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坐一朋友的車,朋友的孩子也在車上,路上車流有點大,而且街上騎電動車的比較多,朋友有點煩燥的邊開邊抱怨著路況,我連勸朋友開慢點不用急。
在一個十字口號的時候,信號燈是黃燈閃爍的,四面方向的車都可以通行,使路口更加擁堵。在朋友打著方向盤往車流人流裡擠的時候,後座的孩子突然對外面搶道司機爆了句粗口,讓我有點驚訝,這才8歲的孩子。
我跟他說:"小朋友不能說粗話的喲。"他有點不服氣地反駁道:"為什麼大人可以,我們就不行?"
父母是孩子語言行為的引導者。
心是花園,思想為種,即可繁花似錦,也能雜草叢生。
孩子思想、語言的田園種雜草叢生,其實正是父母思想語言問題的寫照。孩子的思想就像是一片未經開墾的處女地,沒有塵染,也沒有汙穢,沒有善良,也沒有邪惡。
可是經過父母的耕耘,經過社會的薰染,孩子擁有了善惡,擁有了真正的思想。
在孩子的世界裡,父母是他們來到世界的第一個最熟悉的莫陌生人,父母的語言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語言方式和語言習慣,父母呈現出怎樣的姿態,孩子就會跟著去模仿和學習。
文明禮貌是衡量一個社會、一個民族文化層次和文明程度高低的標準之一。
經常會聽到一些去過日本、新加坡以及我國香港等地旅遊回來的朋友,發出感慨最多的,就是看到的這個些國家或地區的人口素質很高。這其實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長期以來的文明禮儀教育、家庭教育的成果體現。
然而讓人憂慮和擔心的是,現在的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學得滿口髒話,粗話,一些大人口中的罵人粗話,孩子之間爭吵時也張口就來。他們之所以會這樣的粗話罵人,與身邊的父母影響是分不開的。
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你想讓孩子成為有禮貌的人,自己先要成為有禮貌的人。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和教育學教授,羅伯特·荷斯博士認為,"父母的語言環境將直接影響甚至左右孩子的思想能力和語言習慣。"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裡除了講的遺傳基因外,還有成長的環境因素。"近朱者朱,近墨者黑"也是這個道理。
孩子與父母在一起,他就擁有與父母相似的面貌,以及相同的品德,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言行都會無形中在孩子的心裡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象,最後再反饋給父母和他人。
所以說,父母的好的行為素養,好的語言模式,或者是說話風格,是孩子養成好的語言習慣的重要榜樣。
父母要如何教育和引導孩子講文明、懂禮貌?
1、檢修自己的言行,樹立良好的模範帶頭作用
如果父母說話不顧及對孩子的影響,每天髒話一籮筐,孩子面前說一些汙言穢語,孩子是不可能說出文明禮貌的,所以要讓孩子講文明、懂禮貌,父母首先要注意講文明用語,因為孩子總是首先依照父母的樣子來模仿的。
父母要不斷檢修自己的言行,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父母如果不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經常表現得暴躁刻薄,言語粗魯,愛挑釁,那麼孩子就會在無形中受到影響,使孩子也成為一個沒有禮貌,不講文明的人。
2、耐心解釋,讓孩子明白其中的危害。
讓孩子學會文明禮貌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父母平時的一言一行都決定著孩子是否有禮貌。有些知識可以等孩子長大成人之後才學,但是,如果不在童年時期形成文明禮貌的習慣,以後就很難形成了。
3、冷靜應對,避免用惡言威嚇孩子
現在的孩子所接受的外界信息多而廣,網際網路、電子媒體、遊戲等都會聽到一些粗言穢語,孩子模仿又快。當孩子出現這種問題時,家長要冷靜應對,更不要採用惡言來威嚇孩子,而是教孩子換個表達方式。
家長應該心平氣和地和孩子溝通,循循善誘地引導孩子使用好的語言,並且形成習慣。
4、 積極引導讓孩子養成文明的習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語言習慣要靠父母的積極引導,並且以及以身作則。父母可以和孩子定下規矩,不得說髒話,和孩子一起遵守,並讓孩子監督自己。
家庭形成一種文明禮貌的氛圍,並且可以引導孩子對某些不雅行為或者語言改用一種別人語言方式,從而避免說髒話的表達方式。
總之,懂禮貌,講文明是一個人有修養、有素質的體現,家長要從小引導、培養孩子使用好的語言表達方式,讓孩子成為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人。
(配圖源於網絡,侵聯刪)
本文原創|小李廣|歡迎關注我 ,一起學習更多的育兒及家庭教育知識,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給小李廣點讚並分享給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