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傳播中國自然遺產經驗

2020-12-13 中國綠色時報電子報

自然遺產——九寨溝 劉忠俊攝(中新社發)

        巍巍中華,赫赫文明。川嶽崇峻,江河奔湧。

        登岱宗知眾山小,望長城嘆烽煙遠,覽黃龍曉天地美……這些底蘊深厚、心曠神怡的風景就誕生在中華大地之上,而它們同樣也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目光。作為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這些文物古蹟及自然景觀先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遺產。

        世界遺產包括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文化景觀遺產4類。目前,中國擁有53項世界遺產,總量位居世界第二。其中,自然遺產13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在數量提升之後,怎麼保證質量上的第一?世界遺產保護的新機遇又在何方?

        近日,來自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世界遺產專家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保護地委員會等單位和組織的專家學者齊聚長白山世界遺產保護與發展新機遇峰會,共同探討了世界遺產保護地的保護發展新路徑、新思路。

自然遺產——武陵源吳勇兵攝(中新社發)

        中國的遺產保護新機遇

        為了保護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自然區域和文化遺存,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下簡稱《世界遺產公約》),建立《世界遺產名錄》。截至目前,世界遺產地總數達1092處,分布在世界167個國家。

        中國自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以來,積極履行公約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遺產保護事業發展,成為世界遺產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不久前,梵淨山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再次向世界呈現了美麗中國的精彩,體現了中國政府致力於遺產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決心。

        今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將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遺產、地質公園等自然保護地歸口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管理。這為世界自然遺產申報、保護管理帶來新的機遇。

        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何露介紹:「在過往的申遺過程中,一些自然遺產地範圍內具有多種類型的保護地,例如雲南三江併流、四川大熊貓棲息地、貴州梵淨山等,既有風景名勝區,也有自然保護區,在管理上需要加強平衡協調。如今有了一個統一的管理機構,對遺產的保護將會更加有效。」

        「自然保護地是自然生態環境的瑰寶和精華,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和支撐社會經濟發展的生態安全屏障。未來應進一步加快建立保護地長效監管機制,推動共建共享、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新貢獻。」與會代表達成的《長白山共識》中如是寫道。

文化遺產——水墨宏村 牛書培攝(中新社發)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世界遺產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劉保黨對《中國綠色時報》記者說:「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世界遺產專家委員會將協助主管部門研究和推動『國家自然遺產名錄』體系,簡稱『國家遺產』。『國家遺產』是世界遺產的預備隊,具有中國特色,能夠代表國家形象,其中具有國際影響的『國家遺產』,將成為優先向國際上推送的世界遺產提名項目。」

        IUCN成立於1948年,是當時的聯合國教科文總幹事赫胥黎爵士組織並發起的。IUCN參與了1972年的《世界遺產公約》制定,並且長期受邀為世界自然遺產的申報提供技術評估和監測。

        目前,中國世界自然遺產主管部門正與IUCN綠色名錄探討藉助綠色名錄,提升自然遺產地保護管理水平的合作機制。

        「伴隨著中國世界遺產與IUCN綠色名錄合作序幕的拉開,我國的自然遺產將得到來自IUCN的極大支持,我國自然遺產地的保護與管理也將與國際視野接軌。」劉保黨說。

文化遺產——長城 卜向東攝(中新社發)

        遺產保護與永續發展

        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旗艦項目,《世界遺產公約》一直致力於通過保護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自然區域和文化遺存的局部性目標,向著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總目標的跨越。

        而IUCN作為世界自然遺產的技術評估和監測機構,對自然遺產的傑出價值、傑出管理和遺產完整性的問題格外關注,因為傑出的管理會決定這個傑出價值的時間長度。換言之,傑出的管理可以讓自然遺產永續發展並產生價值。

        同時,這些自然遺產在預備以及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過程中,也會提高自我保護的意識。而這個過程中也會潛移默化地升級自身的管理水平,從而向世界級的管理水平靠攏。IUCN還會在不同地區,針對不同水平,提供能力建設、培訓和相關倡議等服務。這些保護管理方面的指導性意見也會對遺產的申請產生潛在影響。

        以巴丹吉林沙漠為例:IUCN在2011的《世界遺產沙漠景觀》報告中指出,中國的巴丹吉林沙漠具備足以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重要價值。

        國際自然保護地聯盟顧問委員會主席、世界生物多樣性專家約翰·馬敬能對巴丹吉林申遺持有極大信心:「這一處中國內陸沙漠是一個國家地質公園,近年來被中國、日本、德國、英國的學者廣泛研究。這裡不僅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視覺特徵,還發育了世界上最高的沙丘(高達450米),並存在許多如星狀等多種形態類型的沙丘,沙丘內分布風光迷人的丘間湖盆。此外,還有風化穴、蜂狀穴等眾多獨特的風化景觀。」

        「從明年開始,一個國家一年只能申請一項世界遺產,且優先受理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申報項目,評審標準也更加嚴格。本次大會交流討論了我國自然遺產的潛力和申報方向,為未來培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指導。」何露說。

自然遺產——南方喀斯特 唐夢憲攝(中新社發)

        向世界傳播中國經驗

        世界遺產理念與生態文明理念高度契合。《世界遺產公約》不僅僅是為了保護列入名錄的世界遺產,更重要的是促使締約國能夠更加積極有效地保護各國的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30多年來,中國通過申報一大批世界遺產,不但豐富了世界遺產的內涵,也逐步建立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管理體制機制,有效地保護了珍貴的自然文化遺產。

        來自澳大利亞莫道克大學教授大衛·紐薩姆擔任此次峰會的高端對話主持人。作為IUCN世界遺產項目專家,他的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旅遊業的可續性上,同時他也對中國在對待世界遺產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嚴肅態度稱讚有加。

        「中國有非常多的自然遺產景觀,如果這種保護的進程持續下去的話,中國將會成為世界遺產的領袖。」大衛·紐薩姆繼續說道,「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中國的大多數世界遺產保護得很好,並沒有處於瀕危的狀態。我去過許多國家,比如在非洲等一些國家和地區,因為缺少經費、管理經驗不足還有人口問題對世界遺產也造成了很多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和地方能做到完美的,但是在中國,管理方面的措施十分完善,這對一些發展中國家會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成立於1976年11月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由21名成員組成,主要負責《世界遺產公約》的實施。委員會每年召開一次會議,主要決定哪些遺產可以錄入《世界遺產名錄》,對已列入名錄的世界遺產的保護工作進行監督指導。

        中國在世界遺產保護方面的成就和貢獻,也使得中國在世界遺產保護領域擁有了更大的影響力。此前中國曾經先後三次當選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在2017年召開的《世界遺產公約》締約方大會上中國再次當選委員會成員國,任期4年。今年是中國代表團重回世界遺產委員會的第一年。

        中國已經在發聲,積極參與全球規則的制定,尋求建立一種既符合中國國情,又與國際接軌的自然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從而實現在全球視野和本土環境差異的背景下,遺產所在地能夠結合國情來傳播和闡釋遺產保護的相關內容。這既為世界遺產保護提供了中國式經驗,也體現出了中國的大國形象和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一面。

相關焦點

  • 世界自然遺產中國新疆天山
    世界自然遺產中國新疆天山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07-22 15:23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金邊6月21日電(記者 張天國)在柬埔寨金邊舉行的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今年兩項「申遺」項目之一新疆天山21日通過審議,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使中國目前擁有的世界遺產增到44處。
  • 迎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抖音推出25個世界遺產地直播
    6月13日是我國第15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更好地弘揚傳統文化,抖音推出「雲遊中國」系列直播活動,聯合25個中國的世界遺產地通過直播展示各自文化與特色,讓更多人走近、了解世界遺產。  截至2019年7月,全球1121處世界遺產中,中國有55處。
  • 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面臨石漠化威脅
    原標題: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面臨石漠化威脅   專家將中國南方喀斯特比喻為「石漠化荒漠中的『生態孤島』」,以揭示目前中國南方喀斯特系列世界自然遺產地正面臨的石漠化威脅。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袁道先在12日的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世界自然遺產生態保護與修復」主題論壇上說,中國南方凱斯特是世界上最卓越的景觀之一,同時也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態系統之一,表現為地表容易漏水,極度乾旱;成土速率慢、土層極薄;坡度大,水土流失嚴重;植被一旦破壞,難以恢復。   喀斯特是發育在以石灰巖和白雲巖為主的碳酸鹽巖上的地貌。
  • 世界自然遺產——新疆天山
    2013年6月21日,新疆天山的託木爾峰(阿克蘇地區)、喀拉峻-庫德寧(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巴音布魯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格達(昌吉回族自治州)4個片區以「新疆天山」名稱成功申請成為世界自然遺產,成為中國第44處世界遺產,申報面積5759平方公裡。
  • 赤水丹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紀實
    這天,第3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再次傳來一條足令人興奮的消息:作為2010年我國唯一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的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中國丹霞」獲得通過。而貴州赤水,代表丹霞地貌形成演化的早期,成為6個捆綁申報點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一刻,所有的夢想都變成現實。  這一刻,所有的歡笑都化為淚水。
  • 延慶英文網正式上線 向世界傳播延慶聲音
    延慶英文網將藉助國際在線多語種傳播平臺,以國際化的視野,向世界推介延慶文旅資源,講好延慶故事,傳播延慶聲音。延慶英文網頁面截圖  延慶英文網以橙色、青色、藍色為主色調,象徵了延慶四季的美景,頁面布局簡約、大氣,突出延慶美麗的自然風光與城市景觀,帶給受眾視覺上的享受,更好地展現延慶豐富多彩的城市形象。
  • 我國麋鹿保護項目有望申報世界自然遺產
    在8月24日舉行的2018北京南海子麋鹿文化大會上,人們宣誓要「還山川以綠色,還江河以甘甜,還大地以生機,還天空以蔚藍……」 趙帥宇 攝中新網北京8月24日電 (趙帥宇)在麋鹿的「家鄉」北京市大興區,人們將推動南海子麋鹿保護項目申請納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 中國積極參與世界遺產多方面事務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世界遺產首批項目被批准至今也走過了40年。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七屆大會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下簡稱《世界遺產公約》),規定了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定義。此後於1978年建立了《世界遺產名錄》,首批列入了12個文化和自然遺產。
  • 世界自然遺產,巧奪天工梵淨山
    巧奪天工梵淨山,位於貴州銅仁市印江、江口和松桃三縣交界處,有「梵天淨土」之意韻,這裡是國內十大避暑勝地之一,已成為我國14項世界自然遺產之一。我們為擁有這樣的資源而驕傲和自豪,去貴州旅遊,梵淨山是必遊之地,錯過了會遺憾的。圖為獨一無二的梵淨山自然風光。
  • 鹽城黃海溼地世界自然遺產進高校!
    ▲鹽城黃海溼地世界自然遺產進高校活動暨走進南京大學正式啟動12月3日上午,由我市和共青團江蘇省委共同主辦的鹽城黃海溼地世界自然遺產進高校活動在南京大學正式啟動,活動的第一站「走進南京大學」同步開啟。▲與會嘉賓共同參觀黃海溼地世界自然遺產主題展自2019年7月,鹽城黃海溼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來,如何做好申遺「後半篇」文章是擺在我市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 世界自然遺產:黃龍風景名勝區
    :自然遺產  ●遺產遴選標準:黃龍風景名勝區根據自然遺產遴選標準N(III)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黃龍風景名勝區,位於四川省西北部,是由眾多雪峰和中國最東部的冰川組成的山谷。
  • 凝聚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武夷山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紀實
    多年工作經驗的積累,我對申報自然遺產部分應對自如,而文化遺產方面的申報工作缺乏信心。為了確保申報書內容完美的呈現給世界教科文組織,我向部裡提出建議,希望委派專家團隊採取實地考察的方式,細緻研討以提升武夷山可挖掘的深度價值。 武夷山申遺工作作為建設部的一件大事,我必須集中武夷山的相關資料系統的看一遍,大到規劃小到素材,不放過任何一處細枝末節。
  • 日本「世界自然遺產」攻略:4個美如仙境的世界自然遺產
    或許可以把稀有的自然遺產 之旅放入你的口袋名單!珍貴的四個日本自然遺產分別位於東北的白神山地、鹿兒島縣的屋久島、北海道知床及東京的小笠原諸島,接下來就一一介紹這些自然遺產的美麗之處,趕快來規劃你一生一定要欣賞過的日本自然生態旅遊!▋什麼是世界遺產?
  •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城區
    澳門歷史城區在第29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的2005年7月15日會議上,獲得21個成員國全體一致通過,中國"澳門歷史城區"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為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產。 世界遺產委員會對澳門歷史城區的評價是「見證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以至遠東地區的發展,也見證了向西方傳播中國民間宗教的歷史淵源。」、「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築遺產,是東西方建築藝術的綜合體現。」 由此可見,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境內接觸近代西方器物與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同時是近代西方建築傳入中國的第一站。
  • 世界自然遺產——伊瓜蘇大瀑布
    伊瓜蘇河發源於巴西南部大西洋沿岸山區,自東向西流程達1320公裡,沿途集納了30多條河流,多河匯合後水量充沛,水面增寬,大河直奔兩國邊界。在伊瓜蘇河與巴拉那河匯合前約23公裡處有一段高崖。 同一個瀑布景觀,兩次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阿根廷與巴西兩國同名的伊瓜蘇國家公園,面積各為22.5萬平方米和17萬平方米。這兩個國家公園分別於1984年和198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這樣,作為這兩個公園核心景觀的伊瓜蘇瀑布就以一個完美的整體被載入世界自然遺產的史冊。
  • 郵總推出 《方寸天地 郵票上的中國世界遺產》遺產地郵局免費蓋戳!
    《方寸天地——郵票上的中國世界遺產》不僅將全部與中國世界遺產相關的郵票畫面通過仿印形式盡收於內,還結合對中國傳統計時系統的理解,吸收傳統曆法中的精華——「天幹地支」「二十八星宿」「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並甄選節氣節日郵票
  • 世界自然遺產梵淨山的「進退相配」
    行走在這一世界自然遺產地,安徽遊客陳瑩瑩對「一山千溪」的美景流連忘返。「這裡的氣候涼爽宜人。」她說。梵淨山位於貴州銅仁。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負責人介紹,為加強生態保護,一方面生態護林員有序「輸進」,成為珍稀動植物的「守護者」,另一方面不利於保護區生態建設的開採開發項目全部退出。
  • 何謂自然文化遺產?
    樓 舒 金 慧  6月22日,中國大運河申請世界遺產成功。  「世界遺產」一詞對普通大眾來說已不陌生,但也不怎麼清晰。20世紀70年代,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首次闡明了「世界遺產」的概念:「人類共同繼承的文化及自然財產」。人們也通常稱之為自然文化遺產。
  • 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武夷山普通紀念幣一枚
    中國人民銀行定於2020年12月21日發行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武夷山普通紀念幣一枚。一、普通紀念幣圖案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武夷山普通紀念幣正面圖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國徽上方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名,下方為裝飾風格的武夷山圖案並刊年號「2020」字樣;背面主景圖案為武夷山玉女峰,以及九曲溪、金斑喙鳳蝶、茶葉、竹排、武夷精舍、石刻等,主景圖案下方刊「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武夷山
  • 廣東丹霞山舉行「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大美丹霞」系列活動
    活動啟動儀式上,30多家來自全國各地的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代表,共同發表「保護自然遺產。愛護地球家園」丹霞山宣言並進行籤名,承諾始終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決履行職責,盡一切努力做好人文與自然遺產保護工作,讓保護地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