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師範大學附屬學校學生全體合影
華聲在線8月15日訊(通訊員 林子揚)7月25日至8月3日,湖南師範大學附屬學校附中及二附中部分班級的學子們在張谷英村和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城分別完成了各自的暑期社會實踐任務。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圍繞傳統文化、基礎文化建設等方面設置了不同的體驗環節。
7月25日,師大附中1903、1911、1922三個班級的學生,兩天裡在張谷英村中,體會到了傳承六百餘年的獨特民俗風情,體驗了原滋原味的傳統農耕勞作;來自附中1901班、1904班、1906班、1921班和二附中1801班、1802班、1803班七個班級的學生分為兩批,分別於7月25日、7月27日及8月3日前往距離瀏陽30公裡湘鄂贛邊界銅鼓縣城,見證現代科技給農業生產帶來的便捷。在農耕、民俗、歷史和紅色文化的衝擊之下,實踐打開了他們人生中新的世界。
學生們圍坐在一起體驗傳統製作工藝
素有「民間故宮」美譽的張谷英村,自然環境與農耕文化相得益彰;藏在古建築裡的文明密碼,闡述著張氏家族六百年長盛不衰的「治國齊家」之道。
編草鞋、打餈粑、做紙扇、體驗完整的油豆腐製作工藝,每位學子在不經意間成為了傳統民俗文化的小傳承人。
學生們正在學習傳統技藝
下地務農、做一日小村官、調研鄉村小學、走訪留守兒童的家,基層黨政工作深入人心;入古建、尋楹聯、探秘民間文化,谷英公「耕讀繼世,孝友傳家」的思想入髓三分。
客家文化源遠流長,民俗文化別具一格。銅鼓縣,一座人口不及15萬的小縣城,講述著湘鄂贛邊界歷史進程衝擊下數十年的時代變遷。
學生們正在體驗農耕
這裡有青山綠水,傳統農耕,有現代農業,紅色革命文化,也有客家風味民俗。大家走進自然,親吻久違的大地,感受泥土的氣息。伴隨著鄉間的自然風光,學生們在田間進行勞作,扦插嫁接,操縱著農用挖機,感受現代農業工藝帶來的巨大衝擊與便利。
學生們圍坐在一起認真聆聽
傳統的民俗手工藝正在流失,非物質遺產可謂是文化的種子。華夏泱泱五千年文明,流傳至今千不存一。民族不能忘根,人民不能忘本,在一場場文化傳承與民俗手工的體驗中,將民族精神凝練於心,把民族之魂銘刻於身,是每一位當代青少年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
湖南師大附中1901班班主任吳彩霞老師接受電視臺採訪時說到:「社會實踐課程是我們湖南師大附中的傳統課程,這次體驗的農村生活讓學生接觸農村、深入農村、了解農村,這種形式很受學生歡迎。」
學生們在使用過去的勞動工具
「這次社會實踐活動第一次讓我接觸到了一些勞動工具和技能,收穫也非常大,這是我們在平常的課堂裡收穫不到的東西。」蘇宇清同學接受採訪時表示,雖然兩天一晚的過程很短,但卻有滿滿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