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官方「祭妙招」 服務海外華人「尋根熱」
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他,多年前便有來華尋根的想法,卻因不懂中文及缺乏線索遲遲無法如願。 直到去年,在一家尋根服務機構的長期努力下,黃燦盛終於「鎖定」了故鄉所在。「感覺找到了歸屬感,」黃燦盛告訴中新社記者。4月8日,中國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發布的2018年清明假日旅遊市場信息顯示,清明假日期間全國共接待國內旅遊總人數1.01億人次。
-
泉州市僑聯召開會議 將建南洋華裔族群尋根平臺
報告強調,2016年泉州市僑聯將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關於群團工作、僑聯工作的指示精神,按照中國僑聯九屆三次、省僑聯九屆六次全委會部署,堅持「兩個並重」,著力「兩個拓展」,致力建設「六大平臺」,充分發揮「六大作用」,努力把「僑」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現實發展優勢,為建設創新、智造、海絲、美麗、幸福泉州作出僑界新貢獻。
-
大連張姓膠東尋根故事之三:查詢雙山張氏族譜,暫無結果
故事的主人公張偉雖然身在外地,且工作較忙,但在閒暇時間,他始終堅持尋根。尋根路上的點滴進程,他都會記錄下來,一方面鼓舞自己,一方面與其他有志於尋根的人共勉,之前已經發過兩篇,這是第三篇。此前,張偉先後與萊西雙山村、前後水口村、海陽壇山村、萊陽張家灌村、棲霞宅頭村等地的熱心族人取得聯繫,雖然有所收穫,但依然未有準確的回覆。
-
泉州緬懷歸僑將領李子芳
10月24日,泉州華僑歷史學會和泉州市新四軍研究會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舉辦「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暨緬懷李子芳英雄事跡座談會」。泉州市政協原副主席、泉州市僑聯名譽主席陳秋菊,泉州市委黨史研究室、泉州市委老幹部局、泉州市僑聯、泉州市老幹部活動中心黨支部、南洋華裔族群尋根謁祖綜合服務平臺、李子芳紀念館負責同志、石獅市永寧鎮子英村委會負責同志和泉州華僑歷史學會及泉州市新四軍研究會理事、會員共60多人參加會議。座談會由泉州華僑歷史學會原會長陳小鋼主持。
-
泉州師範學院閩南姓氏文化研究中心揭牌儀式舉行
6月14日上午,泉州師範學院閩南姓氏文化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首屆中華閩南姓氏文化論壇在泉州師範學院圖書館舉行。 儀式上,福建省開閩姓氏文化研究院院長蔡幹豪介紹,為深入研究閩南姓氏文化,傳承保護家族文化遺產,建成全球閩南族裔的尋根中心和學術交流中心,泉州師範學院和福建省開閩姓氏文化研究院決定成立閩南姓氏文化研究中心,並聯合眾多海內外姓氏研究組織共同倡議發起籌建「閩南族譜館」,廣泛開展公益宣傳活動,共同傳承與弘揚閩南傳統文化。
-
第四屆海峽兩岸民間譜牒文化論壇在福建泉州舉行
中新社泉州11月29日電 (孫虹 曾董超)第四屆海峽兩岸民間譜牒文化論壇29日在位於福建泉州的閩臺緣博物館舉行。200多名兩岸專家學者、譜牒文化愛好者和姓氏宗親代表,從「譜牒文化」「家風文化」等方面展開交流研討。
-
陳姓族譜最多!華中師範大學建成中國家譜族譜資料庫
為全球華人「尋根問祖」提供服務國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譜。,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地有一定作用;四是學術性,為歷史學、民俗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人員提供一個資料平臺和窗口。建設和開放中國家譜族譜資料庫體現了研究院的人文關懷和社會關懷,為全球華人「尋根問祖」,追溯姓氏起源和家族歷史痕跡提供簡單便捷的公益服務。記者了解到,與當前已有的家譜類主題資料庫相比,中國家譜族譜資料庫更具有獨特性和開創性。
-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副館長沈文鋒:族譜見證兩岸血脈相連
中新網信陽10月27日電 (張因祥)「族譜印證了閩臺兩地與固始的歷史淵源,回答了『我們從哪裡來?祖先在哪裡?』的問題,也為臺灣同胞尋根謁祖提供了實物證據。」27日,在河南固始縣參加第九屆中原(固始)根親文化節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副館長沈文鋒如是說。
-
海峽百姓論壇:打造「兩岸一家親」的百姓平臺
十幾年來,通過海峽百姓論壇這一平臺,福建省姓氏宗親與臺灣各姓氏宗親代表對口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民間交流活動。    建立以族譜對接為平臺的服務機制是基礎。    從1988年開始,臺灣苗慄饒氏宗親多次組織到龍巖武平縣及周邊各地尋根,卻都無果。
-
族譜中的姓氏源流應該怎麼寫?大多數人忽略了這一點
明清時期,統治者鼓勵老百姓編修族譜,於是出現了家家有譜牒、戶戶有家乘的風氣。 發展到現代,現代文化和社會變遷的衝擊使得族譜逐漸不被人們所重視,以致想修譜也找不到門路,想尋根,也不知道去何處尋!
-
祖輩赴美後改姓 華裔移民後代尋找族譜還原中文姓
原標題:祖輩赴美後改姓 華裔移民後代尋找族譜還原中文姓氏中新網6月10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祖輩來自中國臺山,並在赴美後將本姓「溫」改為King的第四代華裔移民溫佑華(Tony King),從8年前對家族歷史產生興趣,自學掌握了諸多搜尋家族歷史和材料的技巧,在無法讀寫中文的情況下
-
閩臺姓氏族譜勾連歷史 「六桂」故事體味兩岸鄉情
據世界「六桂」宗親總會副理事長洪賢德講述,「六桂」為六個姓氏:洪、姜、翁、方、龔、汪,「六桂」的由來有著一段滄桑的歷史。據記載,在宋朝時,翁氏鎮守邊關,後來被陷害,被迫將六個兄弟改姓,也即後來的六個姓氏。不過「六桂」的後代並沒有被這場變故所擊倒,反而因為挫折而更上進。
-
海峽論壇參展族譜之陳氏族譜
>廈門陳下坑陳氏二崁陳氏族譜11廈門姓氏源流研究會廈210廈門陳金鐓陳氏族譜(複印)11廈門姓氏源流研究會廈211廈門陳金門榜林王氏族譜11廈門姓氏源流研究會廈212廈門陳同安後麝紀姓族譜11廈門姓氏源流研究會廈213
-
臺灣顏氏宗親到福建泉州尋根謁祖
臺灣顏氏宗親到福建泉州尋根謁祖 2017年05月24日 10:5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5月24日泉州訊 日前,臺灣顏氏宗親一行20多人到泉州石獅靈秀鎮鈔坑村尋根謁祖。
-
海峽論壇參展族譜之白氏族譜
海峽論壇參展族譜之白氏族譜2009-05-14 15:47 來源:福建省臺辦 編輯:楊笑>屬地姓氏族譜名稱部數冊數借出單位原 編 號閩臺館白清溪榜頭白氏族譜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035閩臺館白安溪白氏明代人物傳11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043廈門白中華白氏12廈門姓氏源流研究會
-
海峽論壇參展族譜之顏氏族譜
海峽論壇參展族譜之顏氏族譜2009-05-14 11:18 來源:福建省臺辦 編輯:楊笑>屬地姓氏族譜名稱部數冊數借出單位原 編 號閩臺館顏安溪紫泥顏氏族譜>129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050閩臺館顏漳州青礁顏氏族譜11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391廈門顏顏氏族譜1
-
鄉情親情難割捨 深圳牛欄前村人四下南洋尋宗親
110年前,一批年富力強的青年遠離家鄉「望天湖」由香港坐木船遠渡南洋謀生,即所謂的「賣豬仔」。而今,雖然這一批篳路藍縷的先人已經過世,但留下了500後裔承傳香火。 上周,借馬來西亞華裔鍾思麗回鄉省親之機,記者走訪了深圳市寶安區民治街道新牛社區,了解到牛欄前村人四下南洋尋宗親的傳奇故事,亦嘆惋這一脈血濃於水的鄉情親情。
-
2019年海外華裔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 (福建·福州營)開營
7月22日,由中國僑聯主辦,福建省僑聯、福州市僑聯承辦的2019年海外華裔青少年「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福建·福州營)在福州外語外貿學院正式開營。福建省僑聯副主席、福州市僑聯主席藍桂蘭,福州市僑聯副主席李清華,福州外語外貿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徐國立,和來自美國、日本、愛爾蘭的40多名華裔青少年一同參加開營式。
-
如何製作族譜,找對廠家很重要
還有個別少數人公然說有族譜也不能貸款又不能當飯吃,何況「我的親爺爺、祖祖,我都沒見過,我都不認識,怎麼還去清認100年、200年前的老祖宗啊?希望說這些話的人和持有這種思想的人要明白一個道理:「樹有根,水有源,山有來龍去脈,人有祖宗」,這是規律。誰也不可違背這些天理。因此,國家才把「清明掃墓敬祖日」上升為」國家節假日」,與國慶節平位。所以,你沒見到過的人就不能說一律不認。
-
泉州師院舉行「海絲路,尋根情」菲華夏令營結業典禮匯演
昨日下午,「海絲路,尋根情」菲華夏令營結業典禮暨匯報演出泉州師範學院陳祖昌大禮堂舉行,菲律賓華裔青少年們共同演唱了這首閩南經典童謠《天黑黑》。書法展示。柯晶瑩攝 作為2015年菲華夏令營學習成果的匯報和展示,昨日的匯演中,學員們還合唱了《藍藍泉州灣》《外婆的澎湖灣》《大中國》等歌曲,唱出了滿溢的歡樂,表達了他們對泉州的無限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