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青,一個曾經讓無數人羨慕的天才少年,一度成為了村裡人的驕傲,1980年,年僅16歲的劉漢青以398.5分的優異成績考進了當時的哈爾濱工業大學,被建築材料系錄取,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整個縣城都震動了。
在那個上大學就意味著捧上了鐵飯碗的年代,村裡出了一個大學生就等於古時出了個狀元,對於這個農村娃娃來說,這簡直是上天對他的恩賜,知識改變命運的箴言在他這裡變成了現實,劉漢青也成為了鄰裡鄉親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
聲名遠噪、榮譽加身的劉漢青就這樣踏上了自己的求學之路,前兩年的學習生涯還算比較順利,然而誰也沒有想到,五年之後,劉漢青會以一個痴人的形象退出哈工大。對於曾經視劉漢青為榜樣楷模的鄉親們來說,他們不知道劉漢青的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與幾年前的意氣風發相比,退學後的劉漢青默默在家中沉寂了好長一段時間。
人們常常看不到他的蹤影,然而街頭巷尾都在議論著他,有譏笑、有惋惜、有不理解,聽到這些風言風語,劉漢青似乎不為所動,因為此時的他正在家中研究心中一項偉大的工程:憑藉自己的力量摘取數學界的皇冠——哥德巴赫猜想!
原來從大三開始,劉漢青偶然接觸到了哥德巴赫猜想,從此之後便沉迷其中,甚至導致自己的專業掛科,同學們紛紛勸他不要荒廢了自己的學業,可劉漢青似乎和哥德巴赫猜想槓上了,下決心一定要攻克這個世紀難題,由於專業掛科,學校只好給他延遲畢業,然而在延遲畢業期間,專業課成績仍然不理想,他把所有的精力全部用在了研究數學上。
1985年,劉漢青只好拿著肄業證書遺憾的離開了哈工大,回家後他把自己關在家裡的小屋中,專心研究著自己心中的夢想,等他再次走出家門的時候,已經長髮披肩、鬍子拉碴了,村裡的人不知道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這並不關乎他們的生活,他們看到的只是劉漢青已經瘋了!
他寫了一麻袋又一麻袋的手稿,一幹就是20多年,在這20多年裡,他不做農活,不幹家務,因為這些都會影響打亂他的思路,有人曾經介紹他到縣裡的工廠上班,然而劉漢青僅僅在工廠裡呆了一個周就辭職了,轟鳴的機器聲讓他無法安心研究,在他看來,他生命的意義只剩下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
正當昔日同學為他惋惜,鄰裡鄉親認為他不務正業時,他卻覺得自己每時每刻都在工作:
「我知道我的病早已嚴重起來。我是病入膏肓了。細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內臟。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體確實是支持不了啦!唯獨我的腦細胞是異常的活躍,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來。我不能停止……」
劉漢青在長期的鑽研中還真的出了一些「成果」,早在1989年,劉漢青就曾經寫出了一篇關於《素數在自然數中的分布》的論文,這篇論文在同學的幫助下發到了網絡上,很快便收到了羅威的一位數學家的來信,這位數學家指出了劉漢青這篇論文中的幾個疑問之後,從此石沉大海,再無消息。
1990年,劉漢青又找到了自己的同學,幫助他找到了當時北京大學的數學系教授潘承彪,希望他能夠幫自己看看論文,潘承彪根本不相信劉漢青會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然而經過一番死纏爛打之後,潘承彪最終決定看看這位痴人的研究成果,一個月後,潘承彪果然給劉漢青寫了一封信,信中對其第五頁中的一個論點提出了疑問,認為這個論點需要進一步證明,如果這個論點無法證明,那麼接下來所進行的證明都屬於無效證明,然而劉漢青卻堅持說這個觀點根本無需證明。
由於潘承彪並不認可自己的研究成果,從此之後,劉漢青再也沒有麻煩過潘承彪。2017年,當劉漢青的報導鋪天蓋地的席捲屏幕時,當年其哈工大的同班同學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翁一武還有在無錫江陰供職的譚佃龍特地趕來看望自己昔日的老同學。
在老同學面前,劉漢青明顯話多了不少,對於劉漢青現在的生活狀態,兩位同學竟然十分羨慕,因為此時的劉漢青看上去非常平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根本不為外部世界所動,好像生活在遠離塵世喧囂的世外桃源,這一點倒是讓他們十分羨慕。臨走時,兩位老同學為劉漢青留下了1萬多元現金,其高中同學也為他修繕了房屋,如今的劉漢青已經步入晚年,50多歲的他現在每個月只能靠400元的低保金過日子。
幸而他對生活的要求不是很高,可人們不禁疑問,花費一生拋家舍業只為了證明一個理論,這種人生真的有意義嗎?或許當有一天他的研究成果真的得到了學界的認可,劉漢青這個名字會流芳百世,但是他不僅僅是為自己而活,為數學而活,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承擔著多種社會角色,我們無法評定劉漢青的人生,不能以成敗論之,然而更多的還是希望社會能夠關注一下,幫助一些,而對於劉漢青本人,也要儘快調整,重新融入這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