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氏後人19年完成41本手抄族譜 尋根問源5枚項氏印章現身宿遷

2020-12-20 宿遷網

項羽是宿遷的驕傲,兩千多年以來,他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宿遷人奮進。家住宿遷市沭陽縣的項宗建是項羽74世孫,他經過19年的搜集,完成了全卷41冊的項氏宗譜的修訂整理工作,身處異地的項氏後人也因此贈予他5枚項氏印章,這也是項氏印章齊聚宿遷的首次亮相。

途經多省,歷時19年完成41本手抄族譜

今年66歲的項宗建是沭陽縣人,自他懂事起,老一輩人就告訴他,自己是項羽的後代,但讓他頗為遺憾的是由於宗譜不完整,對於項氏的傳承沒有一個完整的記述。為此,村裡的項氏族人曾多次提出修訂宗譜。

可是,寫族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據項宗建介紹,當時有個項家後人五年未寫一字,之後又委派後人中的項宗堯寫。項宗堯用近10年時間寫出該縣範圍內的項氏族譜,可項宗建卻認為,這個族譜覆蓋面太小,內容也很少,即使寫出來也不足以說明他們是項羽的後人。於是,項宗建萌生了自己尋找、重修項氏族譜的想法。隨後,項宗建利用節假日帶著家人走上了尋找古譜之路。歷時19年,途經21個省,4個直轄市,在全國尋找項氏古譜,並逐一抄寫下來。

項宗建告訴記者,為了完成族譜,他先後變賣了五套商品房,自費300餘萬元。在尋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也是一波接著一波,但他並不後悔,就連妻子劉金美也十分支持他抄寫族譜這件事,她說:「當時我和我先生說,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堅持到底。我姓劉,上輩子劉家和項家犯衝,這輩子陪他做這個事情就當給項家賠罪了。」

為了讓項氏族譜有統一的格式,從收集到第一本古譜起,項宗建就自己動手用毛筆抄寫宗譜,一旦有一個錯字、漏字就要從頭再寫,不僅如此,他還特地印製了宗譜專用紙張。抄寫結束後,項宗建又請人對族譜進行校對、裝訂,最終完成41本項氏族譜。

族譜的抄寫讓項宗建從中年寫到老年,從黑髮寫到白髮,他感嘆道,每一個家族都有自己的文明傳承,就像中華文明有五千年古老傳承一樣,而族譜就是這種傳承的具體體現。

項氏後人因譜贈印,5枚項氏印章現身宿遷

記者在項宗建家中看到,5枚印章如同玉璽一般大小,其中三枚墨綠色的是夫妻子孫印,夫妻印下面刻著「中華遼西郡項氏印」八個大字,子孫印下面刻有「項氏族譜」字樣。剩下兩枚一枚是透白色的,一枚是褐色的,分別刻著「源遠流長」、「項氏族譜」。

項宗建向記者介紹,這5枚印章都是由項氏後人因族譜而捐贈給自己的。大約在2013年10月份,家住福建的項家中知道項宗建手寫族譜的事情以後,當時已是80歲高齡的項家中毅然決定前往宿遷拜訪項宗建。同是項家後人的兩人見面以後格外親熱,項宗建也帶著項家中遊玩了不少宿遷特色景點。

五天後,項家中臨走前突然拿出白、褐色兩枚印章,他鄭重的握著項宗建的手說:「其實我這次來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送印給你,到這裡我看見你親自整理、手寫的族譜以後,更加堅定了這樣的想法。這印是老祖宗留下的,我的父親曾經對我有過遺囑,只要項家的族譜出來,印就要跟著族譜走,所以今天,我必須要把這兩枚印章送給你!」

接過印章的項宗建激動的心情無以言表,他表示,項氏族譜蓋上項氏印章以後,才更加完整。隨後,他將41本項氏族譜全部複印了一份,並親自蓋上印章贈予項家中。

2015年1月,新疆克拉瑪依市的項傑也聽說了項宗建手寫族譜以及項家中贈予印章的事情,於是,他又送來了三枚墨綠色的夫妻子孫印章。一時間,老祖夫妻印、兒女子孫印、和項家吉祥印,五枚集齊在項宗建的手裡,通過相關人士鑑定,確定了其中四枚為和田玉,價值連城。

沒過多久,項宗建手握41本項氏族譜和5枚項氏印章的消息就在項家後人裡傳開了,不少身處海外的項家後人慾出錢收購。褐色印章有人出價100萬美金,而全套手抄族譜更是有人開出600萬美金的高價,但這些人統統都被項宗建回絕了。

「這是我們老祖宗留下的,是中國的東西,如果說一旦流落海外,到那個時候我們中國人想重新買回來就更要費一番功夫了。而且,我是為我們項氏做這些事情的,我不能讓後人罵我發祖宗的財,所以我不能這麼做。」項宗建認真的說。

如今,項宗建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項氏族譜和五枚印章早日回歸項王故裡並蓋一個項家祠堂,讓項氏族譜和項氏精神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殷朝陽)

相關焦點

  • 尋根!尋親!尋家譜!望各地張氏宗親幫忙!(2016.7.25)
    他的後人現有:張進朝生有4個兒子:張行財、 張宗楷、 張宗模、張行端(項氏)、生有3個兒子:祖芬、祖芳,祖茂,我們原來家譜,文革以毀,沒有記載。現的家譜。 具體字輩:一世:進(朝),二世:行(宗),三世:-祖,四世:國,五世:家(朝):六世後:克念可作聖、修齊肇昇平、裕望經綸佐,鴻儒潤德新 。克以上有記載字輩。後面19字為待用字輩(音不一定標準,上輩說的 )。我們好多信息是根據碑文獲取的。
  • 2000萬製作成本,高雄新片上線13天分帳票房回本,項氏兄弟賺翻了
    《奇門遁甲》先後登陸兩家流媒體平臺,觀影人次、分帳票房和播放量等各項數據都很棒,3月19日首播上線13天,分帳票房回本轟下2092萬,順利實現盈利。其中,項氏兄弟電影不僅出了大量資金還出了大力氣,因為該片的導演是項氏兄弟電影靈魂人物項秋良和項河生,《奇門遁甲》是他們共同製作的第13部網絡大電影,也是項氏兄弟電影今年的重點項目。
  • 韓國餘姓來寧波尋根問祖 韓國宜寧餘氏「出自中州」(圖)
    浙江在線07月22日訊餘姓在寧波大概有10萬人,寧波餘姓宗親會秘書長餘君方日前接待了一位韓國商人,他叫餘哲模,他找餘君方的目的竟是尋根問祖。  餘哲模在韓國餘氏宗親會擔任理事。他告訴記者,目前韓國有2萬多餘氏宗親,而他的寧波之行也寄託了韓國2萬餘氏族人的尋根夢。
  • 前人不修譜,後人尋根苦
    家譜,亦稱族譜、宗譜、家乘、通譜、統譜、世譜、支譜、房譜等等,名稱各異,其內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區別而已,如今一般統稱家譜或族譜。家譜是系統記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緣集團」的標識符號,家譜、族譜就是記錄某一姓氏家族成員間的血緣關係的圖冊。」前人不修譜,後人尋根苦。子孫不知祖,禽獸不如也。
  • 通過手抄族譜發現山上祖墳,認為有寶,從勞務市場找4民工幫盜墓
    根據族譜找到清朝祖墳盜掘本文作者 倪方六中國人家族觀念很重,過去家家都會有本「家譜」,俗語「不靠譜」中的「譜」,原本指的就是家譜。家譜也稱「族譜」,上面會記述源流、堂號、世系等內容,還會記載祖墳信息,有的連祖墳的朝向、下葬日期都記的一清二清。
  • 為什麼客家人到河南尋根,現在河南人到山西大槐樹尋根?
    所以說客家人總是到河南來尋根的緣故。河南到山西大槐樹尋根的由來其實這個真的是人云亦云造成的一個說法,至使後人相信自己先祖就是山西大槐樹下移的民,起的源。說句撕心裂肉的話,實際上,很多人壓根就沒有老族譜。
  • 數十枚字體各異的民國印章現身河北河間
    新華網石家莊4月21日電(記者王民)河北河間文保部門日前在一市民家中發現了祖傳的50餘枚字體各異的民國印章,其中有47枚出自河間有名的「張秀才」——張松巖之手,每枚印章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筆觸娟秀,刀工細膩,構思精巧,具有很高的文物和藝術價值。這些印章的材質為杜木,字體有大篆、小篆、九疊篆等,有陰刻、陽刻、陰陽混刻,內容涉及「酒中八仙歌」「讀書之樂歌」等。
  • 【尋根問祖】全國尋根問祖信息(2019.7.16)
    這就是融入血脈中的眷念,是我們的來處,尋根問祖,尋找人生的來處,血脈的源頭...尋根問祖請點擊→尋根問祖指南一、我姓陳我驕傲,我姓陳我自豪,河南省新野縣新甸鋪鎮陳家村(原來村名,爛谷陳,爛穀子陳,義門陳,上陳家,戀古陳),上陳先祖陳金公,八個兒子分八個門頭
  • 日產超萬枚!年銷3億多元!小印章賣出大名堂
    11月5日上午,曲阜孔府印閣首席篆刻師張國亮正在忙活,他每天都要手工雕刻幾十枚印章,而他的雕刻團隊,日常每天要產出一萬多枚各種印章。2014年,孔府印閣篆刻電商基地成立,當年印章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接下來的幾年裡,銷量持續翻番。2017年,產值達1個億,每天至少有1.3萬枚印章從這裡走出。截至目前,孔府印閣的年銷售額已達3億多元。
  • 一本族譜圓了兩岸百年夢 臺灣堂親擬回鄉謁祖
    今天,16位臺灣謝氏宗親將與泉州謝氏宗親到市區金魚巷尋根謁祖。泉州市謝氏宗親會副會長謝華強說,宋末元初時,謝氏從泉州金魚巷遷居晉江和安溪,其後數百年兩地謝氏後人又遷居臺灣,臺灣謝氏宗親希望能藉此機會一圓尋根夢。作為第三屆海峽論壇·閩南文化節項目之一,閩臺族譜對接暨中華百家姓氏聯墨展覽昨舉行。
  • 徐志剛:手抄本《淄川石刻記略》
    正文前一頁,有題記一則:「《淄川石刻記略》於民國六年六月二十日購得,想坊間未有刻本,殊屬可貴也。」下鈐朱文印「張璜」,白文印「漁珊圖章」。正文題:「淄川石刻記略」,「東武劉喜海燕庭編輯。」後為石刻記述,共記錄石刻38通。每葉8行,每行字數13~18字不等。正文首頁右下角鈐有印章兩枚,一為白文「張綸之印」,一為朱文「述□」。
  • 【尋根問祖】全國尋根問祖信息十則(2019.1.30)
    這就是融入血脈中的眷念,是我們的來處,尋根問祖,尋找人生的來處,血脈的源頭... 尋根問祖請點擊→尋根問祖指南一、我是長寧縣人,祖上從江安縣(流兵場)(大巴山)遷出,因族譜被土匪燒了,以前的無從考證。希望通過此平臺真正能達到尋根問祖弘揚陳氏文化源遠流長。我聯繫電話17301633488三、我們來自廣東,平遠,石正,遷至江西義寧州中武鄉二十八都,今江西省銅鼓縣帶溪鄉吳家洞陳家莊:於乾隆五十八年復遷中武鄉二十六都上大段山下創建祖寢:名富公堂,今江西省銅鼓縣大段鎮大段村陳家壩子裡。峰公裔十七郎公,仕信,大仰公四子日興,日旺,日華,日彩。
  • 陳姓族譜最多!華中師範大學建成中國家譜族譜資料庫
    從「大數據積累」到「大數據利用」中國家譜族譜資料庫(www.datarural.com/p/jp/index)由中國農村研究院/政治科學高等研究院歷時3年建設而成,其正式開放,是研究院,推動資料庫建設從「大數據積累」到「大數據利用」的重要一環。
  • 泉州打造南洋華裔尋根服務平臺 提供姓氏族譜查詢等
    「南洋華裔族群尋根謁祖綜合服務平臺」近日在泉州舉行揭牌儀式,中國僑聯直屬企業管理總機構與泉州市政府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打造南洋華裔尋根綜合服務平臺。  該項目將建立以譜牒方志為核心,包括姓氏宗祠、宗親社團、海外華僑華人社團、僑商僑智和歸僑僑眷等方面信息的海量資料庫,建成集姓氏族譜查詢、尋根謁祖服務、宗親聯誼互動、社團交流往來、商貿投資引導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
  • 70年前學霸英文筆記的主人現身 老人八九旬間寫5本傳記
    原標題:70年前學霸英文筆記的主人現身,上海海事大學老校友八九旬間寫5本傳記卓東明老先生在他70年前的英文筆記前留念  參觀上海海事大學校史館時,不少人都在一本筆記前駐足驚嘆:筆跡工整如印刷體般的手抄英文筆記,或許只能用「震撼」二字來形容。
  • 一外國總統說他祖先是姜子牙,退休後來山東尋根祭拜祖先
    中國文化中有一種尋根文化,不管過了多少年,不管過了多少代,始終不會忘記自己是從哪來的,不光族譜上記載,就連古人的墓碑上也要標明,自己來自哪裡,生怕哪一天後人都忘記了。所以雖然今天距離明朝的大移民已經過去了幾百年,但是依然有人知道自己家族來自哪裡。
  • 大連張姓膠東尋根故事之三:查詢雙山張氏族譜,暫無結果
    故事的主人公張偉雖然身在外地,且工作較忙,但在閒暇時間,他始終堅持尋根。尋根路上的點滴進程,他都會記錄下來,一方面鼓舞自己,一方面與其他有志於尋根的人共勉,之前已經發過兩篇,這是第三篇。此前,張偉先後與萊西雙山村、前後水口村、海陽壇山村、萊陽張家灌村、棲霞宅頭村等地的熱心族人取得聯繫,雖然有所收穫,但依然未有準確的回覆。
  • 日本衝繩梁氏後裔回福建尋根 已移民數百年
    幸運的是,一個月前他們寄來的族譜,經過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梁氏委員會與本土的梁氏族譜進行比對,實現對接。「日本衝繩縣梁氏第一代在我們這是第九世。」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梁氏委員會常務副會長梁訓湘說,「所以,他們和我們是宗親。」這不,昨日一早,福州倉山區城門鎮梁厝村,許多村民打著腰鼓聚集在村口,等待日本衝繩縣梁氏懇親團一行的「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