從浪姐首秀路演《心花開》的語言學習過程,看語言規則的無法明示
    比如英語語法,對於從小就說英語的本國人來說,他們原本是不知道有「語法」這種東西的,這種語言規則是為了和他者進行「社會性」交流而被發明的東西。起初講英語的國家的人,他們自己是驚訝於自己日常所說的話是有語法的,這種情形適用於任何語言。講某種語言的群體,在被教會語言規則之前,從來就不會覺得自己講的話有什麼所謂的語法,他們覺得「我只如是講」而已,並不是按語法在講語言。
  • 教育,是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教育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作為教育者,不僅要給予孩子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更要有耐心和力量去等待孩子們綻放自我。當我們了解過教育戲劇之後,我們發現,教育戲劇可以發展孩子的六大能力,即:建構強大的心理和情緒調適能力,培養語言表達的精準和張力,舒展身體與培養肢體表達,滲透對音樂等藝術的感受和鑑賞力,社交、團隊寫作、領導力的形成,將與生俱來的靈性轉化為創造力。這六大能力真切地影響著孩子們的成長和人生。
  • 教育,是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教育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作為教育者,不僅要給予孩子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更要有耐心和力量去等待孩子們綻放自我。當我們了解過教育戲劇之後,我們發現,教育戲劇可以發展孩子的六大能力,即:建構強大的心理和情緒調適能力,培養語言表達的精準和張力,舒展身體與培養肢體表達,滲透對音樂等藝術的感受和鑑賞力,社交、團隊寫作、領導力的形成,將與生俱來的靈性轉化為創造力。
  • C語言中變量的命名規則是什麼?
    在C語言中,變量的命名是有明確規則的:1、只能由字母、數字、下劃線組成;2、第一個字符必須是英文字母;3、有效長度為255個字符;關鍵詞:由ANSI標準定義的C語言關鍵字共32個:auto、 double、 int、 struct、 break 、else、 long、 switch、case、 enum、 register 、typedef、 char 、extern 、return、 union 、const、 float 、short、 unsigned
  • 關聯規則R語言實戰(Apriori算法)
    對頻繁項集進行計算,求出滿足置信度條件的強關聯規則。  3)設定最小提升度的閾值。對第2)步進行計算,求出滿足提升度條件的強關聯規則,作為最後的關聯規則的模型結果。  相比於最原始的一一計算,使用Apripor算法計算頻繁項集可以大大地減少運算量,提升計算效率。  到底,理論的梳理就完全結束,下一步我將會對關聯規則進行實戰演練。
  • C語言全局變量那些事兒
    今天我們就來黑一把C語言,好好展示一下這門經典語言令人抓狂的一面。當符號被多重定義時,GNU連結器(ld)使用以下規則決議:如果有多個弱符號,那麼先決議到size最大的那個,如果同樣大小,則按照連結順序選擇第一個。像上面這個例子中,全局變量a和b存在重複定義。如果我們將main.c中的b初始化賦值,那麼就存在兩個強符號而違反了規則一,編譯器報錯。
  • C語言小白學習――數據類型的轉換及轉換規則
    如果右邊量的數據類型長度左邊長時,將丟失一部分數據2.C語言轉換規則:(1)整數和浮點型:浮點型轉換成整型時,小數部分被省略,如果其值不能被整型表示,則其行為未定義。注意:將負的浮點型轉換成unsigned int 結果是沒有定義的。當把整型轉換成浮點型時,如果該值是在可表示範圍內,則結果可能是下一個較高或者較低的可表示值。
  • 潛移默化訓練TA
    但是,他的想法往往比他現階段的詞彙量要多得多,當他處於興奮狀態的時候,語言的儲備就往往跟不上思維的速度。這時,他就難以流利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於是就出現了突然"口吃"的現象。孩子的這種語言能力和思維速度脫節的現象只是暫時的,我們大可不必擔心他會一直口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的表達能力會不斷提高,當他的詞彙量足以表達他的所想之後,"口吃"現象會自然消失。
  • 潛移默化提高英語高考成績的方法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正文潛移默化提高英語高考成績的方法 2011-05-19 11:18 來源:新東方論壇 作者:
  • 在課程的教與學中潛移默化育人
    在研讀中引導學生去寫,寫的過程中培養學生鑑別、思考、思辨能力,在語言上強調母語與外語的修養,在文學文化上注重中國與外國的比較研究,在思想思辨上突出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與方法。通過研讀、討論、寫作和反思,將思政的內容植入課程,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並使學生認識到,沒有堅定的文化自信,就沒有發聲的底氣,就會喪失國際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