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6歲考入985大學,深陷數學猜想成痴,大學肄業每月靠低保度日

2020-12-09 奈落瑾夢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天才與瘋子的分隔向來模糊不清。功成名就,出人頭地,這是眾人對天才這個名頭下的人的幻想與認知;但能夠被稱作是天才的人在世間可謂是浩瀚如星辰,還有那麼多隕落的曾經的天才,後被人當作廢物與瘋子。劉漢青就是這麼一個無法定義的人。他在十六歲時憑藉優異的成績進入了985大學,如今卻只能靠著微薄的低保生活。那麼,他到底是真的天才,還是廢物呢?

天才的光輝

1964年,在如今江蘇省興化市第一大鎮——戴南鎮的一個村莊裡,劉漢青出生了。當時的鄉鄰都沒有想到,在十六年後,這個孩子成為了村子裡的第一個大學生。在1980年,十六歲的劉漢青不負"天才"之名,以398.5的優異成績,成功地被哈爾濱工業大學錄取。放在那個年代,對於一個破舊落後的小村莊來說,這可以說得上是天大的喜事與榮耀。

劉漢青自小便成績優異,一直被旁人看作是天才般的人物,這一點在他高考後更是被村人們所堅信。包括他父母在內的眾人,在引以為傲的同時,也都相信著在大學之後劉漢青終會成大器,擁有他們未曾經歷過的錦繡前程。

而剛進入大學的劉漢青也並未辜負來自父母與鄉鄰的期望。他就讀於材料系熱處理專業,為了成為工程師的目標而奮鬥著。這樣一個有能力也有努力的人,放在現在也許也會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在大學的前兩年,憑藉著自己的實力與毅力,取得了非常優秀的成績。天才的光輝在這時仍然籠罩著他,但是沒人察覺到,那光芒似乎正在黯淡下去。

成也數學,敗也數學

劉漢青是具有數學天賦的一個人,他在理科上的實力遠遠強於語言文學方面,這一點為他的優異成績貢獻了許多。在大學生活的第三年,劉漢青遇上了他從靈魂深處喜愛的事物,而這,也成為了他人生的一個巨大轉折點——文學作品《哥德巴赫猜想》。

1966年,著名數學家陳景潤證明了"1+2"猜想,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歷史上栽下了一個重要的裡程碑;1979年,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由徐遲發表出來,而當時劉漢青正處於為了大學夢想而努力學習準備高考的階段,並未將太多注意力放在這上。

但也許就是俗話說的世事無常,原本看來也許就此再無交集的兩樣事物,就這麼在三年後再次相遇。這一次劉漢青沒有再略過它,他真正地將哥德巴赫猜想放進了大腦中。他感覺到自己推開了一扇新的大門,越是鑽研越是覺得數學蘊含著無窮奧妙,懷抱著對陳景潤的嚮往與超越陳景潤的決心,他一心撞進了數學的浩瀚宇宙中。

劉漢青原也是具有數學天賦的,在經歷了這一次"靈魂的碰撞與交流"後,他愈發沉迷乃至於到達了痴迷的程度。而與之相對的是,在數學上的愈發沉迷,帶來的是他對於自己專業的不上心與興趣的漸漸消失。曾經優異的成績也開始慢慢成為過去,老師與同學見他如此痴迷也曾進行勸解,但也許是因為古往今來所有天才們共有的犟性在作祟,再加上他的熱愛,他絲毫沒有改變。

師友們的勸解無用,無數次學科上的不及格也未使劉漢青回心轉意,他依舊一門心思撲在數學上,不願留出一分一秒給自己的專業。畢業時分來得很快,大家都拿到了畢業證,而劉漢青,只收到了一份不值一錢的肄業證。他再未從鄉鄰們那裡收到欽佩仰慕的目光,曾籠罩在他身上的天才光輝,至此消散殆盡。

被數學佔據的生活

肄業回鄉的劉漢青似乎並不在意這個結果,他無視掉旁人的目光,繼續投身於無窮無盡的數學研究中,數學成為了他的生命,成為了支撐他整個人的骨架。他不管家中事務,整日裡只顧鑽研數論,房間裡堆滿了數學資料著作與手稿,年邁的父母不得不為他操持著家中的大小事宜。

劉漢青沒有工作,沒有任何的經濟來源,村裡為此幫他評上了低保戶,以便他每月可以獲得400元不至於無法生存;曾經的同學知曉他的境況也各儘自己所能地幫助他。但幸運女神似乎並不眷顧他,他仍未取得數學桂冠上的明珠。

1989年的時候,劉漢青寫出了一篇論文,他的高中同學翟明知道後便想法設法地將文章掛到了國外網站上,在激起一小朵水花後便沒了下文;後又求的機會,將論文遞給了北大數學教授潘承彪。潘承彪回信指出了論文中一個未經證明的論點的問題,劉漢青對此只說"那個地方根本不用證明"。至此,也再無任何下文。

理想的偏執

劉漢青在遭遇了眾多的質疑與不解後,再未向外界公布自己的研究,在數十年時光流逝中漸漸沉寂。在眾人的眼光中,他仍然是個一事無成的人:大學沒有畢業,沒有工作,沒有娶妻生子贍養父母,研究也沒有成果。他就是一個廢物。這就是大部分人對他的印象。

但是也有不同想法的人。"一個人用自己的一生,付出一輩子,沒有任何功利心,去鑽研自己喜歡的東西。難道僅僅因為貧窮,就不能研究數學了嗎?"這是翟明的回答。是啊,說到底這也只是劉漢青自己對於理想的偏執,是他自己的生活方式,他的父母也並未有怨言。

在不損害別人利益的情況下過自己的生活,難道不行嗎?恐怕誰也無法給出否定的答案。高爾基說過,"天才是由於對事業的熱愛而發展起來的。簡直可以說,天才,就其本質而論,只不過是對事業、對工作的熱愛而已";蘇軾也有這樣一句話,"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熱愛與堅持,劉漢青都具備了,並且在過去以及現在乃至將來都在一直堅持著。

歷史無數次地證明,即使是在如今被公認為天才的人,在百年前,在他生活的時代,也有很大可能是東家西舍嘴裡的"瘋子"與"廢物"。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必然布滿了荊棘與旁人的誤會與不解。也許數十上百年後,劉漢青也能成為這樣一個人。

但話說回來,縱然他失敗了,又有何為呢?

相關焦點

  • 高考狀元16歲考上985大學,曾是全村人的驕傲,如今卻靠低保度日
    有時候理想和現實,我們必須放棄其中一個,我想大多數人都會接受現實,也有少數人心懷夢想,而不斷奮進,劉漢青,16歲的高考狀元,曾經人們口中的天才少年,最終卻靠著400元低保度日,他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 數學天才16歲考入985大學,現今卻靠400元低保生活,發生了什麼
    就拿中國來說,每一年都有一大批少年天才「橫空出世」,比如13歲考入中國科大,曾和方毅副總理對弈圍棋兩局全勝的江西「神童」寧鉑;再比如8歲參加美國高考得760分(數學,滿分800分),31歲獲數學界諾貝爾獎菲爾茨獎的華裔天才陶哲軒……我國著名思想家孔子晚年曾發出過這樣的感慨:「時也,命也!」天才們雖然都曾闖出過諾大名頭,然而他們最後的命運卻可能截然相反。
  • 他16歲就考上大學,他專研數學30餘年,如今他卻靠400元低保度日
    當時的大學錄取率極低,1980年,全國參加高考的人數有333萬人,但錄取名額僅有28萬,錄取率8.4%。村民歡送的這個人叫劉漢清,當時只有16歲的他被哈爾濱工業大學熱處理專業錄取。這麼小的年紀就能考上這樣的名校,就是現在看來也是「天才少年」。
  • 他16歲考上985名校,苦心專研數學30年,如今卻靠400元低保度日
    歲就考上了,哈工大的熱處理專業,這是村子裡的第一個大學生,大家都說他前途無量,然而他現如今卻只能靠400元低保度日。但他還是很幸運的考上了哈工大,要知道哈工大的名氣可不小,給你個何況他考上的是學校的強力專業熱處理,村裡人都以他為驕傲,錄取後的那個暑假劉漢清家中客人不斷,都是來恭喜他的,大家都覺得他前途無量。進入大學後的劉漢清深知學習機會不易。
  • 江蘇神童劉漢青:16歲上名校,現靠400低保度日,他經歷了啥
    數學屆出過很多天才,伽羅瓦21歲就創立了新的數學分支,高斯17歲發現了質數分布定理,陳景潤33歲證明哥德巴赫猜想。16歲。劉漢清考上的是985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整個村子的人都為他感到驕傲,在他上大學那一天,鄉親們都敲鑼打鼓送他去學校,盼望著這個天才大學生能給村子爭光,然而劉漢清的人生軌跡並沒有像相親們想的那樣。劉漢清在哈工大本來的專業是熱門的材料專業,但大三看了數學家陳景潤的一篇專題報導,原本數學就很好的他更加愛上了數學,並發誓要做「陳景潤第二」。
  • 16歲考上哈工大,肄業後卻回農村靠低保生活,教授同學卻羨慕他
    曾經的天才,卻無法畢業劉漢青曾經是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孩子,而他依靠著自己的努力,在年僅16歲的年齡,憑藉著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哈爾濱工業大學,這讓父母為之驕傲,村裡人也投來羨慕的眼光,按照正常的軌跡,他的未來將會一片光明。然而,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出現意外,在大學時期,他卻開始陷入了困境當中。
  • 16歲上哈工大的高考狀元,執著數論研究卻沒畢業,靠400元低保度日
    功夫不負有心人,16歲的劉漢清以當地高考狀元的身份考入了哈爾濱工業大學那個年代國家對本科畢業生是有分配對口工作政策的,可劉漢清因沒拿到畢業證書而錯失良機,大學肄業的他就只好回到了江蘇老家。悶在家裡研究數論,靠400元低保金度日1985年,劉漢清悄悄背著行囊回到了雙沐村的家中,父母知道了兒子肄業原來是為了心中的一個夢想,父母只能在默默嘆氣之餘繼續全力支持兒子的數學夢。
  • 16歲考重點大學,為超越陳景潤瘋魔數論30年,卻靠400元低保度日
    即便這股熱潮消散,但陳景潤的精神始終長存,其中一個人就在看了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之後,也是投身數論,埋頭苦幹30年,企圖超越陳景潤,最終只靠400元低保生活。1980年,只有16歲的劉漢清,以398.5的優異成績,成功的考入了哈爾濱工業大學,80年代一共有333萬人參加了高考,一共錄取了28萬人,錄取率還不到10%,在這種殘酷的競爭下,劉漢清脫穎而出,況且他才16歲。
  • 40年了,16歲398分上哈工大,痴迷數學肄業的江蘇男孩,現狀如何
    40年前,江蘇16歲男孩劉漢清,高考以398.5分的優異成績,被哈工大建築材料系熱處理專業錄取,一度被稱之為「少年天才」,前途不可限量。然而在大三時,他卻因痴迷數學——歌德巴赫猜想,最終畢業考試不及格,無法拿到畢業證,而選擇肄業,讓人唏噓不已!回到家裡,他大門,依然繼續研究數學。
  • 哈工大劉漢清:16歲上大學前途無量,卻因數學淪為低保戶
    憑優異成績考上哈工大「少年天才」劉漢清也並沒有辜負所有人的期望,最終他以高考398.5分(江蘇高考)的優異成績被哈爾濱工業大學錄取。哈爾濱工業大學不僅是一所百年名校,同時也是我國第一批985,211工程確定的全國重點大學,尤其是其工科實力,在國內都是首屈一指,因此哈工大也被稱為是工程師的搖籃。
  • 數學天才哈工大肄業沉迷研究20年,不聽老師勸導,如今靠低保度日
    哈爾濱工業大學是一所由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的國家重點學校,也是國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學校。其畢業證含金量不言而喻,絕對是履歷表上耀眼十足的星光。相比其它學校的學生,他們的前途更加不可限量。不過,哈工大有一位數學天才,選擇肄業沉迷數學研究。
  • 他16歲考入哈工大,立志做陳景潤第二,如今只能靠400元低保救濟
    歲的劉漢清就一鳴驚人,以398.5分的高分考入了哈工大(哈爾濱工業大學)。而自從大三時候開始,劉漢清卻開始痴迷於數學研究,結果導致荒廢了自己本專業的學業。據說,劉漢清之所以迷上了數學,是因為他在學校圖書館看到了一本名為《哥德巴赫猜想》的報告文學,因此劉漢清就確立了自己數學課題的研究方向——質數在自然數中的分布,並且要勵志成為「陳景潤第二」。
  • 16歲考取哈工大,50歲靠低保度日,學霸的隕落只因一個愛好
    上世紀八十年代,一位16歲就考上了哈工大的學霸,不僅沒有得到「錢途」,更沒能獲得「前途」。16歲的他,以398.5分的高分,被哈工大最熱門的專業之一,材料系熱處理專業錄取。一時間,劉漢清成了當地的名人。而他的成就,也讓他成為了「第一代」的「別人家的孩子」。
  • 16歲天才讀985院校,痴迷數學20年,今靠400元低保生活
    由於劉漢清從小就展示出了對數學的超強天分,於是他的父母就帶他做了一下智商方面的測試,結果顯示,劉漢清確實對物理和數學方面有著超人的天賦,但在語言方面卻比較低下。面對這樣的檢驗結果,劉漢清並未在意,依舊研究他最喜愛的數學,父母面對孩子這樣的選擇也無可奈何。
  • 他16歲考上哈工大,50歲成為低保戶,一生痴迷哥德巴赫猜想
    導語:他16歲考上哈工大,50歲成為低保戶,一生痴迷哥德巴赫猜想16歲,這是一個像花兒一般的年紀,有不少人在這個時候,還在學校裡讀書,享受自己美好的學生時代。但是,有些人在16歲時,就已經能創造出不少的奇蹟,有著跟別人完全不同的人生。
  • 16歲考上哈工大,痴迷數學研究荒廢自己專業,如今現狀令人唏噓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劉漢清曾經16歲考入哈工大,眾人都覺得他將來前途無量,而今天他卻成了「低保戶」在泰州老家過著潦倒的生活。一、16歲進入名校,沉迷數學無法自拔劉漢清是哈爾濱工業大學80級建築材料系熱處理專業的學生,他當年入學時年僅16歲,年少考入名校的他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神童」「天才」的標籤就這樣被貼在了劉漢清身上。
  • 16歲考上哈工大,痴迷數學研究荒廢自己專業,如今現狀令人唏噓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劉漢清曾經16歲考入哈工大,眾人都覺得他將來前途無量,而今天他卻成了「低保戶」在泰州老家過著潦倒的生活。 一、16歲進入名校,沉迷數學無法自拔劉漢清是哈爾濱工業大學80級建築材料系熱處理專業的學生
  • 16歲考上哈工大的數學狂人,如今的生活卻讓人唏噓
    1980年,年僅16歲的劉漢清以398.5分的優異成績,被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材料系熱處理專業錄取。在當時很多人眼裡,少年的他聰明無比,進入哈工大學習後,前途不可限量。然而,16歲考上哈工大的數學狂人,如今的生活卻讓人唏噓。這是怎麼回事呢?
  • 從「天才少年」到數學窮漢 曾考取重點大學卻肄業回鄉
    曾考取重點大學卻肄業回鄉 痴迷數學半生 無妻、無工作每月領400元低保   今年53歲的劉漢清,1980年以優異的成績,被哈工大建築材料系熱處理專業錄取。在當時的很多人眼裡,這個16歲的少年是一個「天才」,聰明無比,進入名牌大學學習後,前途必然不可限量。   然而,劉漢清大三時卻痴迷上了「數學」。1985年,他不得已肄業回到了家鄉。此後,他便開始了一個和人們預設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 北大肄業博士張進生:曾是醫學高端人才,如今失業18年靠低保度日
    可是現在有這麼一個人,他有以上三個光環在身,卻失業18年淪為低保戶,曾經月薪1000,低到被只是一個護士的女友嫌棄,別說走上人生巔峰了,官方系統都查不到這個大活人。他便是張進生,一個北大肄業的醫學博士,一個人們說「讀書讀傻了」的高端人才,一個人生的失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