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考取哈工大,50歲靠低保度日,學霸的隕落只因一個愛好

2020-09-17 晨讀六點半

文|睿評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從工業大學出身的學子可能都知道,在國內所有的工業大學裡,有一個經常被人調侃的「鄙視鏈」。

尤其是那些同省,甚至同市擁有兩所工業大學的地方,這種調侃更是「拳拳見肉」。

比如天津工業大學,就被河北工業大學「碾壓」。

而我讀的那個剛上了熱搜的安徽工業大學,也在合肥工業大學的面前多少有點虛。

但是別管我們之間怎麼「互相傷害」,多年來,一直沒有人去爭那個「一哥」。

因為在整條「鄙視鏈」的頂端,一直都有一個讓人聽了名字就不想比的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工大的名氣和實力,毋庸贅述。

如果說清華和北大是國內大學裡的「TOP2」的話,那麼哈工大,可能就是工業大學裡的「TOP1」。

考上哈工大,即便是在今天這個人人都以為「大學生不值錢」了的年代,也幾乎意味著後半生的衣食無憂。

更別說在30多年前還包分配的時候,考上哈工大是何等榮光了。

但是,可能是造化弄人,也可能是太過固執。

上世紀八十年代,一位16歲就考上了哈工大的學霸,不僅沒有得到「錢途」,更沒能獲得「前途」。

破繭成蝶

今天的農村,應有盡有。

而且得益於發達的交通網絡,和相對富裕的生活條件,幾乎每一位農村孩子,都或多或少地「生活」在城市中。

但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農村,相對於今天來說,就是個「繭」。

而且是一個難破的「繭」。

雖然我們都知道讀書能改變命運,但是那時相對匱乏的教育資源,顯然是制約農村孩子走出村莊的客觀條件。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位來自江蘇農村的學子,考上了哈工大。

這個人,叫劉漢清。

而那一年,是1980年。

1980年的高考,全國考生攏共才330多萬。

但是錄取率,卻只有8.4%。

相比於今天來說,沒點「絕活兒」顯然是不太容易突出重圍的。

但是劉漢清,還真有絕活兒。

16歲的他,以398.5分的高分,被哈工大最熱門的專業之一,材料系熱處理專業錄取。

一時間,劉漢清成了當地的名人。

而他的成就,也讓他成為了「第一代」的「別人家的孩子」。

執迷、痴迷

基於哈工大的底色,進入材料系意味著什麼,可能不必多言。

而劉漢清的未來,顯然也是肉眼可見的名利雙收。

但是剛讀到大三,他就因為抑制不住對數學的熱愛,而耽誤了專業的學習。

劉漢清對於數學的痴迷到了什麼程度,可能不太容易用語言來形容。

但是從他研究數學研究得連畢業證都沒拿到,就能知道他這「癮」,比網癮還難戒。

肄業證,包不了分配。

而回到老家的劉漢清,既不務工,也不務農。

他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還是用在了數學研究上。

這一研究,就又是20多年出去了。

沒有進行過系統學習的人,咱可能都不太容易理解這數學,到底有多少內容值得研究這麼多年的。

但是光聽他的「研究項目」名稱就知道,這事不好辦: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近代數學界的三大難題之一。

為此奮鬥終生的數學家,大有人在。

只不過別人研究它時,還有工資拿。

而孑然一身的劉漢清,卻只能「自費」做研究。

做研究是枯燥的,而更難以忍受的,是四鄰的冷嘲熱諷。

當年把他誇得有多高,這會兒就能把他貶得有多低。

甚至還有一些為了證明高分必然低能的人,去拿他當「實錘」。

固執

劉漢清在家期間,也不是沒找過工作。

但是就連大學畢業證都吸引不了他,更別指望一份工作能夠給他戒「數學癮」了。

況且,他也不喜歡社交,不願意應付工作。

所以每份工作,他也都沒做長過。

最後,乾脆「踏踏實實」地在家做自己的研究。

他的研究到底有多大的價值,這還真不好說。

曾經,劉漢清也託大學同學找到了中科院院士潘承彪先生,希望能點評他的論文。

但是潘院士卻很快就發現了其中一個論據,未經證實。

也就是說,基於正確與否尚未可知的論據得出的結論,意義不大。

和潘院士的嚴謹不同,劉漢清始終堅持那個論據可以被證明。

經此一事後,劉漢清乾脆也不去找權威了,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裡。

至於經濟來源,則只有每月400元的低保金。

寫在最後

劉漢清是不是天才,我認為是。

是不是奇才,可能也是。

因為他用幾十年的時間,證明了自己不為利、不為名,不僅毅力驚人,而且堅持己見,踏實做學問。

這不就是一些人倡導的精神巨人嗎。

但是,客觀地說,我認為這只是做到了表面。

因為無論多崇高的理想,也得建立在吃得飽,養得了家的基礎上才有意義。

畢竟,除了理想之外,我們每個人,身上還有對親人、對家庭的責任。

雖然我們呼籲純粹、執著的學術精神,但是也得認識到,「超人」,也是人。

相關焦點

  • 16歲上哈工大的高考狀元,因一個「愛好」,如今靠400元低保度日
    劉漢清也算是一個大神級的人物了,他在16歲時便成為了哈爾濱工業大學的一員,成為家鄉的驕傲。但是因為一個小小的愛好,劉漢清幾乎是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令人唏噓。劉漢清的家庭並不是很富裕,所以在考上大學之後,他的父母都會全力支持孩子的想法,並支持他的愛好。
  • 16歲上哈工大的高考狀元,執著數論研究卻沒畢業,靠400元低保度日
    功夫不負有心人,16歲的劉漢清以當地高考狀元的身份考入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哈工大的錄取通知書寄到村裡的那一天,鄉親們都向劉漢清的父母道賀,劉漢清作為村裡的第一名大學生,成了雙沐村的驕傲。進入到哈工大讀書的前2年,年紀偏小的劉漢清成績是出類拔萃的,老師們非常看好劉漢清,都認為他將來能順利地實現工程師之夢。
  • 16歲考上哈工大,50歲考低保度日,一代天才因一個愛好隕落
    說到哈工大我們都非常熟悉了,如果說清華北大是最頂級的兩所綜合高校,那哈工大就是工業大學的第一名,雖然這些年哈工大在985行列中有所落後,但也是一所讓很多學生望而卻步的高校,要知道30年前哈工大還會包分配,可以說考上哈工大就衣食無憂。
  • 他16歲考上985名校,苦心專研數學30年,如今卻靠400元低保度日
    1977年10月21日,中國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復,消息一經公布就有570萬考生參加了那一年的考試,雖然全國最後只能錄取30萬人,到那時這絲毫沒有打擊大家的參考熱情,因為當年的一個大學生,比現在的研究生和博士生都還要少見,一旦考上,就是命運的轉機。
  • 他16歲考上哈工大,50歲成為低保戶,一生痴迷哥德巴赫猜想
    導語:他16歲考上哈工大,50歲成為低保戶,一生痴迷哥德巴赫猜想16歲,這是一個像花兒一般的年紀,有不少人在這個時候,還在學校裡讀書,享受自己美好的學生時代。但是,有些人在16歲時,就已經能創造出不少的奇蹟,有著跟別人完全不同的人生。
  • 江蘇神童劉漢青:16歲上名校,現靠400低保度日,他經歷了啥
    數學屆出過很多天才,伽羅瓦21歲就創立了新的數學分支,高斯17歲發現了質數分布定理,陳景潤33歲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劉漢清出生在江蘇一個普通家庭,也有著陳景潤等數學家異於常人的數學天賦,微積分這種大學才會學的東西,他11歲就開始自學,同學都叫他「神童」。父母也觀察到他的智商與眾不同,就帶他去測智力,果然劉漢清在數學方面很有天賦。不過他的數學天賦都是拿語言和圖像能力換的。
  • 16歲考上哈工大,如今卻淪為低保戶?天才和「廢柴」僅一步之遙
    16歲考上哈工大,如今卻淪為低保戶?天才和「廢柴」僅一步之遙哈爾濱工業大學,簡稱哈工大,目前是我國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大學,這所大學的工科實力處於我國頂尖水平,因此,能夠考入這樣一所實力一流的重點大學是很多學生的夢想。
  • 16歲考上哈工大,肄業後卻回農村靠低保生活,教授同學卻羨慕他
    上個世紀八十年年代,只要能上大學就意味著你有一個鐵飯碗,所以大學生就是前途光明的代名詞,村裡的只要出了一個大學生,就會讓整個村甚至一個鎮的人感到光榮,劉漢青就是這樣一個令人羨慕的天才。曾經的天才,卻無法畢業劉漢青曾經是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孩子,而他依靠著自己的努力,在年僅16歲的年齡,憑藉著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哈爾濱工業大學,這讓父母為之驕傲,村裡人也投來羨慕的眼光,按照正常的軌跡,他的未來將會一片光明。然而,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出現意外,在大學時期,他卻開始陷入了困境當中。
  • 高考狀元16歲考上985大學,曾是全村人的驕傲,如今卻靠低保度日
    高曉松在1988年考入了清華大學,但沒有畢業,而是選擇了退學,不過他依舊將清華當做母校,功成名就之後,高曉松曾經回到清華做了一次演講,就在演講結束之後,一個女同學問了一個讓他非常氣憤的問題。    有時候理想和現實,我們必須放棄其中一個,我想大多數人都會接受現實,也有少數人心懷夢想,而不斷奮進,劉漢青,16歲的高考狀元,曾經人們口中的天才少年,最終卻靠著400元低保度日,他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 數學天才哈工大肄業沉迷研究20年,不聽老師勸導,如今靠低保度日
    不過,哈工大有一位數學天才,選擇肄業沉迷數學研究。因為能進哈工大的學生,都是學習很厲害的人,所以這事當時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他的老師多次勸導,依然攔不住他。潛心鑽研數學,似乎沒有什麼不對,但20年後,他沒有工作,沒有結婚,卻需要靠低保度日,令人唏噓不已。這位數學天才就是劉漢清。
  • 16歲上哈工大的高考狀元,淪落成400元低保戶,只因一個偏執愛好
    堅持,對於每個人來講,都是一個看似簡單但實則很需要意志力和自控能力的事情。而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劉漢清就是一個將「堅持學數學」貫徹到底的人,認定了一條路,堅決不回頭。01 痴迷數學,16歲考上哈工大在劉漢清16歲時,憑藉他的努力和認真學習,終於考上了哈爾濱工業大學,成了高考狀元,這不僅讓他的父母感到驕傲,也讓他們整個村都為他驕傲!考上大學的劉漢清懷著對未來的憧憬,進入了哈工大就讀。起初他的願望是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工程師,但是進入了大學之後,他被數學迷住了。
  • 16歲考上哈工大的數學狂人,如今的生活卻讓人唏噓
    1980年,年僅16歲的劉漢清以398.5分的優異成績,被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材料系熱處理專業錄取。在當時很多人眼裡,少年的他聰明無比,進入哈工大學習後,前途不可限量。然而,16歲考上哈工大的數學狂人,如今的生活卻讓人唏噓。這是怎麼回事呢?
  • 16歲考上哈工大,痴迷數學研究荒廢自己專業,如今現狀令人唏噓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劉漢清曾經16歲考入哈工大,眾人都覺得他將來前途無量,而今天他卻成了「低保戶」在泰州老家過著潦倒的生活。一、16歲進入名校,沉迷數學無法自拔劉漢清是哈爾濱工業大學80級建築材料系熱處理專業的學生,他當年入學時年僅16歲,年少考入名校的他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神童」「天才」的標籤就這樣被貼在了劉漢清身上。
  • 16歲考上哈工大,痴迷數學研究荒廢自己專業,如今現狀令人唏噓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劉漢清曾經16歲考入哈工大,眾人都覺得他將來前途無量,而今天他卻成了「低保戶」在泰州老家過著潦倒的生活。,他當年入學時年僅16歲,年少考入名校的他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神童」「天才」的標籤就這樣被貼在了劉漢清身上。
  • 那個一路讀到北大博士的張進生,已經失業18年了,現在靠低保度日
    但是,實際上卻有這樣一個典型的反面案例,學歷是北大醫學博士的張進生,已經失業18年,現在靠低保度日。 事情是這樣的:出生在農村的張進生,從小生活十分艱苦,作為家裡唯一的男丁,承擔著父母還有兩個姐姐的全部希望,他一直在學業方面兢兢業業。因為他的努力,還有全家人的支持,18歲的他考入湖南醫科大學,成為村子裡的名人。
  • 他16歲就考上大學,他專研數學30餘年,如今他卻靠400元低保度日
    在那個年代,農村能出一個大學生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那時的大學生真是「天之驕子」。當時的大學錄取率極低,1980年,全國參加高考的人數有333萬人,但錄取名額僅有28萬,錄取率8.4%。村民歡送的這個人叫劉漢清,當時只有16歲的他被哈爾濱工業大學熱處理專業錄取。這麼小的年紀就能考上這樣的名校,就是現在看來也是「天才少年」。
  • 劉漢青:16歲考上哈工大,50歲淪為低保戶,一生痴迷研究數學
    劉漢青,一個曾經讓無數人羨慕的天才少年,一度成為了村裡人的驕傲,1980年,年僅16歲的劉漢青以398.5分的優異成績考進了當時的哈爾濱工業大學,被建築材料系錄取,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整個縣城都震動了。
  • 劉漢青:16歲上哈工大,50歲成低保戶,一生痴迷哥德巴赫猜想
    所以當這個消息在村裡傳開時,整個村子都沸騰了,鄉親們都為窮鄉僻壤能走出一個大學生而感到驕傲。一時間,劉漢青成了全村的希望,大家都盼著他學有所成後,能改變自己的命運。然而光陰似箭,轉眼間距離劉漢青上大學已經過去了40年,如今已年過半百的他,不僅沒能實現上大學改變命運的理想,反而淪為靠吃救濟才能生活的低保戶。從意氣風發的高材生到成為低保戶,在劉漢青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 數學天才16歲考入985大學,現今卻靠400元低保生活,發生了什麼
    就拿中國來說,每一年都有一大批少年天才「橫空出世」,比如13歲考入中國科大,曾和方毅副總理對弈圍棋兩局全勝的江西「神童」寧鉑;再比如8歲參加美國高考得760分(數學,滿分800分),31歲獲數學界諾貝爾獎菲爾茨獎的華裔天才陶哲軒……我國著名思想家孔子晚年曾發出過這樣的感慨:「時也,命也!」天才們雖然都曾闖出過諾大名頭,然而他們最後的命運卻可能截然相反。
  • 16歲考重點大學,為超越陳景潤瘋魔數論30年,卻靠400元低保度日
    一個小房子,一麻袋一麻袋的草稿紙,「怪才」陳景潤日復一日不斷攻克的世界難題《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的精神也是渲染著每一個數論研究者,隨之而起的是一股研究數論的熱潮。即便這股熱潮消散,但陳景潤的精神始終長存,其中一個人就在看了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之後,也是投身數論,埋頭苦幹30年,企圖超越陳景潤,最終只靠400元低保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