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我們都會爭論一個問題:對於一二年級,乃至三四年級的孩子,到底該不該學方程?
似乎方程,就是洪水猛獸,學了就是對思維發展的破壞,對創造力的摧殘;或者是種偷懶,似乎所有應用題用上方程,就能迎刃而解。
但是
學方程,需要做好哪些準備?
方程,真的那麼容易列嗎?
方程,真的對於應用題「無敵」嗎?
方程 vs. 「思維」,魚和熊掌,怎麼選?
..
這些,我們都了解了嘛?
在一二年級的各式書籍上,就已經在為學好方程開始做準備了。在校內,數學課本上 5+()=8,2 +□ =6, 3 +□ =9,暗暗透著「符號代數」思想;而在校外,不同難易程度的課本或者習題集,都會出現「等量代換」的題目:從五角星三角形正方形,到西瓜蘋果梨子,五花八門的符號代表著不同的含義,但本質都是希望娃能理解並掌握:即「=」的左右兩邊是相等的,一樣的;
至於表現形式,可以是天平,也可以就是符號「=」;
即如果蘋果=西瓜,那麼凡是出現蘋果的地方,都可以變成西瓜;
理解了以上2點,才能明白「=」的可傳遞性,
例如,蘋果=西瓜,西瓜=梨子,所以蘋果=梨子;
再拓展一些,可以理解不等式的可傳遞性,例如西瓜>蘋果,蘋果>櫻桃,所以西瓜>櫻桃;
在沒有學習除法甚至乘法之前,解決「個數」(係數)問題,只能靠對比觀察,例如下圖左邊,2個星星=3個貝殼,很難去解釋1個星星=1.5個貝殼,那就運用第二點「=的含義」(即代換),第二個等式裡的6個貝殼(題目有提示,三個貝殼一排)代換成2個2個星星,即4個星星,這樣4個星星=4個海螺,對比看一下左右兩邊,哦,1個星星=1個海螺。
四隻猴子摘了一堆桃子,它們準備先回去睡一覺後再來分桃子。過了一會,其中一隻猴子來了,它見別的猴子沒來,便把桃子平分成4堆,發現餘下3個,於是給其中三堆各多分了一個桃子,然後拿走餘下的一堆跑掉了;又過了一會,另一隻猴子來了,它見別的猴子沒來,把桃子也分成4堆,發現還是多出3個,於是也給其中三堆各多分了一個桃子,自己帶著餘下的一堆跑掉了;輪到另外兩隻猴子時,分別發生了同樣的事情。如果最後一隻猴子至少拿走了一個桃子,那麼這堆桃子至少有多少個?
(不得不說,這猴子就是頑皮!)
那從算術的角度出發,進行倒推,畫上「小火車」,假設最後一個猴子就拿一個桃子(也就是較少的那堆為1),那麼其餘3堆,每堆為1+1=2個,即第三個猴子拿走一堆以後,剩下的3堆總數為1+2*3=7個,這明顯不可能;所以1不對,那麼接著往後嘗試,2,3,4.,都不對。好崩潰!
怎麼辦?還是列方程吧。
可是方程怎麼列呢?到底設什麼為未知數?等量關係在哪裡?
如果設所求總桃數為未知數A,那麼第一個猴子拿走了(A-3)/4個,剩下A-(A-3)/4個桃子;第二個猴子繼續分堆,然後再拿走了[A-(A-3)/4]/4個桃子.,天啊,不想往下列了,這就像一個「俄羅斯套娃」,一環套一環!
嘿嘿,來聽聽小朋友怎麼解這道題的吧。
點擊⚠:娃聲音有絲嘶啞,吐詞不太清晰,說話不帶喘氣;
娃媽新手剪輯有點爛(因為原視頻太大,不得不剪輯)
春節小活動:關注後,在後臺發送「月程表」,即可獲得唐唐完整月程表圖片一張哦(疫情期間最勤奮的一個月)~~
如果有希望看到的內容,可以直接在公眾號後臺留言。您的期待,可能變成下一篇分享的文章哦!
讓我們實實在在地探討數學學習乾貨,願大家能從我毫無保留的分享中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