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孕媽媽在孕 18 周左右能夠第一次感受到胎動,隨孕周增長,胎動的頻率會越來越多,在 34 周左右達高峰,但是 38 周后寶寶在子宮內活動受限,胎動會稍減少和減弱。
每個孕媽媽胎動的感覺可能很不一樣:剛開始的時候,感覺胎動像小魚吐泡泡,像蝴蝶扇翅膀,同樣隨著孕周增長,胎動越來越明顯,好像在拳打腳踢或者左右翻滾......
多數孕媽媽是能夠感覺得到胎動的,但是有大約不到 10% 的孕媽媽感覺不到明顯的胎動,主要原因是肚皮上脂肪層過厚或是胎動的幅度比較小,不容易察覺。
為什麼要數胎動?
胎兒如果發生宮內缺氧,胎動就會減少,通過數胎動可以幫助發現可能存在宮內缺氧的胎兒,並通過進一步的檢查來確認是否真的存在宮內缺氧,進一步的檢查包括電子胎心監護和 B 超生物物理評分。
建議孕媽媽自我監測胎動時,要先注意胎動的規律,每天什麼時間愛動,什麼時候不愛動,做到心中有數。比如胎兒在你吃東西的時候、側躺時、傍晚時愛動等,孕媽媽不是隨時隨地都能感知到胎兒的活動,但這些大概的規律一定要去注意。
如果規律有變化,該動的時候不動,不該動的時候動得過度,應引起注意。一旦發現胎動次數低於正常,應立即到醫院檢查以明確原因,不能等待胎動消失才去醫院。
但是我們也要明白胎動減少不一定是胎兒宮內缺氧,數胎動只是一個簡單易行的篩查方法,胎動減少時提醒我們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檢查。
如何在家監測胎動?
1、時間:每天早、中、晚、固定一個自己最方便的時間數 3 次胎動,每次數 1 小時。
2、姿勢:準媽媽要採取舒適的姿勢,可以坐在椅子上,也可以側臥在床上,把雙手放在腹壁上,靜下心來專心體會寶寶的活動。側臥位時寶寶通常會動的更多,在躺下以後,胎動的感覺會更加明顯,但是不要平躺,要採取半臥斜靠體位,在這種體位時子宮的血流通常會增加。
3、怎麼數:可以自己數,但是注意計算胎動的次數要根據寶寶連續的動作來算,如果只是踢了一下就停下來了,那就計為 1 次,如果動了好幾下才停下來,那也只計為 1 次。
4、計數方法:(早+中+晚)X4=12 小時胎動數。
正常胎動次數是多少?
正常健康的情況下,寶寶的胎動次數應該是每小時 3 到 5 次,所以 12 小時應該有 30~40 次,或者更多。
胎動什麼時候最強烈?
與白天相比,胎動一般在晚上會增加並且在孕媽媽進食以後,特別是吃甜食以後,寶寶會胎動增加。
如果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每小時小於3 次
2.12 小時小於10 次
3.較以往突然減少 50%
4.以往比較安靜的時刻,出現一陣頻繁且劇烈的胎動
則可能提示胎兒宮內缺氧,有條件者應立即做20-40分鐘的胎心監護,沒有居家監護條件者需要立即去醫院做胎心監護!
胎心監護的重要性
隨著科技及醫療的進步,目前有越來越多的智慧型、居家型的胎兒健康評估裝置出現,包括:簡易型的胎心音聽診器、都卜勒原理的居家型胎心儀、被動式原理的居家型胎心宮縮監測裝置。
目前的循證醫學顯示,單純用胎心音聽診器或都卜勒家用胎心儀,偶爾聽一聽胎心音,缺乏長時段成曲線的連續胎心數據,這種方式用以預測胎兒健康狀況,無任何臨床意義;相對的,使用被動式原理隨身型、智慧型裝置收集完整的胎動及胎心率,進行數據分析並呈現標準圖型後,由專家進行判讀,就等同於孕婦在居家進行規律性的胎兒非壓力性檢測(non-stress test; NST);這應該會是最理想、最方便、最準確的胎兒健康監護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