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概述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三百零五篇(前11世紀至前6世紀),此外有6篇笙詩,有目無辭。主要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奴隸時代)的詩歌。
《詩經》的地域,多數是黃河中下遊,周朝的主要的疆域。
《詩經》被稱為經,始見於《莊子·天運》,但《莊子》所謂經,只是書籍之意。漢代提倡儒術,將據說經過孔子整理的書,都稱為「經」。
《詩經》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於典禮、諷諫和娛樂,是周代禮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㈠風雅頌
⑴風雅頌是《詩經》的三個組成部分,也是根據地域和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
⒈「風」包括十五「國風」,是帶有諸侯各國地方特色的樂歌,共160篇,多是民歌,少數是貴族作品。
⒉「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區的樂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會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個人抒情之作。雅詩中也有部分民歌。
⒊「頌」是王室宗廟祭祀或舉行重大典禮時的樂歌,分「周頌」、「魯頌」、「商頌」三頌,共40篇。
⑵「周頌」全部和「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國風」的大部分和「魯頌」、「商頌」的全部則是東遷以後至春秋中葉的作品。
㈡賦比興
《詩經》常用的三種藝術表現手法。朱熹《詩集傳》曰:「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亦即,「賦」指鋪陳直敘,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豳風·七月》);「比」指比喻比擬,如「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衛風·碩人》)。「興」指託物起興,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周南·桃夭》)。當這些表現手法運用到圓熟,則達到情境交融、物我相諧的藝術境界,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秦風·蒹葭》)。
㈢四家詩
指漢初出現的傳授《詩經》的齊(轅固)、魯(申培)、韓(韓嬰)、毛(魯人毛亨和趙人毛萇)四家詩。前三家屬「今文詩」,西漢時立於學官,分別亡於三國、西晉和宋時。《毛詩》屬「古文詩」,東漢時立於學官,訓詁多用《爾雅》,事實多本《左傳》,流傳至今。
㈣「四始」說
是司馬遷在《史記》裡提出的,他以《關雎》為《國風》之始,《鹿鳴》為《小雅》之始,以《文王》為《大雅》之始,以《清廟》為《頌》之始。
㈤毛傳鄭箋
漢代毛亨、毛萇為《詩經》所作的註解名為《毛詩故訓傳》,簡稱「毛詩」。東漢鄭玄又為「毛詩」作箋注,名為《毛詩傳箋》,簡稱「鄭箋」。
㈥收集與整編
⑴收集:採詩說、獻詩說、作詩說(劉生良觀點:前三說分別可說明風詩、雅詩、頌詩的來源)。
⑵整編:太師編詩說(早期整理)、孔子刪詩說(再次整理)。
㈦詩經研究四大公案
⑴《商頌》的年代問題。
⑵「孔子刪詩說」的問題。
⑶《國風》是否是民歌的問題。
⑷《毛詩序》的作者問題。
②內容
㈠內容分類
⑴祭祖頌歌和周族史詩:《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
讚頌神靈、祖先(后稷、公劉、太王、王季、文王、武王),以及祈福禳災的祭歌。保存在「大雅」和「三頌」中的祭祀詩,大多是歌功頌德之作。
⑵農事詩:《七月》《臣工》《噫嘻》《豐年》《芣苡》《良耜》《葛覃》
直接描寫農業生產生活和相關的政治、宗教活動的農事詩。新石器晚期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標誌農業的初步發展。
⑶燕饗詩:《小雅·鹿鳴》
以君臣、親朋歡聚宴享為內容燕饗詩,更多反映上層社會歡樂、和諧。周代是農業宗法制社會,宗族關係是維繫社會重要紐帶,統治者重視用宗法關係加強統治,表現宗法觀念和親族溫情;宴飲中的儀式,體現禮的規則和人的內在道德風範;讚美守禮關係,否定縱酒失德;是周初社會繁榮、和諧、融洽的反映。
⑷怨刺詩:《魏風·伐檀》《魏風·碩鼠》《邶風·新臺》《鄘風·牆有茨》
西周中葉特別西周末,出現喪亂、針砭時政的怨刺詩,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國風」中。「大雅」怨刺詩,大多出自身份和社會地位較高的作者,諷刺有節制,帶更多規諫之意,又充滿無可奈何的悲哀;「小雅」怨刺詩作者,地位不高,不但憂國哀民,而且感嘆自身遭遇,更多將筆鋒指向在奸臣佞幸者,言辭激烈,情緒怨憤;「國風」中辛辣地對統治者加以揭露和嘲諷。
⑸戰爭徭役詩:《小雅·採薇》《秦風·無衣》《豳風·東山》《衛風·伯兮》《王風·君子於役》
正面描寫天子、諸侯武功,表現強烈的自豪感,充滿樂觀精神,如《大雅·江漢》;表現對戰爭的厭倦和對和平的嚮往,充滿憂傷的情緒,如《小雅•採薇》;徭役詩對繁重徭役的憤慨厭倦,如《衛風•伯兮》。
⑹婚戀詩:《周南·關雎》《邶風·靜女》《衛風·氓》《邶風·谷風》《唐風·葛生》
反映男女愛情的幸福歡樂和挫折痛苦,充滿坦誠、真摯的情感,如《周南•關雎》、《邶風•靜女》;愛情受阻撓時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願望,如《鄘風•柏舟》;反映結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如《周南•桃夭》;表現婚姻不幸的哀歌,如《邶風•綠衣》、《衛風•氓》和《邶風•谷風》。
㈡藝術特色
⑴樸實自然,抒情與寫實統一,多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內容廣泛,真率地表達情感。如農事詩、戰爭徭役詩等均立足現實而抒情,如「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魏風·伐檀》)。
⑵祭祀、宴飲、農事是周社會經濟和禮樂文化的產物;其他詩對時政世風、戰爭徭役、婚姻愛情的敘寫,是對當時政治狀況、社會生活、風俗民情的描寫。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風貌和情感世界,是我國最早的富於現實精神的詩歌,奠定了我國詩歌面向現實的傳統。
⑶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方式。朱熹《詩集傳》曰:「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亦即,「賦」指鋪陳直敘,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豳風·七月》);「比」指比喻比擬,如「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衛風·碩人》)。「興」指託物起興,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周南·桃夭》)。當這些表現手法運用到圓熟,則達到情境交融、物我相諧的藝術境界,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秦風·蒹葭》)。
⑷重章疊句,加強了抒情效果。如《周南·芣苢》之「採採芣苡」的重疊。
⑸四言為主的句式、豐富形象的語言,比較靈活。如「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魏風·伐檀》)。
⑹節奏鮮明,音韻諧恰,雙聲迭韻,增加了詩歌的韻律美。如「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小雅·伐木》)、「爰居爰處,爰喪其馬」(邶風·擊鼓)。
㈢影響
⑴表現出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被稱為「風雅」精神,開創了中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為後世繼承。如屈原詩歌的「兼善風雅」發憤作詩、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特點、建安詩人的「風骨」精神、杜甫的「別裁偽體親風雅」、白居易「惟歌生民病」,都是這種精神的直接繼承。
⑵顯示出我國抒情詩特別發達的民族文學特色。此後,我國詩歌沿《詩經》抒情言志道路前進,抒情詩成為我國詩歌的主要形式。
⑶確立了民間文學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向民間文學學習,這是中國文學發展歷史的優良傳統。
⑷賦比興的表現手法,章法句式,韻律語言,歷代沿用,形成了中國文學韻味悠長、含蓄蘊藉的民族特色。
③作品
㈠《大雅》五篇史詩
包括《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
⑴敘述了周人之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滅商的一些史跡和傳說。
⑵有選擇地描繪具體的事件,從而歌頌先祖的功勳,抒發了周民對先王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⑶周人史詩還有先祖神話的記述,如《生民》寫始祖后稷的出生。
⑷總結歷史教訓,提出了治國思想,也是周人史詩的主要內容。
㈡《七月》
⑴這首詩敘說農夫一年四季無休無止的辛苦勞作。全詩八章,大體依照春耕、蠶桑、收割、打獵、修繕房屋和年關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鋪直敘一年四季適應不同節候的各種勞作,也反映了農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況,有較大的史料價值。
⑵藝術特色:⒈運用賦法中的客觀寫實手法分類鋪寫,直賦其事。⒉運用對比手法,反映社會現實生活。⒊以衣食為主線,首章衣食雙起,二至五章以衣為主,六至八章以食為主。⒋注重風俗景物和節令變化的描寫,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勾畫出一幅幅風俗畫,首創民間十二月歌的形式。
㈢「國風」句摘
⑴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魏風·伐檀》)
⑵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秦風·蒹葭》)
⑶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周南·桃夭》)
⑷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衛風·碩人》)
⑸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王風·黍離》)
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鄭風·子衿》)
⑺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衛風·木瓜》)
⑻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衛風·淇奧》)
⑼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邶風·擊鼓》)
⑽月出皎兮,佼人僚兮。(《陳風·月出》)
⑾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鄘風·相鼠》)
⑿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王風·採葛》)
⒀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衛風·氓》)
⒁誰謂荼苦,其甘如薺。(《邶風·谷風》)
⒂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秦風·無衣》)
⒃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衛風·伯兮》)
㈣「雅」句摘
⑴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採薇》)
⑵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小雅·鶴鳴》)
⑶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小雅·鹿鳴》)
⑷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小雅·小旻》)
⑸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小雅·北山之什·北山》)
⑹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大雅·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