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即將過去,比爾·蓋茨和往年一樣,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了今年的推薦書單。其中,去年出版的《範圍:為什麼通才能在專業化的世界中取勝》一書引起了外灘君的注意。
比爾·蓋茨往年的書單中也都有涉獵教育的書籍。比如,2018年,他推薦了《你當像鳥 飛往你的山》,講述了塔拉·韋斯特弗通過教育成就的傳奇人生;2019年,他推薦了《準備》,介紹了Summit Public Schools創始人黛安娜·塔文納的教育實踐經驗。
今年他推薦的《範圍》由大衛·愛潑斯坦撰寫。愛潑斯坦曾任ProPublica的調查記者和《體育畫報》的資深作家,擁有環境科學和新聞學碩士學位。他的《範圍》和《體育基因》都是《紐約時報》的暢銷書。
縱觀古往今來那些在自己的領域做出了成就的人們,有些從一開始就專精於一個領域,而有一些則一路嘗試各種可能,最後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方向,做出了一番事業。
比如美國黑人音樂家艾靈頓公爵,小時候經常逃音樂課,專心練習棒球、油畫,之後才專心於音樂。
瑪麗安·米爾札哈尼曾經的夢想是成為小說家,數學成績也很差,但她最終成為了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獲得菲爾茲獎數學獎項的女性數學家。
愛潑斯坦認為,表面上看,當今世界要求人們的職業生涯變得越來越專業化,但實際上,這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必須從一開始就專注於某個領域。有不少成功人士都在不同領域體驗和徘徊過,最後才在特定的領域深入鑽研,做出成績。
所以,他認為社會需要的是這樣的人:擁有廣闊的視野,能夠在不斷進步的過程中接受不同的經驗和觀點。
因此,愛潑斯坦提出了一個觀點:在學習/工作等等的過程中,可以先追求廣度,再追求深度。
為什麼他會提出這樣的建議?在孩子早期追求某個領域的專業化是一種教養誤區嗎?如何才能讓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找到自己真正擅長的事情?都在書中有詳細的闡述。
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更需要通才
在書中,愛潑斯坦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緊扣書名:「專家們真的憑藉經驗在他們的領域變得更好嗎?」
而他給出的答案是,這取決於學習環境的類型。他提出了兩種學習環境,一種是友好的,一種是多變的。
在友好的學習環境中,學習模式循環往復,學習者獲得的反饋也非常準確迅速。學習者如果需要提高成績或者結果,只需要不斷參與其中,並且努力練習,提升能力。
一個直觀的例子就是體育運動。就拿年少成名的老虎伍茲來說,受父親影響,他10個月大的時候就喜歡玩高爾夫球桿;2歲開始打高爾夫;4歲就能在球場上贏過成年人了;17歲便獲得世界冠軍。
而他從事的高爾夫運動,要想提高成績,經年累月的練習是不可或缺的。同樣的,其他體育運動,遊泳、跑步、棒球、籃球,都需要練習基本功,多參與才能多提升。
而多變的學習環境則不同。在這裡,規則往往不明確或不完整,反饋也常常延遲或者不準確,或者兼而有之。如果學習者想照搬過往的經驗,那往往會得到慘痛的教訓。在這種情況下,開闊的視野和整合廣泛資源的能力顯得更加重要。
環境可以有多複雜,不如看看股票市場。
想要分析一隻股票,需要從源頭上了解公司的運營。這其中涉及的大領域就包括了行業情況、資本情況、未來預期、估值、排除風險。更不用說,每個類別裡還需要掌握具體的知識。而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分析中,又是一項不小的考驗。
回顧2020年,疫情讓VUCA這個詞也進入了教育領域——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我們正面臨一個充滿了不確定性的時代。
就說留學這件事。一方面對學校是一次挑戰,疫情成為了最後一根稻草,過去積壓的問題一下子爆發了。
管理制度上過度追求精細,造成部門冗雜;財政收入上過度依賴國際生,結果資金周轉困難,一些大學和學院就此倒閉。
沒有為線上教育做足準備,臨到頭出現各種問題:老師們不得不從頭開始學習錄製課程,學校設備狀況頻出等。
另一方面,對留學生家庭也是一次考驗,遇到了許多全新的問題,而且不得不立刻找到解決辦法。
標化考試成為一些學校申請中的可選項,如何更好地向招生官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潛力成了一個新難題。
從來沒有經歷過全部課程遠程連線,在更考驗自控力的這段時期,孩子們線上課的學習效果難以保障。
以往的升學路徑還能不能順利走下去,或許就要打問號了。因此,不少家庭開始考慮多國申請,或者其他升學路徑。
在被疫情打了個措手不及以後,外灘君也對愛潑斯坦的觀點有了更切身的體會。現實生活中,更多的並不是如同體育運動中的友好環境,而是充滿了不確定性,需要人們可以隨機應變。這也就是所謂的range。
現代工作要求知識轉移:將知識應用於新情況和不同領域的能力。我們最基本的思維過程已經發生了變化,以適應日益增長的複雜性和衍生新模式的需要,而不是僅僅依賴於熟悉的模式。
更懂跨界的通才,才更有戰鬥力
在書中,愛潑斯坦並不是否認專業能力的重要性,只不過對於專業性,他也提出了這樣一條警示:「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依靠來自單一領域的專業知識……可能是災難性的。」
他引用了一項為期20年的研究,內容是對於地緣政治和經濟預測。
研究中,表現最差的往往就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他們耗費畢生,探究一到兩個課題,只能以一種視角或者心智模型看世界。隨著他們經驗的積累和資歷的提升,有些人的表現甚至變得更加糟糕。
「在短期預測方面很差,長期預測方面也很差,各個領域的預測效果都不佳……準確度和黑猩猩投飛鏢差不多。」
而另一組預測結果更加準確的群組,則是由非專精於單個領域的專家組成的。
再看看當下關於技術創新的研究,就會發現最有影響力的專利作者當中,有越來越多的並不是專精於某個技術領域的個人,而是一個個團隊。
這些團隊的成員來自不同的技術類別,並且經常將不同領域的信息結合在一起。這不僅讓團隊具有了跨專業跨領域的背景,也給團隊帶來了能夠超越單個領域局限的能力。
如果把團隊的跨界能力放到個人身上,會同樣獲得成功嗎?回答是肯定的。
愛潑斯坦曾在TED演講中提到橫井軍平,稱他是自己非常羨慕的一位行業領軍者。
起初,橫井軍平在校的電子學考試成績並不理想,所以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在京都的一家撲克牌公司做底層機器維護工。
他意識到自己並不具備在前沿領域工作的能力,但他手上有很多可以輕易獲取的信息,也許他可以把那些眾所周知的信息,以專家們沒想到的方式結合起來。
後來,他將計算機和信用卡這兩個領域的某些公開技術加以整合,推出了一款掌上遊戲機Game Boy,一鳴驚人。
這項發明也讓他就職的公司,從用著木質門店的撲克牌公司,成為了舉世聞名的玩具和遊戲公司,也就是現在的任天堂。
橫井軍平的創意哲學可以詮釋為「利用舊有技術進行橫向思維」,也就是用創新方法使用已知的技術。
去年,美國還進行了這樣一項研究,七年級數學班級的孩子被分為兩組去解決問題。
一組進行分組練習,要處理的問題分為A類、B類、C類、D類,學習進展非常順利,孩子們也很開心。
另一組則進行交錯練習,好比把問題都放進一頂帽子裡,然後隨機抽取進行解答,學習進度更緩慢,孩子們也顯得更沮喪。
但是在測試的時候,交錯練習小組一舉打敗了分組練習小組,而且差距非常明顯。因為交錯練習的孩子真正理解了解決問題的思路,而不是給特定分類的問題找對應的對策,後者不過是按圖索驥而已。
比爾·蓋茨也在博客中寫道,他自己的職業就是非常適合的通才模型。他曾經在深夜溜出地下室,在華盛頓大學編碼。但是,他對計算機的熱情總是與其他許多興趣混合在一起,因此,他還花了大量時間閱讀各種主題的書。
「我認為,微軟起步的關鍵原因之一是因為我們比那個時代的其他初創公司思考更具廣度。我們不僅聘用了出色的編碼人員,還聘用了在其領域和跨領域具有廣度的人員。我發現這些團隊成員最好奇,心智模型最深。」
廣撒網,不怕晚,是大部分人成才之路
在書中,愛潑斯坦深入研究了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運動員、科學家、藝術家、音樂家、發明家和商界領袖的軌跡,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這些成功人士在專注於自己的領域之前,都先嘗試了多種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和活動。
其中一位就是網球運動員羅傑·費德勒。巧的是,比爾·蓋茨也曾和他進行過表演賽。而愛潑斯坦和比爾·蓋茨都注意到費德勒作為一名運動員,有一個特別的地方:
小時候,他並沒有專注於網球,也沒有進行專門的網球訓練,而是嘗試了各種不同的運動,包括滑板,遊泳,桌球,足球和羽毛球。他直到十幾歲才確定要打網球。即便是這樣,他的父母仍然勸他不要太當真。
最後的結果大家都有目共睹,費德勒是20屆大滿貫冠軍,39歲還在打網球,職業生涯比其他運動員長得多。
像費德勒這樣的late specialist並不少見,哈佛大學意識、大腦和教育項目主任、神經學家奧吉奧加斯研究了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和成就感的人,包括侍酒師、動物訓練師、助產士到建築師和工程師。
大多數獲得成功和擁有成就感的人,在職業生涯初期似乎沒什麼方向,沒有在一個領域進行專門研究,而是在不同領域中嘗試了許多不同的身份,與不同的人一起工作。
令人吃驚的是,他們沒有五年或十年的長期職業規劃目標,最多有90天的目標。
愛潑斯坦則在書中這樣寫道:
精英們通常不會在職業生涯早期,就在某個領域進行刻意練習,而是會經歷『試水期』 。他們進行了各種嘗試,獲得一系列可以駕馭的技能,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喜好。後來,他們才專注於某個領域,並逐步加強自己的專業能力。
所以,專注於某個領域的「童子功」其實並不是必要的。對大多數人來說,在早期多試試水,嘗試些新東西,走慢點並不意味著一直都會落後。
而且,其實人們並沒有自己想的那麼了解自己,更不用說「為孩子規劃人生」有多荒謬了。
「我們的工作偏好和生活偏好並不保持一致,因為我們並不保持不變。」
有很多人最後從事的職業,與十年前夢想中的完全不一樣。而在大學,也有很多學生讀了一兩個學期才知道自己想學什麼專業。
當感到迷茫或者焦慮的時候,不妨問問孩子這幾個問題:
現在的你是什麼樣子的?
你做這件事的動機是什麼?
你發現自己喜歡做的事是什麼?
有什麼是你想學的?
你覺得自己有哪些機會?
時不時停下來想一想,什麼事才最適合此時此刻的孩子?
在這本書中,愛潑斯坦不僅寫出了通才的優勢,也鼓勵讀者勇於挑戰新的事物來認識自己。
當你感覺孩子落後於同齡人時,不要害怕。或許是他正在各個領域中試水,在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那個專業。
當孩子在嘗試和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各種新問題時,要記住:這雖然讓人感到效率低下、一團糟,但這是個好跡象,因為有效的學習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
愛潑斯坦這樣寫道:「我們在實踐中學習我們是誰,而不是在理論中學到這一點。」
所以,孩子們需要家長對自己耐心一點,讓他們花點時間,積累經驗和技能。當孩子們準備好了的時候,再深入興趣,更加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