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句話:「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
但是,如果理想一直在空中飄著,沒有與現實擁抱,生活就會變得十分艱難,甚至讓人無法理解。
40年前,江蘇16歲男孩劉漢清,高考以398.5分的優異成績,被哈工大建築材料系熱處理專業錄取,一度被稱之為「少年天才」,前途不可限量。然而在大三時,他卻因痴迷數學——歌德巴赫猜想,最終畢業考試不及格,無法拿到畢業證,而選擇肄業,讓人唏噓不已!
回到家裡,他不出大門,依然繼續研究數學。如今過去已經40年,當年16歲的少年,已是一個56歲的小老頭。他沒有工作,也不會幹農活,一直沒有結婚,無兒無女,每天除了吃和睡,就是研究歌德巴赫猜想,最終混到以低保度日。
1964年,劉漢清出生於江蘇泰州市興化市戴南鎮雙沐村,父母都是種地的農民,種著一畝三分地,也只是勉強過日子,把改變家庭命運的希望落在了劉漢清身上。
劉漢清打小聰明,16歲就參加了高考,並考了398.5分的高分,考上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材料系熱處理專業。
這個專業是一個熱門專業,而且當時政策還包工作分配。不難想像,劉漢清畢業之後,前途無量,亦可光耀門楣。當時全家人都為他高興,左鄰右舍也紛紛來道喜,說他是雙沐村難得的少年天才。
只是,世事難料,劉漢清在大學四年,學習很勤奮,卻最終沒能順利畢業,領了一本肄業證就回老家了,讓全村人都傻了眼!
剛上大學前兩年,劉漢清憑藉努力,成績也十分優秀,深得老師喜歡。
但是,到了大三,他開始迷上數學,原因是他在學校圖書館裡無意中讀到了徐遲的報告文學作品《歌德巴赫猜想》這篇文章。那時候,全社會的「陳景潤熱」已經退了,他內心卻熱血澎湃,覺得或許是冥冥中的一種安排——命運向他開啟了「另一扇門」,他能想像到「歌德也赫猜想」在向自己招手。
有數學天賦的他,從此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歌德巴赫猜想——質數在自然數中的分布,他還立志要比陳景潤做得更好。也從那以後,他痴迷上了數學,廢寢忘食,連吃飯都覺得浪費時間,每天只睡兩個小時。
劉漢清把時間都花在了數學上,雖然比以前更加努力了,但是他沒能留給他的專業熱處理專業一點點時間,導致了成績越來越差。
系主任以及輔導員發現後,動員他要立足於本專業的學習,再怎麼樣也要先拿到畢業證書。
只可惜,此時的他根本聽不進去老師的話,反而覺得老師多管閒事。結果到大四時,因「掛科」嚴重而無法畢業。
懸崖勒馬,為時不晚。老師愛才心切,叫他延遲結業時間,補修一年,先努力拿到畢業證。可是,劉漢清依然沒有醒悟,依然痴迷數學,一年的補修,還是沒能通過專業課的考核。他不想再繼續延遲下去,所以辦理了肄業,回家了。
回家之後,劉漢清也嘗試去工作過,可他每天想的都想數學,工作反而成了他的制肘。所以換了幾份工作,他都沒能堅持下去。
於是,他乾脆在家閉門不出,潛心研究數學,一幹又是20多年。
沒有工作,又幹不了農活,這些他僅靠政府每個月400元的低保收入維持生活,蝸居一幢屋頂見光的三間農舍裡。
2017年6月,經媒體報導之後,劉漢清的高中同學代表一行七人帶著裝修工程隊來到他的家中,對破損的房屋進行修繕。一些同學商議,準備為他做點事。
據了解,如今的劉漢清正在逐步面對現實,找份工作,讓生活得以保障,再繼續追夢!
每個人都應該有理想沒有錯,而且劉漢清能夠堅持自己的理想數十年如一日,確實難能可貴。
只是一個人的理想不與現實擁抱,他就會讓自己的生活走入窘境,久而久之,還無法自拔。
米醬認為,一個人無論有多麼高的學歷,畢業之後首先要養活自己,再談發展。
數學家張益唐出名之前,就是一邊工作洗盤子,一邊研究數學,堅持了20年,終於破解世界數學難題——孿生素數猜想,而一舉成名。
其實,在清代,封疆大吏曾國藩,曾經提出一個「耕讀傳家」的口號,他要求自己的子孫後代必須半工半讀。為什麼?
因為在那個年代,讀好了書,未必就能中狀元,有人參加科舉考試半輩子,也沒有考上;而且中了狀元也未必就可以平步青雲。所以曾國藩要求自己的子孫後代,既有讀書的料,也要能下地幹活。
對於劉漢清的故事,你有什麼看法?歡迎下面留言!(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