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族譜找到清朝祖墳盜掘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中國人家族觀念很重,過去家家都會有本「家譜」,俗語「不靠譜」中的「譜」,原本指的就是家譜。家譜也稱「族譜」,上面會記述源流、堂號、世系等內容,還會記載祖墳信息,有的連祖墳的朝向、下葬日期都記的一清二清。
民間族譜
家譜上記明祖墳位置所在,本是為方便後人前往祭祀,認祖歸宗,卻不料有後世不孝子孫,將其當成了「盜墓指南」。
2011年,江西省蓮花縣便發生了一起根據家譜尋墓,進而盜墓的案件。
蓮花縣位於江西省西部,與湖南省茶陵縣、攸縣相連。蓮花縣「紅色文化資源」豐富,語文課本裡《將軍農民甘祖昌》的甘祖昌就是蓮花人。
將軍農民甘祖昌
蓮花縣這起盜墓案是團夥作案,成員有當地人譚某、賀某,還有衢州市柯城區人汪某。汪某與譚某、賀某是「朋友」,平常稱兄道弟,其實互相之間認識時間並不長,是特別的「共同愛好」讓他們混到了一起。
盜墓的起因,是一本手抄「族譜」引發的。
幾年前,賀某從譚某處看到了這本族譜。賀某應該有點文化,他根據上面的記載,發現在蓮花縣良坊鎮南灣村一個叫「梁畔上」的山上,有祖墳古墓。
蓮花縣良坊鎮山區
這一發現讓賀某和譚某都興奮了,聯繫族譜中祖上是富人,認定墓裡一定隨葬有「寶物」。
這樣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
過去,江西喪葬風俗與中國其他地方差不多。咽氣後要立即給逝者換「壽衣」,壽衣的顏色須是青色(即黑色),寓意「輕鬆愉快去陰間」。而且必須是「七上八下」,即上身穿7件、下身穿8件。換上壽衣以及鞋襪後,要在逝者口中放一枚銀幣,俗稱「下含」,迷信說口中空空不利後代。
山上老墳
隨葬品,一般人家有木梳、鏡子等,這是普通人家的做法。
如果是富人財主家,還會隨葬金銀財寶,最差的也會將逝者生前的珍物玉玩隨葬棺中。
他們越想越興奮,決定一起去盜掘,弄點錢花花,似乎馬上就要發財了。
事發後,關於這本手抄本族譜的來歷,譚某與賀互相推諉。譚某說是賀某的,「好早以前,賀某拿出族譜等資料給我看。」
民間老墳被盜
而賀某則交代,是譚某抄了一些族譜資料給他看,說有古墓的,「譚某要我和他一起去找古墓的具體位置,但我們當時都沒找到。」
挖墳掘墓是體力活,譚某、賀某、汪某三人幹不了,譚某和賀某便讓汪某從浙江老家那邊,帶幾個能做事的「浙江佬」(江西人口頭語)來。汪某便到衢州市勞務市場物色人選,選中了4個中年男子,跟他去江西蓮花「打工」,說是挖坑。
汪某還特地叫一個民工帶上鐵釺、鐵鍬、鋤頭等工具。
盜墓工具
汪某租了一輛轎車,把4個農民工帶來了蓮花。農民工到蓮花的第二天一大早,汪某便聯繫譚某,一起去找賀某。
賀某,村裡人都喊他「老湯」。他似乎懂點風水,當即帶著羅盤,一起上山。
根據族譜的記載,賀某在一個「風水好」的地方擺下羅盤,分金定穴。確定位置後,汪某叫一民工用帶來的鋼釺,在羅盤周邊往下打探,探測地下情況。但鋼釺打不去,發現下面全是石頭,不像是墓穴。
後又挪了位置,從羅盤所在中心位置往下打,果然發現下面有古墓。
羅盤
4民工根據要求往下挖,譚某和賀某也一起動手幹。
中途,賀某又叫來一個「本家」,幫一起挖。本家是承包附近水庫的,他在水庫那裡看到賀某帶著譚某等六、七個人往山上去,便問是做什麼去的。賀某也沒有隱瞞,說是到山上挖古墓的,邀約他一起「發財」。
本家幫忙挖了兩、三天,之後因為沒有挖到所謂的寶物,便不再參與了。
盜墓期間,汪某因為來時沒有帶換洗衣服,就沒動手挖,負責後勤,買飯菜給他們吃。
令人失望的是,先後掘開了兩座古墓,挖了兩個坑,也沒有挖到什麼想像中的寶物。據他們被抓到後交代,僅挖到到一面銅鏡和一隻褐釉短頸陶罐。
覺得不值多少錢,汪某將銅鏡給了一個民工,陶罐則被譚某帶走,後又放到賀某家。事發後,陶罐被扣押了。
民間墓中出土物
經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勘察,譚某、賀某、汪某所盜的墓葬均系清朝墓葬,屬古墓葬範疇,具有一定的歷史與考古價值,盜掘行為已給古墓造成了破壞和損害。陶罐為一般文物。
不久,譚某、賀某被抓獲。
法院認定,譚某、賀某和汪某在盜墓犯罪中均起主要作用,系主犯,判刑、罰款。
汪某一直到2015年12月,才被警方抓獲歸案,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並罰5000元。汪某自稱送了民工的一塊銅鏡,「予以追繳,上繳國庫」。
而那4個農民工,連帶他們來的汪某也不知道叫什麼、住在哪,警方一直沒找到。
盜墓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