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中國的地位幾乎是無人可以超越的,在中國的土地上有很多孔廟用來紀念孔子。臺灣也是有一個創建於清光緒元年的孔廟,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要是有朋友喜歡的話,可以去看看。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好好介紹一下。
孔子
在世界上,古老的東方有兩位文化名人對天人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作了透徹的理性的辨析。一位是老子李耳,但是惜乎《道德經》過於高深,曲高和寡。而怎樣投人到生活當中,怎樣在「明知不可為」的事情上「為之」,就是孔子究其一生研究的課題。
孔子認為,自然使得人性淳樸,當文明發展起來之後,對於不能夠返璞歸真的人,有必要建立一套道德約束準則。孔子是積極入世的倡導者,固然在當時不得其用,但是他的學術思想教育了三千門人,培養出七十二賢士,最終建立了東方土地上的哲學和社會學根基。
孔廟
孔子逝世之後,以至於今,人們在各地建立了孔廟,作為祭奉這位聖賢先師的所在。臺北孔廟創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模仿福建泉州孔廟,位於大同區大龍街,佔地面積17公頃。孔廟又稱為「文廟」,是臺北市文化的最高象徵。孔廟採取帝王式建築風格。正門之前有一段萬仞宮牆是臺北孔廟最大的特點。
這個典故出自於子貢評價他老師的段話:「譬之官牆,賜(子貢)之增也及府,窺見家之好。夫子之牆數們,不得其門而人,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言下之意就是老師的學間深奧至極,以我的能力只能隔著段牆垣,看看裡面的陳列之美而已。後人就把數仞改成「萬仞」,強調孔子學問的高山仰止。孔廟正門的開放是有嚴格要求的,每當大門洞開,必是當年及第的狀元經過。
所以各地的孔廟數以幹計,大多數的正門還不曾開放過。臺北地區也屬於這樣的一例,終科舉考試,臺北地區包括現在的臺北市、臺北縣、基隆市和宜蘭縣,就沒有考生考取過狀元。人們只有通過兩側的黌門(西門)或泮宮(東門)進人。欞星門是孔廟中獨特的建築,也是各地孔廟中一個不變的組成部分。欞星就是高居於天上掌管人間文事的「文星」。
欞星高照即是說天下的文人學土靡不匯聚於此,正和後世評價孔子的「斯文在茲」相合。大成殿是孔廟的主殿。孟子曾經說「孔子之謂集大成」,讚揚孔子秉承前人之一切智慧並發揚光大之。宋代微宗頒布詔令改曲阜孔廟的主殿「文宣王殿」為「大成殿」,於是漸漸成為各地孔廟的模範。大成殿中沒有孔子的雕像,這也是孔廟的特點,原因是唯恐各地的塑像有歪曲者,於是以沿用供奉神位為習。
神位上書「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上懸額「有教無類」。孔子的牌位旁邊是四配,分別是復聖顏子(顏回)、宗聖曾子(曾參)、述聖子思子(孔伋)和亞聖孟子(孟軻),以及子路、子貢、冉有等十二賢的神位。在臺北孔廟的門窗戶欞上面,都沒有懸掛對聯,這是因為,人們認為在孔子面前,沒有任何人敢於賣弄學問,正如尊崇武廟的時候也沒有勇士敢在關公的面前要弄大刀。
「天以夫子為木鐸」,孔子的地位在炎黃子孫心中超過了任何的帝王將相。在每年的九月二十八,孔子的誕辰日,臺北孔廟都會舉行祭祀大典。每當此時,鐘鼓雅樂奏起,肅穆的八借之舞款款登臺表演。在中國,禮和樂是不能分割的,而這些也都由於孔子的「克已復禮」為後世人保留下來。
很多家長會帶孩子來拜孔子,求得學業進步。祈願牆掛滿木牌,上面寫的大多是父母對孩子的美好期望。孔祭的儀式莊嚴神聖,可免費參加,結束後還有食物提供。
小編覺得中國對孔子還是備受推崇的,特別是廣大的學子對孔子都是很尊重的,很多希望自己孩子將來高中的父母,都會去孔廟裡拜一拜,要是有這個想法的人可以去看一看。大家覺得怎麼樣啊,歡迎大家給小編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