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語言潛移默化的作用

2021-02-19 幼兒教育小知識

父母要時刻謹記潛移默化的作用,其實父母在不經意間便將自己的想法傳遞給了孩子,包括怎麼分辨事物的好壞,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也就是說,在家長的領導下,在日常生活中,要讓孩子慢慢知道和了解什麼是重要的事,什麼是完全沒必要的事,因為這些是為人處世必須要學習的。

有些父母習慣以權威身份來向孩子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例如家長一邊要求孩子要講禮貌、懂道理,一邊卻又總是發號施令、對孩子不尊重、對別人沒禮貌。其實,要想讓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成長,家長就應該先做好榜樣,不要停留在單純的說教上,想讓孩子對別人尊重,家長就應該首先尊重孩子、尊重他人,想讓孩子懂禮貌,家長要十分注重言辭,和孩子說話,要溫柔而不要表現得很惡劣。當孩子還小時,對家長的各種鼓勵、愛護都會接受並學會。

家長都想自己的孩子變得強大不被欺負,但是,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欺負別的孩子,你可能會覺得他做得不對,在行為表現上卻是對孩子微笑,然後還溫柔第說:「你怎麼可以打人呢?」這樣便表達了一個難以控制的信息:「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因此,家長的表現是孩子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孩子的行為也代表著家長的個人價值觀。

不讓孩子吃一點點虧的教育往往最失敗。因為這樣的孩子在父母的過度保護下,往往沒機會跟別人交往,孩子不懂得如何與人交流,更別說跟別人友好相處了,這樣的孩子往往會受到大家的排擠,對孩子的未來發展不利。孩子都是通過跟其他小孩子一塊玩然後慢慢掌握為人處世的道理的,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說,「吃虧是福」是沒錯的。

相關焦點

  • 父母語言潛移默化的作用
    父母要時刻謹記潛移默化的作用,其實父母在不經意間便將自己的想法傳遞給了孩子,包括怎麼分辨事物的好壞,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也就是說,在家長的領導下,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父母習慣以權威身份來向孩子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 男父母的感情對孩子的影響,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孩子的興趣愛好是靠從小的培養,父母親的引導教育,在言傳身教方面,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屬話說得好龍生龍,鳳生鳳,孩子一生下來或像父親或像母親,血緣關係天生註定下來。小孩的生活用品要早早準備,自有了小孩後,與小孩產生了深厚的情感,從小呵護小孩讓他(她)健健康康快樂地成長,引導他(她)向健康的道路發展,父母親要做一個長遠的規劃打算。引導教育孩子的問題,是家長都要認真研究和探導的首要問題.家住在博白縣城的馮女士十分頭疼,她買了1~3歲啟蒙教育小孩的書,認真學習,每一天摸訪書本的內容,教育孩子。
  • 潤物細無聲——漫談教育的潛移默化作用
    家庭教育的施教者一般來說,主要是父母,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們一舉一動對孩子都有一定的影響,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有一種無形的影響。家庭教育是零散的,也是隨時隨地發生著,存在著的。與家庭教育相比,學校教育則是系統的,有組織的教學活動。
  • 薦書《父母的語言》
    《父母的語言》,作者為美國達娜.薩斯金德。作者從醫學上,消毒和麻醉兩種工作流程的採用過程來進行開題。指明,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可看見的變化和提升(麻醉對於病人的好處)總是比潛移默化或者說預防性質的措施,更加容易被接受。
  • 父母如何在潛移默化中為孩子打開藝術之門
    只要抓住各種生活的瞬間,父母日常不經意的引導,都有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的審美。即便沒有藝術細胞的父母,一樣可以引導孩子成為藝術愛好者。並非只有父母擅長的,才有機會遺傳給孩子。只要創造接觸藝術的機會,選擇好的藝術啟蒙方法,願意陪孩子一起享受藝術的魅力,孩子自然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藝術天地,開啟更廣闊的人生。
  • 孩子說話晚,父母不能不管,別讓語言發育遲緩耽誤語言黃金期
    可我們不知道的是,如果孩子沒有實質意義上的生理問題,那麼家庭環境變成為了唯一能影響寶貝語言發育質量的因素。父母在失落之餘還是先反思一下某些行為是否正確,某種對待孩子語言學習的態度是否端正。說到這裡,肯定有一些人嗤之以鼻,但良藥苦口利於病,正確的話不一定好聽,我們接著往下說你就能明白了。
  • 孩子說話晚,父母不能不管,別讓語言發育遲緩耽誤語言黃金期
    可我們不知道的是,如果孩子沒有實質意義上的生理問題,那麼家庭環境變成為了唯一能影響寶貝語言發育質量的因素。父母在失落之餘還是先反思一下某些行為是否正確,某種對待孩子語言學習的態度是否端正。說到這裡,肯定有一些人嗤之以鼻,但良藥苦口利於病,正確的話不一定好聽,我們接著往下說你就能明白了。
  • 曹燦輝:潛移默化才是最好的感恩教育方式
    教育孩子從小知道感恩父母,感恩身邊的人。趙老師表示,剛開始讓孩子跪下來的時候,孩子有點不樂意,他便解釋稱:你們跪下是給父母跪的,老師跪下是給老師父母跪的。孩子們表示接受後,與老師一道進行跪拜。(12月17日封面新聞)時下,像蚌埠市一所鄉村小學趙老師一樣,採取跪拜父母方式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並不鮮見。筆者認為,老師出發點雖是好的,但方式並不妥當。
  • 調動「潛在語言幹預夥伴」,對改善孩子發音不清有促進作用
    在語言介入治療過程中任何與孩子接觸的人都可以承擔介入計劃的一部分職責。大部分人在與孩子共同學習和隨機互動中給孩子提供語言學習的機會和幫助,因為所有的隨機互動都可以潛移默化地提供正面的語言學習經驗。治療師所面臨的挑戰就是如何利用與孩子的互動活動來提升孩子所欠缺的語言能力,設定滲透性的語言學習情境。而孩子的父母、其他照護者、班級教師、兄弟姐妹及同伴們可以依據孩子的特定需要、能力水平、一般狀況等給幹預治療不同程度的幫助和幹預延伸。語言治療師的作用則是在此期間指導這些潛在的語言幹預夥伴發揮其最好的作用。
  • 父母語言的力量決定著一個孩子的成長
    父母語言的力量決定一個孩子的成長。父母的每一句話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我們不是教育的專家,但也總希望給到孩子最好的教育資源,但孰不知,最好的教育是我們父母本身,我們的言談舉止,我們的品頭論足
  • 「上名校就選尚名校」父母潛移默化造就的教育環境
    孩子每天接觸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言行舉止每時每刻都在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舉手投足間,父母其實就在言傳身教。好的、不好的都傳遞給孩子。孩子則照單全收。當某天我們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感覺到孩子低劣的品行的時候。家長著才著急起來,才開始嚴厲懲罰、嚴格教育,但是家長卻不知道,孩子之所以出現今天的行為表現,絕非突然,而是我們給了一個讓孩子走到這步的機會和環境。可見,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不容輕視。
  • 莫言:父母的潛移默化有多重要?
    你生活在這個家庭裡面,你的長輩,你的親人,他們是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對待工作、對待他人,我想會對孩子產生非常直接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我覺得有好的家風,確實是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利的。莫言和他的爸爸媽媽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親都是不斷學習提高的結果。我接觸過這麼多的傑出的父母,沒有一個是輕易取得教子成功的。
  • 共讀《父母的語言》
    每個國家都非常重視自己的資源,比如說森林、油田、煤炭電能水能等等的,這些資源就如同教育資源是一樣的,一個家庭當中最重要的資源卻是看不見,那就是父母的語言,因為父母的語言詞彙會在這個時候刺激孩子的大腦,神經元的連結會變得越來越豐富,而且直接影響孩子的三觀,看待事物的角度,與人相處的方式,以及孩子未來長大的人品。
  • 如果父母本身外語不好,就沒有辦法教孩子的第二語言了嗎?
    如果希望給孩子進行雙語啟蒙,父母就需要了解孩子發展的基本階段:兒童是學習語言的天才,父母的作用就是提供句子、歌曲這類素材。胎兒在25-30周具備聽覺,可以辨認聲音和韻律,就是父母展開胎教的原因;1周歲的時候孩子說出第一個詞,是最熟悉或最常聽到的30-40個語音;2周歲50個詞左右;3周歲有250以上的主動詞彙,能夠說出簡單的短句;5周歲以上掌握簡單的語法,一般2-3歲會出現語言爆發期。父母不是孩子語言知識的來源,而是孩子語言知識的引導者。
  • 授權8種語言出版的動物科普繪本,潛移默化中提升孩子的科學素養
    現在,父母為了引導教育好孩子依然是想盡了辦法,孩子大了,可以擺事實講道理,那麼孩子小的時候,要如何引導孩子呢?建議從孩子的興趣點入手,選擇科普型繪本,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和同理心,再延伸出更廣泛的知識,潛移默化中提升孩子的科學素養,在這裡我推薦繪本《動物睡覺有講究》。
  • 說話「口齒不清」,孩子到了「語言混淆期」,父母該怎麼應對?
    而這種心理狀態的改變,便很容易導致其出現由於自信心不足而在表達時出現"口齒不清"的情況,由此而進入的"語言混淆期"也就變得十分平常了。孩子在成長的階段,發生在其身上的任何一種問題或者是情況,都會對其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可能是馬上就能體現出來的,也可能是在潛移默化中體現的。而孩子進入"語言混淆期"的這個情況,自然也是如此。
  • 父母的語言與兒童大腦迴路
    最近在讀《父母的語言》這本書,水平有限就不拆書了,摘抄一些個人覺得比較精華的部分大家共勉。與曼哈頓熱鬧的街道相似,每一條街道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而所有的這些街道共同構成了紐約市這樣有活力的複雜大都市。雖然遺傳學的作用不容低估,但科學表明小孩子早期的語言環境,即父母語言環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先天潛能的發揮。「父母語言」的定義具有迷惑性,因為「父母語言」的神奇作用遠不止簡單的詞彙導人。根據父母對孩子說的詞彙量和父母對孩子說話的方式,父母語言會影響我們的數學、空間推理和讀寫能力的發揮,以及我們約束自身行為和應對壓力的能力,而且我們的毅力和道德品質也會受到影響。
  • 8歲孩子爆粗口,父母是始作俑者,用文明的語言引導孩子成長
    在孩子的世界裡,父母是他們來到世界的第一個最熟悉的莫陌生人,父母的語言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語言方式和語言習慣,父母呈現出怎樣的姿態,孩子就會跟著去模仿和學習。孩子與父母在一起,他就擁有與父母相似的面貌,以及相同的品德,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言行都會無形中在孩子的心裡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象,最後再反饋給父母和他人。所以說,父母的好的行為素養,好的語言模式,或者是說話風格,是孩子養成好的語言習慣的重要榜樣。
  • 那些潛移默化的語言規則
    最近馬克·弗賽斯(Mark Forsyth)成了網絡紅人,他書中的一篇文章在網上廣泛轉載,文中解釋了很多母語使用者並未察覺的語言規則。這個周末,我忽然成了網絡紅人。首先,人們驚訝地發現竟然有自己不知道卻一直遵循的語言規則。這可真是稀奇有趣,我們遠比自己想像中聰明。人們震驚之餘也意識到,平時說「little green men on Mars」而不說「green little men」是有原因的。此外,了解這些規則之後,人們還可以在生活中尋找例外,偶爾擺脫繁瑣的日常工作。事實上,的確存在一些例外。
  • /父母語言的重要性
    01 父母的語言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資源前兩天,翻看抖音,刷到一個叫「阿門」的小女孩跟爸爸的對話日常,「阿門」深受觀眾的喜愛,每條抖音都有幾萬的點擊量,但最打動我的是爸爸與阿門互動的方式。所謂關鍵期,是指,個體發展過程中環境影響能起最大的作用在適宜的環境影響下,行為習得比較容易,心理發展的速度也比較快。)那在這個時期,我們應該怎樣與孩子交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