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研發石墨烯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可用於紅外光電器件領域

2020-12-20 RFID世界網

近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報導了一種基於石墨烯纖維的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由浙江大學高超、許震團隊和浙大科創中心微納電子學院徐楊團隊合作完成,論文第一作者是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的方波博士和微納電子學院的Srikrishna Chanakya Bodepudi博士。該工作探索了宏觀石墨烯纖維在中紅外區域的發光和探測性能,並基於此構建了首套纖維基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該研究展示了石墨烯宏觀材料在中紅外光電子器件通訊領域的應用潛力。

中紅外光及石墨烯簡介

中紅外光(Mid-infrared, MIR)通常指代波長為2-25微米的光波,它與生物體活動的關係密切,這是因為中紅外光的區間剛好分布在生物體熱輻射波長範圍之內(在日常報導和描述中稱為遠紅外光)。先進的中紅外通訊系統在保密通訊、醫療保健、環境監測、氣象科學及太空探索等領域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光學通訊系統通常由兩個基本的功能性結構單元(即發射器和接收器)輔以其它信號處理裝置組成。在傳統的通訊系統中,發射和接收的功能通常由不同的器件分別實現。倘若能找到一種兼具發射和接收功能的材料來實現雙向通訊,就可使通訊系統大大簡化並提高效率。前人藉助於碳納米管和鈣鈦礦等材料,雙向通訊的構想已經初步在可見光及近紅外光區域中實現。然而受限於材料的性能及嚴苛的工作環境,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目前尚未能實現。

石墨烯具有原子級別的厚度和極高的電子遷移率,它可以通過載流子耦合或者灰體輻射的方式發射中紅外光,也可以通過結構設計在很寬的波譜範圍內呈現出光電響應能力。然而常規的寡層石墨烯對光子的吸收能力欠佳,難以做成中紅外器件。該工作將石墨烯組裝成弱耦合的宏觀材料,解決了石墨烯低吸收率和低發射率的問題,實現了高性能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


柔性石墨烯纖維

該研究以氧化石墨烯薄膜為原料,通過加捻技術及後處理製備了連續的柔性石墨烯纖維。不同於以往報導的單軸取向的石墨烯纖維,這種纖維在結構及性能上有兩大改變:表面的螺旋型構型使纖維呈現出伸長率超過15%的拉伸形為,並在多次的循環拉伸測試中保持穩定的力學和電學性能;即使在高溫碳化處理後,也有相當比例的弱耦合區域存在。


石墨烯纖維的中紅外探測性能

將弱耦合的石墨烯纖維製備成雙電極的光電導結構,可以探測波長範圍在2-10微米之間的中紅外光。將中紅外光源從電極的一段向另一方向移動,可以發現所檢測到光電流信號會發生方向和強度的逐步改變,證明石墨烯纖維的中紅外探測機理是光熱電效應(photo-thermoelectric effect)。由多層石墨烯弱耦合而成的纖維吸收中紅外光子,局部溫度發生瞬時的上升。此時,在光照區域和石墨烯纖維-金屬結之間會產生一個逐漸削弱的電子溫度梯度。光子激發產生的熱電子在梯度場的作用下逐漸擴散到金屬電極一段,從而產生光電流信號。在此過程中,弱耦合的多層石墨烯結構有效降低了熱電子的層間散射,從而促進了熱電子在毫米級別的石墨烯宏觀結構中快速穿越,在石墨烯纖維中實現了中紅外區域的響應。為了驗證這一機理,作者對比了同樣尺寸的高取向熱解石墨(Highly oriented pyrolytic graphite, HOPG),它是一種強耦合宏觀石墨體,在同樣的實驗條件下並沒有觀測到明顯的光電流信號。

相對於寡層石墨烯材料,石墨烯纖維的電阻要低三個數量級,從而在較低電場作用下會產生較大的暗電流。然而這一問題並不能限制石墨烯纖維突出的探測能力,因為石墨烯纖維構築的光電導結構產生的光電流可以達到0.7A,遠高於寡層石墨烯。該研究發現石墨烯纖維對波長為4微米的中紅外光的探測頻率可以達到0.25兆赫茲,並且具有約0.67 A/W 的響應度。

石墨烯纖維的中紅外發射性能

發射性能測試裝置與探測性能檢測裝置相似,都是將石墨烯纖維固定在兩個電極之間。對石墨烯纖維輸入一定頻率和一定強度的電場,可使其發射波長為2-12微米的中紅外光。隨著電場的提升,光譜會發生藍移,分布範圍逐漸收窄,強度也有大幅提升。將發光的纖維即時的溫度用普朗克函數進行換算,證實了其發光原理屬於典型的灰體輻射。對於灰體輻射材料,其發光的光譜分布範圍及峰值由表面的溫度單一決定,溫度越高越靠近可見光區域。作者通過計算發現,當表面溫度調控在330-700 K時,灰體輻射的波長可以控制在中紅外區域。而石墨烯纖維在空氣中的耐熱溫度可以達到800 K,可以在這一區域穩定工作。比如當輸入電場為3.53 V/cm時,石墨烯纖維可以在662 K的溫度下工作超過40小時。

根據普朗克公式,灰體輻射出的能量與其本徵發射率有著緊密的聯繫。一般情況下,發射率越高,所輻射的能量越強。而發射率又和吸收率正相關。因此石墨烯纖維的發射率在較寬溫度範圍內比寡層石墨烯高兩個數量級,其輻射效率(輻射能量和輸入電場能量的比值)也有一定優勢。通過商用的銦鎵砷探測器所能觀測到的最快發射頻率為10兆赫茲,作者認為這可能和石墨烯纖維的弱耦合結構以及裝置的獨立支撐結構有關聯。弱耦合作用和自支撐結構限制了熱擴散,使電場產生的焦耳熱限制在一個多層石墨烯結構中,促進石墨烯快速高效發光。

雙向通訊系統

基於良好的發射和探測性能,作者以兩根同樣的石墨烯纖維構建了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每根石墨烯纖維都與控制發射和接收的功能電路連接在一起,發射和接收電路的工作狀態通過繼電器實現自動切換。左右兩根石墨烯纖維以一定的工作距離平行放置,以便傳輸和接收中紅外光。具體地,通過數字-模擬轉換和一系列的信號處理模塊向左側的纖維輸入一定頻率的數位訊號,使其發射相同頻率的中紅外光;同時右側的纖維接收中紅外光,並產生同步的光電流,再經過信號處理和模擬-數字轉換模塊轉換成數位訊號顯示在右側的顯示屏上。這樣就實現了中紅外信號從左側到右側的傳輸。右側纖維在接收完信號之後,可以對其輸入一個回覆信號。此時,右側纖維的控制電路會自動通過繼電器切換到發射模式,左側纖維的控制電路切換到接收模式,實現回覆信號從右側到左側的順利傳遞。

該研究報導的中紅外通訊系統非常穩定,可以在兩個纖維間實現穩定的信號交流和多次對話。該系統使用了多種數字/模擬轉換和信號處理模塊將石墨烯纖維的中紅外光通訊推進到數位化模式中,初步探索了應用潛力。受限於信號處理模塊的噪聲幹擾,此系統的通訊頻率只能達到125赫茲。但是作者移除信號處理模塊之後,通訊頻率可以大幅度提升至10萬赫茲,進一步提升優化後,有望接近於商用的通訊系統頻率。

在文章的最後,作者根據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的能量轉移過程及工作原理提出了一個品質因子I*,它可以在給定的相同工作環境下,初步預估中紅外響應材料在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中所能達到的期望性能。作者還比較了石墨烯纖維與其它碳質材料,發現石墨烯纖維的品質因子佔據一定優勢,其它碳質材料或因受限於較小的橫截面積和較低的響應度。

相關成果以「Bidirectional mid-infrared communications between two identical macroscopic graphene fibres」發表在Nat. Commun.,2020, 11:6368。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20033-2#Sec14 。該工作是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相關資助下完成的。

1

相關焦點

  • 石墨烯可讓隱形眼鏡具備紅外「夜視」能力
    原標題:石墨烯可讓隱形眼鏡具備紅外「夜視」能力 這種智能隱形眼鏡能為使用者提供「夜視」能力  透過夜視鏡在阿富汗南部地區的赫爾曼德省看到的海軍陸戰隊。這種新系統能為你提供相同能力,但是不用夜視鏡,而是隱形眼鏡  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4月9日消息,研究人員已經公布一項智能隱形眼鏡計劃,它能讓使用者擁有紅外「夜視」能力。  該科研組稱,他們通過把石墨烯夾入到兩片鏡片中間,產生一種能夠捕捉從可見光到紅外線的任何光的傳感器。
  • 紅外探測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1.2.2 製造生產的應用 工業生產中,大多設備發生故障的地方溫度都發生明顯變化,利用紅外探測器可以避免生產中接觸溫度測 量帶來的問題。在冶煉行業中利用紅外熱像儀對高爐表面進行分區塊的檢測,並通過紅外分析軟體,可對得到 的熱圖像進行溫度分布的分析。在電子工業領域紅外熱像儀可在電路板研發初期對整個電路的溫度分布情況進 行掌控,方便工程師進行合理布局。
  • 南大團隊研製全新紅外探測器件,在《自然》子刊發表最新成果
    南大團隊研製全新紅外探測器件,在《自然》子刊發表最新成果 2019-01-29 16: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Nanoscale】封面:等離激元增強二維材料光電器件及其應用
    該論文綜述了等離子體激元對二維材料光電器件響應的增強和調製作用,並介紹了等離激元增強二維材料光電應用的進展。等離子體激元是一種在金屬—介質界面上激發並耦合電荷密度起伏的電磁振蕩,可分為表面等離極化激元(SPPs)和局域表面等離共振激元(LSPRs)。當金屬納米結構或石墨烯與二維材料結合時,能將入射光能量集中在界面處亞波長範圍內,產生等離激元。
  • 綜述:基於二維材料光電子學信息功能器件的新發展
    這些特性有利於鎖模雷射器,非線性光學器件、諧波的產生。1.3黑磷圖 4 黑磷原子結構黑磷是另一種直接帶隙半導體,可通過改變層數調節帶隙,黑磷的帶隙會隨著層數的減少而增加,單層黑磷(圖4)帶隙為2 eV,其填補了零帶隙石墨烯和較寬帶隙過渡金屬硫化物間的空白,可用於光探測,光調製,甚至生物光子學。
  • 劉忠範-彭海琳課題組在石墨烯PN結的調製摻雜生長與光電轉換器件...
    石墨烯因獨特的二維層狀原子晶體結構和狄拉克錐形電子能帶結構而具有新奇的電學、光學和光電子學性質。PN結則是雙極型電晶體和場效應電晶體的核心結構,更是現代電子技術的基礎。石墨烯中的PN結將具有電子負折射率效應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此外,其特有的「光熱電」效應還可實現基於「熱載流子」原理的高效光電能量轉換。
  •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鈣鈦礦光電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鈣鈦礦光電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2月15日電 近日,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矽晶圓集成的單晶鈣鈦礦超快光電探測器」(Ultrafast Photodetector by Integrating Perovskite Directly on Silicon
  • 全球首款石墨烯纖維內衣問世 有強大遠紅外功能
    「內暖」纖維紡織面料製作的「養膚」內衣——「聖養」內衣在濟南聖泉集團面世,這標誌著石墨烯在我國首先實現了與紡織纖維的複合應用,在生物質石墨烯功能性服裝及紡織品領域走在全球前列。聖泉集團專注於各類植物秸稈的研究、開發與綜合利用的創新,在以植物秸稈為原材料製備高性能複合纖維材料製造上進行了多年研發創新,成功從玉米芯秸稈中生產出了玉米芯植物纖維和生物質石墨烯,並首先將這種生物質石墨烯與各類纖維結合,生產出一種智能多功能纖維新材料——「內暖」纖維。
  • 基於微光與紅外的夜視技術
    ,以被動方式工作,自身隱蔽性好,在軍事、安全、交通等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第一代微光夜視技術屬於被動觀察方式,其特點是隱蔽性好、體積小、重量小、成品率高,便於大批量生產;技術上兼顧並解決了光學系統的平像場與同心球電子光學系統要求有球面物(像)面之間的矛盾,成像質量明顯提高。其缺點是怕強光,有暈光現象。   2.2 第二代微光夜視技術   第二代微光夜視器件的主要特色是微通道板電子倍增器(MCP)的發明並將其引入單級微光管中。
  • 韓國大學研發光電二極體 可用於自動駕駛雷射雷達
    據外媒報導,韓國浦項工科大學(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一組研究人員已經研發出近紅外(NIR)矽光電二極體,比現有的
  • 紅外周界報警系統紅外對射的原理及組成
    周界報警系統是在防護的邊界利用如微波、主動紅外、電子圍欄等技術形成一道或可見或不可見的「防護牆」,當有越牆行為發生時,相應防區的探測器即會發出報警信號,並送至控制中心的報警控制主機,發出聲光警示的同時顯示報警位置,還可聯動周界模擬電子屏,甚至聯動攝像監控系統、門禁系統、強電照明系統等。
  • 光調製石墨烯-有機異質結電晶體實現光電流邏輯功能
    圖片來源: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撰稿 | 韓嘉悅石墨烯由於其良好的光電特性如超高的遷移率、零帶隙以及能級易調控等使得其在光電探測領域和光電電晶體領域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 近紅外光譜儀相關企業走訪調研
    江蘇飛格光電:半導體雷射器生產企業 人均產值高達200多萬  江蘇飛格光電有限公司成立於2009年,坐落於江蘇鎮江科技新城。江蘇飛格光電擁有最先進的雷射器技術和封裝技術,主要經營光通信用半導體雷射器組件、光發射/接收模塊、光收發一體模塊等,具備光器件、光模塊的全系列產品的研究開發和生產加工能力。
  • 紅外焦平面陣列技術現狀和發展趨勢
    紅外焦平面熱像儀是一種可探測目標的紅外輻射,並能通過光電轉換、電信號處理等手段,將目標物體的溫度分布圖像轉換成視頻圖像的設備,是集光、機、電等尖端技術於一體的高科技產品。因其具有較強的抗幹擾能力,隱蔽性能好、跟蹤、制導精度高等優點,在軍事領域獲得了廣泛的應用。
  • 中國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
    打開APP 中國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 發表於 2020-06-01 16:11:34 5月1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獲悉,設在該所的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歷經近3年的醫-工交叉深入探索,成功研發出新型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系統及手術導航技術,並在國際上首次開展臨床應用轉化研究。
  • 石墨烯遠紅外能量房橫空出世 或許掀起新一輪的健康理療熱潮
    智康石墨烯品牌聚焦暖通領域和大健康產業,智康石墨烯遠紅外能量房就是智康石墨烯攻關一年多的最新科研成果,冬天避寒取暖,夏天桑拿排毒,開啟四季理療,已在多個領域實現了智康石墨烯能量房產品的全新突破,讓更多的人享受到了屬於智康石墨烯的高品質健康理療服務。
  • 那些走在抗「疫」前線的紅外測溫儀製造企業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 該公司旗下杭州譜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製造的AI智能型紅外熱成像分析系統使用非接觸紅外測溫原理,有效辨別溫差,可避免其他高溫物體的幹擾,具備效率高、精度高,智能識別等優點,可進行大面積監測篩查工作,快速精確識別高溫人員。
  • 用傳感器測人體體溫,高德紅外晶片技術入選工信部物聯網示範名單
    其中,高德紅外公司的「微機電與傳感技術創新平臺」、武漢數位化設計與製造創新有限公司的「新型顯示器件MURA缺陷視覺檢測技術」入選「關鍵技術與平臺創新類」;南鬥六星系統集成有限公司的「基於輔助駕駛產品車聯網應用」、武漢智慧地鐵科技有限公司的「新一代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結構監測與安全評估系統研發及應用」、中南設計研究總院的「中信智慧水務
  • 紅外報警系統方案
    目前,我們已基本上擺脫了「手持武器、瞪大眼睛」的人力機械防守手段,科技強兵、靠現代技術武裝自己,提高安全防範的可靠性和效率,其中防盜報警系統是安防系統中應用最廣泛的手段之一。其獨特的功能是其它安防手段所無法比擬的。目前已被廣泛應用於部隊、公安機關、金額機構、現代化綜合辦公大樓、工廠、商場等領域。傳統的人防、物防由於其局限性已經漸漸由技防所取代。
  • 劉忠範-彭海琳課題組在旋轉雙層石墨烯光電器件研究中取得進展
    然而,無帶隙的能帶結構限制了石墨烯在場效應電晶體等電子器件領域以及光電領域的應用和發展。當兩層石墨烯以不同旋轉角度進行層間堆垛時,可構成一類新的二維碳材料——旋轉雙層石墨烯(twisted bilayer graphene)。雙層石墨烯的堆垛方式(旋轉角度)對其能帶結構的調製顯著,具有旋轉角度依賴的新奇物理化學性質。