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睿評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從工業大學出身的學子可能都知道,在國內所有的工業大學裡,有一個經常被人調侃的「鄙視鏈」。
尤其是那些同省,甚至同市擁有兩所工業大學的地方,這種調侃更是「拳拳見肉」。
比如天津工業大學,就被河北工業大學「碾壓」。
而我讀的那個剛上了熱搜的安徽工業大學,也在合肥工業大學的面前多少有點虛。
但是別管我們之間怎麼「互相傷害」,多年來,一直沒有人去爭那個「一哥」。
因為在整條「鄙視鏈」的頂端,一直都有一個讓人聽了名字就不想比的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工大的名氣和實力,毋庸贅述。
如果說清華和北大是國內大學裡的「TOP2」的話,那麼哈工大,可能就是工業大學裡的「TOP1」。
考上哈工大,即便是在今天這個人人都以為「大學生不值錢」了的年代,也幾乎意味著後半生的衣食無憂。
更別說在30多年前還包分配的時候,考上哈工大是何等榮光了。
但是,可能是造化弄人,也可能是太過固執。
上世紀八十年代,一位16歲就考上了哈工大的學霸,不僅沒有得到「錢途」,更沒能獲得「前途」。
今天的農村,應有盡有。
而且得益於發達的交通網絡,和相對富裕的生活條件,幾乎每一位農村孩子,都或多或少地「生活」在城市中。
但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農村,相對於今天來說,就是個「繭」。
而且是一個難破的「繭」。
雖然我們都知道讀書能改變命運,但是那時相對匱乏的教育資源,顯然是制約農村孩子走出村莊的客觀條件。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位來自江蘇農村的學子,考上了哈工大。
這個人,叫劉漢清。
而那一年,是1980年。
1980年的高考,全國考生攏共才330多萬。
但是錄取率,卻只有8.4%。
相比於今天來說,沒點「絕活兒」顯然是不太容易突出重圍的。
但是劉漢清,還真有絕活兒。
16歲的他,以398.5分的高分,被哈工大最熱門的專業之一,材料系熱處理專業錄取。
一時間,劉漢清成了當地的名人。
而他的成就,也讓他成為了「第一代」的「別人家的孩子」。
基於哈工大的底色,進入材料系意味著什麼,可能不必多言。
而劉漢清的未來,顯然也是肉眼可見的名利雙收。
但是剛讀到大三,他就因為抑制不住對數學的熱愛,而耽誤了專業的學習。
劉漢清對於數學的痴迷到了什麼程度,可能不太容易用語言來形容。
但是從他研究數學研究得連畢業證都沒拿到,就能知道他這「癮」,比網癮還難戒。
肄業證,包不了分配。
而回到老家的劉漢清,既不務工,也不務農。
他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還是用在了數學研究上。
這一研究,就又是20多年出去了。
沒有進行過系統學習的人,咱可能都不太容易理解這數學,到底有多少內容值得研究這麼多年的。
但是光聽他的「研究項目」名稱就知道,這事不好辦: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近代數學界的三大難題之一。
為此奮鬥終生的數學家,大有人在。
只不過別人研究它時,還有工資拿。
而孑然一身的劉漢清,卻只能「自費」做研究。
做研究是枯燥的,而更難以忍受的,是四鄰的冷嘲熱諷。
當年把他誇得有多高,這會兒就能把他貶得有多低。
甚至還有一些為了證明高分必然低能的人,去拿他當「實錘」。
劉漢清在家期間,也不是沒找過工作。
但是就連大學畢業證都吸引不了他,更別指望一份工作能夠給他戒「數學癮」了。
況且,他也不喜歡社交,不願意應付工作。
所以每份工作,他也都沒做長過。
最後,乾脆「踏踏實實」地在家做自己的研究。
他的研究到底有多大的價值,這還真不好說。
曾經,劉漢清也託大學同學找到了中科院院士潘承彪先生,希望能點評他的論文。
但是潘院士卻很快就發現了其中一個論據,未經證實。
也就是說,基於正確與否尚未可知的論據得出的結論,意義不大。
和潘院士的嚴謹不同,劉漢清始終堅持那個論據可以被證明。
經此一事後,劉漢清乾脆也不去找權威了,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裡。
至於經濟來源,則只有每月400元的低保金。
劉漢清是不是天才,我認為是。
是不是奇才,可能也是。
因為他用幾十年的時間,證明了自己不為利、不為名,不僅毅力驚人,而且堅持己見,踏實做學問。
這不就是一些人倡導的精神巨人嗎。
但是,客觀地說,我認為這只是做到了表面。
因為無論多崇高的理想,也得建立在吃得飽,養得了家的基礎上才有意義。
畢竟,除了理想之外,我們每個人,身上還有對親人、對家庭的責任。
雖然我們呼籲純粹、執著的學術精神,但是也得認識到,「超人」,也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