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說個嚴肅的話題
一起聊聊——「便便」
畢竟
便便無小事
吃的好不一定健康;
但拉的好不好
一定是判斷健康的重要參考
究竟什麼樣的便便
是正常、健康的呢?
來,別害羞
讓我們近距離研究一下
先從一個熟悉的場景開始吧,因為,每一次便便「不對勁」,畫風總是如此相似……
在某一個孤獨的深夜,飢餓的你無法入睡……
這時候你突然想起來,今晚外賣送來漢堡,還安靜地躺在餐盒中,秀色可餐等著你。
於是,無比熟悉的獨白開始了,你安慰自己:
狼吞虎咽後,心滿意足的你又躺回到床上,並以500%的決心咬牙發誓:
第二天早上,你一路小跑,蹲坐在馬桶上……
五分鐘艱難的努力後……
一陣惡臭襲來,你不禁發出這樣的疑問:
如果想要知道其中原因,你得先要了解——
1
便便到底是如何產生的?
一般來說,這個過程大約需要消耗24小時左右,簡單地說就是——吃,消化,吸收,便便。決定便便形狀、特性、健康與否的各種因素,都在這個過程中相互影響。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還是給您看看這張胃腸病學專家常用的「布裡斯託大便圖表」吧。
對照圖表仔細端詳,健康與否一目了然。
尤其要提醒的是,作為秋冬季節的常見病,腹瀉和便秘都是胃腸道與食物、細菌、病毒等「外來者」三觀不合的重要表現。
2
什麼樣的便便才算正常?
標準1:便便的頻率為每周 3~21 次。
無論是3次/天還是3次/周,都在正常範圍內。
標準2:便便的量為100~300克/次,可隨食物種類、數量有所不同。
便便量過多或過少可能與胃腸、胰腺功能紊亂、炎症、腫瘤等有關。
標準3:便便的形狀為圓柱成型狀,類似香蕉或香腸狀軟便便。
很多人緊張地發現有時便便會閃著油光黏附在馬桶上衝不掉,並不是什麼溼氣太重,大部分只是飲食中脂肪、蛋白質比例過高或者精神因素導致胃腸功能紊亂而已,排除這些原因,只有極少數人是真的與腸道炎症、腫瘤有關。
標準4:便便的顏色為棕黃色或金黃色。
如果它變白(白陶土樣便)、變紅(血便)、變黑(柏油樣便),先問問自己最近有沒有吃豬血、鉍劑和補鐵藥物導致黑便,如果沒有,可能是膽囊、胰腺、胃腸道出了問題。
標準5:便便的氣味
大便是有些臭臭的,因為含有吲哚、糞臭素,臭味以肉食者重,素食者輕。
若出現惡臭,可能與胃腸道感染、腫瘤等有關。
本文來源:老杜說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