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有這樣一名醫生:
他,21年來做了1.5萬餘臺介入手術,多項技術填補了省市空白,在我省衛生行業創建了首個省級勞模創新工作室;他到鄉下扶貧,搶救大咯血窒息的患者,嘴對嘴吸出患者氣道內的血塊,手被咬破,至今疤痕仍在;他因過度勞累暈倒,醒來後立即回到科室做手術,因為外地患者在等他……
他,就是全國先進工作者、市第二醫院微創介入科主任付朝軍。
術中要全副武裝。
領獎歸來。
手術成功,汗水溼透衣背。
被汗水浸溼的手術服
「微創介入術就像在鋼絲上騎行,不能失誤。」
「今天正常安排了6臺手術,昨晚急診收治了一名外地肝膿腫患者,急性發熱,病情很兇險,又臨時加了一臺。」12月4日16時許,記者見到付朝軍,他剛從手術室出來,貼身的手術服已經被汗水浸溼。
「微創介入術就像在鋼絲上騎行,氣球上切絲,醫生的操控必須特別精準,不能失誤,稍不留神,滿盤皆輸。這種手術需要在X線下完成,放射線對人體損傷大,我們得全副武裝。」付朝軍說的「武裝」,是指手術時要穿上重約20斤的鉛衣,戴上約3斤重的鉛帽。在這樣不透氣的裝備的包裹下,每次手術後,付朝軍渾身上下就像水洗過一樣,溼疹長了一茬又一茬。
付朝軍一邊擦汗一邊拿出手機,抱歉地對記者說,等他一小會兒,因為一天都在手術,沒時間看手機,有些著急的事情需要處理。他打了幾個電話,都和科裡患者治療的情況有關。
提及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這個榮譽,57歲的付朝軍說,他從未想到自己會獲得如此高的榮譽,這也更加鼓舞了他繼續努力前行,在有生之年拼盡全力去挽救更多的生命。
事實上,「拼」便是付朝軍真實狀態的寫照。付朝軍不是在手術,就是在準備手術的路上,即使不手術,也總有處置不完的患者。為了能夠見到付朝軍,記者的採訪也是約了一次又一次。他的時間甚至精確到分。
從未休過的假期
「等沒有患者的時候,我就休息。」
「這兩天手術比較多,強度大了些,我得確保自己不出狀況。」付朝軍一邊接受記者採訪,一邊拿出血壓計,給自己量了量血壓。
「我們主任是有名的『拼命三郎』,他就對患者上心,以前,身體不好時,能挺就挺,啥時暈倒啥時休息。不過最近長經驗了,知道自己測血壓了,進步了……」記者從付朝軍科裡一名年輕醫生那裡得知,多年在射線的照射下,付朝軍不僅嚴重脫髮、晶狀體渾濁、白細胞下降,還患上了高血壓、糖尿病。同事勸他注意身體,多休息,他說:「等沒有患者的時候,我就休息。」可是科裡的患者走了一批,又會來一批,怎麼可能沒有患者?正常情況下,放射工作人員每年都有一個月的保健假,但他從未休過。無論是節假日還是公休日,無論是白天還是午夜,只要是患者需要,他都會第一時間趕到醫院。
2019年春節剛過,介入科患者增多,大多數都是因為消化道出血急診入院,最多時,有6名出血患者要同時搶救。多日來連續搶救患者,每天還要完成多臺手術,因為過度勞累,付朝軍出現了嚴重的高血壓危象,暈倒了,在病床上躺了一星期才醒過來。「不行,我得上班,還有幾個外地患者等著我做手術呢!」醒來後,付朝軍不顧妻子的阻攔,立刻投入工作。
今年新冠疫情暴發,大年初二,付朝軍接到院裡緊急通知,趕回醫院。面對疫情,他第一時間遞交了請戰書,立刻騰空病房,以便收治確診的新冠患者。短短6個小時,他帶領科室人員把36張床,6名重症患者安全轉移到新址。付朝軍嗓子喊啞了,手掌劃破了,一天沒喝水,沒吃飯。在搬遷過程中,他把身上的棉衣脫下來,蓋到了臥床患者的身上,直到任務完成,同事們才發現,付朝軍穿著單薄的衣服忙碌了一天。
停不下的腳步
「沒有過硬的本領怎麼去救患者?」
1988年2月,醫院派付朝軍跟隨醫療隊去大同區老山頭鄉進行衛生扶貧,接到任務,剛結婚不久的他二話沒說,來到鄉下。在鄉下的90個日夜,他背著藥箱走進田間地頭。一位農民在家裡突發大咯血導致窒息,在屋內沒有任何搶救設施的情況下,他雙膝跪在土炕上,雙手掰開患者的嘴,摳出患者口中的血塊後,嘴對嘴直接吸出患者氣道內的血塊,又進行了10多分鐘的心臟按壓,直到患者有了自主呼吸。看到他滿嘴、滿身的血跡和被患者咬破的手,患者家屬「撲通」一聲跪下了,感謝他的救命之恩。直到現在,他的手上還留著疤痕。
這件事後,他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救回大咯血患者的命。為此,他組織開展了支氣管動脈栓塞術,把眾多急診大咯血患者從死亡的邊緣搶了回來。
「患者的病情在不斷發展,醫療技術也需要不斷進步,否則你怎麼去救人?」付朝軍在科裡開會時,經常對科室人員說,作為醫生,絕不能拿患者的生命當兒戲,要有一顆「匠心」,不斷學習,刻苦鑽研。為此,從醫37年來,他從未停下奔跑的腳步。
自1999年付朝軍擔任放射科主任以來,他採用介入療法,成功實施肝癌TACE術、肺癌BAI術和腰間盤突出症髓核切吸術以及肝血管瘤硬化術、大咯血時支氣管動脈栓塞術、部分脾動脈栓塞術、子宮動脈栓塞術等。
2008年5月,市第二醫院建立了微創治療病房,他作為牽頭科室主任,率先在我省開展了肝肺腫瘤射頻消融術、碘125粒子植入術和自體骨髓幹細胞移植等技術治療肝硬化,多項技術填補了省市空白。
近年來,他探索將新技術與傳統技術相結合,主持並開展的《中晚期肝癌的TACE術與(CIK)生物治療技術聯合臨床療效觀察》項目,再次刷新我市腫瘤生物治療歷史,獲得省衛健委新成果應用三等獎。他先後在國家級和省級專業雜誌發表論文22篇,出版醫學專著三部,部分學術觀點被寫入2018年版國家《肝癌TACE治療專家共識》雜誌。他牽頭開展的科研項目多次在省市獲獎,創建了我省衛生行業首個省級勞模創新工作室。他先後獲得黑龍江省創新能手、首屆「龍江名醫」、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所在集體獲大慶市優秀服務窗口、黑龍江省工人先鋒號、黑龍江省青年文明號等榮譽。
做不完的手術
「我站在手術臺前,病人和家屬才能安心。」
從事介入工作21年,付朝軍累計手術1.5萬餘例,如果算平均數,每天至少做兩臺手術。即使是在父親患病彌留之際,他仍忙著做手術,沒能看上父親最後一眼。父親在去世前,一直囑咐付朝軍的姐姐,不要責怪弟弟,因為他在救人。
「一天的手術排得滿滿的,手機沒辦法接聽,家裡有事也聯繫不上。」回憶起16年前,術後接到姐姐打來的電話,得知父親已經去世的消息,付朝軍情緒有些激動,「我總在想,我累點兒,苦點兒,是為了病人不痛苦,讓病人少遭罪。」
這些年來,能自己做的手術,付朝軍都是親力親為:「每個病人都希望主任為他們做手術,我站在手術臺前,他們才能安心、放心。」在付朝軍的世界裡,對於患者不僅是「治癒」,還有暖暖的「安慰」。
許多腫瘤晚期臨終的患者,都是在他的陪伴下安詳辭世的。遇到生活困難的患者,他也竭盡所能去幫助。明水縣雙星鄉一名患者患腰間盤突出症多年,因病情較重,不能獨立行走,曾去幾家醫院救治,都因承擔不起較高的醫療費,喪失了治療信心。得知患者的情況後,他立即協調醫院為患者免除了手術費,倡議全科人員為患者捐款3000多元。
「我記得有一部電視劇叫《醫者仁心》,懷揣仁愛,正義之心,是每位醫療工作者的真實寫照,而我也只是做了一個醫生該做的。」付朝軍說,這是他的使命,也是他的初心……
【來源:大慶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